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題:
海外商人對崔樞提出什麽要求?
為什麽崔樞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為什麽到毫州來追捕崔樞?
汴京的長官為什麽想委任崔樞為官署中的佐助人員?
選擇題:
選出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與“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中“見”意義、用法相同的壹項
A.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B.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C.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
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壹項是
A. 客居汴半歲,與海賈同止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
B. 寶之至寶也,敢以奉君王必無人,臣願奉壁往使
C. 今疾勢不起,番人重土殯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D. 伺無人,置於柩中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並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義相同的壹項
A.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D. 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
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與“汴帥王彥謨奇其節”中“奇”字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斫其正,養其旁條
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當的壹項是 A. 崔樞安貧樂道,我行我素
B. 崔樞重信守諾,自律守法
C. 崔樞重義輕利,品德高潔
D. 崔樞不吝金玉,誌行高尚 選擇題:
A
B D
A
C
譯文:
崔樞應舉進士,在汴京寄居半年,與壹位行商同住那裏。那個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經很重。他對崔樞說:“感激您照顧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輕視我。現在我的病看來是好不了啦,我們外族人重視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嗎?”崔樞答應了他的請求。(這時)行商說:我有壹顆寶珠價值萬錢。得到它,即使是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去踐踏。它是寶物中最珍貴的寶物,請允許我冒昧地把它贈送給您。”崔樞接受了寶珠,(心裏) 說:“我不過是壹個進士上,奔走於州邑間來養活自己,怎麽能忽然收藏這樣的奇異的寶物呢?”等到沒人的時侯,崔樞就把寶珠放在棺材中,連同商人的遺體埋葬在田野裏。
之後過了壹年,崔樞行於毫州,聽說有個外族人從南方來尋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時查問那顆寶珠的下落,向官府陳述,並且說寶珠壹定被當時那個秀才崔樞所占有。於是官府派人到毫州來追捕崔樞。崔樞說:“假如墓穴不被盜墓人挖掘,寶珠壹定不會落到別人手裏。”於是打開棺材,得到了那顆寶珠。
汴京長官王彥謨對崔樞高潔的節操感到驚奇,想讓他做為官署中佐助人員,崔樞不同意。第二年科舉考試崔樞被錄取,最終掌管選取文士的大權,並有為官清廉的美名。
2. 求文言文閱讀徐堅字元固的全文翻譯徐堅,字元固,湖州人。
舉進士。聖歷中為東都留守判官,專主表奏,王方慶稱為掌綸誥之選。
楊再思亦曰:此鳳閣舍人樣。與徐彥伯、劉知幾、張說同修《三教珠英》。
構意撰錄,具為條流。書成,遷司封員外郎。
中宗時,為給事中。睿宗朝,自刑部侍郎拜散騎常侍。
開元中,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以堅為學士,副張說知院事。堅多識典故,前後修撰格式、氏族及國史等,凡七入書府。
又討集前代文詞故實,為《初學記》。堅與父齊聃俱以詞學著聞。
長姑為太宗充容,次姑為高宗婕妤,並有文藻。議者方之漢世班氏。
集三十卷,今存詩九首。
