川水歌
雛鳳清於老鳳聲(收藏:川水歌)
2009年5月,筆者在首屆國際賞石文化研討會暨《福建賞石》畫冊編輯會上作《九龍璧考》演講時率先提出,九龍璧是天下人的九龍璧,應該統稱為“中華九龍璧”,成為中國觀賞石(奇石)的特色品牌之壹,堂堂正正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為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以期仁人誌士***襄盛舉。
壹、作為傳統石種之壹,冠以全國性觀賞石稱號的主要目的和意義
我們知道,賞石文化的發展史,是發展和豐富傳統賞石文化的歷史。而作為傳統賞石文化唯壹載體的傳統石種,是傳統賞石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賞石文化的結晶。
拙作《九龍璧考》、《九龍璧“傳統石種”的定位及其無形價值》等文中,筆者曾分別從:九龍璧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能、形色紋圖等人文和科學鑒賞價值,有關考察或記載九龍璧的史料、文獻和相關評價,九龍璧已探明儲量,九龍璧賞石文化活動的發展及其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各方面,論述了九龍璧“傳統石種”的定位及其無形價值。而作為傳統石種之壹的九龍璧,冠以“中華九龍璧”稱號的主要目的和意義在於:
1.集體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中華傳統,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融合性或壹體性。因此,傳統賞石文化及其各種傳統石種,都不僅是某個區域(產地)的,更是全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賞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更需要我們全體中國人的了解和支持,要形成全民族的意識才能予以弘揚和發展,才能在賞石文化形式多樣化的世界占有壹席之地。
2.傳統賞石文化是壹切新的更高的賞石文化的再生源之壹。從社會層面來說,中國傳統賞石文化強調道德自覺與理想人格,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身心之間的平衡與和諧,成為民族發展、社會進步的內驅力之壹;而對於個體而言,能在個人的心靈深處形成勢能,定向地釋放與發揮,理智保持與直接欲望的距離,支撐起人們的精神空間,並引導人們超越自我和溶入整體。通過傳統石種這壹客體而體現在傳統賞石文化中的以人為本、修身為本,厚德載物、道法自然,天人合壹、知行合壹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無論是在社會層面還是賞石個體,至今仍然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社會力量、協調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是壹套完整的、獨具中國特色的修身養性的文化,為任何壹個民族所未見。
青雲峰(收藏:陳澤民)
3.具有依本而朝全局性、多元化方向復興發展的必要性。“依本成末”,本即根本,即本體;末即用,即本之外在表現。傳統賞石文化在本原、度量等方面可謂無足以過之者,所缺乏的是沒有充量的展現,特別是傳統石種的挖掘、 傳承和發展,不是很豐富、很完善,而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與中國作為東方傳統賞石文化的發源和代表的稱號極不相稱。只有立足於傳統賞石文化的根基,充分挖掘歷代傳統石種,向全局性、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使傳統賞石文化及其傳統石種克服沒落和滅失的危機,走上全新的現代化道路。
活佛(收藏:魏積泉)
4.具有增強民族性賞石文化的自信、自尊和自強的戰略意義。當前的傳統賞石文化熱源於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歸,是對數度全盤西化浪潮的撥亂反正,也是對現實冷思考的結果,而不是樹立中西賞石文化的對立與相互詆毀。立足自我,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壹個長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尤其在賞石文化日漸全球化交流融合的大環境下,傳統石種越發成為民族性賞石文化的自我認同和國際形象的標誌。 因此包括“中華九龍璧”、“中國靈壁石”等稱號認定在內的對傳統賞石文化資源進行全面、 深層次的整合已日顯緊迫。
二、九龍璧富含的玉石文化內涵,是中國玉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 “玉石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其延續時間之長,內涵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滲透了政治、經濟、 宗教、文學、 藝術等各領域。 而把玉石本身具有的壹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寓德於玉石而加以崇尚歌頌,把物質、精神、社會三而合壹的獨特玉石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和思想建樹,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物質根基,是東方人文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
