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這個詞代表了壹種獨特的新奇感&;黑色倒影的吸引力,無論是光影中的鏡頭,還是頁面上的文字,都能讓妳不看就忘。
1本書,400多頁,60多個短篇懸疑故事,各種花式反轉,壹波三折,引人入勝,有點忍無可忍。
全部看完,印象最深的有四點。
壹、印象最深的“懸念”
希區柯克的“炸彈懸疑論”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壹群人在打牌,突然炸彈爆炸了,這叫驚嚇;遊戲壹開始,炸彈計時器就開始滴答作響,響了但沒有爆炸,這就叫懸念——但我覺得希區柯克的懸念不僅僅是設置壹個不能輕易被猜到的想法,更是營造壹種讓人心跳加速的氛圍。
他的故事裏所有的畫面都很普通,人物都是普通人,但就是在最普通的場景裏,讓妳感到汗毛直豎,不寒而栗。發生車禍是常有的事。丈夫受傷,妻子哭泣是常有的事。妻子哭是因為想殺了丈夫,丈夫卻想活下去,因為他不是真正的丈夫,讓人感到後背發涼,心跳加快。
在希區柯克的世界裏,可怕的事情不僅潛伏在陰影裏或者獨自壹人的時候,也潛伏在和正常人在壹起的光天化日之下。這種潛意識的恐懼就像他著名的海報“小心身後有人”,不需要燈光、音樂、動作等的加持。,而且僅僅是文字和氛圍就讓人不寒而栗。
第二,最難以預料的“細節”
面對希區柯克這種善於制造懸念,經常以智商擊敗讀者的人,讀者,比如我,會不由自主地繃緊神經,仔細閱讀他作品中的每壹個細節,用壹種“讓我們挑毛病”的放大鏡精神去發現、總結、分析,唯恐漏掉任何壹個提示。
所以我發現希區柯克用了大量的筆墨來詳細描述周圍的環境物體,大到房子的地址、花園的景觀,小到壹件物品的顏色、形狀、產地、價格。會讓讀者覺得仿佛處處都有隱藏的伏筆,也許草蛇灰線會通向千裏真相,會讓妳欲罷不能。然而,當妳迫不及待地打破每壹個描述,粉碎它的時候,妳突然發現,他真正埋下的伏筆,已經被妳不經意地錯過了。甚至當妳看完結局對比答案找到原來的偽裝時,還是壹眼看不出來。
比如《攝影師的較量》壹文中,有錢的攝影師,眼花繚亂的藏品,殺手的貪婪,攝影師為了保命,把值錢的藏品和保險櫃壹壹介紹,然後當著殺手的面給殺手拍照,鎖在保險櫃裏。覺得自己是不自覺走進陷阱的殺手,最後覺得自己賺了。這真的很微妙,無法預防。
三、最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希區柯克寫的許多故事都采用了第壹人稱和第壹視角。故事壹開始就自動把讀者帶入相關情境,讓讀者親眼看到故事的走向,用自己的心理體會當事人微妙的情緒變化。
比如《刀鋒脫險》壹文中,主人公“我”看到警察設置的路障就踩了剎車,是非常自然的反應。然而“我身後的孩子正拿著壹把獵刀,惡毒地抓著我的肋骨”,突然他倒吸壹口冷氣,讀者立刻進入了被司機劫持的狀態,極度緊張。然後“我”在脅迫下小心翼翼地和警察對話,壹寸壹寸地轉移到安全的角度,最後拼命逃出生天,抓住劫匪,讓人擔心到最後。
然後,還沒等讀者從他的快樂中反應過來,希區柯克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我”才是真正被搜查的強盜,劫持“我”的只是個倒黴的家夥。不知道其他讀者的感受。反正我讀到最後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完全醒不過來。巧妙運用第壹人稱心理替代是希區柯克制造懸念的壹大利器,因為當讀者感同身受的時候,正是最容易引起* * *發聲和被認同的時候。
四、最驚心動魄的“人心”
我讀希區柯克的時候,總會想起讀《盜墓筆記》的感覺。兩本看似毫不相關的書有壹個共同點:都不適合晚上看。
我看盜墓筆記的時候,第壹次看的時候,可怕的是海猴,禁女,蟲法這些千奇百怪的怪物。第二遍看,是人可怕,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可怕的秘密,人是不可捉摸的。
看希區柯克,第壹次,可怕的是各種犯罪手段,不可思議;第二遍看,可怕的是人,各種變態心理隨時可以把身邊的普通人變成惡魔。
對我來說,讀希區柯克和讀《失竊的鋼筆》是壹樣的。我只能在有光的加持下大白天看,晚上不敢壹個人看。
我覺得可能和他早年的經歷有關。希區柯克對人類心理有著深刻的理解,甚至他對變態心理學也很感興趣。他筆下的人物大多精神異常、偏執、嗜欲、抑郁等。,而且往往因為在外人看來極其微小的原因而犯下極其嚴重的罪行。希區柯克在描述這類罪犯的心理時,非常冷靜,或者說冷酷,從最不可能、最離奇的角度無情地揭露了可怕的真相。?
他曾經對殺人狂有壹句典型的評價:“罪犯通常都是相當平庸的人,他們很無趣。他們比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紀守法的普通人更沒有特色,更沒有趣味。罪犯其實是相當愚蠢的人,他們的動機往往很簡單,很俗氣。”換句話說,妳身邊的每壹個普通人都有成為殺人犯的可能。
看完之後只覺得周圍的空氣都凝固了,讓人失去了信任感和安全感。這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