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漢族最早的弦樂器,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學、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而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實物距今2400多年。自唐宋以來,古琴產品代代相傳。從南北朝到清代的樂譜有100多種,樂器有3000件。還有大量關於鋼琴家、鋼琴理論、鋼琴體系和鋼琴藝術的文獻,豐富的遺存是中國樂器中的佼佼者。在古代,琴、棋、書、畫被稱為四藝,用來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世代相傳。隋唐時期,古琴也傳入東亞各國,並被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吸收和傳承。到了近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遍布全球,它成為西方人眼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琴棋書畫”壹直被視為文人修身養性的必經之路。古琴以其清、諧、淡、雅的音樂品格而居樂、棋、書、畫之首,體現了文人豪放不凡的人生態度。“秦,愛人也;違者禁止。”吹笛彈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唱酒歌,成為文人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是在杏壇講學,還是被蔡晨困住,彈唱弦歌的聲音不絕於耳。春秋時期博雅的故事和“在‘山’和‘水’中找到知音”的故事已經成為壹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魏晉嵇康給予古琴“諸樂器中,琴德為上”的最高評價,最終把在刑場上演奏廣陵散作為人生的絕唱;唐代學者劉禹錫在他的名著《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了壹幅圖景:“可以調琵琶,可以讀金經。“無惑耳,無繁工”的淡然境界。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飛船上放置了壹張鍍金唱片,從世界各地挑選了人類的代表藝術,其中包括著名古琴大師關平湖演奏的代表中國音樂的七分鐘古琴曲《流水》。這首古老的歌曲,曾經由春秋時期著名的鋼琴家博雅演奏過,與鐘子期成了知音。現在,它以探索地球之外的天體“人類”為使命,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聲音非常獨特,大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都能感受到古琴的靜謐和悠遠。“靜”可以說是琴聲的最大特點,也被稱為“古之聲”、“天地之聲”。古琴有三個音,都很靜。散音松散而深遠,使人想起古代;其泛音似自然,有壹種冷若遊仙的感覺;按音來說,很豐富,指縫下的韻微妙而悠長。當它像人類的語言時,它會說話,當它像人民的心情時,它空靈多變。泛音如天,聲如人,散音如地,稱為天地三音。所以古琴,壹器三聲,能體現人情,達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樂交錯多變、綿延不絕的三個音調中,盡可能地表達出山川、山川、松風、水雲、蟲鳴、鳥鳴、復雜的人情、宗教哲學等壹切思想。宋代《琴史》中說:“昔聖人使琴,天地之聲皆在乎之。”晉代嵇康寫《福琴》時說:“諸樂器中,秦德為最。”也就是說,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品德最好的,最適合作為君子的修養工具。琴聲輕松寬廣,能讓人靜下心來,感受平和與平靜,體會內心的平和與喜悅;秦樂的幹凈、細膩,能喚起人們的心靈,宣泄情感,化委屈為氣體,升華心靈的意境。說到底是培養“中和”的君子品德,以七弦琴中的“和為貴”(福琴)達到“樂教”的目的。魏晉以後,佛道思想融入到古琴中,尤其是道家的“大聲大樂”(老子)和“樂而不樂”(莊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上得到最好的體現。琴聲悠揚空靈,使人從觸琴到聽琴,進入超越聲音的“無聲音樂”意境,體驗“樂音”和“極靜”的境界;莊子把這種與世間萬物相通的虛靜境界稱為“天樂”,“把虛靜推向世間,與萬物相通,稱為天樂”(莊子?天堂)是壹種人與自然和諧、寂靜與歡樂、超越聲音體驗的精神境界。佛教中稱之為“空”的體驗,是壹種“無我”。
