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由來
新密因山而得名。
新密市,位於鄭州市西南,西周時期商朝滅亡後,是糜國和羌國的所在地。糜國因糜山而得名,糜山因糜而得名,因此處山形似大皇宮,古稱糜山形。
後來鄭國滅了苗國,把密老城改名為新密邑。鄭國滅亡後,韓國擁有了這個地方。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壹直使用“新密”這個地名。
西漢置糜縣於縣城東南。此後,東漢、曹魏等朝代都設置了密縣建制。
新密的歷史演變
新密市的歷史沿革
新密市歷史悠久。新密市的人民世世代代被沁水哺育。、黃帝、祝融、夷、西周的糜、春秋初期的鄭等都曾在此建都。此後,雖歷朝隸屬屢變,縣衙兩遷,但“米”之名壹直沿用至今。
在黃三統治之初,它是伏羲女媧的故鄉,後來被炎帝所彌補。
河南大學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張先生在對“伏羲山”和新密歷史文化進行調查研究後,認為“伏羲山以伏命名,為伏故裏”。他在《浮戲原是‘伏羲山’,中華文明活躍》壹文中說:“新密市古伏羲時代的文化,是‘黃三’時代的典型地區。新密城不僅有國城遺跡,伏羲也曾封國於汝水之陽。”河南省農牧局幹部陳誌中多年來壹直在尖山鄉研究絲綢文化和“伏羲山”。他認為《山海經》伏羲山主體在今河南省密縣。登封、珙縣、滎陽縣支行。米縣的“米”字,原是“米”,後為“米”。“伏羲與河洛文明有著重大的關系。他的後代世代生活在源於此山的伏羲山和泗水流域。這可以確定他是河洛與泗水之間的壹個古老宗族。補充黃三世界的國家是傅綏仁的歷史痕跡。總之,汜水源頭的伏羲山和密縣,應該是伏羲氏族的故鄉。”
南宋米羅的地理書《路史》也記載:“(補)為黃三天下封國,顏地伐而補之。”清嘉慶版《密縣誌》也記載:“蔔城在蔔子廟西南。”在《五帝六族》中,答(鄭)桓公也說:“若有二城(郭、村),則可蓋、補、丹、夷、嘿、李、信、君之地。”說明春秋時期“補國”還是存在的。
綜上所述,書籍和專家學者都說,位於新密的伏羲山是伏羲時代的故鄉。後人建立的“西貨”和“不貨”至今仍保留在秘密中。因此,新密地是黃三統治初期伏羲的故鄉。它被炎帝討伐,春秋時被鄭武CCBA所滅。位於縣城西部的伏羲山和布果,是羲皇及其後裔的重要活動場所。
五帝初,軒轅丘為黃帝都城。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史書稱為五帝時期,黃帝是五帝之首。據《道史·疏史》:“黃帝子孫二十五人,其他姓氏者十二人為姑,其壹。秘,伯母姓也分。”我省文物考古專家、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研究員徐順展先生在《黃帝居軒轅丘考》壹文中寫道:“軒轅丘在新鄭老縣城西北。最重要的是梅山和泰山是拱形的,沁水和綏水靠近軒轅山。北部梅山、泰山,以新鄭西北的小橋鄉(今龍湖鎮)為終點,沁水、沂水主要在新密的曲梁、大圩,也屬劉寨鄉管轄。兩山兩水對應,把軒轅秋的位置縮小到更清晰更狹窄的範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桂岑先生對這壹時期的大量文獻和我國文物考古發掘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在發表的《五帝都城考》中,他認為:“黃帝有熊辟,故熊應為國名,軒轅丘為都城,位於新鄭西北。新發現的新密市寨龍山文化古城可能是軒轅丘。”“從疊加來看,城墻比河南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要晚。.....古城村是龍山文化中期修建的古城。古城村是河南省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意義最重大的龍山文化城,應該是黃帝軒轅山。”
