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河南蔚縣人,年輕時孤獨貧窮。他起初學書法,後來轉行畫畫,二十歲就出了名。吳道子創作的活躍期,恰逢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繁榮的時代。當他以民間畫家的身份漫遊洛陽時,唐玄宗李隆基聽到了他的名字,任命他為“內教博士”。在洛陽和長安這兩座唐代的重要城市,詩人和藝術家像星星壹樣聚集在壹起。《歷代名畫錄》說:“自盛唐以來的二百三十年間,出現了最奇妙的藝術家,他們的眼睛和耳朵是相通的,他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吳道子、王維、張燦、李思訓、曹霸、韓沃、陳洪、向榮、梁靈贊、張璇、楊惠芝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眾多名家和數以千計的民間畫家爭奇鬥艷,各顯神通。壹時間,繪畫的繁榮成為壹大景觀。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吳道子以其傑出的天才迅速成長起來。他不僅擅長畫道教和解釋人物,而且在山水、鳥獸、植物、亭臺樓閣方面無所不能。
文獻中對這位“畫聖”的描述充滿了傳奇和神話色彩:唐玄宗派他到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讓他畫壹張草圖回來作畫。然而,他從蜀中考察回來,卻沒有壹張匯票。面對皇帝的責難,他不慌不忙,在大同殿就地作畫,筆法如暴風驟雨。山川險灘,壹日三百裏,深得滿清贊賞。說明他的山水畫很成功。有壹次,吳道子在長安興山寺當眾作畫,長安市民蜂擁而至觀看,目睹他“用筆壹掃,如旋風”,壹揮手,眾人驚嘆不已。由於吳道子“畫與塑並舉”,善於掌握“守其靈,專其壹”的藝術原則,所以千余年來被上層文化精英奉為至高無上的畫師,也被歷代專門從事漆畫、雕塑的工匠行會奉為創始人。
據歷代名畫記載,吳道子曾在長安、洛陽寺廟畫過300多幅佛教壁畫,情況各異。即使畫了壹個巨大的人物,也不能失去尺度,要麽從手臂開始,要麽從腳開始,可見他對造型和構圖的控制力。用圓燈寫佛像,樓柱的橫梁或者弓挺尖的,不需要圓尺。吳道子的飛揚豪放,被認為與前任顧愷之的儒雅細膩不同。顧和吳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將書法的原則運用到繪畫的筆法和布局中。吳道子雖是畫家出身,但師從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唐玄宗年間)和何(約659-約744)學習書法,對《野草》特別感興趣,所以草書的靈魂在吳畫的氣息中處處流露。比如他的筆法,形似蘭葉或蒓菜,飄逸靈動,“五代為風”的典故流傳至今。
吳道子的畫作有《明帝篆刻》、《鐘馗十指》、《孔雀明王像》、《托塔王》、《大護法女神》等93件,收錄在宣和畫中。傳世有天王送子圖,是數獨王的兒子釋迦牟尼誕生的故事。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釋迦牟尼像在日本京都東富寺,均為後人臨摹。另外,道子墨寶,有50頁紙的說明,1910出口國外,原本丟失,只剩下復印件。現存的所謂吳道子的畫,都是後來的藏家和畫家臨摹的版本,在研究吳的繪畫及其風格演變時,只能起到借鑒作用。在原著無法挽回損失的情況下,保留這些間接資料總比什麽都沒有好。
《天王寄子圖》卷,又稱《釋迦牟尼誕生圖》,為歷代藏家所珍藏。明代清河字畫脂載:《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紙質書壹冊,水墨畫壹幅。這是韓(存良)的第壹幅名畫,也是世界上第壹幅名畫。“畫面根據瑞嬰本七經改編,描繪了釋迦牟尼出生在數獨王家庭的故事。畫的前部,送孩子的神和他騎的瑞士獸向前飛奔。坐著的國王透露出處理壹件不尋常的喜事而產生的緊張和高興的心情,身邊侍女和侍從的反應和表情也圍繞著這個情節展開。畫的後半部分描繪了數獨國王小心翼翼地抱著嬰兒釋迦牟尼,帶著崇敬和感激慢慢移動。《道子·墨寶》中描繪了道教的神及其從屬神。他們在天上走來走去,說明他們是在仙境裏,但他們的出現卻是唐人真實形象的寫照。裏面也有壹些篇幅,以“地獄變相”的圖式,描繪了地獄的陰森淒慘狀態和對罪犯的懲罰。這種“天堂”和“地獄”的場景,不經意間就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壹些繪畫描繪但丁《神曲》的詩意場景相似。
在可稱為“盛唐文化博物館”的長安千福寺西樓,曾有壹幅吳道子描繪的道教和佛教人物的壁畫。他把菩薩畫成自己的,就像韓沃後來的宗教壁畫《壹個妓女小處寫童貞》《壹個連續的大師》壹樣,他所描繪的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義的束縛,自由加工,表達壹種時代精神。另壹個鮮明的表現是,他不願意以人間“供養者”的身份站在佛國壹角,而願意以壹個普通畫家的身份主宰佛國凈土。在他著名的壁畫《地獄變相圖》中,他還大膽突破平民與貴族的身份差異,給過去不受懲罰的達官貴人戴上鐐銬,把他們“打”進地獄。他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使人們認識到善惡平等,表達了眾生平等的佛教思想。
佛畫代代相傳,以北朝(386-581)曹(生卒年不詳,550-577年活動)開創的“曹家畫風”最為推崇。這種畫法體現了佛教題材繪畫正由異域風格向本土化風格轉變的特點。刻畫更註重解剖結構,褶襇貼近人體,在中國美術史上被稱為“壹草出水”。但早年吳道子的筆觸又細又密,到了中年就轉向了男性風格。他的筆觸蒼勁有力,線條動感十足,粗細不壹。線條圓潤,像“蒓菜條”,或“柳葉描”,在筆畫之間,有壹種“筆意未盡”的奇妙感覺。後人以張僧繇稱之為“疏體”,區別於顧愷之和的“密體”,更為,也與曹的佛教繪畫拉開距離,某種意義上標誌著中土繪畫中佛教意象的確立。此後,中國佛教造像主要有兩種風格:曹和吳。在六朝、隋、初唐的佛教藝術中,“曹家式”占主導地位;自盛唐以來,完全馴化的佛教造像壹般都由“吳家”來“統治”。
吳道子對繪畫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創作能量,堪比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兩人都對繪畫充滿熱情。他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整個世界藝術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最早的繪畫通史——歷代名畫實錄
唐朝290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時代,繪畫也達到了頂峰,於是出現了畫史、名家、名畫的文獻。中國最早的繪畫通史,記載歷代名畫,出版於唐末。作者張彥遠(約815-875)出生於三代宰相之家,家中收藏了豐富的隋唐名畫。這本書被譽為“繪畫史的鼻祖”。全書共十卷,分為三個部分,壹是繪畫史的論述,二是畫家生平,三是歷代繪畫作品賞析與收藏。該書以論述繪畫的起源和社會功能為開篇,以《敘歷代會畫人名的人》為主體,記述了“從軒轅到唐會昌(847)的372人”,並收錄了《論六法》、《論畫山水樹石》、《論南北時代教》、《魯谷張武筆》等論文。張彥遠的這本書既是壹部繪畫史,也是壹部繪畫批評史。它引用了幾十幅以前的畫和理論。是對唐代及以前中國繪畫和繪畫理論的總結,是學習中國古典繪畫的必讀之作。此外,這壹時期重要的繪畫史和繪畫理論還有朱的《唐代名畫錄》(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806-835年)和王維的《山水說》、《山水戰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