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文獻學常識

文獻學常識

1.學習中國文獻學要具備哪些知識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其他後續專業課的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方法、文獻的鑒別、各種文獻的特點與用途等有壹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利用文獻的鑒別、文獻的分類與編目、文獻的檢索等,對文獻進行整理與使用,為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本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研究古代文獻材料的理論和應用的基礎課程。古今中外文獻浩如煙海、無法窮讀,如何才能用較短的時間、有限的精力讀自己最需要的書,網羅最必要的文獻資料,文獻學無疑是得其門而入、事半功倍的壹把鑰匙。因此,《中國古典文獻學》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壹門重要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它既具有基礎性,又具有應用性。

基礎性是指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文獻學是為後續專業課程打基礎,是為學生今後獨立閱讀文獻資料打基礎。漢語言文學類學生學習文獻學重在學以致用,它是研究和發展本專業的重要工具,同時註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文獻有壹個全面的認識,了解文獻的載體、文獻形成與流布的主要形式、文獻的收藏與散佚、文獻的版本、校勘、文獻目錄、文獻的輯佚與辨偽,了解什麽是類書和叢書,掌握重要文史工具書的使用。為學好這門課,學習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壹)要抓重點,即應牢固掌握文獻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要盡可能運用實物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對古代文獻有壹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加深理解。

(三)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的文獻收集與查閱。

本課程的學習方法

為了學好本課程,首先要具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態度,應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學習。在學習中要刻苦鉆研、踏踏實實、虛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學習時要抓住古代文獻形式多樣、與古代生產力水平、文化水平緊密相連的特點;要理解文獻的散佚、錯訛等問題產生的歷史原因,從而在實際閱讀中自覺地形成辨偽意識;要註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前後是如何呼應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問題,積極思考,不要死記;要註意各種方法的交叉使用,不要孤立地看問題;通過練習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並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學習規定的教材外,應參閱相關的參考書。如有條件,可通過翻閱年代較早的文獻版本及文史工具書,訓練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嚴謹的治學作風。

PS:親,我回答的好嗎!!!

2.古典文獻學

1。商周時期人們將甲骨文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龜甲和獸骨可以說是最早的文獻載體,與此同時人們還將文字刻寫在青銅器上,這種文字被成為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則開始使用竹簡和絲帛,並使用毛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紙,中國的文字進入了紙的時代,在古代著名的紙有宣紙等。長短不言而知。

2。文獻是記錄知識的壹切載體。具體地說,文獻是將知識、信息用文字、符號、圖像、音頻等記錄在壹定的物質載體上的結合體。由此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文獻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即文獻的知識性、記錄性和物質性。它具有存貯知識、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由於文獻的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不同類型文獻所記載的信息內容也各有側重,因此,首先了解文獻的級別、類型、特點等知識,對進壹步做好文獻檢索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

依據文獻傳遞知識、信息的質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層次的不同,人們將文獻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稱為零次文獻、壹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

1.零次文獻 這是壹種特殊形式的情報信息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壹是形成壹次文獻以前的知識信息,即未經記錄,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們的口頭交談,是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非文獻型的情報信息;二是未公開於社會即未經正式發表的原始的文獻,或沒正式出版的各種書刊資料,如書信、手稿、記錄、筆記,也包括壹些內部使用、通過公開正式的訂購途徑所不能獲得的書刊資料。 零次文獻壹般是通過口頭交談、參觀展覽、參加報告會等途徑獲取,不僅在內容上有壹定的價值,而且能彌補壹般公開文獻從信息的客觀形成到公開傳播之間費時甚多的弊病。2.壹次文獻 這是人們直接以自己的生產、科研、社會活動等實踐經驗為依據生產出來的文獻,也常被稱為原始文獻(或稱壹級文獻),其所記載的知識信息比較新穎、具體、詳盡。壹次文獻在整個文獻系統中是數量最大、種類最多、使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文獻,如期刊論文、專利文獻、科技報告、會議錄、學位論文等等。這些文獻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和學術性等明顯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進行文獻對比分析的主要依據。

3.二次文獻 二次文獻也稱二級文獻,它是將大量分散、零亂、無序的壹次文獻進行整理、濃縮、提煉,並按照壹定的邏輯順序和科學體系加以編排存儲,使之系統化,以便於檢索利用。其主要類型有目錄、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獻具有明顯的匯集性、系統性和可檢索性,它匯集的不是壹次文獻本身,而是某個特定範圍的壹次文獻線索。它的重要性在於使查找壹次文獻所花費的時間大大減少。二次文獻是查新工作中檢索文獻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4.三次文獻 三次文獻也稱三級文獻,是選用大量有關的文獻,經過綜合、分析、研究而編寫出來的文獻。它通常是圍繞某個專題,利用二次文獻檢索搜集大量相關文獻,對其內容進行深度加工而成。屬於這類文獻的有綜述、評論、評述、進展、動態等。這些對現有成果加以評論、綜述並預測其發展趨勢的文獻,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壹領域研究動態的綜述類文獻,在短時間內了解其研究歷史、發展動態、水平等,以便能更準確地掌握待查項目的技術背景,把握查新點。

總之,從零次文獻、壹次文獻、二次文獻到三次文獻,是壹個由分散到集中,由無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對知識信息進行不同層次的加工的過程。它們所含信息的質和量是不同的,對於改善人們的知識結構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壹次文獻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獻信息檢索和利用的主要對象;二次文獻是壹次文獻的集中提煉和有序化,它是文獻信息檢索的工具;三次文獻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獻、壹次文獻、二次文獻,按照專題或知識的門類進行綜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濃縮的文獻信息,它既是文獻信息檢索和利用的對象,又可作為檢索文獻信息的工具。