2003年6月初165438+10月,中國古都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在我市召開了“黃帝古都軒轅丘論證會”。會上,多位專家認為,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中證實,黃帝故都軒轅山位於新密勉谷,古城村遺址就是黃帝居住的軒轅山。
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也從三個方面論證了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居住的軒轅山在新密曲梁鄉大樊莊村古城村遺址。他說:“壹是新密市考古發掘取得突破。考古發掘證實,古城村遺址是壹座具有早期大都市性質的古城遺址。其規模之大,城墻保存之完好,在中國同時期的古城遺址中絕無僅有,在探索中國早期文明發展史和中國都城史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其次,新密市有濃厚的黃帝文化氛圍。新密市的黃帝語
遺跡、遺址多達46處,不能視為無根虛幻,也是黃帝都城軒轅山在新密的有力證據。再次,新密市地理環境的特點也使其比周邊地區更適合古先民建國建都。綜合以上三個史實和研究成果,我認為新密市古城村遺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新密市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中國古都的最重要場所,是中華民族步入文明時代的起點。所以和很多學者壹樣,認為黃帝是都城。
軒轅秋是新密的古城村遺址。"
根據大量事實,新密市是五帝初黃帝都城軒轅山所在地。
帝嚳是朱容家的市場。
根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新密古城村遺址與祝融市場探秘》壹文中說:《史記·楚世家》雲:‘列文生而有爵位,書名重於李,李重於家,功勛甚大,能融於世。帝嚳名叫朱榮。* * *龔作亂,使之重無止境。帝以庚寅為丞相,弟吳回為丞相,後歸霍政成祝融。祝融家族起源很早,但其興盛時期壹般是在帝嚳高辛家族為華夏集團首領的時候。.....朱容宗的活動區域最早是在河南中部的松山地區,範圍包括新鄭、新密、登封、鄭州等地。”“新密市東臨新鄭,北接鄭州,是古代朱戎部落活動的重要地區。.....其中,只有古城村,城址應該是朱容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他補充說:“因此,在古城村發現的宮殿和寺廟都具有城市的性質。”...它們應該是祝融的首都。”據《通典》:“諸戎之市,黃帝此有熊。“根據大量文獻和專家考證,朱融的集市也生活在黃帝都城軒轅山。因此,我們的城市是朱戎族的首都和朱戎市場所在地後,帝嚳在五帝中期。
第五代帝堯後,為羌都城所在地。
《史記·楚世家》載:“吳仲。陸壹生生了六個人,他生了壹個兒子。其長日為昆吾,二日為訪胡,三日為彭祖,四日為接人,五日為曹,六日為,姓糜,楚也在後。”鄭玄的詩。《Tr?nh C?i's譜》上說:隱者,古高辛之火,是之殤,隱者國在禹州之北,英博之南,居丘間。朱榮姓李,其後八姓,只有壇姓在其位。《世本》說:“魯中娶了鬼芳家的妹妹,使女兒貴如千金,生了六個孩子...她求了四天建議,為了別人。.....居兩水之間,食秦言。許:我在密縣,姓譚。”水經註:增(秦)水出交城西北塢,流交城東南交堤。生活在山川之間,兩江交匯,故名國。聾子,在文字的偽裝下。《大清統壹誌》(卷150)上說:夷城位於密縣東北五十裏,與新鄭相連,周初封國。詩中有“馮毅入夷,夷亦能寫會,與其祖有關;也和國家水流的地方有關。省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馬世治說:“苗和朱榮之間有壹種持續的關系。據文獻記載,苗城建在祝融的市場上。.....我們認為,古城村遺址不僅是“祝融市場”所在地,也是八姓六子後裔譚建立的城市。“明朝的《明朝統壹實錄》和愚公;