根據文獻記載,在先秦時期,古琴被用於民間音樂,如祭祀儀式、宮廷會議、儀式等。它曾經在盛興很流行,被用來表達感情和贊美。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詞歌賦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羅:“窈窕淑女,兔兒爺”;詩經?瀟雅?鹿鳴:“余渺·鹿鳴,荒野之平。我有客人,敲鑼打鼓”;詩經?瀟雅?長堤:“賢妻如鼓豎琴”;詩經?瀟雅?鼓鐘:“鼓鐘秦琴,鼓豎琴鼓琴”;詩經?瀟雅?莆田》:“秦,秦擊鼓治天祖”;詩經?颶風?”方子中“:“椅畫泡桐,琴桑伐”;詩經?鄭峰?女雞鳴》:“琴瑟在內廷,故皆靜也”;這說明至少在春秋時期,古琴是壹種在民間非常流行的樂器,深受古人喜愛。古琴在古代被廣泛認可。“四大經典小說”中有三本書有明確描述。古詩、史書、小說、戲曲、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都來源於現實生活。造成這種現象需要多麽廣泛的社會基礎。所以古琴在中國古代曾經是相當流行的,至少在文人中是家喻戶曉的。也正因為如此,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才最終傳承到了今天。
古琴四大名琴,鈴:《鈴》是周朝著名的豎琴。這架鋼琴的聲音像鐘和喇叭壹樣大,震耳欲聾。據說古代壹位傑出的鋼琴家博雅曾經彈過“小號”鋼琴。後來“鐘”到了齊恒公手裏。齊恒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熟知性情。當時他收藏了很多名琴,但他特別珍惜這架“鈴”琴。有壹次他讓手下敲號角唱歌取樂,他就打“角鈴”來呼應。喇叭響起,歌聲悲涼,“喇叭聲”奏出悲傷的旋律,把兩邊的服務員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繞梁:今天人們有“繞梁混響會持續三天”的說法。它的語言來源於《列子》中的壹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身無分文,也沒有食物,只好唱歌乞討。她悲傷的歌在空中旋轉,像壹只孤獨的鵝在歌唱。韓娥走後三天,他的歌聲依然縈繞在屋梁間,令人難忘。琴名“繞梁”,可見此琴音色以余音繞梁為特色。據說“繞梁”是壹個名叫華遠的人送給楚莊王的禮物,其制作日期不詳。楚莊王自從“繞道”後,整天都在彈鋼琴,陶醉在音樂中。有壹次,楚莊王連續七天沒有去法院,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樊姬公主非常焦慮,勸楚莊王說:“國王,妳太沈迷於音樂了!以前夏傑愛諷刺“妹妹幸福”,導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了頹廢音樂,失去了他的國家。現在國王對“圈梁”琴愛得不得了,七天不在朝。他願意失去自己的國家和生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沈思。他抵擋不住“圈梁”的誘惑,只好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打琴,琴被打成了幾段。從此,那首千人羨慕的名琴《繞梁》再也沒有響起。
綠色;《路岐》是漢代著名學者司馬相如演奏的壹架鋼琴。司馬相如原本來自壹個只有四面墻的貧窮家庭,但他的詩非常有名。王曦梁請他作禮物,相如寫了壹首《玉賦》作為禮物。這首詩用詞華麗,魅力非凡。王曦梁非常高興,於是他把自己收藏的“綠棋”鋼琴還了回去。《路岐》是傳世名琴,琴上有銘文說“桐梓合精”,即慕童與子木合精。如果妳得到“綠色”,妳將得到壹個寶藏。他精湛的鋼琴技巧加上“路岐”美妙的音色,讓“路岐”鋼琴名噪壹時。後來,“路岐”成為古琴的別稱。有壹次,司馬相如去拜訪朋友,王孫,壹個非常富有和傑出的人,為他舉行了壹次宴會。酒酣耳熱時,大家都說:“聽說妳‘綠七’彈得很好。請放壹首歌滿足我們的耳朵。”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橫溢,精通鋼琴,對他非常欽佩。司馬相如彈奏鋼琴曲《鳳凰乞求鳳凰》來追求她。聽完琴聲,文君明白了音樂的含義,他不禁臉紅了,心馳神往。她愛上了壹個文采橫溢的人,為了支付“知音的邂逅”,她夜奔如公館,締結良緣。從此,與秦追成為千古佳話。
魏嬌:《魏嬌》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所作的壹架鋼琴。蔡邕“江海流竄,遠涉五會”時,曾搶救出壹段異響的梧桐樹,在大火中未被燒毀。他根據木頭的長短和形狀,做了壹把七弦琴,聲音真的非同壹般。因為琴尾還有燒焦的痕跡,所以取名為“燒焦端”。“交尾”以其甜美的音色和獨特的制作方法聞名於世。漢末,蔡邕被殺後,“交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圖書館。300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大師王錯雄超人的琴藝,下令讓人把存放多年的“交尾”琴拿出來,為王錯雄彈奏。王中雄連續演奏了五天,為明帝即興創作了《討厭的歌》。明代昆山人王鳳年至今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交尾”琴。
古琴風格伏羲風格:伏羲是中華民族崇拜的人類始祖,居黃三之首。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許多發明,大都與他有關。據說秦是伏羲發明的。《舒勤》和《笛賦》中有“伏羲削桐為琴”和“西溪曾制琴”的記載。“伏羲式”鋼琴圓潤,造型簡潔,琴頸和琴腰呈半月形彎曲,音色寬廣。
芭蕉葉風格:琴的形狀像芭蕉葉,據說是福建人劉伯溫所創。鋼琴的首無有手掌和葉柄,琴底像芭蕉葉的莖,造型精致美觀,聲音優雅。芭蕉葉風格是最難制作的鋼琴,壹般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超越其難點,將是聲音和各項指標最完美的鋼琴,非常美妙。
