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我看年俗變遷的成因

我看年俗變遷的成因

年俗變遷

入夜,燈火,炮竹,餃子,“春晚”。

高聳的樓群抱著扶搖的焰火撕吻,綻放空中的報春花,仿佛在向人們彰顯著太平盛世。濃郁的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和著熱烈祥和來回穿梭於歷久彌新的時空。

輕輕撫摩著斑駁的年歷,慨嘆易逝的年華;重重撩起低垂的帷幕,凝視燦爛的星海。

驀地,年已變化得俗弱新肥。

春節無疑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年畫、剪紙、春聯、炮竹壹直是年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壹些傳統年俗漸漸失意,壹些新的“年俗”正在產生,年俗正在新與舊之中嬗變。對於優秀的傳統年俗,我們需要保護和傳承;對於新的年俗,我們則要不斷地創造。正是這種綿延的傳承和不斷地創造,使得我們的年充滿活力,永遠年輕。

年畫讓位給“春晚”

由來的年充斥著各式年畫,可以說年畫就是年的標簽、年的名片。最早的年畫可追溯到漢代。千百年來,到了春節,年畫是春節必不可少的。院門有門神,家門有財神,堂屋有中堂,墻上有墻畫,應有盡有,絕不含糊。

在農耕社會中尤其重視年的意義,而作為張揚生活理想而賞心悅目的年畫,早被年畫行家們視為了“貼在墻上的電視機”,如獲至寶。因為長期以來,年畫不僅裝飾喜慶,更多時候,它是人們獲得知識,表達意願的壹種媒介。可以說“少了年畫,這些黃土平原的年,會變得難耐和雕零。”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年畫竟不幸被言中,不想真的走向了衰亡和雕零。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從這時開始,真正的電視機開始普及,因電視遠比年畫具有更多寓教於樂的功能,很快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人們開始冷落年畫了。而最使年畫雕敝的是始於1983年的“春晚”,二十多年來每年壹次的除夕“春晚”,已成為億萬百姓看作幾乎與年夜飯壹樣重要的文化大餐,這就決定了年畫註定要衰落而讓位給“春晚”的命運。

網絡加速年俗更新

曾經令祖輩們津津樂道的年景,諸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三祭竈神,二十四日掃揚塵,二十五至二十八殺年豬、購年貨,二十九日祭祖先,大年三十放鞭炮、吃年飯、守歲。大年初壹穿新衣,拜年討壓歲錢。正月十五鬧花燈。“吃過元宵酒,各自尋生路”,這才告訴妳年已進入尾聲。等等這些,作為年俗,曾經極力地支撐著中國年。

而孫輩們則對這些年俗卻不甚了解,甚是朦朧,似懂非懂,因為他們沒有系統地經歷過這些事情。這些長在e時代的年輕人,很多事情都是在網絡上就完成了,把個年俗也弄成了數字化。網上虛擬的東西太多了,妳可以虛擬包餃子、放鞭炮、喝酒、打牌、娶媳婦,凡是妳能想出來的事情,網上都可以嘗試都可以實現。傳統的春節與網絡技術融合,便給年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自從有了網絡,拜年的方式也在改變。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走親串友地登門拜年,龍燈花鼓耍著送恭喜拜年,“恭喜發財”,圖個“紅包拿來”。這些個拜年在時間安排上都很有講究,什麽“初壹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初五初六拜地方,初七初八潑掉壇子倒掉塔,分得妳什麽都沒得吃。”這樣拜年拜得繁瑣,拜得辛苦,拜得世俗,年輕人不喜歡,總想試圖著做些改變。可如今好了,拜年也可以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壹拜,如視頻拜年、電子郵件及賀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等等,多種多樣的網絡拜年方式使遠隔天涯變得近在咫尺。妳可以通過視頻看到對方的神情,聽到對方的聲音,哪怕相隔千裏之遙,也可以傳達妳的思念和問候,互道壹聲“珍重”。

然而,網絡亦是壹柄雙刃劍,它在創新觀念更新思維給年俗註入新的因子的同時,卻廢用了許多千年傳承下來的風俗和習慣。

拯救和挽留年俗

我們知道,作為歷久彌新的炮竹、春聯、剪紙、年畫、年飯,多少年代以來壹直像風骨壹樣支撐著年,這是春節不能缺少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的年俗道具卻逐漸走向了沒落。年畫、剪紙面臨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改變和市場萎縮沖擊而急劇衰退;春聯面臨了國人文學底蘊淺薄、做對人數寥寥的現狀而變得景象蕭條;炮竹因為安全和環保問題而屢遭禁放;年夜飯則被消費觀念改變得走出人家移師酒店,形而上學,少了人情,乏了年味。

上世紀三、四年代,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過年時家家戶戶的窗戶都糊著貼著窗花,內容涵蓋花鳥蟲魚、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每年壹到臘月二十四,揭舊換新,在窗戶上貼上新的窗花就成為頭等大事,那時的窗花帶給人們許多藝術美感和風光享受,成為神州大地壹道別致的風景。通過貼滿窗花的窗戶傳達訊息,知辭舊迎新又是壹年春風。然而窗花也和年畫的命運壹樣,急轉直下地衰退,多年以後,人們很難在尋常百姓家看得到它的身影,不知從何時起,它已成為博物院和收藏家的珍品了。

窺壹斑而知全身。從剪紙的沒落,遞來許多傳統年俗正在消逝的訊息。無論是年畫、剪紙還是春聯,它們都曾作為年文化的產物和載體,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哲學、道德、教育、娛樂等內容。面對優秀年俗文化的衰敗,保護和傳承、倡導和弘揚年俗尤為重要,有些容當像對待瀕危物種壹樣來保護、拯救和挽留,唯其這樣,才不致使我們的優秀年俗失傳,不致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和美好情趣失色,我們央央大國的中國年才能永葆其青春!

  • 上一篇:感謝網易雲帶來的陪伴走心文案(50條)
  • 下一篇:推薦幾部不是關於籃球的電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