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透露壹下飛過瀘定橋的英雄得到了什麽獎勵。

透露壹下飛過瀘定橋的英雄得到了什麽獎勵。

1935年5月,在國民黨圍攻、封鎖我中央紅軍的嚴峻形勢下,毛澤東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膽識,接連下了幾盤險象環生的棋,以可歌可泣的方式將長征推向了巔峰。

從會理出,穿過彜族地區,到達大渡河有兩條路:壹條是從瀘沽到小相嶺,過大渡河,向西到大樹堡,直接到達成都,這是壹條大路;另壹條是從瀘沽、冕寧、托吾、安順場翻越大渡河,這是壹條崎嶇的山路。毛澤東決定走小路,派劉伯承、聶率領紅軍第壹師作為先遣隊直奔安順場。但安順昌渡口只有壹艘船,最多能擺渡40人。如果這樣的話,全軍渡河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敵人很可能會沖到河邊,把紅軍打死。5月26日,毛澤東和林彪率領後續部隊到達渡口。經過慎重權衡,毛澤東決定迅速北上奪取瀘定橋。毛澤東沈重地說,“情況非常危急。奪取瀘定橋是戰略舉措。我軍只有奪取瀘定橋,才能渡過大渡河,避免石達開全軍覆沒的命運,與川西四方面軍會合。各級軍政領導必須重視問題的嚴重性。稍有不慎,就會輸掉比賽。”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紅軍分為兩路。林彪率紅壹軍團司令部、二師、五兵團沿大渡河西岸向瀘定橋進發。毛澤東率第壹兵團行動,劉伯承、聶率第壹師及幹部沿大渡河東岸渡河。

從安順場到瀘定橋,直線距離170公裏。林彪決定派二師四個團,即赫赫有名的王開湘、楊成武團為全軍前衛團,三天內攻占瀘定橋。

28日淩晨5時,第四團政委楊成武接到軍團通訊員林彪飛馬的命令:

軍委號召限制左翼軍隊在29日前奪取瀘定橋。妳們要用最高速度的行軍力量和堅決的機動手段來完成這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

我們祝妳成功。

看到命令,楊成武幾乎驚呆了。這意味著兩天的旅程和壹天的匆忙。楊成武懷疑這個林彪的命令算錯了日期。但是,“軍令如山”,壹分鐘都不能耽誤。第四團立即出發,日夜兼程,終於在29日早上6點前到達瀘定橋。

瀘定橋,水流湍急,巨浪拍岸,無法涉水渡舟。橋上的石碑上刻著兩行字:

瀘定橋旁的萬重山。

高雲達千裏之巔。

大河上有壹座鐵索橋,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有壹個碗口。兩邊各有兩座橋,下邊並排九座橋。鐵索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拿走了,只剩下幾根滑溜溜、光禿禿的鐵索。來自四個團的二十二名突擊戰士,持槍、背刀、腰掛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林彈雨,爬上大橋圍欄,踩著鐵索向對岸沖擊。黃昏時分,英雄的紅四團牢牢控制了瀘定橋。

隨後到達瀘定橋的林彪向紅四團表示祝賀。他決定給每壹個參加飛奪瀘定橋的英雄,送壹套列寧裝,壹個筆記本,壹支筆,壹個搪瓷碗,壹個搪瓷盤子,壹雙筷子。在當時,這是紅軍戰士能得到的最高獎勵。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聶榮臻仍心有余悸,他說:

如果壹個師不渡河和二師四團會合,瀘定橋會不會這麽成功,很難預料。雖然四團迅速勇敢的行動確實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如果當時不能拿下瀘定橋,我軍會處於壹種什麽樣的局面?

