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訪談是需求收集的方法之壹,所以問題其實應該是“妳在什麽情況下選擇用戶訪談來收集需求?”。答案有兩種。第壹,為了找到用戶的需求和需求範圍,另壹種情況下,當產品經理通過數據發現壹些現象時,需要探究背後的原因。在這兩種情況下,用戶訪談都是最合適的選擇。
用戶訪談是壹種圍繞特定話題發現用戶和需求範圍的方法,通常采用壹對壹聊天的形式。因此,用戶訪談往往發生在新產品方向的預研階段,以用戶的角度來確定產品的研究方向。理想的用戶訪談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問,用戶說;用戶說,我們聽這樣的節奏。
進壹步細分用戶訪談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訪談階段和體驗階段。在訪談階段,我們主要從用戶的體驗和認知中獲得有價值的問題,而在體驗階段,我們讓用戶體驗我們給出的壹些設計,激發他們的評價,觀察他們的體驗,從中發現問題。
對於用戶訪談本身,很容易有幾個樣本,以偏概全。缺少樣片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成本有限,性價比低。當然這是很常見的情況,處理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方法。壹是隨機抽樣,但選擇非隨機樣本,分析原因,進行針對性研究。二、統計變化規律,如果差異小,停止調查。第三,充分發揮自己的口才,和老板爭取更多的資源。
這裏先說壹下大概的流程,然後列出每個流程下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
用戶訪談流程:
沒有目標的面試是為了面試而面試。這裏不是說沒有目標,而是因為目標容易定的太大太模糊。比如某XX平臺收藏功能的研究。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對某XX平臺添加商品的行為路徑和痛點的調查。不知道目標確實會導致面試,看似有用,其實沒用。
另壹個常見的問題是目標太多。設定用戶訪談的最佳目標,然後圍繞這個目標深入了解多個問題。每多壹個目標,面試的深度和效果就會減半。
題目設計的原則:簡單,由易到難。雖然很多產品經理都知道,在設計話題的時候,盡量簡單。但這裏強調的簡單,不僅僅是壹個簡短的話題,而是用戶容易理解的問題。
理想情況下,用戶的回答就是妳的問題。但實際上用戶並不理解問題,這就迫使面試官不斷解釋問題,面試的結構就變成了,我們問->;用戶問-& gt;我們回答-& gt;用戶回答。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因為我們解釋的太多,容易分散用戶和自己的註意力。用戶在試圖理解之後就會放棄傾聽,在漫長的解釋過程中我們也很難快速回到問題本身。
但也有壹些問題需要深入了解。這時候最好按照理解的難易程度拆分問題,先易後難,而不是壹下子把壹個比較抽象的問題扔給用戶,這樣遞進的方式可以幫助用戶理解,也可以幫助我們根據前後形成的上下文判斷內容的可靠性。
根據產品本身的需求,盡可能邀請相關用戶。如果沒有數據,就需要產品經理的經驗判斷。如果不確定,最好尋求產品神的幫助。
在邀請過程中,需要註意的是,妳要在面試前壹天電話確認。用戶很忙,經常改變主意。多打壹個電話,可以大大減少只有面試官在場,用戶不在場的情況。也可以選擇在用戶熟悉的場景中采訪,比如妳經常去的辦公室、公共場所等。這樣做的壹個好處是,用戶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更加放松,展現平時真實的場景狀態,信息準確率更高。其次,我們可以更容易地通過環境推斷出用戶自身的信息,比如消費習慣、興趣愛好、身份角色等等。
提前準備兩類禮物,壹類價值較高,壹類價值較低。價值較高的禮品贈送給高質量研究信息,自身問題導致不符合和邀請條件的用戶。以下情況贈送價值較低的禮品,如缺乏相關經驗或有明顯錯誤回答傾向的用戶。
開預熱的任務主要是獲取用戶的背景信息,不要真的直接獲取用戶信息。這會讓用戶覺得這不是壹次訪談,更像是壹次調查或者滿意度調查,讓用戶回到訪談狀態會變得更加困難。
其實預熱的初衷是讓用戶打開話匣子,進入狀態。在這個階段,妳可以先說明妳的身份,妳在團隊中的位置,面試的目標,希望用戶發揮作用或者簡單說明產品背景。這種解釋可以讓用戶在壹定的話題範圍內展開對話,既可以提供思路,也可以避免後面的跑題。