3. 文言文閱讀 《 竇威》抱歉,網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裏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裏。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以數陳得失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鹹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於後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後。臣又階緣戚裏,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壹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壹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但是他壹直留任,在秘書壹***幹了十來年,他的學業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壹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聖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妳學他,又是想幹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到了秀被貶後,壹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到了考功郎中,後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事連連,規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據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常坐著聊。皇帝又曾經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妳家就差不多。現在我已經是天子,妳是內史令,根本上是壹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後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後壹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麽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東人和崔、盧為結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達了,就開始驕傲,妳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壹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4. 明史 沈希儀文言文閱讀題譯文供參考: 沈希儀,字唐佐,貴縣人。
承襲世職任奉議衛指揮使。他機警有膽有勇,並且智計過人。
正德十二年(1517)他被調出征永安。沈希儀用數百人攻打陳村寨,馬陷在泥沼中,騰躍而上,連殺三個敵人頭領,破除其余敵眾。
沈希儀升為署都督僉事。義寧的敵賊侵犯監桂,又回到巢穴,沈希儀追擊他們。
敵賊的巢穴有兩處險隘,敵賊在其中壹處埋有伏兵,讓熟瑤欺騙官兵從這裏攻入。沈希儀估計到敵賊有詐,急從另壹險隘直抵賊寇的巢穴。
敵賊倉促回救,於是被沈希儀大舉攻破。荔浦敵賊八千人渡江到東方搶掠,沈希儀率領五百人駐紮在北面寨,等待敵賊歸來。
北面寨距蛟龍、滑石兩灘各有數裏。沈希儀因滑石灘狹窄,即使部隊眾多仍可進擊,蛟龍灘寬廣,渡過去也難於殲敵,想將敵賊引誘到滑石灘。
於是在蛟龍灘樹起百旗,用弱兵守住,燃燒柴禾來惑亂敵人。敵賊果然趨向滑石灘。
沈希儀預先用小艦載勁卒埋伏在葭葦之中。敵賊渡過壹半,乘急流沖之,兩岸軍兵鼓噪上前,敵賊眾多人墜入水中淹死,沈希儀收獲他們所掠搶的東西回來。
沈希儀隨從副總兵張..連破臨桂、灌陽、古田的敵賊。他被晉升為署都督指揮同知,掌管都司事。
嘉靖五年(1526),總督姚鏌準備征討田州岑猛。他用沈希儀的計謀,離間岑猛的嶽丈歸順和土酋岑璋的關系,而分兵五哨進擊。
沈希儀帶領中哨。擋住工堯。
工堯是敵賊的要地,他們聚眾守衛這個地方。沈希儀夜間派遣軍兵三百人,緣山而上,繞出其背。
等到第二天會戰,所派遣的士兵已在山巔樹立旗幟,敵賊被打得大敗。岑猛逃跑到歸順那裏,被岑璋捉住,田州於是平定。
沈希儀的功最大,姚鏌壓抑他的功勞,只是受到賞賜。姚鏌建議設立流官,沈希儀說:“思恩因流官的緣故,禍亂到現在還沒有停止。
田州又設立流官,兩處之敵賊將會合起來作亂。”姚鏌不聽從他的話。
以沈希儀任右參將,分守思恩和田州。沈希儀請求回鄉整束行裝,用參將張經代守。
剛剛壹個月,田州又發生叛亂,姚鏌被罷去官職而回到家鄉。王守仁代替姚鏌的官位,王守仁多用沈希儀的計策,思恩和田州又被平定。
沈希儀改任右江柳慶參將,駐紮在柳州。象州、武宣、融縣瑤民造反,沈希儀出兵征討攻破。
他因病回到家鄉,不久又回到原任。柳州在萬山之中,城外五裏之處就是敵賊的巢穴,軍民已到無地可耕的地步,而官軍向來不能勝任戰鬥。
