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藏家易手流傳有緒

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藏家易手流傳有緒

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藏家易手流傳有緒

黃君坦致張牧石信函 作者收藏

收藏文玩字畫,最好是那些流傳有緒之品。流傳有緒,其保真程度不言而喻。而收藏家的藏品大多流傳有緒,從他們手中接盤,風險極小。本人藏有張伯駒等幾位名流大家寫給張牧石的部分信劄就是牧石先生出讓給我的,讀者或可管中窺豹,壹觀名人信劄所蘊涵的史料價值、收藏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張牧石,字介庵,號邱園,別署月樓外史、月城吟客等。天津人。生於 1928 年。天津市商學院法律系畢業。早年從壽石工先生研習書法、篆刻、倚聲諸藝。詞學南宋吳夢窗。印由秦漢入以黟山出。書法自甲骨金文、歷代碑帖及至晚近諸名家無不涉獵,終成自家面貌。除了專業藝術外,又輔之以京劇、曲藝、舞蹈、武技。曾任東方藝術學院教務長、茂林文化進修學院古典文學教授,現為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書協會員、天津書協理事、天津文史館館員。著有《繭夢廬叢書》八種。

張牧石先生作為著名詞人和書法篆刻家,與當代名家張伯駒、錢鐘書、黃君坦、蕭勞、容庚等人交往甚密,時有書信往還。而他們之間的往來書信則無壹不是發於心而止於書,不但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更可折射出他們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向,由此亦可看出文人間那種“其淡如水”的友情。

壹、張伯駒致張牧石書信

上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張伯駒先生(1897—1992)幾乎在每年海棠盛開時節都來天津觀賞海棠,且在牧石先生家小住壹段。在這些年中,兩人不斷有書信往還。這是張伯駒寫給張牧石書信中之壹件。信的全文是:“牧石詞家:接香港來信,香港大學約去講學及書畫展覽,在九月間;海棠時節仍可去津。《戲劇家辭典》須寫出生年月,如不記憶,可寫現年多少歲,但丁至雲傳至今並未收到,希更寄。即頌祺。碧拜。二、二十三日。”鈐“伯駒”朱文印。

此信透露出三個信息。其壹,香港約張伯駒先生講學並辦展覽,說明當時由於政治氣候的原因,對張老尚不十分重視的情況下,香港人對先生已是十分仰慕。張牧石先生曾對筆者說,那時彩電特別稀少,壹次香港朋友給張老送來彩電。張老表情淡漠,並無驚喜之色,亦可看出先生的淡泊。其二,講到來津看海棠之事。先生來津多在春季,當海棠花怒放時,津門詩人詞家張牧石、寇夢碧、陳機峰諸先生陪同張伯駒壹道到寧園、人民公園等園林踏春填詞,唱和吟詠,數年中張老在天津留下多首典雅含蓄、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其三,張老作為戲劇大家、京劇名票,深受戲劇家推崇。每次來津,津門戲劇界人士都請張老說戲,並當場錄音。丁至雲等戲劇前輩也親來拜訪,記得丁還請張老為她寫過壹副嵌名聯。

張牧石先生與張老已有數十年的交往。20 世紀 60 年代初,張老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期間,曾邀約京、津、滬等地壹些相識的老朋友分別撰寫金石、書畫、歷史、軼聞、風俗、遊覽、考證、掌故等方面的文言短文,匯為《春遊瑣談》,撰者中,張牧石先生乃年紀最輕的壹位。因張老來津均住在張牧石先生家中,筆者得以與張老相識,亦有幸得到他給我寫的嵌名聯和蘭花扇面。