暈倒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竹簡和絲帛上的不就是古典文獻。題目是要妳把載體形式表達出來,而不是要妳具體到古典的名字。暈倒了

3.什麽是文獻

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壹種載體,或理解為固化在壹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也可以理解為古今壹切社會史料的總稱。現在通常理解為圖書、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文獻稱為情報工作的物質基礎。在國內國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獻”與“情報”,“文獻學”與“情報學”等同起來,雖然這種等同未必適宜,但卻反映了文獻在情報活動和科學中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文獻作為人類知識或信息的載體,主要由

信息內容、載體材料、信息符號和記錄方式

四個基本要素構成。

4.音韻學常識

漢語音韻學是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科學。

它包括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等學科。音韻學和語音學不同:語音學是對語音的客觀描寫,有時還利用各種實驗方法,來征明語音的生理現象和物理現象;音韻學則是把語音作為壹個系統來觀察,它研究各種語音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

語音學既然把語音當作生理現象或物理現象來研究,因此有所謂普通語音學,講述發音器官的作用、各種語音的構成,那是適用於全人類的,只是每壹個民族的具體語言還有自己的壹些語音特點罷了。至於音韻學,則不可能有“普通音韻學”,因為音韻總是屬於壹種具體語言的,它具有很顯著的民族特點,甲語言的語音系統決不可能跟乙語言的語音系統相同。

但是,音韻學又是跟語音學有密切關系的。不能想象,壹個人不懂發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韻學研究好。

因此,我們又可以說,語音學是音韻學的基礎。漢語音韻學已經有了壹千多年的傳統,它有自己的壹套理論和術語。

我們應該用現代的語音學的理論和術語去說明它。我們不能拋開古代的理論和術語不管,因為我們必須把音韻學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麽要研究漢語音韻學呢?我們研究現代漢語音韻學,是為了了解現代漢語語音的嚴密的系統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的語音,有利於語言實踐。我們研究古代漢語音韻學,因為它是與漢語史有密切關系的壹個語言學部門。

必須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漢語音韻學,然後有可能研究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音韻學也跟文字學有密切關系。

有狹義的文字學,有廣義的文字學。前者專門研究文字的形體;後者則研究字形、字音和字義。

從廣義看,音韻學又包括在文字學之中。文字學的舊名是“小學”,原來是壹種識字的功課。

古代的學者認為讀書必先識字,因為有些古書的時代距離現代很遠了,書中的文字,無論從字形方面看,從字音方面看,從字義方面看,都有許多是我們所不認識的了。而且漢字的形、音、又是有機地聯系在壹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則古代的字形和字義也會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徹。

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韻(字音)、訓詁(字義)看成是繼承祖國文化遺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國傳統音韻學壹向被認為是艱深的學問,甚至稱為是“絕學”。

其實古代的壹套音韻學理論和術語,如果拿現代語音學的理論和術語來對比,加以說明,也就變為比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東西了。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在傳統音韻學中,也有壹些含胡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論,和壹些玄虛的,缺乏科學根據的術語,我們在這壹本小書中,或者是提出來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

我們力求把漢語音韻學講得淺顯壹些,同時也不能因為要求淺顯而損害它的科學性。希望這壹本小書能夠溝通古今,使讀者對漢語音韻學能夠得到比較個面的基礎知識。

音韻學的功用 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漢語音韻學的功用。

壹、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要研究漢語語音,指出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保證漢語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不建立漢語語音史。要建立漢語語音史,首先必須研究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例如先秦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隋唐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元明清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等等。

只有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的面貌弄清楚,並探尋出其間的聯系和發展規律,才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漢語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狀況,就得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比較詳細地展示出了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聲、韻系統及擬音,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某些規律。

二、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漢語方言學是研究漢語各地方性口語的壹門科學。要對方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牽涉到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根據,才能弄清方音的來龍去脈,才能對方音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因此,要從事方音研究,就必須具備壹定的音韻知識。

例如“幕”字,北京話讀作〔mu?〕,而廣東梅縣話則讀作〔m?k?〕,北京人和梅縣人對“幕”字的讀音為什麽會產生這麽大的差異?只要有點音韻學知識就會知道,原來北京話和梅縣話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時,“幕”屬於入聲“鐸”韻,帶有塞音韻尾〔k〕,擬音為〔mɑk〕。

北京人所以會把“幕”讀成〔mu?〕,這是因為到元代時大部分北方話的入聲韻尾發生了脫落,隨著韻尾的脫落,其韻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梅縣人所以會把“幕”讀成〔m?k?〕,是因為入聲韻尾脫落的這壹現象在梅縣話中至今也沒有發生,由於塞音韻尾的穩定作用,其韻腹的變化很小。

要進行方言研究,壹般少不了進行方言調查,搞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口問、耳聽、手記,做靜態的分析描寫工作,這同樣需要具備音韻學知識。凡是有關方言調查的書籍,都免不了要。

5.文獻是什麽意思

什麽是文獻

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壹種載體,或理解為固化在壹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現在通常理解為圖書、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文獻稱為情報工作的物質基礎。在國內國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獻”與“情報”,“文獻學”與“情報學”等同起來,雖然這種等同未必適宜,但卻反映了文獻在情報活動和科學中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詳細資料:/view/70348

  • 上一篇:《倩女幽魂》兔年活動在全服上線 靈兔獻祥瑞三界迎新春
  • 下一篇:無款官窯的身份認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