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趙禎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壹起分享。
宋朝的歷史中,與周邊國家的紛爭壹直讓統治者頭疼不已,無論是西北邊不時出來搗個亂的黨項,還是北方的心腹大患契丹,都是宋朝想要解決卻沒能騰出手來解決的問題。趙匡胤強硬的統治手段和趙光義接連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損兵折將。而看似軟弱、保守的宋真宗,卻成功的與契丹、黨項達成了和議,使北宋在之後的百余年裏,再沒有爆發出大規模的戰爭,進而開創了宋朝唯壹的壹個盛世。
他的繼任者宋仁宗,壹貫秉持“佛系”的治國態度,在位42年,意外的是,他的逝世引發了京師的震動,商家罷市,學生 *** ,就連乞丐和孩童也為他痛哭,開封府的老百姓自發披著白麻,擠到宮門前為宋仁宗燒紙錢。就連剽悍的契丹君主得知宋仁宗逝世的消息,也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還在契丹境內為宋仁宗設立了衣冠。
宋真宗到底做了什麽,為宋朝換來了百年的和平?而宋仁宗又有何過人之處?成為了宋朝最受歡迎的皇帝。今天這篇文章會幫妳解開這些謎團。
壹、宋真宗趙恒的兩次妥協。
趙光義在雍熙北伐和靈武城之戰中,賠光了宋朝近三十萬精銳部隊,因戰爭而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國內經濟雕敝,幾乎退回到宋朝建國之初的水平。這時趙光義突然病逝,宋真宗趙恒繼位。
新君登基,要解決的問題多不勝數,可麻煩還在接二連三的出現,先是四川發生了叛亂,用了近壹年的時間才勉強平叛成功,緊接著黃河又決了口,淹沒了整個江北平原。正在朝廷用人之際,宰相呂端和大將張永德又相繼去世,壹文壹武的臺柱子都斷了,朝堂亂成了壹鍋粥。壹邊平叛,壹邊治河,壹邊選人,還得時刻提防著北邊的契丹,這就是宋真宗趙恒不得不面對的爛攤子。
正在趙恒頭疼的時候,西北的黨項向宋朝送來了求和的文書,而朝堂上眾說紛紜,“主戰”跟“主和”兩派意見不壹,吵成壹團。聽到這裏妳可能會覺得奇怪,明明黨項都來求和了,為什麽不順水推舟答應下來呢?主要因為當時,只有平等的政體才有談和資格,黨項當時名義上還是宋朝的藩屬國,它是沒有資格跟宋朝談和的,宗主國和附屬國之間只有投降和受降。要知道,在不久前的趙光義時代,無論戰局如何,黨項都只有謝罪稱臣的份兒,而且還得主動改名換姓以示對宋朝宗主國地位的認可,比如當時的黨項首領李繼遷,就有個漢名叫趙保吉。但趙恒登基後,黨項居然直接遣人來求和,這相當於是對宋朝宗主國地位的否認,更是對趙恒的挑釁。
但是趙恒的反應非常平靜,他不僅同意了黨項的求和,而且給予的條件無比優厚,不僅承認了黨項占據夏州、銀州的合法性,而且把定難五州中其余的三州也賜給了黨項,正式封李繼遷為定難節度使。這意味著,趙匡胤和趙光義兩朝所有的努力全部作廢,黨項恢復了祖先時期對定難五州的所有權。
看到這裏,妳可能會覺得趙恒不是傻就是慫,這麽輕易就放棄了兩朝君主無數場戰役才爭取到的領土,他難道不知道作為皇帝必須寸土必爭,才能守住疆土振奮人心嗎?