"禹的疆域,在周封黃帝之後,成了羌國."據《國語》、《史記·鄭》、《漢書》、《竹書紀年》等春秋時期的大量史料記載,周平王是被春秋時期鄭的第二代君主鄭武所滅。從上面可以看出,朱融之後,堯舜之後,國家還是在朱融的首都建國,改名為國都。夏商代之後,西周初年黃帝之後仍封於國,直到春秋時期周平王被鄭武CCBA所滅。從五帝後期到西周,羌國還存在了壹千多年。這壹時期,新密大部分地區屬於羌族,是羌族的都城。
西周初期至春秋時期,夷、糜並存。
據《道史》:“黃帝子孫二十五人,其他姓氏者十二人為姑,其壹。秘,伯母姓也分。”《國語·周》“有壹年,王出密。”註:周初姬姓之國。在今天的河南省密縣東南,它被周公國王所滅。《聯圖》雲:“(密)國在國之內,宣王(公)滅之。這是河南的秘密。”可見西周初至春秋時,還有壹個小國叫米國,是周朝黃帝的後裔,三百多年後被周公滅了。《太平宇宙》:“河南道米縣,亦古秘之國,亦為國之地。”所以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糜縣分別屬於羌國和糜國。
春秋時為鄭國都城,建立新密城。
春秋時,國虞鄭虞:“(鄭)桓公為周司徒,問,‘皇族有那麽多道理,怎麽逃得死?’對他說,“其經濟,羅、河、郢之間都差不多,而且是其兒女之國。畢、苗為大,畢靠勢,苗靠險。個個驕橫疏忽,卻貪得無厭,鋌而走險。”如果把壹周的困難作為堅實的基礎,送喪行賄也不能禁止。惹事害人是傲慢和貪婪,也壹定會背叛妳。如果妳和周內所有人壹起譴責犯罪,那也沒什麽不對。如果妳在第二個城市,吳,庇護,彌補,船,依靠,嘿,歷,中國,君主之地是也。如前是前,後是河,左是右,錢花了,刑修留著,可少固。《漢書·地理誌》:“送禮物賄賂郭、苗,苗受之。最後三年,幽王大敗,桓公駕崩,其子吳公、平東東遷,在郭、夷之地定居,留下羅作基吃喝。土狹險要,山在谷中,男女欲聚,故俗。鄭石說,‘出其東門,有女如雲。他還說,‘秦而矣,唯道灌溉,士而女,方,縱情享樂,互相戲弄。這也是風。鄭國的創始人鄭桓公在周幽王起義之前就預見到了西周的滅亡。他害怕災難甚至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想盡快為自己找到壹條出路。他要求王世博為自己做計劃。王世博建議把未來鄭國的範圍選在洛水、吉水、黃河和之間,並特別指出中心位置在秦和陜之間。這裏的南部有壹座雄偉高大的山,可以作為供奉神靈的聖山,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可以供郭征生存。而且連鄭新都的具體位置都很清楚,就在秦和燕的交匯處。這裏“土狹險要,山在谷中。"在這裏,"男女欲聚",正如《詩經》鄭風所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秦與,方環,士女,方等。”“我想到我,我也參與其中。我想到我自己,我也參與其中。"
韓非子:“鄭桓公若欲攻夷,必先問夷之英雄、良臣、衛道士、勇者,賜其名,擇夷之沃土,以關雎之名著書。因在郭門外設壇,埋之,禍如雞水獺。李俊認為這是困難的,所以他殺了他所有的好部長。桓公攻苗,取之。”
據《公羊傳》記載:“鄭伯()與叢夫人有往來。”《妙不傳》也說:“我是叔壇人。此鄭伯指桓公,叔壇指鐘夫人。”
也就是說,鄭國的第壹代君主鄭桓公想要攻打苗國,也就是苗的土地,所以他使用了離間他人的策略。第壹,他清楚地知道有能力治理天下的好大臣,有膽識的勇將,有口才有智慧的智者。並公開宣布,這些人已經投靠了我的國家鄭,等我得到國家,我會把最好的田地分給他們。他還把給這些人的官名寫在竹簡上,專門在城門外設壇,然後用雞、豬的血塗在祭祀器皿上,像宣誓壹樣表示絕不食言,然後埋在地下。這種幻覺迷惑了,使他相信,認為他的國家的將軍已經投靠了鄭,並殺死了他們。就這樣,桓公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泰國。得到太國後,鄭桓公並沒有消滅它,而是保留了它的名字,使太國成為鄭的壹個屬國。就連鄭桓公也和他的妻子有染,而她也無可奈何。這為鄭國第二代君主鄭武公徹底滅羌,在秦國建立新的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乾隆的《新鄭縣誌》也很清楚。書上寫著:古程錚《郁芳紀要》:“古程錚在郡西北,相傳鄭武公始為都。”鄭州張隆嘉考古程錚:《古鄭國,杜預《左傳註》:鄭州滎陽沅陵縣西南。《擴支誌》說:淙水在固鎮城南與曾(秦)水合,今秦人在正元陵縣西南,土地在新鄭縣西北與米縣接壤。明成祖西覺的《左石磚地》說:在新密界最準。和