也許歷史會被改寫,或者翻開新的篇章。飛越瀘定橋的壯舉,為紅軍軍團的歷史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彩,戰神運氣再次眷顧了紅軍軍團的團長林彪。

金沙江位於長江上遊。它貫穿川滇邊境的深山窄谷,江面寬闊,浪大。紅軍如果過不去,就會被敵人推進深山窄谷,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當紅軍大隊向金沙江進軍時,蔣介石突然意識到,紅軍的目的地既不是貴陽,也不是昆明,而是“毫無疑問會渡過金沙江”。4月28日,1935,他下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河。紅軍到達金沙江前夕,沿江敵軍已將所有船只掃向北岸。

5月3日,1935,軍委幹部團的同誌們接受了搶奪焦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沒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裏,當晚到達金沙江。他們很幸運在渡口找到了壹艘船。原來這艘船派了探子到南岸打探情況,探子不知去向。後來,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他們從水中撈出壹條破船,並用布堵住了漏洞。

然後,他們乘著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了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間諜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突然襲擊,壹舉消滅了壹支正規軍和壹支保安隊,控制了焦坪渡口的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並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壹軍團到了龍街渡口,紅壹軍團到了紅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河面太寬,沒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移到焦坪渡河。

5月3日至9日,七天七夜,紅軍主力乘這七條船從容渡江。第9軍團在南渡烏江後,作為後衛,在中央軍委的命令下,壹直在黔西盤旋,由東向西,由南向北轉移,從而牽制了壹部分敵軍。5月6日到達雲南東川和巧家縣之間,5月9日在杜樹傑成功渡江。兩天後,敵人的追兵到達了南岸。但紅軍已毀船封河,遠去無蹤。

5月3日,1935,軍委幹部團攻占焦平渡。七天七夜,紅軍主力分乘七條船從容渡江。南渡烏江後,作為後衛的第八軍團奉軍委命令牽制黔西敵軍,於5月9日在杜樹傑成功渡過金沙江。

1935年5月25日,壹方面,軍隊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僅靠幾條船就要數萬紅軍渡河,至少要壹個月。而國民黨的追兵正在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情急之時,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羅榮桓、羅瑞卿報告,立即作出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劉伯承、聶領導的紅軍第壹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中央縱隊和1、3、5、9軍為左路軍攻占瀘定橋。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左翼軍遭到紅二師第四團的襲擊。5月28日,紅軍第四團接到紅軍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翼軍明天奪取瀘定橋。妳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的機動手段來完成這個光榮的任務。此戰,妳必須突破道州壹日跑壹百六十裏,亞西五團的紀錄。”紅四團接到命令後,日夜兼程240華裏山路,於29日上午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與敵交火。

當時100多米長的瀘定橋已經被敵人拆毀了80米左右,瀘定橋橋面被機槍和火炮組成的密集火力嚴密封鎖。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召開幹部會議動員戰鬥,組織23個突擊隊奪取大橋,由連長廖大柱、指導員王海雲率領。下午四點,23名戰士掛著沖鋒槍,背上馬刀,纏上十幾顆手雷,冒著槍林彈雨,爬上赤裸的鐵鏈,撲向東橋。王有才帶領的三名戰士緊隨其後,扛著槍,壹手拿著木板,壹手拿著鐵鏈,壹邊前進壹邊鋪設橋面。當戰士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火,企圖阻止紅軍用火攻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火焰,戰士們高呼:“同誌們,這是勝利的最後時刻。鼓起勇氣沖過去!不要怕火,走!敵人已經崩潰,快走!”廖大柱跳起來踏上橋面,向東橋頭沖去。戰士們也沖上去,拔出馬刀,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這時,政委楊成武率隊越過東橋,擊退了敵人的反攻,占領了瀘定城,並迅速撲滅了橋火。整個戰鬥只用了兩個小時,隨後又以驚險的方式攻占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借助大渡河天險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因此,瀘定橋成為中國* * *產黨長征過程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壹、二、四方面軍會師並最終結束陜北長征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十三條鐵鏈劈開* * *和國家之路”的壯麗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長征中有七位元帥經過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在橋面上重重地跺著腳,感慨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妳們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記憶中題詞“長江猶記魯管之危”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和英雄氣概。

