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它描繪了從西漢、東漢到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的700多年中13位帝王的形象,這其中包括割據政權的劉備和孫權,但有壹朝代的帝王卻被忽略和輕視,他就是新朝的皇帝王莽,建立於西漢與東漢之間的新朝僅存14年,是中國歷史上短命的王朝,然額,人們對新朝的忽視,並不是因為其享國日短,因為與新朝相比,秦朝也不過十五年,在歷史上,雖然新朝顯然無法和秦朝相提並論,新朝的皇帝王莽更是被後來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定性為篡漢的奸臣,這壹觀點幾乎為後代所有的史學家所沿用,人們不願意把這個時期稱作新朝,而作為新莽。直到近兩千年之後,人們才重新審視這位新朝皇帝,胡適等壹些近代學者,開始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那麽,王莽究竟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究竟是壹個怎樣的政權。
大名縣老城位於現在河北省大名縣的東部,公元前45年,王莽即出生於此,也許因為歷史中定位王莽篡位的緣故,這裏與其他帝王故裏不同的是,它既沒有這位帝王的祠堂,也沒有塑像,只有在大名縣的方誌館才能找到關於王莽的少量文字記載。裏面收藏的這幾年,有壹兩千本《大名縣誌》,在《大名縣誌》裏面,記載了王莽的家族歷史。王莽的出身非常煊赫,他所在的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族中之人多生活奢靡,意氣驕橫,只有王莽早年喪父,孤貧恭儉,拜當時名儒沛郡陳參學習《禮經》,如同壹位普通的儒生,在當時王莽良好的品行受到很多人的贊譽,這為他出人頭地奠定了理論基礎,大將軍王鳳是王莽的伯父,當他生病時,王莽精心護理,幾個月不解衣袋,以至於蓬頭垢面,令王鳳深為感動,王鳳是當朝的重臣,臨終前特地為皇帝推薦了王莽。
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就是服務皇帝左右,傳達詔命的官員,歷史上對王莽做黃門侍郎並沒有太多的記載。
但是,這段時間對王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他任職期間,認識了同朝為官在天祿閣校理圖書的劉歆,劉歆自小跟隨父親劉向整理校勘皇家藏書,接觸到大量新發現的用秦以前古文字書寫、沒有立於官學的經本,他深深感受到這些經本好惡與聖人同,能糾正已逐漸僵化、神化的今文經學的弊端,這些書就是古文經。在漢代,經學分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今文經學是得到朝廷認可、並且得立學官的經學流派,古文經學則是傳承脈絡不清晰,經本或藏於秘府或流行民間、未得立學官的經學流派。到西漢後期,壹些學者開始反對今文經學壟斷官學,認為今文經學門派森嚴,壓制和排斥其它學派,正蛻化為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不僅如此,今文經學,還肆意地曲解經書的含義,使其成為現實政治的附庸,導致人心的混亂。當今文經學越來越陳腐、保守時,在野的古文經學則展現了勃勃的生機,正是在這個時期,也正是古文和今文將王莽和劉歆緊密聯系在壹起。
孫曉:西漢末年的時候,王莽和劉歆,恰恰這兩個人在這方面找到了契合點,兩個人的年齡也差不多,愛好也差不多,對社會治理的這種理念和尋找社會治理方法的這種途徑也是壹致的,所以說兩個人就是,開始從古文經學中去想尋找壹些新的社會治理的辦法。
王莽、劉歆是古文經學的堅定支持者,這兩位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他們對西漢末年混亂的社會秩序、殘破的國家制度極度失望了,厭惡今文經學對政治的妥協。於是,步調壹致地以古文經學為基礎,開始規劃理想的政治藍圖,劉歆是設計師,王莽將成為實踐者。
孫曉:劉歆可以說是王莽的壹個理論家,他對經學的這種整理,特別是古文經學這些理論的書籍和壹些理論的整理,劉歆做得非常多。而王莽是這種新的這種古文經學理論的壹個實踐者,他是個政治家,他是壹個理論家和壹個政治家的壹種結合。
