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鐘表起源於歐洲。自從鐘表傳入中國,中國的皇帝就對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早收藏鐘表的是明朝的萬歷皇帝。
公元1616年,西方的傳教士開始嘗試著向中國傳教,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其中之壹。1598年,利瑪竇來到北京,提出要在北京傳教的要求,遭到拒絕後,無功而返。但是,利瑪竇並沒有死心,4年後,他再次來到北京。這次利瑪竇是有備而來,他為皇帝帶來了豐厚的禮物,其中就包括壹大壹小兩座自鳴鐘。
經過多方疏通,利瑪竇終於把奏疏和禮單呈給了皇帝。大概是由於事務繁忙,萬歷皇帝起初並沒有在意,等閑暇時,突然想起了奏疏上提到的自鳴鐘,連忙讓人把它們搬來欣賞。當時,自鳴鐘還沒有調好,不能報時,萬歷皇帝急忙召利瑪竇進宮修理。聽著滴答、滴答的聲音,看著指針不停地走動,萬歷皇帝非常開心,重重獎賞了利瑪竇。利瑪竇用鐘表敲開了進入皇宮的大門。這兩座自鳴鐘成為皇宮收藏的第壹批鐘表。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與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皇帝對鐘表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他們想方設法收集各種各樣珍奇鐘表,賞玩鐘表成了皇室成員的壹種時尚。
外國使團和傳教士知道中國皇帝喜愛鐘表,都投其所好,攜帶精美的鐘表來華,遇到機會就呈獻給皇上,以此換取在華的利益。歐洲制表商也看準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按照中國人的喜好專門生產銷往中國的鐘表。皇宮收藏的鐘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美。
清朝時期,外國鐘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西洋鐘表多用日月星辰、車馬人物、動物花卉、房屋樓閣做裝飾,上緊發條後,人物可以表演動作,小鳥能婉轉鳴唱,花朵會優美開放,車輛可以行走,動物的眼睛可以自由轉動,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順治皇帝對新穎的鐘表非常喜愛。1652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呈獻了壹架“天球自鳴鐘”,除了報時,鐘表還可以演示日月運行,讓順治皇帝大開眼界,連連稱奇。雖然這架鐘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北京故宮珍藏的天文地理鐘表,想像出它的原貌。
康熙皇帝是壹位勤奮好學的皇帝,對西洋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代表歐洲現代科學技術的鐘表更是情有獨鐘。不過,康熙收藏鐘表不單單為了賞玩,而是把鐘表當作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物。他曾寫詩贊揚西洋鐘表:“晝夜循環勝刻漏,綢繆宛轉報時全。陰陽不改衷腸性,萬裏遙來二百年。”康熙皇帝毫不掩飾外國鐘表比中國刻漏計時先進的事實。
在清朝皇帝中,對鐘表最癡迷的要算乾隆皇帝了。他不遺余力地收集各種奇鐘異表,評價鐘表的第壹標準就是新奇。乾隆皇帝多次下旨廣東海關官員,讓他們不惜重金購買西洋鐘表:“著傳與粵海關監督,嗣後辦進洋鐘或大或小具要好樣款,似此等粗糙洋鐘不必呈進”。故宮珍藏的許多鐘表都是當年乾隆皇帝收藏的,造型美觀,制作精巧,件件都堪稱絕世珍品。 銅鍍金少年牽羊鐘也是英國制造的,高93厘米,寬51厘米,厚39厘米。鐘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是壹尊少年牽羊銅像。少年身穿多扣長上衣,目光炯炯眺望前方,手牽壹頭碩大的山羊。下面是鐘體部分。機械啟動後,響起悠揚的樂曲,左右兩個窗簾自動卷起,裏面分別表演馬拉車和鬥雞的情景。
中國皇室貴族喜愛提籠架鳥,外國鐘表商就投其所好制作了鍍金鳥籠表,來迎合皇室成員的嗜好。
小巧玲瓏的西洋懷表同樣受到清朝皇帝的鐘愛。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西洋懷表許多都是十八、十九世紀英國生產的,品種有鍍金的,嵌珍珠的,畫琺瑯的,外觀華麗,制作精美。 金殼嵌珠黃琺瑯懷表,直徑3.3厘米, 厚1厘米, 18k金 ,十九世紀英國制造,黃琺瑯表蓋,外緣鑲嵌壹圈潔白的珍珠,中間鑲嵌壹顆大鉆石,精致華麗。
西洋人物、花卉琺瑯懷表更是鮮艷奪目,有的繪有漂亮的侍女,有的繪著談情說愛的情侶,有的表現天真爛漫的兒童,有的繪畫花卉色彩斑斕,多姿多彩。 嵌珍珠畫琺瑯溪山雙鵝圖懷表,直徑6.2厘米,厚2厘米,表的正面、背面和把手都鑲嵌了潔白的珍珠,表的背面繪制壹幅精美的琺瑯畫。遠處,山峰起伏,白雲朵朵,近處,壹對白天鵝在湖中自由自在地戲水,引頸高歌,周圍繪著壹圈鮮艷奪目的花卉,在花卉的襯托下,畫面顯得異常精美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鐘表中,有不少鐘表是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無論造型、性能、還是花樣,都可以與西洋鐘表相媲美,有些鐘表的構思甚至超過了西洋鐘表。
做鐘處制作鐘表,事先都要把草圖呈獻給皇上,待皇帝批準後方能生產。做鐘處設計的鐘表用料珍貴,式樣奇巧,做工精細,造型有寶塔式、樓閣式、馬鞍式、荷花缸式、插屏式等等,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樓閣造型的鐘表,木樓時刻更鐘、金漆木樓禦制鐘、木塔式轉八仙鐘等等,可以說,件件都是壹座精美建築的微縮造型。 黑漆彩繪樓閣群仙祝壽鐘是樓閣造型鐘表中最著名的壹件,它高185厘米,寬102厘米,安裝了7套機械裝置,每逢三、六、九、十二點,房門開啟,三位手持鐘碗的人走出來報時,然後奏樂。景箱內,仙鶴傲立,仙人駕雲,老壽星接受八仙敬獻寶物。這件鐘表的制作花了整整六年時間。可見,制作得多麽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