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 《歸藏易》與歷法
黃帝軒轅氏,又被稱為歸藏氏。黃帝時期歷法、科技、對世界的認識都有所發展,在他統治時期,發明了五行、將幹支簡化並結合,嘗試將太陽歷與太陰歷進行結合。盡管黃帝與炎帝部落形成了聯盟,但之前代表炎帝話語體系的《連山易》則不夠用了,黃帝還是要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與意識形態。因此,就需要對神農時期的《連山易》進行重新解讀,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在利用“五運六氣”將太陽歷和太陰歷結合之後,黃帝時期也嘗試在八卦結合太陽歷的基礎上,將64卦體系與歷法進行結合。
古人在64卦中,發現12個很特殊的卦,被稱為“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這些卦依次排列,剛好是陽爻逐漸增加直到全陽,然後陰爻開始增加直到全陰,就像天氣寒熱的變化壹樣。而這種卦剛好12個,與12月的天氣有非常好的對應:
為了更加精準地表達歷法與64卦的關系,古人在12消息卦的基礎上,認為壹年365.25天也可以和64卦對應上:選取其中60卦,每卦代表6天零7分(每80分為1天),每卦6爻,平均每爻代表1天,按著12消息卦依次排列,剩下的4卦隱藏(“歸藏”)起來,就得到了“六日七分圖”(被漢朝的孟喜記載),如下:
在這個體系裏,12個消息卦各自代表1個月,每個月有5卦,每卦6爻,每月30爻,對應了每月30天。這種新的卦序體系,比較好的將當時古人對世界的認識整合到了壹起,同時可以較好地指導農業生產以及軍國大事。黃帝在這套體系的模型中,將對社會的認知也結合進來,用壹套新的解讀體系,形成了新的話語權,這就是《歸藏易》。
2 《歸藏易》八卦圖
《歸藏易》後來被商朝當做國家信仰體系的核心使用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在周朝的時候作為“三易”之壹,每次占卦的時候作為互相參照的體系之壹。《歸藏易》與《連山易》的命運壹樣,秦朝之後就被束之高閣,見到的人就不多了,而到唐朝之後就失傳了。今天只能在古人的文章中看到引用的壹兩句來自《歸藏易》的話,其全貌則無緣看到(1993年在湖北王家臺出土了秦簡《歸藏·鄭母經》,揭開了歸藏的壹角)。
但是在宋代發現的《古三墳·氣墳》裏記載了歸藏的卦序:天氣歸(乾)、地氣藏(坤)、木氣生(震)、風氣動(巽)、火氣長(離)、水氣育(坎)、山氣止(艮)、金氣殺(兌)。這種卦序除此之外沒有在任何文獻中見到記載,因此歷來被認為是偽作。但是筆者近日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所收藏的彜族古書《阿魯預測書》中,發現了極其相似的卦序。這套八卦排列,外面對應了十個方位,反映了古人將天幹與八卦進行結合的壹種嘗試。見下圖:
只需要將《古三墳》記載的乾坤兩卦的順序顛倒壹下,按著:坤1,乾2,震3,巽4,離5,坎6,艮7,兌8的順序排列,按著彜族《連山易》八卦兩兩相對的拆解方式,按逆時針排列,就得到了與上圖壹樣的卦序排列:
這樣排列之後,就會發現,這種卦序體系,是以坤卦為首的。而歷代典籍中都記載了《歸藏易》正是以坤卦為首的體系,如此正好和歸藏的體系相對應上了!
《竹書紀年》記載,黃帝於洛水祭祀,見到了河圖,並在大龜身上看到了洛書,受到到啟發而創作《歸藏易》(也有人說,歸藏易,就是大龜所藏之易,不過龜甲的分區,確實很有意思,因此古人認為龜有靈性)。估計河圖與洛書,是壹直被洛水附近的河伯部落所掌握。所以伏羲來到黃河邊能看到河圖,黃帝來也能看到河圖洛書,堯舜也看到過,後來壹直到大禹的時候到河邊還能看到洛書。但再之後就基本看不到了,因為剛好據記載河伯部落在夏朝之後就被滅掉了。《春秋緯》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因此黃帝應是受洛書啟發而作以坤為首的《歸藏易》。?
在安徽淩家灘遺址,曾經出土了壹個玉龜,龜甲的中間夾了壹個玉版(右圖),這個玉版上面有八角、九宮的圖像,與大龜載洛書的情景非常類似。而這個遺址距今有5000多年,大約正是五帝時期。所以洛書的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
3 洛書與《歸藏易》
洛書,就是壹個三階幻方,也是現在流行的數獨遊戲的起源,如下圖:
洛書實際上是可以由河圖演化而來的,只需要將右邊的4和9與上邊的2和7對調即可,也就是用變化版河圖,然後將2468四個地數逆時針左旋壹位,放進九宮格裏,可以得到洛書:
洛書的排列,最早在漢朝編輯的上古文獻合集,《大戴禮記·明堂篇》記載:“明堂者,二九四,七五三,六壹八”,明堂正是存放著洛書的所在。後來在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太乙九宮占盤”,其數字也是按洛書排列,並將四時八節、九宮結合在壹起。
河圖變化,可以得到先天八卦和洛書,同樣的,洛書變化也可以得到歸藏卦序:只需要把先天八卦,按著後天數(5作為中間數,放入宮)重新排列,乾兌離震從9-6,巽坎艮坤從4-1。如下圖(左為先天八卦+後天數,右為歸藏卦序配洛書數排列):
或者從先天八卦也可以推演出洛書,只需要把先天八卦的卦序,按著後天數標記,排列在九宮中,然後2和8對調,就得到了壹個反洛書,再上下翻轉,就得到了洛書:
這套排列與《連山易》相對照可以發現,兩者在四個角上的卦呈鏡像對稱關系,從邏輯演化的角度,也容易理解其由來。相比於連山卦序裏,父母、少、中、長依次排兩邊的順序,歸藏卦序則是父母、長、中、少的順序,這似乎反映了當時繼承關系的變化。而且和先天八卦順序壹樣,男女兩邊人數相等,反映了陰陽平衡。
最後,依照《古三墳》,可以進壹步看64卦的排列,其卦序應該排列如下:
這套體系裏,用天氣歸、地氣藏、木氣生、風氣動、火氣長、水氣育、山氣止、金氣殺這八個符號和象征來代表了乾、坤、震、巽、離、坎、艮、兌八個卦。在《連山易》對萬物解讀的基礎上,更進壹步強化了萬物生長發育收獲死亡的過程(歸、藏、生、動、長、育、止、殺),與“六日七分圖”中所體現的萬物依歷法與氣候變化的思維相壹致,並將五行體系進壹步融合進了八卦系統,是對《連山易》相對靜止的認知體系的進壹步升級,應該反映了黃帝對時代的認知,以及其利用八卦體系進行解讀的話語權和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