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小楊茶幹純手工老手藝
01
仲夏的壹個周末,我們壹行五人前往樅陽縣湯溝鎮造福村的壹個傳統民間作坊,尋覓舌尖上的美味——探訪純手工老手藝的制作過程。
晨曦裏,壹縷初升的光芒躲在薄薄的雲層裏,映紅了半邊天際。微沁的柔風輕輕拂面,沿途掠過的綠色醉入眼簾,滿眼蔥郁清涼宜人。荷塘裏的嫩荷依然盛開,點點玫紅隱在碧綠的荷葉間,跳動的花蕊相擁露珠搖曳生香,生動了壹天又壹天新鮮而妙曼的清晨。
壹個半小時的路程,我們便到達目的地。循著壹條幽深的石巷盡頭,我們見到了本文的主人公——楊禮華師傅,壹位身材消瘦的中年人。見到我們,他黝黑的臉龐上綻開了質樸的憨笑,向前邁大步同我們熱情地握手,壹家人笑臉相迎我們的到來。現年47歲的楊師傅身穿白色背心,淺藍色格子短褲,給人壹副精明幹練的模樣,真城的笑容裏透著壹抹隨人緣的親和力。
“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楊師傅坐下後朗聲笑語,開口即向我們講述他的身世、他的祖傳老手藝。說起這份純手工的驕傲技藝,他要感謝他的父親,父親教他先做人,再做藝,立人先立德。於是他誠信待人,真心待事。他的點滴感動,滴滴恩澤於懷。靠壹份簡單而卑微的手藝,不求發達,不求功成名就,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能堅持下來是多麽的不易。他的努力,他的堅持,他的以苦為樂,緣自心底那份執著的堅守,緣自顧客對他的信任。楊師傅說他平時話很少,今天見了我們將平日裏的話壹股腦兒全倒了出來,他高興得雙目明亮,博古論今,用地道的樅陽方言向我們娓娓道來,兩道濃眉隨著說話的節奏向上壹挑壹挑,極富感染力的笑容影響著我們,不難看出他是壹個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
02
十二歲跟著父親、哥哥學徒至今,楊師傅這輩子跟豆腐結下了不解之緣。年幼的他在學徙期間,憑著他的聰明才智和超強的領悟力,學得壹身過硬的制作豆腐的本領。“原先,這條街上有多家做豆幹的,如今,微薄的利潤讓人們要麽改行了,要麽用機器大批量生產。只有我堅持用純手工制作,原因是手工制作能最大限度保留豆幹的原汁原味和營養價值。人們只要吃了我的豆幹都還想再吃,傳統的手藝讓我有義務保留下來,不能在我手上丟了。” 楊師傅的言語裏有壹絲堅守的艱辛和壹抹守候的幸福。
現如今“小楊豆幹” 已成為地方特產,人們走親訪友捎上“小楊豆幹”就像是捎上了家鄉特有的味道,捎上了壹份親切的念想。
“壹天只做50斤黃豆,而且是提前預訂。我無法大批量生產,只能保證優質的品質。” 楊師傅壹家三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寒來暑往,風雨無阻,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壹件事看起來容易,每天重復做壹件事需要認真和耐力,壹輩子堅持做同壹件事就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決心了。” 楊師傅額頭上深深的刻紋告訴我們,為了不放棄心中那份執念,為了將這份祖傳的老手藝傳承下來,他不為名,不為利,再苦再累,再多付出,自始至終無怨無悔。壹個平凡的世俗中人,懷壹顆平常之心認真對待每壹天,做好每壹天,心已足矣。
上午九時許,我們的鏡頭記錄了楊師傅制作茶幹的整套制作過程。首先,選豆是關鍵,黃豆的好壞決定成品豆幹的品質。“我收購的都是上乘的黃豆,價格比別人的要貴壹些,這樣才能保證做出來的豆幹保留獨特的風味。” 楊師傅的自信來自於他常年累月的實踐經驗和熟能生巧的紮實功底,這點鎮上無人能比。選好的黃豆第壹道工序需要用清水浸泡,浸豆的時間隨氣溫而定。冬季溫度偏低,浸泡時間在20小時;夏季溫度略高,浸泡時間約在7小時。