山含玉草木盛,人藏玉萬事興。《中國玉文化》指出: “質密、 色美,可琢磨成器者”,《辭海》則記載: “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玉無貴賤之分,都造化於自然,是天地精氣神的凝聚;玉石文化既是中國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和諧文化。以豐富多彩的各種玉石種類為載體的玉石文化,成為物質有價論和文化無價論,從物質中尋找非物質,從有形中追求無形的最早闡述;而“亂世藏金,盛世藏玉”的傳統箴言,又是世界上最早、最經典的投資理念和經營理念。
“披金顯富貴,戴玉保平安”。中國古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稱玉石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神龍本草經》記載: “玉可除中熱、 潤心肺、 助聲喉、 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古代歐洲人和美洲人也都認為佩戴玉石可以辟邪治病。而九龍璧有很高的二氧化矽、氧化鐵、鋁和透輝石等含量,堪比硬玉,屬“肝石類卡石”碧玉(彩玉石),其養生機理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硒、鉻、錳、鈷等,佩帶、把玩玉石及使用其制品,可使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而活化細胞組織,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起到生津止渴、涼血清神、滋養膚發、舒筋活絡、調理平衡、降低血壓和增強心血管功能等作用,從而達到祛病健身和延年益壽的保健功效。
簡而言之,九龍璧淵源壹脈的玉石文化價值及其天賦秉性的養生作用,在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能上是當之無愧的觀賞石中的佼佼者之壹。 在《石道》2005年第4期發表的《九龍璧,玉王國裏的奇石》壹文,曾列表對九龍璧各種礦物含量與國內外其他軟、硬玉類玉石做了詳細比較,得出結論:在玉王國裏兼有玉礦藏和天然形成觀賞性水沖石是不多見的。
三、九龍璧諸種人文鑒賞內涵,綜合地體現了中華賞石文化的精髓
九龍璧綜合所有素質而又自然天成的人文鑒賞內涵,融古納今、獨步天下。體量大者可為園林石,壹石成景,蔚為壯觀;中、小者則可“鬥室裏神遊千山萬水,案頭上看盡人間百態”,尤其是色調高古朗潤、內涵深邃而不乏玉石寶氣,圖案紋理富含國畫意韻,形成了以“古樸、大氣”為主線的獨樹壹幟的“九龍璧玉石文化”(已經政府有關部門、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及業內人士所反復論證和考究,眾多有識之士還多方提議應將九龍璧出口當作文物加以管理)。筆者曾專文論述了九龍璧的圖紋、形態、色彩和肌理的具象、意象和抽象等諸種特征,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壹種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凝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風格和社會心理意識,與中華各類賞石文化息息相關,是中華賞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璧水旱皆產,旱石雖多呈 “瘦、皺、漏、透”的造型變化,但須人工拋光打磨,難得方家青睞,不多贅述)。
瓊花(收藏:李群)
四、冠以中華稱號,是放眼國際競爭和構建賞石文化品牌戰略的需要
任何品牌都要有載體,任何文化都要有符號。隨著中華民族文化和經濟的崛起,中國賞石文化的內涵和實質意義日益突現,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勢的文化品牌之壹。 “中華九龍璧”的定位,絕非僅僅是為了被更多人供奉、觀賞或銷售,而是站在品牌戰略的高度,以現實意義的價值來支撐九龍璧及其文化的傳承。其建設和發展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在競爭壓力下,主動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第壹,樹立觀賞石(奇石)石種品牌意識是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賞石文化的重大舉措。中國傳統賞石文化及其各類傳統石種綿延相傳至今,甚至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古代東方賞石文化的代表,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強大的繼承性、延續性、包容性和滲透力。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科學繼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許摒棄民族的優秀傳統而從頭開始。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交往越發密切也更為復雜,因此對這些曾經領先世界發展的賞石文化予以大力弘揚已迫在眉梢。