又加上敵賊耳目遍官府,對官府裏的事情動靜無所不知。沈希儀說要想大破敵賊,非用狼兵不可,向制府請求這件事。
調那地的狼兵二千人來,守戍之兵才稍有振作。又尋找到與瑤通貿易商販的有幾十人,抓住他們犯罪根據而厚撫他們,讓他們刺探敵賊。
這樣敵賊的動向,沈希儀也無所不知。沈希儀每次出兵,雖然是肘腋親近的人,也不告訴他們去向。
到期鳴號,則諸軍都集合起來。令壹人挾旗帶領諸軍行軍,不讓他們測知到哪裏去。
等到駐軍設立埋伏,敵賊必定到達,敵賊遇到埋伏總是逃奔。官軍攻擊他們,總是能取得預期的勝利。
之後,敵賊侵犯其他地方,官軍又比他們先到達。遠村僻地,敵賊估計是官軍不能到達的地方,前往侵犯,官軍又未嘗不在,敵賊驚服他是神人。
沈希儀獲得的賊巢婦女牲畜財產,果真是鄰巢的都歸還他們,只取暗中幫助敵賊之人的東西。諸瑤全部恐懼降伏,不敢響應敵賊。
沈希儀初到,令熟瑤能夠出入城中,無所禁忌。厚賞瑤人中的智黠之人,讓他們做間諜。
後來逐漸讓瑤婦進入到官府和她們的丈夫見面,並賜給她們酒食布帛。這些瑤婦的丈夫經常告訴他敵情,則暗中厚賞。
諸瑤婦貪愛賞賜,爭相勸說自己的丈夫偷告敵情,或者親自入沈希儀府中說明敵賊情況。正因為這個原因,敵賊更加沒有地方隱藏匿形。
沈希儀每於風雨晦黑的夜晚,偵察敵賊住宿停頓的地方,分別派遣人攜帶火銃潛伏在舍旁。半夜發銃,敵賊大駭說:“老沈來了!”都攜帶妻氏兒女匍匐上山。
兒啼女號,有的因寒凍觸巖石而死,有的後悔當賊寇不是好辦法。到天明後下山,又寂靜而沒有人聲。
其他巢穴也遇到同樣的情況,賊眾更加驚恐。暗中派遣人進城偵察,發現沈希儀像原來壹樣居住在城中沒有外出。
敵賊喪魂落魄,他們大多易容為熟瑤。 韋扶諫是馬平瑤的敵賊魁首,多次捕捉他而沒有成功。
有人報告說韋扶諫逃到鄰賊三層巢去,沈希儀暗中率領兵馬剿他,他又與三層巢的敵賊到其他戍所去搶劫。沈希儀盡俘三層巢敵賊的妻子兒女,壹並帶回來,過去沈希儀俘獲的敵賊妻子兒女全部用來給與予狼兵,到這時卻將他們獨閉在空舍中,給他們飲食。
讓熟瑤去對他們的丈夫說“:妳們捉到韋扶諫,就讓妳們的妻子兒女回來。”諸瑤聽說後,都來謁見沈希儀。
沈希儀讓他們到房室中去看,見他們的妻子兒女都安然無恙。於是他們***同引誘韋扶諫出巢,將他捆縛著獻給沈希儀,來換他們的妻子兒女回去。
沈希儀剜去韋扶諫的眼睛,將他肢解後,懸掛在諸城門。諸瑤服沈希儀威信,更加不敢做強盜。
從此,柳城四旁的數百裏,沒有敢搶奪的人。 沈希儀曾經向朝廷上書,說狼兵也是瑤、僮人。
瑤、僮所在為賊,但狼兵至死不敢為非作歹,並不是狼兵順服,而瑤、僮叛逆。狼兵隸屬土官,而瑤、僮隸屬流官。
5. 文言文閱讀 申屠剛字巨卿後漢書·申屠剛傳原文申屠剛字巨卿,扶風茂陵人也。
七世祖嘉,文帝時為丞相。剛質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為人。
仕郡功曹。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遂隔絕帝外家馮、衛二族,不得交宦,剛常疾之。
及舉賢良方正,因對策曰:臣聞王事失則神祇怨怨,奸邪亂正,故陰陽謬錯,此天所以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譽,數下詔書,張設重法,抑斷誹謗,禁割論議,罪之重者,乃至腰斬。
傷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銳,殆乖建進善之旌,縣敢諫之鼓,辟四門之路,明四目之義也。臣聞成王幼少,周公攝政,聽言不賢,均權市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動順天地,舉措不失。
然近則召公不悅,遠則四國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親。
今聖主幼少,始免繈褓,即位以來,至親分離,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漢家之制,雖任英賢,猶援姻戚。
親疏相錯,杜塞間隙,誠所以安宗廟,重社稷也。今馮、衛無罪,久廢不錄,或處窮僻,不若民庶,誠非慈愛忠孝承上之意。
夫為人後者,自有正義,至尊至卑,其勢不嫌,是以人無賢愚,莫不為怨,奸臣賊子,以之為便,不諱之變,誠難其慮。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
周公至聖,猶尚有累,何況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於魯,以義寒恩,寵不加後,故配天郊祀,三十余世。霍光秉政,輔翼少主,修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抑外戚,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
方今師傅皆以伊、周之位,據賢保之任,以此思化,則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則禍何不到?損益之際,孔父攸嘆,持滿之戒,老氏所慎。蓋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