王莽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由於賢能謙恭,其地位和聲譽都在飛速提高,他的叔父王商上書願意把自己封地的壹部分讓給王莽,此舉得到朝野的廣泛支持。王莽累遷至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即便地位再高,王莽壹如既往地禮賢下士,經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自己車馬衣服去接濟窮人,不管在民間還是在朝廷都深受愛戴。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此時王莽,既是外朝的首領,又成為學界的領袖,他與劉歆壹起開始力促古文經學成為官學,這將會促成整個社會秩序的重大變革。然而僅僅過了壹年,漢成帝薨,漢哀帝繼位,丁、傅兩家外戚掌權,王氏家族受到沈重打擊,王莽因此被免職,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門自守。此時,劉歆也受到了傳統勢力的頑固抵抗,大司空師丹等人詆毀劉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由於王莽已被免職,劉歆失去了最有力的同盟,幾乎被誅殺,不得已,劉歆離開京城,幾年後因病免去官職。
孫曉:西漢末年以後,今文經學被少部分人所壟斷,他們掌握了這種官方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沒有進入這個集團,沒有取得這種經義解釋合法性的這些知識份子,他就在社會上的地位並不高,甚至就像劉歆這樣的人,他雖然是皇家檔案圖書的管理者,他也很難進入這種經學政治集團的核心。
王莽雖然免職歸家,但沒有離開人們的視野,他仍是新都侯,壹件事情的發生使王莽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壹天,王莽的次子殺了壹個奴婢,這在當時的士大夫眼中並不是壹件大事,因為在當時,奴婢的地位形同私人財產,可以被當做工具隨意買賣。然而,王莽本人卻較真了,他認為奴婢的生命與常人沒有什麽不同,殺人就得償命,因此,他硬是逼迫著自己的次子自殺,這件事使王莽在讀書人中的聲譽迅速提高,官員為王莽鳴冤上書的數以百計,希望他再次回歸朝堂。
王啟發:王莽的兒子殺了奴隸,然後他就是以命抵命,這個其實也還是表現出他的壹種,我們所說的大義滅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踐行自己的壹個道德方面的標準。
王莽不只是壹個道德楷模,更重要的是,人們從王莽的行為中看到了重整河山、復興社會的希望。西漢,從開國皇帝劉邦開始,經略國家,經過了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勵精圖治和昭宣中興之後,西漢王朝走向衰落,元、成、哀、平四個皇帝把昌盛的局面壹步步糟蹋殆盡,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由於外戚輪流執政,宦官也受寵弄權,賢臣多被罷黜,留在朝廷內多是貪官汙吏。朝堂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吏只要能結交上權臣,就能肆無忌憚,加重對百姓的搜刮盤剝。人口激增與災害頻發也在加劇社會矛盾,據史料記載,西漢初年的人口不過1300多萬,到西漢平帝時,已達6000多萬,人口稠密的關東地區與關東某些地區每公裏平均多達千人以上。在生產方式沒有革新的時代,人口的急劇增長,同樣的土地已不堪重負,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滿足果腹之需。
孫曉:社會暴亂,流民增加,災荒,各種各樣的問題,社會矛盾也非常突出,那傳統的經文經學又拿不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那些壹些有為的知識分子,像劉歆、王莽就開始從壹些別的經典中,比如說古文經學中,去尋找壹些可支社會政治治理的壹些理論,並從這些理論中去找出壹些社會治理的辦法,也許就是在***同找壹種新的理論支點和新的辦法措施的這條路上,劉忻和王莽走到壹起。