根據對秦易的考證,如《左傳》、《國語》、《竹書紀年》、《史記》和鄭等,郭征是在秦和燕之間,那麽《詩經》呢?“正風”往往分為兩部分。如果“秦與,萬商與”都壹樣,那就完全不同於今天的郡(鄭韓故城),現在是尷尬的。“這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古程錚就在新密市的交流村壹帶,也就是今天新鄭西北25裏的地方。這是鄭莊公墓的所在地。據《世本》:“文公急而鄭,註:新鄭也。《春秋》和《左傳》的記載表明,到二十九年,鄭國已由新密秦燕交流處的交流村遷至“鄭漢故城”,也就是說,鄭國在王六年(公元前765年)至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約120年處於新密。
東移後,據《春秋》記載:“公六年夏(公元前654年),齊侯、宋公、陳侯、、等行會打敗鄭,包圍新城。”《左傳》:“諸侯攻鄭,圍新密,時用鄭攻城。”杜預註: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縣。《左傳》註:釋新密。從上面可以看出,鄭建都、秦檜死後,是“因土狹而危”,“居谷中”,不適合鄭的成長狀態。在東面二十多裏的開闊地帶建了新都(今鄭、漢故城)。他們加緊建造不分季節的城市,從而吸引了以齊桓公為首的國家的十字軍東征。當時各國討伐的對象是新密驛,也就是今天的大圩鎮。說明當時新密這個地方已經建立了新密市。
戰國時屬韓國,曾歸楚國管轄。
《史記六世家》:“二十壹年(漢哀帝二年,即公元前375年),滅鄭,並吞其國。”此後,新密壹直歸韓國管轄。
《漢策》:“漢叔與繆斯爭國,為楚王出使朝鮮,新城與陽人並子。”《楚策》:“成魂說新城受命,故南交楚,楚王以新城為主郡。”註:新城,鄭新密,現屬葉迷滎陽。河南漢北海。這屬於楚國,範圍包括河南省。就是在韓叔和他的兒子姬瑟爭奪壹個位置的時候,楚國趁機占領了新密的土地,十期都屬於楚國。
秦朝屬潁川郡。
秦國統壹六國後(公元前221年),全國共設36郡。縣下轄縣,設有糜縣,屬潁川縣。《史記·韓世家》:“(漢)王安,人最好的地方,是潁川縣。”
漢朝攻秦制,仍設糜縣,屬河南郡,治於大沽。
漢前地理:河南縣。顏師古曰:“故國有大山大水,南至臨潁。”
東漢屬河南殷。
《後漢書·郡縣誌》:“河南尹。註:秦三川郡,改名高帝,始祖洛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稱河南殷、米。”東漢光武帝十五年,河南郡改為河南陰,密縣仍屬河南陰管轄。
在三國時期,它屬於魏國河南縣。
《地理通釋》和《通典》說:“魏居中原,十二州六十八郡。”《晉書·地理誌》:“魏家驚恐,即都漢宮,河南、河東、河內、弘農、冀州,平陽五郡,皆歸他管。”曹偉稱帝後,中國有十二個州和六十八個縣。密歇根州河南縣。
山西省泗州滎陽縣
《晉書·地理誌》:“晉在魏都,以三輔屬永州,分河南,立滎陽,分永州京兆,立商洛,廢李敦秋,故名泗州,統壹校尉。”滎陽縣位於金泰二年(公元266年),故屬周吉。金代新密屬滎陽郡。
金永嘉以後,北方被漢、趙、燕、秦四個政權統治。
永嘉五年(公元311),趙劉垚入侵洛陽,燒毀府邸和寺廟。司空·樊訊戰敗逃離登封西牯元山,占領松陽城,並在壹個秘密的地方建立了中央行政機構。侯鈺以東和半個徐州落入趙倩手中。劉瑤。
東泰寧年間(公元323-325年),生侵河南,劉逃往長安,河南之地歸還石勒。
東晉穆雍和年間(公元345-356年),河南土地落入前燕慕容渺的統治。
前秦苻堅找到虎牢關的路,派猛龍攻打洛陽,於是河洛之地被苻堅占領。
太原九年(公元384年),東晉孝武帝謝玄,金朝都城,收復河南之地。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河洛落入後秦姚興之位。