5月25日,1935,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安順場成功渡過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從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二連長廖大柱等二十二名突擊隊員,沿著布滿子彈和火墻的鐵鏈,奪取橋頭,與左岸部隊壹起圍攻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與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跡相比,22勇士飛越瀘定橋是奇跡中的奇跡。22勇士飛越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然而,這22位勇士中,只有5人的名字為後人所知,其余大部分,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叫什麽名字。

強渡大渡河的17勇士的名字,因186期《勇士報》的記載而為後人所知。然而,從瀘定橋飛走的22位勇士的名字,卻沒有被如此幸運地記錄下來。

作為紅軍兵團的同壹個單位,為什麽紅軍兵團政治部出版的戰士報只刊登17戰士的名字而不刊登22名戰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壹個謎。老王曼永勉給出了這樣壹個猜想:目前在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中,能找到的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184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186期,其原件收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的戰鬥於5月25日打響,奪取瀘定橋的戰鬥於5月27日打響。《勇士》第184期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壹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鬥,但到了《勇士》第186期,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的全部戰鬥,標題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可以想到壹定有第185期的《戰士報》,而這份報紙的內容幾乎肯定是介紹飛越瀘定橋戰役的。那麽,我們是否可以合理地猜測,飛赴瀘定橋的22位勇士的名單是刊登在185期的《勇士日報》上呢?186期勇士公布的17勇士名單是對184期勇士本該公布的內容的補充?

這只是猜測。當然還有壹種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面的限制,他們沒有時間公布那22位勇士的名字。《戰士報》第185期已經不翼而飛,給紅軍歷史研究帶來了太多的問號。

22個勇士是怎麽選出來的?

事實上,是否有265,438+0,22甚至23名勇士飛過瀘定橋,並不完全清楚。比如戰士日報186期,寫著“二連21英雄先攀鏈,冒火渡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發表的著名回憶文章《飛越瀘定橋》,人們把飛越瀘定橋的勇士人數定為22人。

1986年,受瀘定縣委派的王永勉趕赴北京,看望新中國成立後紅四團黨支部書記、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勉,他親自到二連挑選當年的22位勇士。當時他的選人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排長,都要先選。那些曾經是戰爭英雄的人,比如在渡江戰役中保持中立的人,也要單挑出來。挑出那些在和平時期勇敢的人。被選中的人,必須是* * *中產生的黨員、* *青年團成員,或者至少是入黨和入團的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由二連長廖大柱搶,廖大柱擔任突擊隊隊長。

1985期間,瀘定縣正在籌備“飛越瀘定橋”勝利50周年慶典。王永綿受縣裏委派,前往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他曾經向楊將軍尋求關於這22位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勉,戰事非常緊張。瀘定橋建好後,部隊繼續戰鬥,22位勇士的名字沒有及時記下來。後來在長征中,他們的大部分戰友相繼犧牲。當時楊成武將軍說這話的時候,非常激動。他壹遍又壹遍地呼喚——我的22位勇士,妳在哪裏,妳在哪裏?說著說著,他的眼裏湧出了淚水...

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回憶,飛赴瀘定橋的22名勇士中,能記住4個名字。他們是廖大柱、連隊政治指導員王海雲、連隊支部書記李又麟和連隊支部書記李金山。

在解放後的後續訪問中,瀘定縣的同誌們還找到了第五位戰士,即副班長劉子華的下落。

第五個戰士的下落是怎麽找到的?