公元前2年,在眾多官員的強烈呼籲下,王莽再次回到京城,壹年後,漢哀帝病逝,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馬,掌握了內政外交的實權,在他的建議下,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公元三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後,王莽執政的地位更加鞏固,他認為,改變王朝意識形態的機會正在成熟,王莽迅速組建起壹個得心應手的班底,當然,王莽不會忘記誌同道合的劉歆,將劉歆從地方調到中央,並特命為羲和,這個新造的官名,原來的意思就是傳說的太陽神,這時變成典儒林史蔔之官,劉歆成為當時意識形態與學術文化的最高領導人,壹個大規模的古文經學宣傳運動在全國掀起。王莽與劉歆同心協力,以網羅遺失,兼而存之為名,將《左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立於官學,成為國家正統學說中的壹部分,這意味著,長期飽受壓制的許多儒生將有機會進入國家的正規編制,實現他們的抱負。
後來,王莽又增立《樂經》,並且將《詩》、《書》、《禮》、《易》、《春秋》和《樂經》每壹經的博士增為五名六經***30名,每壹經博士領弟子360人,***有弟子10800人。此外,又廣召通曉各種學問者數千人來到京城,王莽要得天下英才,使古文經學昌明於天下。為此王,莽在長安建造壹萬套住宅,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在王莽的感召下,儒生和百信紛紛投入義務勞動,經過10萬人的奮力突擊,壹萬套住宅竟然在20天就全部完工,不僅如此,王莽的恩惠,也播及更多的普通百姓,他在長安城中建造五個裏,有住宅二百區,讓流民居住。此時的王莽希望建造壹個能夠造福於最大多數人的社會,王莽曾在上書中說,古時候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應將古制頒示天下,讓臣民遵守,這其實就是王莽的終極理想,他要按照上古三代所遵行的唐虞之道建造壹個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的小康社會。這種理想不止是讓天下儒生為之傾倒,也幾乎激勵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
王啟發:王莽和古文經學的關系,主要還是在提出用《周禮》的理論和制度來作為改制,建立了新莽政權的壹個核心的這個理論依據和制度依據,也是壹種,這個延續了西漢的經學政治的發展。
王莽復古《周禮》的壹件大事,即是建明堂,立辟雍。明堂是周朝天子接見諸侯王公的場所,同時也是周禮的象征。在上海博物館裏收藏的壹面王莽時期的銅像,它上面的文字印證了這段歷史。
周亞:這是壹面王莽時期的銅鏡,這面銅鏡它的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鏡的內圈有壹周的銘文,這個銘文最主要的幾句話就是新興辟雍,建明堂,他當時是實行了壹種復古的政策,他就是要恢復《周禮》上的制度,那麽其中很重要的壹點,建辟雍、明堂,這幾句話和我們文獻上記載王莽復古政策當中,建辟雍的這個記錄是相吻合的。
公元5年正月,諸王侯、宗室子弟上千人在新建的辟雍明堂舉行祭祀大典,場面隆重而莊嚴,理想之光充斥在每壹個人的內心,王莽正成為他們心中的聖賢。為此,900名公卿大臣請求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也如此,改朝換代的大戲拉開了序幕。
孫曉:九錫是古代君王對這些諸侯王有特殊貢獻者,它表示對妳曾經做過的這種貢獻壹種嘉獎,凡是這個得到九錫的人,後來都成為了壹個這個篡位者,王莽被加封了九錫,他最後取代了漢。
公元六年,漢平帝暴卒,年僅兩歲的劉盈即位,太後命王莽暫代天子攝政,此時的王莽,雖為假皇帝(代理之意),但權勢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親為主的反對勢力的反叛,在順利清除這些障礙之後,王莽也許進壹步意識到自己成為皇帝的機會正在來臨,即便自己不想篡位,但如果想要從制度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自己宏偉的理想,他就必須自己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於是,他更加緊鑼密鼓地營造了壹種氣氛,這種氣氛就是上天要將王朝授予王莽的氛圍,它體現於各種祥瑞之中。在王莽攝政時,認識各種各樣的福命祥瑞紛至沓來,朝野上下,人們以不同方式勸王莽稱帝,改朝換代,在長安求學的梓潼人哀章幹脆做了個銅龕,在龕裏寫上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後要順應天命,還有將王莽的八位大臣和他胡編的人與自己的名字,***十壹人壹壹寫上,黃昏時分,哀章穿著黃衣,捧著龕去高祖廟交給值班的官員,王莽得知後,擇日去高廟,將銅龕迎到未央宮前殿。