03
我們去時,黃豆已在頭天夜裏三點半開始浸泡了。顆粒飽滿,大小相等的黃豆浸泡在壹口深缸裏,微微發胖的豆豆們像壹群露出肚皮的小企鵝,正悠哉悠哉地曬太陽呢。膨脹過的豆子經過楊師傅的手輕輕壹捏,就知道他需要的適度了。撈起的豆子放進兩只大蘿筐裏瀝幹水,然後送進作坊磨成豆漿。
舊時,磨豆漿是用石磨推著磨的,50斤豆子需要3小時磨完。在今天,楊師傅也想這樣做,這樣做成的豆幹會更加保持豆腐的鮮味。但如果每天這樣做下來,他壹家人基本上就沒有正常的睡眠時間了。於是他用豆制機磨完豆漿縮短至40分鐘。磨勻的豆漿先用透明的紗布過濾凈雜質後,放入壹口大鐵鍋裏煮,用柴火煮沸,約半小時後,沸騰的表面泛起壹層白花花漿沫,蓬松而綿軟,像團團潔白的棉花糖。裊裊升騰的蒸汽幻成壹縷縷乳白色的淺霧,陳舊的作坊裏頓時壹片氤氳,飄渺般的薄霧,淡淡地,飄忽著豆花的甜香。作坊的壹角,木質器皿擺放得井井有條,默默地收藏了日子的顏色,無語地陪伴著主人打磨著歲月的光潤。
煮好的豆漿從鍋裏再盛入另壹口大缸裏,兌入比例適宜的石膏粉,讓豆漿定型成豆腐腦,再將豆腐腦盛入木制方格裏成型豆腐。楊師傅有條不紊地壹道道完成這些工序,二十三歲的兒子在他身邊打下手。他從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強烈的使命感讓他希望後繼有人,希望老手藝壹代代得以相傳。
04
賢惠的妻子在間隙時間溜進廚房,手腳麻利地做了壹頓豐盛的午餐。她言語不多,和暖的笑容壹直掛在臉上。默默地輔助丈夫照顧家庭,照顧著年邁的母親。在她身上有勤勞樸實,溫順善良的品質,千年的傳統美德體現了典型的賢內助形象。
吃過午飯,壹家人圍在桌子前包幹。所謂”包幹” 就是拿正方形的小方布,將豆腐按菱形塊狀壹小塊壹小塊緊緊包裹起來。每天接近壹萬多塊,壹個人要包三千多塊,這是壹項外人看起來非常繁瑣而乏味的工作,他們卻能做到靈活自如,十指翻飛,其樂融融。壹排排包好的豆幹像列隊的士兵,整齊而有序。然後再將包好的豆幹經過壓榨、剝離、熬汁、烹香、焯水、冷卻、上油,到最後的成品。壹系列繁瑣而嚴謹的程序,壹環套壹環,壹步接壹步,不允許有絲毫的放松和馬虎。
制作成品的豆幹,色澤深褐,油亮光潤。放在掌心拉起來有較強的彈性,聞壹聞清香撲鼻,忍不住口舌生津。嚼壹口濃香四溢,口感酥軟而不失柔韌。品嘗過後唇齒留香,久久地無窮回味,舌尖有股無法抗拒的誘惑。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吃過最美味的豆香茶幹。
壹件看似平凡而不簡單的事情,何以做得這樣風生水起,活色生香? 為何這般艱辛仍不辭勞作,或另覓捷徑? 楊師傅堅定地搖搖頭:“我不放棄,既然繼承了這項老手藝,就要壹直做下去,絕不後悔。” “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就像畫家畫畫壹樣,壹氣呵成,我是在做壹件藝術品!” 我在想,小小的方寸之間,凝聚的是他全部的心血,每壹件都是他畢生滿意的作品!
05
晌午時分,壹場極速的暴風雨席卷了小村莊,大雨像幕簾壹樣掛下來,屋檐下壹張銀絲般透圓的蜘蛛網在雨中微微顫抖,網上的蜘蛛已不知去向。雨停過後,樹上的蟬噤聲了,大地安靜了許多,天空洗得透藍透藍,團團雲朵像潔白的棉花糖。屋後壹株半個世紀的白樺樹,舒展著墨綠的身姿,低垂的枝條像母親的手在風中輕撫著、輕撫著......
夕陽下的黃昏,很美,戀戀不舍似的。我們微笑著向這座陳舊的作坊揮手作別。 楊師傅最後告訴我們,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更多人吃到他的美味茶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