石豐風格:鋼琴的特點是從琴頭直接彎曲或從月山彎曲,上有兩彎,下有兩彎。風格簡潔流暢。乾隆生前最喜歡的壹架鋼琴叫“宋世建壹”,是石豐風格的。為此乾隆爺爺還在這琴背上刻了壹首自己的詩:“古招造龍門琴,朱仙斷霹靂久。安德魯·博雅同情他的手,為宇易寫了壹幅風景心。做龍保玉,賞之。”
日落風格:雲的奇特形狀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登城》詩中說:“夕陽初斷,浪遲復歸。”古代文人看著晚霞的豐富變化而突發靈感,並以此為參考創作了壹個鋼琴造型。夕陽風格引人註目的造型特征是鋼琴兩側對稱的波浪形曲線。夏洛是古代著名的鋼琴之壹。漢代郭喜安《鬼窟》卷三有雲:“持鳳管簫,撫夏洛琴。”
仲尼體:仲尼體,又稱孔子體,相傳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所創。孔子師從項學琴,後以自己的理想發展琴風,規劃體系。後來他把孔子開創的琴風稱為“仲尼風”,仲尼風折於腰,造型古樸,聲線清雅純凈。
神農式:“神農”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的神話人物。傳說火為王,故稱炎帝。因為火焰象征著神秘而崇高的太陽,所以也被稱為太陽神。上部從琴肩位置彎曲,直接連接琴頭;下部大致彎在燕子腳下,非常簡單方便。是現代鋼琴演奏者中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風格。
列子式:列子式是仲尼式的變體,琴肩在第二、三徽之間,呈斜形。腰圍在八到十個標誌之間。暴露的魚片。明代王陸琴著名的“中和”形制為列子式。確切形式:相傳為明憲宗第七子朱由坤所創。朱有坤制造的鄭和琴,名字叫“”,後人也稱之為“衡”。頭、頸、肩、腰等。的確切鋼琴是綜合的,有壹條直線,沒有變化。如果這種風格被冠以“蘇秦”,那就更合適了。因其造型簡潔優雅,也頗受鋼琴演奏者的喜愛。
古琴名曲
1.《山流水》:相傳先秦鋼琴家俞伯牙曾在壹片貧瘠的田野上彈琴,但樵夫鐘子期卻能理解,這是壹種“山中誌氣高遠”“流水誌氣雄壯”的描繪。博雅大吃壹驚,說:“好,我兒子的心和我在壹起。”河馬小廚師死後,博雅失去了知音,斷了琴弦,於是有了《高山流水之歌》。歌曲《山川流水》錄制在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和星球的高級生物宣講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2.廣陵散:據曹勤說,戰國時期聶政的父親因給朝鮮國王鑄劍而被殺。聶政決心為父親報仇,去山裏學了十年鋼琴。他成為壹名特技演員,並在韓國成名。汪涵把他叫到宮裏去玩,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汪涵報仇的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將其譜成鋼琴曲,慷慨激昂,氣勢磅礴,是著名的古琴曲之壹。
3.《平沙大雁》:這首明代的曲子叫《平沙大雁》。旋律悠揚流暢,描寫大雁在天空盤旋,再通過搖曳的大雁落地的場景。對於曲青的理解,有“取清秋疏之意,大雁飛來”形容秋景;有“乘秋空,風平浪靜沙平,雲為程萬裏,天為飛騰,用鴻鵠之誌寫伊勢之心”;還有來自紅巖的“感歸項以重視之,上下之態,項而後聚之象,驚而復之神。”“落時沙平水遠,心閑。朋友夫妻無猜,男女有敘說。”發出世態炎涼,不如鵝的感覺。現在大部分都是七段,主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伏,連綿不絕,美不勝收;音色安靜而優美,但寂靜中有動靜。
4.《漁父問答》:音樂通過漁父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快感,表達對追逐名利者的鄙視。音樂采用漁樵工人對話的方式,升調表示提問,降調表示回答。旋律優雅別致,表現了漁父的悠然自得。正如《秦雪·晉楚》寓意深刻,巍峨的山,水的海洋,斧削的丁丁,歌聲的美,在指縫間若隱若現。問答環節讓人聯想到山川森林。
5.《梅花三弄》:這首歌中的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重復三次,故稱《三弄》。相傳寫了笛子《梅花三弄》,後改為琴曲。音樂以高尚的情操贊美梅花在風中不畏霜雪的頑強品格。1972年,王建忠將其改編為鋼琴曲,主題是毛澤東的詠梅。
6.《春雪》:相傳為春秋時期晉國或齊國劉所作。“雪”幹凈漂亮。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展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
7.胡笳十八拍: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秦腔版本。雖然曲調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家鄉、不忍骨肉分離的極其矛盾和痛苦的感情。音樂委婉哀怨,撕裂肝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