二、容庚致張牧石書信

這是容庚先生(1894—1983)1973 年 8 月 6 日寫給張牧石的信。張牧石早年從壽石工先生研學篆刻,繼又私淑黟山派黃牧甫,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黃牧甫乃晚清與吳昌碩同時的成就卓著的書畫篆刻大家。他的刻印特點是,平正中見流動,挺勁中寓秀雅,既無板滯之嫌,也無妄怪之失。張牧石對黃牧甫的作品極為珍愛,但壹直未能見到黃的原拓印稿深以為憾。後來,容庚先生從張先生的來信中得知這壹情況,主動向張提供黃的原拓印譜。容庚在這封信中對張先生說:“左右搜集黟山印痕深合鄙意。”因黃牧甫在光緒八年(1882 年)和光緒十二年(1887 年)兩度來廣州,第壹次來粵住了近 4 年,第二次來粵,壹住便是 14 年,前後在粵 18 年,到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年)五月才離開廣州回安徽。容庚先生作為廣東人,對黃牧甫敬佩有加,對黃的藝術成就極為青睞,數十載搜集黃的作品。他在給張的信中坦言:“牧甫遊粵多年,遺作甚富,書畫篆刻皆有獨到處,顧印行甚少,國人不得而見也。弟(指容庚自己)搜羅六十年頗有珍本,然非致力於此。年二十六離家至京,奔走衣食於今。五十余年於黃氏未能發揚光大,心甚歉然。”然後,容在信中慨然坦誠地說道“左右既有同好,茲檢奉印譜三種六冊、牧甫印稿壹冊”,印譜“乃選存較精之印,每印蓋六七枚,弟至北京分剪得六部,自留壹部,以五部贈友人,此乃初印本,與後人集譜殘破者不同”。

就在容庚先生發出此信不久,天津的張牧石便收到容庚先生自北京寄來的黃牧甫印譜。這是壹套極為珍貴難得的原拓本,拓印凝聚著容庚老人的壹片心血和對藝術的摯愛。牧石先生撫摸著印譜那典雅考究的封面,深為容老的真情所動,他抓緊時間,將印譜上的所有印拓全部用毛筆勾拓下來,以備日後臨習揣摩,不久又將那套原拓印譜用雙掛號寄還給容庚先生。據張先生講,容老的那套印譜,每方印拓都是細心剪齊後,在日本棉連紙上挖芯後,嵌貼在上面的,其珍愛之心可想而知。

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是至關重要的。社會上壹旦出現“信任危機”,人和人之間相互存有戒心,不僅是道德觀念的倒退,也將大大阻礙經濟、文化及其他壹切社會活動的進行。從容庚的這封信可以看出,容先生毫無顧慮地將自己心愛的珍品寄給張牧石,張先生備加小心地保護,及時奉還,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十分正常的事。在這小事的背後,卻讓今天的人們看到老壹輩人那誠實守信的為人和品性。

容庚致張牧石書信 作者收藏

三、黃君坦致張牧石的書信

這是當代著名學者、詩人黃君坦先生(1902—1986)1982 年寫給張牧石的壹封長信,信中以大量篇幅記述有關詩鐘問題,展現文人間在學術上的溝通與坦誠。

詩鐘是壹種特殊形式的詩,也是中國文人的遊戲方式,從形式上看,詩鐘很像律詩中間的壹聯,故又叫“兩句詩”,因多是七言,故也叫“十四字詩”,福州也有稱其為“改詩”的。之所以叫“詩鐘”,是因限定在極短的時間內交卷。通常是文人們在壹起雅集時,將壹個銅錢用線系於竹香上,下承以銅盤,香焚線斷,錢落盤中鏗然作聲,有如鐘鳴,以此為構思之限,故名“詩鐘”。此舉也有師法古人“刻燭賦詩”、“擊缽催詩”之意。

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天津學人與詞家寇夢碧、張牧石、陳機峰三位先生每每促膝於海河岸 邊,篝燈小飲,借詩鐘遣悶。歷時既久,積成千首。張伯駒見之,也和作了若幹首。後來,寇、張諸先生從他們所作詩鐘中選錄數百首,附張伯駒先生和作若幹首,匯為壹集,定名《七二鐘聲》,油印後分贈給各地的詞友同好,該書寄到君坦先生那裏,先生頗為珍惜,遂致函答謝。