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包括九龍璧在內的傳統賞石文化中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石種,打造品牌意識,對於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二,觀賞石(奇石)石種品牌化建設是推進我國賞石文化事業向前發展的戰略任務。觀賞石(奇石)石種品牌產業是賞石文化的開發,也是賞石文化的載體。賞石文化是壹種盛世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觀賞石(奇石)市場的逐漸成熟,賞石文化作為人類的精神生活需求之壹越來越突出,而包括科技力量在內的文化承載力也越發呈現多樣化。如何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務實、靈活、大力地開發、發展觀賞石(奇石)石種,使之成為產業化品牌,是整個賞石文化發展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代人類所義不容辭的使命。
第三,九龍璧賞石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形勢表明已充分具備了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性優勢。九龍璧賞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不僅是收藏和鑒賞的問題,還呈現了嶄新的氣象,逐步建立起文化產業區域環境,綜合體現出適應當代觀賞石(奇石)收藏和鑒賞結構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的文化、經濟與自然環境保護特征。
(1)古老的傳統名石重煥光彩,聲名鵲起。自1998年被中國石材工業協會評為首批中國名特石材品種之壹,2000年入選中國十大候選國石,在福建省內又被尊為“八閩奇石”。在全國乃至各省市舉辦的幾百次展覽中獲金、銀、銅獎的不勝枚舉,尤其在“中國觀賞石博覽會——2007‘走進奧運’北京邀請展”中,21品九龍璧觀賞石(奇石)參展,有12品分獲金、銀、銅獎,成為整個展會中獲獎率最高的石種。
(2)呈現新的發展組合,建立起文化產業區域環境。福建省各地紛紛成立了以九龍璧為主基調的社會學術團體。而福建省各類以九龍璧為主的奇石文化城、奇石村、奇石壹條街、奇石博物館、奇石交易市場和個人奇石館等比比皆是,其中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漳州天福園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九龍璧交易平臺(內設精品展示廳、拍賣大廳、交易大廳等),正在建設中的華安奇石交易中心總投資9000萬元、店面300多間。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已有逾10萬人參與收藏、賞玩九龍璧;年總產值達1億元以上,產品遠銷海內外,並帶動旅遊、餐飲、運輸等行業的發展。
學海無涯(收藏:鄭壹平)
(3)九龍璧的推廣發展,業已規模化地在國內外全面輻射。20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海迪寫下了《九龍璧和華安那條河谷》: “在九龍江碧波下隱匿了數百萬年的石頭”, “把遊覽的人們轟動了。”1990年,九龍璧在北京第11屆亞運會藝術節上展出後,菲律賓、 日本、韓國、 美國、德國和港臺地區石友、石商開始相繼慕名到產地參觀、采購,熱潮初湧;2004年5月,兩位韓國商人到漳州采購了3個貨櫃的九龍璧觀賞石(奇石),總值60多萬元,創下漳州市九龍璧流通史上采購總額之最;其後韓國壹樸姓老板以24萬元購得壹方美石,被韓國《愛石》雜誌選為封面,轟動了韓國石界——自此眾多韓國石商為與當地石友、石農語言交流而苦學中文會話,蔚為奇觀。
如今,各類九龍璧石展和文化探討此伏彼起,海內外賞石文化愛好者紛至沓來,九龍璧奇石節也已升格為海峽兩岸奇石節。
(4)九龍璧的開發利用,展現了無限前景。2000年初,中國寶玉石協會召集全國各省(區、市)近百名寶玉石專家,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石研討推薦會。這次會議確定的推薦國石的基本原則是:石美,其制品更美,有悠久歷史,在中國開發前景廣闊。 而九龍璧加工、經營企業高達300多家,已開發出雕刻工藝品、高檔仿古家具、高級裝飾板材、衛浴潔具、保健實用品等系列產品200多種,加工展示區項目總投資2.6億元,產品暢銷海內外,年創產值近4億元。
其中,用九龍璧雕刻玉麒麟,更是填補了國內外玉石材料制作麒麟類大玉雕的空白;2006年,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微雕藝術家許通海成功地在九龍璧上進行微雕藝術創作,《毛澤東選集》(新版1~4卷,107.2萬字)等作品先後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並被微雕藝術界贊許為攻破硬玉微雕難題的標誌。
五、冠以中華稱號,是符合全國性命名原則的系統科學的規範統壹
福建省礦產資源種類相對齊全,已發現各類礦產種數133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總數的77.8%(其中鎢居全國第二位,黃金居全國第三位,而建築石材加工、出口居全國第壹位),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14種礦產中,九龍璧、葉蠟石和藍寶石等赫然其中。