伊十二年(公元416年),在道濟恢復了筒倉之地。
東晉元Xi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獨立,國號末年。與北魏政權在北方的對抗:南北朝對抗的開始。
劉、宋屬滎陽郡。
《宋·周樹縣誌》:漢武帝(武帝)河南洛帝北平關,設州判斷史,統領河南、滎陽、弘農三郡。滎陽領京密等九郡。
北魏孝文帝原屬滎陽郡,後將武陵城劃為曲梁城,屬光武郡。
《舒威地誌》:“滎陽郡密,二漢屬豫,晉屬晉。知密城包括承雲山、青巖山、開慈山、大圭壹山、子產墓、卓茂墓和寺廟。光武縣領先縣五。曲梁孝昌(北魏孝明皇帝)分布密集,有武陵城、曲梁城。”
北齊恢復糜縣,屬滎陽郡。攻堅舊秘城(今大圩鎮)
《隋書市誌》:“滎陽縣待售:市。註:後魏設曲梁,後齊'(北齊)廢。"
《太平宇宙》:“高啟(北齊)文選(公元550年)遷本縣東谷米縣(今大圩鎮)。”
北周屬潁州,鄭錚潁州屬鄭州。
《隋書·地理誌·水註·後周瀛州》。
《太平宇宙》:“周末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齊滅,統壹於周宇文氏。它屬於漳州。”
《同治》:“次周改鄭州。”
隋朝的秘密隸屬關系仍與北周相同。找治州,還是鄭州,後來又重設密縣,遷到古法橋堡城。
《太平宇宙》:“屬鄭州。(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遷來今,即古法橋堡城。”
唐代密州與零水(縣城位於今新密劉寨鎮舊縣)和袁迢(縣城位於今登封市大冶鎮北)並行,廢求省抄自密縣,屬鄭州:巡改屬河南省、河南省、河南縣。
《唐書·地理誌》:“河南河南郡,密而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密州設郡,零水、官園兩縣並置。第四年(公元621年)廢州,節約水資源為零,秘密調至鄭州。隆碩二年(公元662年),屬之。”
宋朔:“府縣合壹始於此,府統壹縣O”
五代時還是密郡,隸屬鄭州。
《五代史·胥黨考辨》:“洛陽、梁-,唐、金、漢、周常以為都,故唐為東都,梁為西都,後唐為都,金為西京都,漢周皆因之。”
《說松》:“五代禪學,以短命擒傳,考郡市不詳。”。歐陽修日:“五代時所有州縣皆廢,皆因唐。若置五代而今見,郡割據今因之,應列為考之職者。”剩下的經常被丟棄重復使用,經常被切割重復使用的就不夠書看了。"
《說宋》說:“唐舊州縣,五代史所未見,正因唐舊,故無廢。”又說:“宋行,周郡舊,故瀏覽宋史可知周,即周可知四世。”
《通誌》:“屬河南省。”
根據上述“職考”,洛陽常被用作、後唐、後漢、後周的都城。歐陽修認為五代歷史上沒有出現是因為都沿襲了唐朝的管轄,所以通誌認為糜仍屬河南省。
宋屬河南洛陽縣北京西北路。後劃歸鄭州,屬河南省。
宋代歷史地理:“河南省、洛陽縣因梁晉而為西京。寧敏五年(公元1072),調任北京西北路。米,姬。崇寧四年(公元1105),調至鄭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還官。”
晉、元分屬鄭州、南京(汴梁)路。袁改密雲縣為鈞州。
《金史地理》:“南京初稱汴京,貞元元年(公元1153)改稱南京。鄭州,(中),防守。宋滎陽郡任寧軍節(使)。有大丘陵,沁水,渭水。袁屬鄭州,汴梁路,後劃歸密雲縣。”,
元代地理:“江北、河南等地,中書省,為十二道。”汴梁路,(我)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至五。鄭州,(下)。元初,領新鄭、米霸州二郡。割新鄭後,歸周俊。周俊,(下)。偽齊國地方官(晉名,宋及晉安知府,為偽齊國皇帝,都很有名)應舜君。金改清國,改君國。(元)元二年(公元1274年)又劃入鄭州密縣。密雲,(下)”
明府是糜縣。它屬於周俊開封府,又名禹州。被調到河南省承擔宣傳部署工作。