黃君坦致張牧石書信(壹) 作者收藏

黃君坦致張牧石書信(二) 作者收藏

詩鐘,清嘉、道間創於福建,林則徐即喜為之。君坦先生作為福建人,對詩鐘緣起和閩派詩鐘的特點知之甚明,且每多為之。他在信中談了許多詩鐘方面的知識,如“湘粵諸名士別創粵派詩鐘,以數典為工”,“閩派詩鐘對於實字推敲甚嚴”,“對於男女典故姓名亦有限制,不能作公母以”,等等。並在此信中“錄舊作詠詩鐘詩,略談閩派詩鐘故事”。信最後說,收到張牧石先生寄去的《七二鐘聲》兩冊,表示:“謝謝!”“另冊已轉交平老(即俞平伯先生)。附上舊作《詩社述事詩》數首,略當談助”,慨嘆“叢碧逝世無人作此遊戲矣”。

“叢碧”即張伯駒先生。的確,詩鐘在這些人眼中不過是“雕蟲小技”,但今天的人作起來恐非易事。此誠如張伯駒先生主編的《春遊瑣談》所稱,詩鐘“雖小技,然亦不易工,非失之晦澀,即失之平庸”。

30 年光陰荏苒,寇夢碧、張牧石諸先生沽水之畔的詩鐘小聚已成魂山夢影。黃君坦先生的這封長信今人多已不好理解,但他們的風雅韻致卻如春帆流霞展現於世人面前。詩鐘作為壹種文人雅趣,愛好者也不妨像玩“燈謎”壹樣地玩壹玩。

黃君坦致張牧石書信(三) 作者收藏

黃君坦致張牧石書信(四) 作者收藏

四、瞿宣穎寫給張牧石的明信片

這是身居上海的瞿宣穎(1894—1968,號蛻園)先生給張牧石的明信片。寫於 1965 年 3 月 18 日,內中涉及了文人間交往,尤其是有關“屬題”的事宜。

“屬”在這裏就是“囑咐”的“囑”,不當“屬於”的“屬”講。舊時文人書畫家在其作品上題寫上款時大都寫成“屬”而不寫成“囑”,如“雅屬”、“屬正”、“屬畫”等。壹些文人請人畫壹幅表現其賦詩填詞壹類往事的作品,爾後向多人索題,對方接受主人要求而題詠稱“屬題”或“屬句”。其方式壹種是每個人按主人的請求分別題詠,每個人所用紙張的規格大小壹致,題寫後分頭寄給主人,主人統壹將其裝裱成冊頁或手卷;另壹種是主人將此畫事先裱好,留出空處,再請題詠者依次在上面書寫。

張牧石先生填詞宗南宋詞人吳文英。吳文英,號夢窗,其詞委婉綺麗,用筆幽邃。張先生汲取夢窗辭美律嚴的形式之美,自號“夢邊”。為表達對吳夢窗的尊崇和對夢窗詞的潛心鉆研,上世紀 60 年代,他特請張伯駒先生夫人、畫家潘素繪《夢邊填詞圖》,廣為征題,其方式為上述之第壹種,即分別題詠再加以匯集。當時,北京的蕭勞、黃君坦、陳雲誥,上海的陳兼與,杭州的夏承燾,天津的廬慎之諸先生紛紛應題。書法家吳玉如先生為其題寫了引首。瞿蛻園先生與張為詞友,接到張的征題函件後,本想立即回信並應邀題詠,但苦於疾病纏身,未能如願,故在明信片中說:“入春時為藥裹所苦,裁復稿遲,尤為負疚,承屬題句更須俟諸異日。”但據張先生講,待其病情稍有好轉,即填詞壹首,是為《竹影搖紅》,寄往張先生手中。連同蛻園先生題詠,《夢邊填詞圖》總***得詞 50 多家。

瞿蛻園先生的這壹明信片還提到:“奉誦詞翰並賜鐫小印,雅意稠疊,不知何以為報?”所記為張先生為其鐫刻名章及詩詞往還之事,可謂“君子之交其淡如水”,體現了中國文人傳統的交往方式。

瞿宣穎寫給張牧石的明信片 作者收藏

  • 上一篇:托爾金:中土世界的締造者——牛津大學博德林圖書館新展探索
  • 下一篇:時光優秀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