那麽,九龍璧在福建省以外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產出?限於篇幅,下面僅援引相關主要文獻資料等略作探討(詳見筆者拙作《九龍璧在福建省以外區域的可能性蘊藏初探》):
首先,中國東南部地質構造域的密切相似性為九龍璧在該區域的存在提供了相對的地質學依據。 中國東南部系指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及江西部分地區(以下簡稱浙閩粵贛),地處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接合部位。自印支運動以來,板內構造演化雖然復雜而多樣,卻有著密切的相似性:
白衣觀音(收藏:蔣奇渺)
(1)該區域廣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巖及有關侵入巖,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礦產豐富,成礦富有特色,礦床的時空分布與構造應力場的轉換、多期次巖漿、沈積作用等多因素皆有相關;
(2)福建省晚中生代基性脈巖的地球化學特點是太平洋板塊俯沖與殼慢相互作用***同作用的結果,表明福建省與中國東南部區域上有相似的地殼拉張期次。東南部區域中生代礦床的時空分布和成礦演化都明顯受著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巖漿作用特征、賦礦地層和巖石的含礦性特征等因素的制約;
冬瓜熟了(收藏:川水歌)
(3)福建省閩西南地區是特提斯構造域向環太平洋大陸邊緣構造域轉換的典型地區。 因此以閩西南地區為例,對中國東南大陸的重要構造及成礦單元——閩西南坳陷帶及其外圍的系統研究表明,東南沿海成礦帶成礦作用時代與華夏古陸的形成演化,特提斯向環太平洋構造成礦域的轉換及中、新生代中國東部大陸邊緣構造活動關系都十分密切。其成礦作用及成礦年齡的研究表明,伴隨構造域的轉換,東南大陸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應都存在壹期重要的多金屬成礦作用。
龍壽桃(收藏:楊光品)
其次,三疊紀海相沈積地層在華南地區的廣泛分布為該地區九龍璧的可能性蘊藏提供了前景。九龍璧屬沈積變質巖,沈積於距今約2億4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晚期至三疊紀早期(印支地殼運動時期),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後的中、晚侏羅世(燕山運動時期)——而我國華南地區具有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廣布的二疊—三疊紀海相連續地層。當然,九龍璧是在二次熱力變壓作用下熱液變質,形成了現今的低綠片巖、亞綠片巖、低角閃巖、角巖等,形成條件十分復雜。有的地質學家認為華南地區的三疊紀海相沈積巖並未發生變質,幾十年前幾位地質教授、學者和方家也著文認為只有華安縣才產出九龍璧,而後經眾多石友多方考察才證實漳平市亦為主產區之壹,再後來發現漳州市的南靖、長泰,龍巖的長汀、連城、上杭,三明的永安等縣市也都有產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實踐的檢驗,或許能在華南相關區域有新的發現。
筆者與福建漳平的陳江華、湖南郴州的史景淩等石友通過實地考察和初步檢測,發現廣東鹵鹽、江西大余、湖南郴州等地都有產出與九龍璧造型、色彩、紋理和畫面極其相近的巖石,經摩氏硬度測試法測試,硬度也大體介於6到7.5度之間(期待有關權威部門的進壹步考察鑒定)。
綜上所述,九龍璧冠以“中華九龍璧”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也有利於糾正有失客觀科學的紛亂命名現狀。倘能在其他省份確定亦有產區,則可參照中國觀賞石協會《關於觀賞石石種的命名原則》中“沿襲歷史、命名在先、約定俗成和產出的地域名稱+石種”的原則,在“中華九龍璧”之後附加產地省份,如“中華九龍璧(福建)”、“中華九龍璧(江西)”等,對於系統、科學地規範各類石種,構建中國觀賞石(奇石)品牌戰略,弘揚中華賞石文化,必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參考及援引的主要文獻
《說文解字》
《天工開物》
《礦業工業要求參考手冊》
《中國玉文化》
吳淦國,張達,陳柏林,吳建設:2000年,《中國東南大陸中生代構造域的轉換及其與成礦的關系》,地球科學壹中國地質大學學報,04期
毛建仁,許乃政,胡青,李寄嵎,謝芳貴:2004年,《閩西南地區中生代花崗閃長質巖石的同位素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構造演化》,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01期
吳淦國,張達,彭潤民,吳建設,高天鈞,陳柏林,汪群峰,狄永軍,張祥信:2004年,《東南沿海成礦帶礦床形成的時間演化規律研究》,地學前緣,01期
王彬,舒良樹,楊振宇:2006年,《贛閩粵地區早中侏羅世構造地層研究》,地層學雜誌,01期
王果勝,馬文璞,朱衛平:2007年,《閩西南下三疊統溪口組矽質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4卷,第05期
許漢奎:《不凡的九龍璧》
陳臻鄭金川:《淺論九龍璧之系統賞石觀》
何崗:《漳州九龍璧觀賞石成因及鑒賞》
陳進昌:《古往今來九龍璧》
陳少華:《華夏奇石九龍璧》
黃如飛,綠茵:2004年5月,《九龍璧:努力走近文物》,福建日報《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