別急,在罵他懦弱無能之前,先來看看趙恒為什麽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定難五州位於河套平原的中部,它與宋朝西北方的疆界還有壹定的距離,從宋朝的疆界到定難五州,中間全都是沙漠,也是黨項騎兵活躍的地盤。定難五州雖然是黨項的發家之處,但對於宋朝來講卻是雞肋,即便攻占了定難五州也沒有什麽用途,不僅要面臨黨項騎兵隔三岔五的騷擾,還要在邊境囤重兵以備萬壹,正所謂攻城容易守城難,占據定難五州,不過是幾城之得,可為了守住它需要的開銷,卻是個無底洞。趙光義在黨項的壹場大敗,已經丟掉了五城中的兩城,也使剩下的三城更加難守。更何況宋朝當時還有黃河要治,四川叛亂要平,還要讓僅剩的軍隊休養生息以對抗契丹。因此,趙恒不是傻,也不是無能,放棄定難五州,只是他在當時的國情下,不得不做出的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這是趙恒做出的第壹個妥協,好不容易才擺平了黨項,北方的契丹又開始往邊境屯兵,宋朝反應迅速,也在北方定州壹線,布置下整整十五萬的大軍以對抗契丹。1004年,契丹皇帝和太後親征,繞過了宋朝在定州的重兵,直接殺到了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這是什麽概念呢?澶州城與開封之間只隔了壹條黃河,戰局開在了自家門口,大臣們更是吵成了壹鍋粥,主戰派要求趙恒親征以振士氣,主和派已經打起了向南方逃跑的主意,最終以寇準為首的主戰派勝利了,宋真宗趙恒親征至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擋住了契丹軍隊多次攻城沖擊。
讓我們來看看這場戰爭中宋朝與契丹的兵力對比。契丹方面的主力約三十萬人,宋朝的主力約十萬人,北方邊境還有十萬的邊防軍正在趕來支援,宋朝方面派出了老將李繼隆和石保吉負責排兵布陣,而契丹軍隊的主心骨蕭撻凜卻已中箭身亡。契丹深入宋朝境內,後勤補給是壹筆巨大的開支,依托黃河天險和堅固的澶州城,契丹騎兵無法再往前推進壹步,而宋朝的軍隊也無力打垮契丹騎兵,兩軍壹度陷入了僵局。
這時,契丹向宋朝提出和議,趙恒派大臣曹利用赴契丹大營談判,經過反復的討價還價,終於在1005年達成了和議,兩國約定結為兄弟國,宋真宗趙恒年紀更大於是成了哥哥,契丹皇帝耶律隆緒為弟。其次,宋朝每年還要向契丹提供“軍旅贊助費”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在邊境設立貿易集市,契丹人不能硬搶,宋朝人也不能欺詐,做到公平交易。這三條協議,在歷史上被稱為“澶淵之盟”。
妳看到這個和議的內容,可能立刻會想到清末時期朝廷簽署的壹系列喪權辱國條約,同樣是賠款,同樣是開放通商,除了割地之外,好像跟那些條約並沒有什麽兩樣。但其實,宋朝並沒有在這場和談中吃虧。為什麽這麽說呢?宋朝跟契丹作戰,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還不包括人員傷亡,而“澶淵之盟”中的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對宋朝來講根本算不了什麽,就僅僅是在貿易集市上的利潤,也這個數字的兩倍多。其次,宋朝和契丹結束了戰事,也可以避免長年重兵戍邊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沒有了財政壓力,才可以給百姓減輕賦稅,與民休息。
這就是宋真宗趙恒的第二次妥協。至此,他終於哄走了黨項,跟契丹結成了兄弟國,北方壹線近百年沒有再起過戰爭。這壹和平的局面對宋朝的發展至關重要,短短20余年,宋朝整個國家戶口增加了417萬戶,財富增加了近68倍,這個財富值相當於唐朝貞觀二十三年總量的4倍,甚至是清朝乾隆時期的3倍。趙恒也因此開創了北宋壹百六十七年唯壹的壹個盛世,史稱“鹹平之治”。
二、宋仁宗趙楨的無為之治
1022年,趙真宗趙恒去世,兒子趙禎繼位,史稱宋仁宗。相比起宋朝的前三位皇帝,趙匡胤開疆,趙光義擴土,趙恒雖然戰鬥能力較弱,政績倒也還可圈可點,但宋仁宗趙禎顯得非常平庸,既沒有什麽才華和謀略,也沒有軍功,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之所以那麽高,其實主要是因為廟號裏的那個“仁”字,也就是脾氣好。
宋仁宗趙禎的脾氣好到什麽程度呢?當時包拯擔任監察禦史,上朝時屢次犯顏直諫,甚至連唾沫星子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並沒有怪罪,而是壹面用衣袖擦臉,壹面還認真聽取包拯的諫言。有壹次,包拯想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但張堯佐是趙禎寵妃的伯父,政績上也沒有大過錯,趙禎只得把他降為節度使。可就是這樣,包拯還不滿意,他帶著七名言官闖進朝堂跟趙禎理論,放到其他朝代擅闖朝堂可是殺頭之罪,即便是在言論寬松的宋朝,也難逃貶官外放的命運,可趙禎不僅沒有懲罰他們,還聽從了包拯的意見,收回了對張堯佐的認命。