杜維明:王莽他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年輕人他是壹個學術上的很有造詣,而且,對人他能夠禮賢下士,有很大的親和力,所以說不能完全是靠他的政治權術,事實上就靠他的人格魅力籠絡了壹大批人,不僅如此,接受他這個觀念的儒生人數相當多,願意讓他改變,這個就是公眾輿論,也是相當的強,就在這個情況下,他才能夠用他自己的方式,用《周禮》的方式來建國。
這裏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公元九年1月15日,正在這裏王莽接受西漢最後壹個皇帝劉嬰禪讓後稱帝,從假皇帝變成真皇帝,改國號為新。在中國的史書中,大多數人並不認為這是壹個王朝的更替,而是將王莽此舉視為亂政篡位,然而也有人認為,王莽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登上皇位,這是壹種不得已的行為,從此時起歷時210多年的西漢王朝結束,王莽的時代正式開始。王莽代漢而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做皇帝的先河。
杜維明:他確實爭取到了話語權,話語權的本身是力量,是權利,而這個話語權的權利也和當時政治發展有很密切的內在關系。
王啟發:傳統意義上來講,認為他還是逼迫漢室的人,比如說那個孺子嬰年齡小,然後把權力讓給他了,那麽從現在的史書裏面看,確實沒有看到劉氏政權裏邊有什麽強力人物出現,來跟他爭奪這個權力。
王莽在朝野得到最廣泛的支持,用和平的方法接收政權,西漢王朝在平靜中消失,壹個叫新朝的新王朝在平靜中誕生,兩大王朝在交替之際幾乎沒有太多流血。做了皇帝後,王莽雄心勃勃地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他的理想,在政治方面,為了表示革故鼎新,王莽根據儒家的經義,尤其是根據《周禮》,講很多政府機構和官職改換名稱,此外,他還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如果說政治上的改革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那麽,王莽在經濟方面的改革則更加全面而深刻,但也面臨更大的風險,為消除西漢末年普遍存在的土地兼並的弊病,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王田制,也就是恢復類似於周代的井田制度,將全國土地國有化,不允許自由買賣。王田制本意是良好的,抑制土地兼並是要使人數眾多的國家賦役負擔者編戶農民有田可耕,重建被兼並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所破壞的經濟秩序。
孫曉:土地集中在這些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手裏以後,大量的平民因為沒有土地而流離失所,變成了流民,這個社會也不會很穩定,王莽他就采取了王田,他說所有的田都是國家的,所以說我就可以平均分配,妳把這些大土地所有者的田拿過來,妳不就是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嗎。
在推行王田的的同時,王莽又將奴婢改成私屬,並禁止奴婢買賣,即改變奴婢與牛馬同欄的地位,又抑制大量農民淪為奴婢,然而,這項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麻煩,最後結果是上下不得人心。
孫曉:廢奴就是把奴婢從大土地所有者手中要給他解救出來,壹方面就是想削弱這個大土地所有者這些集團的這種勢力,第二個也使國家獲得了更多的壹些勞動力,也是因為政策做得不徹底。
五軍六莞政策也開始全面實施,五均:即由政府統壹物價,平衡市場供應,王莽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設立了五均官,來控制物價暴跌,防止商人操縱市場。但由於缺乏官僚集團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樣,反而形成了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集團。六莞就是由國家直接接管六項重要的經濟事業,既包括酒、鹽、鐵器由國家專營,有中央政府統壹鑄幣,經營山上水中的資源,國家要收稅,這項政策真正的結果是養肥了主管官員,國家財政沒有增加收入,百姓卻負擔更重,至於正當的商人、手工業者在官營商業體制下已無立足之地了。