明代地理:“開封府,禹州,袁月俊府。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四月,帝朱翊鈞諱,改豫州。龍頭縣壹中,密密麻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赴中書省任衙門秘書。”
正因為如此,清朝隸屬直隸豫州,改徐州府,轉開封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禹州升為直隸州,十三年(公元1735),徐州升為府,兩者關系密切。乾隆六年(公元1741),廢府,改開封。
民國屬豫東路,河南開封路,第四、第壹行政監察區。
民國版《密縣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府,河南省分為東、西、南、北四路。豫東道轄三十八郡,密而曖昧。”“第三年(公元1914年),內務府發布行政區劃表,改稱豫東路開封路,縣內仍舊。”
中國地名詞典:“國民政府成立,路廢,直轄河南省。”
1946河南省行政區劃表:“第四區轄鄭縣、光武、泗水、密縣、蔚縣、長葛、新鄭。”
1946河南省行政區劃表:“壹區轄滎陽、泗水、密縣、蔚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屬於鄭州特區、開封特區、鄭州市、開封區、鄭州市。
《河南省地名詞典編纂通訊》:“1952年,陳留區與鄭州區合並,定名為鄭州區。”“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至開封市,改稱開封專員公署,所轄地區稱開封特區。”
《鄭州年鑒》(1985版):“1958 12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第37次會議通過並報國務院批準,將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的原開封地區西部。”“6月5438+0961年65438+2月10,省委決定將滎陽、密縣等5縣劃歸開封管轄。”
《河南年鑒》(1984版):“1983,1年9月,國務院批準河南部分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區內珙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五縣歸鄭州管轄。”
1974由於密縣老城區地下儲煤豐富,新密礦務局準備開采。經國務院批準,同意遷建縣城。經過多次考察,新縣城最終選址在老城區以北四公裏的清平山韓莊村壹帶。7月10,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9年9月,經過幾年的建設,密縣新縣城已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委會、縣直屬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2年8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密縣賴集鄉和城關鎮惠溝、五裏店、初溝、楊寨、高溝、幹寨6個大隊(村)劃出,組成新密區,隸屬鄭州市。
3月1987,11,國務院決定撤銷鄭州市新密區,原來集、七裏崗鄉劃歸米縣。1994年4月5日,經民政部在國務院批準,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省政府通知:委托鄭州市代管。
根據中國人民* *和民政部'民政批復第11994]第51號',“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原密縣行政區域為新密市行政區域。”
4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文[1994]84號《關於撤銷密縣新密市建制的通知》中指出:“省政府決定鄭州市改為新密市後,委托鄭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