還有壹件事,趙禎繼位時年僅十三歲無法親政,太後劉娥垂簾聽政。當時有位叫程琳的臣子為了巴結劉太後,竟向她獻《武後臨朝圖》,暗示她效仿唐朝武則天,廢除少年天子,取而代之,劉太後認為這有負祖宗,嚴詞拒絕了。趙禎親政後,有人用這件事彈劾程琳,但趙禎卻只是壹笑了之,他認為程琳有才華,能做大事,不僅沒有記恨程琳,反而連連提拔他,使程琳壹路做到了三司使、吏部侍郎、參知政事,顯赫壹時。
宋仁宗趙禎的“仁”不僅給了大臣,也福澤了宋朝的士子和百姓。他規定,科考時如果考生對試題有疑問,或是對自己的學問拿不準,都可以去請教主考官,壹改之前考生只能悶在小屋子裏答題的拘謹。
對百姓,他積極扶持商業發展,全面取消了自唐朝時就有的宵禁,讓宋朝的夜市繁榮壹時,夜市裏不僅有開封當地的商戶,甚至還有來自契丹、吐蕃、回鶻等周邊國家的商販,熱鬧程度堪比今天的國際美食節。另外,在其他封建朝代,全國的建築物都非常低,不準超過皇宮的高度,但在宋仁宗時卻沒有這項規定,開封城裏有家酒樓叫做“樊樓”,臨近皇城的東華門,高五層,比皇城還要醒目,它並沒有官營背景,但卻有國家特許的釀酒權,每天晚上熱鬧非凡,成了當時開封府壹道有名的景觀。
因為宋仁宗的寬容,他在位的42年中,北宋的朝堂出現了無數的名臣大將,包括我們熟悉的範仲淹、包拯、種世衡,文學方面也百花齊放,有柳永、晏殊、歐陽修、黃庭堅、程顥。就連壹直不受重視的科學技術方面,也有畢升、沈括、王惟壹等能人出現。後來活躍在宋神宗、宋哲宗及宋徽宗前期的許多名臣,如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等壹大批人才,也都是仁宗壹朝養育而成的。因此歷史上有個說法,叫做:“仁宗養士三代受益”。
看到這裏,妳或許會有疑問,如果皇帝真的什麽都不管,朝堂上又有那麽多大V,每個人都各抒己見,豈不是要吵翻天了。其實,宋仁宗趙禎對臣子始終是寬松但不失控的,他尊重每個臣子的建議和看法,但壹旦朝中顯現拉幫結派的態勢,影響到國政大事,他就會立刻出手。比如在範仲淹推行新政的過程中,他壹開始只是觀望,任朝中分成支持和反對兩派每天都吵個不停,但壹旦確認了新政存在的問題,他就默許朝中的反對派將範仲淹等人彈劾下臺,從始至終自己都隱藏在幕後,始終不明確表露態度。
終仁宗壹朝,趙禎從未在朝堂上公開贊揚或是貶斥任何壹位臣子,這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避免黨爭、保持穩定的關鍵。 身為皇帝,自己喜歡什麽、討厭什麽、支持誰、反對誰,都不應該讓臣子發現,壹旦被臣子知道了,就會有人來迎合,在政治上投機取巧,借皇上的手打壓政敵,在物資上搜刮百姓討好皇帝。如果皇帝的態度不偏不倚,臣子們自然就沒了爭權奪利的心思,剩下的爭執只是觀點的碰撞,並不會危害到國家利益。
這就是宋仁宗的馭下之道,他以善意待人,同時卻牢牢把控著剎車的開關,因此,仁宗年間有四真之說:富弼是真宰相,歐陽修是真學士,包拯是真禦史,胡璦是真先生。宰相有權而不濫用,翰林學士身為參謀盡職盡責,禦史清廉能幹,而胡璦獨創的集經義和實務於壹體的湖學,被定為“太學法”推行全國。官員不謀私則百姓得利,因此仁宗壹朝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是宋仁宗趙禎逝世之後,百姓紛紛自發哀悼的原因,他給了子民壹個最繁華的時光,真正滿足了百姓的願望:不折騰。
三、文官武將***同的努力。
任何壹個朝代的昌盛,都離不開文臣和武將們的努力,我在這裏選取了真宗、仁宗期間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名臣,來看看他們都有什麽作為。
首先,我們來看看真宗時期的寇準。
1004年,北宋和契丹的戰爭剛剛開始時,朝堂上大多數臣子都很悲觀,趙光義三十萬兵敗的陰影讓他們從心底怕了契丹鐵騎,契丹壹路南下,宋朝幾乎是屢戰屢敗。以王欽若為首的主和派主張讓真宗南遷以躲避遼國的入侵,而趙恒本來就沒有什麽軍事經驗,看到契丹騎兵來勢洶洶更是惶恐不安。這時,只有寇準壹個人站了出來,不僅痛罵了朝堂中主張遷都的大臣,還針對當時惡劣的戰況提出了壹個又壹個的解決方法:壹方面調兵遣將,使朝廷派出的每路兵馬能夠互相接應;另壹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敵後,偷襲契丹軍營和糧道,打亂契丹的軍事部署,延緩契丹騎兵南下的步伐。
當契丹打到澶州城下,他更是極力督促宋真宗趙恒親征,到達澶州城下後,真宗不敢過河,只想駐紮在南岸的壹座小城裏,又遭到了寇準的堅決反對,為了讓真宗徹底打消逃跑的念頭,寇準令禁軍指揮使高瓊及手下的禁軍衛士直接把真宗的禦輦擡了起來,直奔北岸戰場。前線的將士看到真宗士氣大振,成功抵禦住契丹騎兵多次的攻城。