孫曉:想法是非常好的,包括五均六莞很多措施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在實踐過程中就遇到了很多問題,包括這些具體的這種執行的官僚、這些階層,他們政府要求的是壹套,他另搞壹套。
在王莽的家鄉大名縣,如今很多人收藏有王莽時期的些貨幣,這些貨幣種類繁多,只有真正的藏家才能分辨出它們當時的面值。
采訪:這是王莽改制前用的五銖錢,這其它的還有大泉五十、兵錢、貨泉,貨泉比較多,剩這其他的是五銖也不少。
王莽頻繁的改革幣制,他即位後,前後***進行了四次幣制的改革,變更發行了幾十種貨幣,而且每次易幣都是以新鑄的劣質貨幣代替質量較高的舊幣,由於這些貨幣無信譽可言,所以在貨幣改革的期間,物價飛漲,經濟混亂。
孫曉:就像王莽的別的政策壹樣,它是經常變化的,新的錢幣來了以後,老板應還沒有熟悉以後它就變了,所以說它帶來的社會問題就更多。
理想與現實,動機與效果之間,正在出現巨大的鴻溝,王莽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難,而人口數量的激增,不僅是西漢末年的難題,同樣也是王莽必須面對的難題,為了管控阻力與不斷暴漲的大量流民,王莽規定凡是無業的遊民,每人每年罰布帛壹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組織強迫勞役,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這項政策同樣是善意與富有理想的,然而實施起來卻非常的困難,於是王莽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青海湖。在青海省海晏縣文化圖書西海郡博物館裏,保護著王莽時期壹件重要的文物,西海郡虎符石櫃,虎符石櫃是放兵符的櫃子,這是王莽西拓疆域,特派專員在青海湖畔設置壹個龐大的石質信物。
李啟錄:王莽他雕鑿了這個虎符石櫃以後,表明了我的政權已經涉及到了我們西部草原。
西海郡虎符石櫃是在海宴縣縣城約壹公裏處的西海郡遺址出土的,王莽根據古書有四海之說,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壹帶的土地,名義上如此,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強制移民,解決西漢末年人口暴增對關中、關東地區帶來的人口壓力。任玉貴對西海郡的建立有詳細的了解,談到湊成四海的說法,認為不過是王莽托古改制的借口罷了。
任玉貴:當時王莽就想,在這個地方叫羌海,就是羌人住的地方,於是他就派審查的人來到這個地方把羌人賄賂壹下,拿了很多金銀財寶,羌人見了非常高興,他們就跑到青海湖以西地方去了,把這個地方給了漢王朝,在這個地方建立西海郡。
西海郡古城遺址目前保存完整,東西長650米,南北寬600米,城墻殘高達四米,四個城門址保存完好,城內還隱約可以看出隆起的墻垣所構成的三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小區。
任玉貴:這個工程相當浩大,除了主城以外,城裏還有設施,它有太守府,還有西部都尉府,除了這些官府以外,還有壹些兵營,還有築城的民工,還有這些囚犯,當時那壹塊,我們想象是非常熱鬧的。
為了緩解國內愈來愈尖銳的社會矛盾,王莽還多次發動與四夷戰爭,其本意是通過外部的戰爭,增強國內的凝聚力,然而在具體的實施中,這些戰爭不僅沒有起到凍結國內社會矛盾的作用,反而因強征暴斂更加激化了國內矛盾。自然災害同樣加速著王莽失敗的步伐,這是位於大名縣的王莽堤,是為防止災害而修築的,實際上這是壹條寬約40米,高約兩米的堤基,猶如壹條長龍縱橫在大名縣內,殘斷連綿20公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漢代金堤遺址,如今在堤上還能發現當年的漢磚。
桂士輝:它形成的原因,是當時地面水比較高,它弄成這個磚坯之後,為了讓它晾曬幹,就在那邊鏟那個蘆葦,鋪那個席,把它放上面,這樣壹放就形成壹個凹槽。