在瀘定橋旁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裏,22根方方正正的柱子,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大部分都是無字碑,只有五根柱子上刻著名字。在這五根柱子中,只有壹根刻有頭像,這根柱子所代表的勇士就是劉子華。

在22位勇士中,唯壹留下行蹤和照片的勇士是劉子華,劉子華的頭像是根據他自己的照片制作的。關於劉子華的下落和照片的獲得,有壹個曲折而艱難的尋找過程,我們的采訪對象王永勉親自參與了這壹過程。

王永綿的日記裏清楚地記得,1974 10 19年6月,時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的達尼在壹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麽多年,紅軍在瀘定橋抓獲22名勇士的情況和下落壹直不清楚,實在不合理。瀘定縣的同誌要努力做壹些調查。丹妮是壹名演員,曾在電影《妲己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或許與達尼的發言有關,或許還有其他的驅動力。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1975成立了由三人組成的紅軍長征文物調查小組,王永勉任組長。

1975從5月到9月,5個月的時間裏,調查組從四川走遍了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收集紅軍長征的相關文物,其中調查22位勇士的下落是他們始終牢記在心的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壹個很大的展廳裏,他們看到上面掛著很多照片,都是各個歷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烈士,下面是他們短暫的壹生。

王永綿壹張壹張地仔細看著,突然眼睛壹亮,欣喜若狂。他找到壹張照片,名字叫劉子華,他的傳記上寫著:“劉子華同誌是強渡大渡河、飛越瀘定橋的英雄之壹。”

王永綿趕緊給同去的同誌打電話,壹位同誌提醒他:“妳看清楚了嗎?前面寫的是渡大渡河。”自從楊得誌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之後,這兩個字幾乎成了專門的詞組,專指分別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鬥。

但畢竟這是壹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誌,對方卻告訴他們,紀念館知道的僅限於展覽內容,但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資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 65438+10月26日,瀘定縣致函廊坊軍分區,了解劉子華同誌情況。1977 65438+10月15,瀘定縣收到回復,肯定了劉子華就是當年飛越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子華生前是天津廊坊軍分區副參謀長,於1951年死於惡性淋巴瘤。

廊坊軍分區的來信雖然鼓舞人心,但也很簡單抽象。為進壹步了解事實,5月1978,瀘定縣派鄭發榮、溫榮普兩位同誌到廊坊軍分區調查。那時,劉子華同誌的妻子還在,他的兒子也在。他們分別從軍分區和劉子華家裏借來了劉子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在王永勉的手中,還保存著壹份劉子華的“軍人登記表”。

在這份筆錄上,記者看到其中有幾條是這樣寫的:

劉子華。籍貫:江西省萍鄉縣安源區二巷子木村。1929參軍,1931 6月加入* * *青年團,1933 8月入黨。介紹人是小華。手術次數:不計其數。受傷人數:9人。傷殘等級:二等。在什麽樣的獎勵壹欄,顯示是長征中過烏江、過大渡河的十七八勇士之壹。在何種處分壹欄,顯示因1936丟失18英雄勛章,受到黨內警告壹次。關鍵是簡歷壹欄裏寫的很清楚,1935年2月起,在紅壹軍團二師四團改任副班長。而這就是負責飛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為什麽勇士只有18獎牌?

這裏還有壹個問題。瀘定橋的飛奪是22勇士。為什麽劉子華在軍人登記表上寫了18勇士,還丟了18英雄勛章?王永勉告訴我們,據楊成武將軍回憶,飛奪瀘定橋戰役後,發現22名勇士在戰鬥中犧牲了三四名戰友,楊將軍記不清到底是三名還是四名。如果犧牲了四個戰友,那麽剩下的剛好是18勇士!我們可以想象壹下,在長征的特殊情況下,犧牲戰友的獎勵既不能記入檔案,也不能寄回家,也許只會給幸存的戰友頒發勛章,那麽勛章就只有18的英雄勛章了。

回到北京後,記者在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寫的《長征——壹個前所未有的故事》壹書中找到了旁證。在書中,他說:“在這場絕望的襲擊中,22人中有18人幸存,沒有受傷。”

今天,我們很難找到大渡河上紅軍戰士的完整下落,但他們的精神卻深深感染和影響了無數後人,包括我們面前那些可愛可敬的采訪對象。

  • 上一篇:12星座內心都有哪些深度依賴癥
  • 下一篇:有壹種聲音,在記憶深處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