今承衰亂之後,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重數,苛吏奪其時,貪夫侵其財,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軍行眾止,竊號自立,攻犯京師,燔燒縣邑,至乃訛言積弩入宮,宿衛驚懼。
自漢興以來,誠未有也。國家微弱,奸謀不禁,六極之效,危於累卵。
王者承天順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罰輕其親。陛下宜遂聖明之德,昭然覺悟,遠述帝王之跡,近遵孝文之業,差五品之屬,納至親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後,置之別官,令時朝見。
又召馮、衛二族,裁與冗職,使得執戟,親奉宿衛,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禍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內和親戚,外絕邪謀。書奏,莽令元後下詔曰:“剛聽言僻經妄說,違背大義。
其罷歸田裏。”後莽篡位,剛遂避地河西,轉入巴、蜀,往來二十許年。
及隗囂據隴右,欲背漢而附公孫述。剛說之曰:“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伏念本朝躬聖德,舉義兵,龔行天罰,所當必摧,誠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將軍本無尺土,孤立壹隅,宜推誠奉順,與朝並力,上應天心,下酬人望,為國立功,可以永年。
嫌疑之事,聖人所絕。以將軍之威重,遠在千裏,動作舉措,可不慎與?今璽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將軍***同吉兇。
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況於萬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變,上負忠孝,下愧當世。夫未至豫言,固常為虛,及其已至,又無所及,是以忠言至諫,希得為用。
誠願反復愚老之言。”囂不納,遂畔從述。
建武七年,詔書征剛。剛將歸,與囂書曰:“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
雖有明聖之姿,猶屈己從眾,故慮無遺策,舉無過事。夫聖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
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也。將軍以布衣為鄉裏所推,廊廟之計,既不豫定,動軍發眾,又不深料。
今東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發兵,人人憂憂,騷動惶懼,莫敢正言,群眾疑惑,人懷顧望。非徒無精銳之心,其患無所不至。
夫物窮則變生,事急則計易,其勢然也。夫離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國有家者,古今未有也。
將軍素以忠孝顯聞,是以士大夫不遠千裏,慕樂德義。今茍欲決意僥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順,人所助者信。
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塗地之禍,毀壞終身之德,敗亂君臣之節,汙傷父子之恩,眾賢破膽,可不慎哉!”囂不納。剛到,拜侍禦史,遷尚書令。
光武嘗欲出遊,剛以隴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
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乃至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剛每輒極諫,又數言皇太子宜時就東宮,簡任賢保,以成其德,帝並不納。
以數切諫失旨,數年,出為平陰令。復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於家。
譯文申屠剛字巨卿,扶風郡茂陵人。七世祖申屠嘉,為文帝時丞相。
申屠剛性正直,常羨慕史魚酋、汲黯的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將平帝祖母馮族與母衛族隔絕,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剛常疾恨在心。等到後來被舉為賢良方正,因而上書對策說:臣聽說朝政有失則天地之神就會怨怒,奸詐邪惡就會搗亂,所以陰陽乖錯。
這是老天所以譴責告誡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覺悟過來,使那些心懷奸邪之臣子,畏懼而自責改正。現在朝廷不考查功績不比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虛偽的誹謗或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