如果沒有寇準的堅持和他的軍事才能,宋真宗可能早就已經遷都南下,而軍心會隨著皇帝的逃跑而潰散,根本沒有與契丹議和的資格,“靖康之恥”可能會提前上演,而北宋的壽命也會大大縮減。
其次,我們要說的是仁宗時期的範仲淹。
對於範仲淹這個名字,妳壹定非常熟悉了,他之所以能成為北宋最著名的政治家之壹,可不僅是因為那句膾炙人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還靠的是他顯赫的軍功和政績。
1038年,黨項正式改國號為西夏,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在本文中還將繼續沿用黨項這壹稱呼。1041年,黨項率兵東下入侵宋朝,宋軍大敗,範仲淹以文臣身份臨危受命,在西北邊防前線帶兵對抗黨項。範仲淹到任後並沒有壹味蠻幹,而是分析了北宋與黨項的國情後,確定了針對黨項的全面戰略:以守為主,憑借北宋巨大的經濟實力消耗黨項國力,逐步反攻。
範仲淹采納武將種世衡的建議,封堵北宋和黨項的邊境,以城寨相連,相互聯系,形成壹條嚴密的封鎖線。還從當地獵戶中挑選身強力壯之人,裁掉內地老弱冗兵,最終選出壹萬八千人,成為邊防軍主力。1042年黨項來犯時,發現宋軍已形成了壹套堅固的邊防體系,黨項騎兵在城門外叫陣幾次都無功而返。1044年,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北安定。範仲淹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範仲淹的高明,就在於他從開始就理解了宋朝軍政事務的精髓,所謂“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具體起來就是修寨,這個方式以前基本是用在國內,只要推廣向前,就變成了移動的長城,壹點點向黨項的境內擴建,每建壹處,就形成了攻防壹體的戰鬥體系,壹點點蠶食掉了黨項的國土。他以文臣之身,牽制了西北線十余萬的黨項騎兵。當時流傳壹首歌謠說:"軍中有壹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這裏的範就是範仲淹。
此外,範仲淹還發起了第壹次對宋朝制度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新政指出了宋朝目前面臨的十余個重要問題,如官員的升遷不夠透明,以及軍隊改革等、新政推行了壹年多,雖然以失敗告終,卻給後世皇帝和朝堂敲響了警鐘,後來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也參照了慶歷新政中的壹些想法和措施。
說了兩位文官,最後讓我們來看壹位武將,宋仁宗時期的種世衡。
種世衡是範仲淹總領西北軍務時期壹手提拔的武將。當時北宋在西部與西夏交戰,西部地區無險可守,而以步兵為主的宋朝軍隊機動性不足,在開闊的地帶野戰往往不是黨項騎兵的對手,種世衡發現了這壹點後上奏朝廷,希望重建邊境廢棄的寬州城用來抵擋黨項騎兵,得到許可後,種世衡壹邊戰鬥壹邊築城,鑿地壹百五十尺,卻碰到石頭,工人認為石頭無法鑿穿,而沒有水源的城,根本不具備防守能力。種世衡沒有放棄,而是告訴工人挖出壹簸箕碎石付酬壹百錢,就這樣,三天之後終於得到了泉水,這座城被命名為青澗城,成為宋軍在西北阻擊黨項的重要據點。
此外,種世衡還積極收編周邊的羌人,創立了戰鬥力極強的種家軍,並巧施離間計,除去黨項皇帝李元昊的兩位心腹大將,黨項接連吃了幾場敗仗,好幾年都不敢靠近種世衡負責的防區。
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宋真宗趙恒的兩次妥協,壹是將定難五州歸還了黨項,二是與契丹簽下和平協議。從表面來看,宋朝又失地、又賠款好像是落了下風,但是卻換來了近百年的和平,宋朝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出現了宋朝第壹個,也是唯壹的壹個盛世“鹹平之治”。
其次,我們說了宋仁宗趙禎的無為之治,宋仁宗擅長馭下之道,他以善意待人,寬容臣下的過失,但手段綿裏藏針,寬中有緊,並沒有喪失對朝堂的控制權,反而培養出了許多名臣,福澤三代。
最後,我們說了真宗、仁宗期間的三位名臣,寇準的堅持讓北宋得以延續幾十年的國運,而範仲淹和種世衡在西北方面的戰績,也使黨項不敢再頻繁東下挑釁,範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雖然以失敗告終,卻為宋朝敲響了警鐘,成為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參考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