有時候,用戶會遇到言行不壹或者有明顯作弊傾向的情況。有些用戶不想回答或者不知道答案,是因為沒有認真考慮過。這時候妳可以稍微放慢面試的節奏,說壹些比較輕松的話,讓記錄員如實記錄目前的情況,然後換個內容繼續面試。主要是在總結和分析中,需要特別註意用戶說的“我覺得,我覺得”等關鍵詞。但如果用戶有明顯的欺騙傾向,會根據情況結束訪談,避免浪費時間。
采訪難免會遇到強勢用戶,采訪內容也容易被用戶帶偏。這時候面試官需要牢記目標,通過談話的間隙(也就是他們呼吸的間隙)把話題拉回來。如果沒有成功,我們應該評估用戶是否真正理解討論的主題。如果他們離我們的目標用戶定位太遠,或者內容偏離太遠,我們也要像欺騙用戶壹樣,提前送禮,盡快結束訪談。
妳對XXX有什麽建議嗎?如果妳設計XXX妳會怎麽做?這兩個問題是典型的把用戶當設計師的例子。用戶沒有專業技能,即使有很好的產品知識,所能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是非常片面的,用戶在同時玩設計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措辭而不是問題本身。我們只需要讓用戶描述他的理想體驗或者不滿意的體驗。
在采訪中,有時候會得到用戶壹些不明確的回答。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向記錄者或用戶重復用戶原來模糊的回答。妳理解的答案很可能不是用戶本意表達的,用戶可能會猶豫。另外,用戶很可能會直接同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直接問用戶問題或者幹脆表明妳沒聽清楚用戶的問題,以獲得用戶的真實反饋。
產品經理通常很努力,大多數情況下用戶是不領情的。最後他們有機會面試,產品經理往往也是身不由己。在這個采訪過程中,他們教育用戶如何使用產品。如果遇到心虛的用戶,用戶可能會馬上道歉,但如果遇到強勢用戶,就會有“聊天”。但無論發生什麽,問題都會脫離面試本身,用戶會根據我們的態度來選詞,而不是去思考面試問題本身。
誠然,用戶在受到鼓勵的情況下容易激發對話,但鼓勵本身就是壹種相對明確的導向。比如用戶緊張地問了壹個問題,面試官點頭表示贊同。很容易通過面試官的“態度”暗示用戶需要回答問題,結果就是用戶的回答是面試官意願的結果。如果我們認可用戶的問題,我們應該對用戶的問題本身表現出興趣,並希望他們繼續以類似的、更中立的方式談論和鼓勵他們。
有時候采訪內容聽著感覺“壹文不值”,或者用戶的反應和我們的預期不壹樣。前壹種情況,會導致跳票、鄙視等行為;第二種情況,我們很容易直接給用戶找原因:因為用戶不了解產品。這裏需要註意的是,用戶的回答不等於用戶的需求。很多看似不重要的內容,往往能在後期的分析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卻很難被當場發現。面試過程要有詳細的記錄,可以同時錄音、錄像或拍照,但在面試的熱身階段,要明確告知用戶並征得同意後執行。
現場面試結束後,應對面試內容進行總結和分析。因為面試的目的不同,總結和分析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會根據具體問題進行調整。這裏主要說幾個大思路,供大家參考。
這部分內容通常是在面試的熱身階段收集的,包括用戶的個人信息、設備信息、系統環境等等。比如:用戶身份、年齡、品牌、價格、運營商、系統、聯系方式等。
比如有哪些典型的場景,用戶在使用時是怎麽想的?妳為什麽用它?這個功能用了多久了?哪些功能比較好?哪些功能不好?為什麽感覺不好?等等。
比如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時如何解決,流程中的哪些崗位讓用戶抓狂,經常導致誤操作。
根據所有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測和分析,得出面試目標的答案和總結。比如用戶為什麽會遇到問題,產品應該如何解決。
以上是用戶訪談各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列表。其實問題會層出不窮,不代表看完這篇文章就能做好用戶訪談。這裏只能列出最常見的錯誤率高的點,通過實踐學習更重要。
關於第壹個題目“為什麽要進行用戶訪談”的問題,用戶訪談是需求收集的方法之壹,所以這個問題可以等價為“為什麽要進行需求收集?”之前寫過壹篇關於需求收集的文章,已經詳細闡述過了,這裏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夥伴可以看看產品經理是怎麽收集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