公元十壹年,正是在大名縣附近的黃河魏郡河段發生了決口改道,黃河決口成災,在漢代並不少見,但這次決口形成了改道,在人口稠密的關東地區,大量耕地被毀。公元22年,各地農民相繼起義,天下潰畔,事窮計迫,王莽不得不廢除王田、奴婢、六莞之計,即為以來不便於民的詔令也都廢除,這意味著改革的全盤崩潰,而王莽本人也將面臨最大的困境。
杜維明:王莽在做巨大的這個文化運動,而且,他有內在的政治含義,那麽真正的,對他的理想能夠認同的,在很多地方開始有所質疑,時間那麽短,這有很大的關系,又好大喜功,在他沒有得到這個地位的時候,他是禮賢下士,他逐漸逐漸地表現出來驕橫。
孫曉:他把事情做得太急了,把很多政策,同時壹個短時間內推出,這種政策之間,這種措施之間互相抵觸的地方就非常多,第二個,遇到了阻力以後沒有辦法,就變成了這種政策執行不下去,就難以執行,難以執行的政策就造成了更大的社會混亂。
最致命的危害往往來自於內部,以王莽為核心的儒生改革集團的內部分化,是對王莽最沈重的打擊,在王莽代漢的過程中,劉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王莽做了皇帝後,過於相信自己,而疑心過重,對劉歆有了防備,棄之不用,由於王莽改革的全盤失敗,原先的聖人王莽幾乎成為全民公敵,人心思漢,民間出現了很多劉姓將再次稱帝的說法。這位與王莽有著***同理想的大經學家竟然參與了廢除王莽的兵變,公元23年7月在兵變失敗後,已經年過七旬的劉歆自殺身亡,這件事震動了朝野,也給新朝皇帝王莽以致命的打擊。
孫曉:壹個有理想的人都很寂寞的,有理想人都是很孤獨的,為什麽劉歆死後,王莽終日感到很潦倒,因為他連這樣壹個知己都死了,壹個本來和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實踐都很契合的壹個知己,最後也變成了他的反對者,妳想壹想,王莽到了晚年,政治理想破滅,政治的實踐難以實行,他這種孤獨感和寂寞感是很強大的。
杜維明:對王莽重新的評價是現代歷史中間壹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在建國以來徹底改變,把這個制度徹底改變,這中間有個非常大的距離,妳徹底改變的本身是壹個斷裂,而斷裂會帶來,常常是不可預期的不良後果,妳不管妳的理想多高,妳當時所要處理問題多尖銳,如果妳想就是從壹張白紙開始,特別漢代經過那麽長期的發展,那麽多各方面地方的力量,那麽多積累的資源,妳都不管,這我想是壹個非常重要,就是急功好利,在很短的時間,沒辦法維持下去。
劉歆的年紀與王莽相仿,誌同道合,西漢末年,當整個王朝都陷入腐敗墮落時,正是劉歆與王莽壹起建立了新朝的理論基礎,力促王莽建立新朝,然而在王莽軍師外破、大臣內叛、左右無所信的艱難狀況下,劉歆進行了最徹底的背叛,這包括數十年的情誼和***同的理想。王莽從此深居宮中,讀書累了,就靠幾案而睡,他似乎預感到了自己的悲慘結局,他的理想無法與現實相結合,他的近似夢幻的改革已使他走到懸崖。然而他並不甘心,他自以為是懷著救濟天下蒼生的儒家宏願的,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即便有錯,自己的本心不錯。他曾是那樣的深得人心,即便現在,他仍然希望從古文經中找到出路和答案,希望上天給他重新來過的機會,但上天沒有眷顧他,改革集團內部分裂,加速新莽政權的滅亡。
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逐漸形成赤眉及綠林兩股勢力最強的義軍,而更始軍的兵峰正直指京城,公元23年夏末,轉火逼近長安,十月初二,起義軍攻入宮門,大火蔓延。《漢書》有紫色蛙聲,余分閏位,把王莽篡漢說成是以紫奪朱,蛙聲打鳴。此時的王莽,穿上了紫色的禮服,將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給了上天,王莽最終死於亂軍當中,在農民起義的凱歌聲中,新朝政權宣告滅亡。
王莽之死,使儒家們的理想從巔峰墜落,他們的政治實踐也戛然而止,好夢終究難以成真,我們依然應該肯定王莽作為壯誌未酬的改革家,在中國歷史中應有的地位,肯定他為克服西漢末年社會危機而進行改革的見識和勇氣,肯定他為實現儒家構想的理想社會而做的大膽嘗試,我們還可以從斑駁的歷史記憶中,從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未取得成功的改革實踐中,找到壹些經驗,壹些教訓,讓我們認識到改革必須切合實際,措施得當,貫徹有力,善始善終,會認識到改革的艱巨與困難。如此,我們才能在歷史教訓中汲取營養,成就我們自己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