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明朝人是怎麽玩藝術藏品的?

明朝人是怎麽玩藝術藏品的?

第三章,三十六行,巧奪天工的明朝工匠。

1957年發生了壹件大事,這件事激勵了考古界。這壹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了2780件文物。其中,三大鳳冠之壹的孝皇後鳳冠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鳳冠用料華貴高貴,制作精美。比如鳳冠上鑲嵌的100顆紅寶石和5000顆天然珍珠,都是按照自然形狀略加雕琢,九龍的金色九峰和點翠工藝,讓鳳冠高貴與簡約相得益彰。這是目前世界上最豪華的皇冠,價值不菲,也是中國的國寶。

如此精美的藝術品出自誰手?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早已淹沒在時間和歷史中。到了明朝,他們有了壹個同名的稱呼:匠人。

工匠內部分工明確,如木匠、泥瓦匠、鐵匠、銅匠、銀匠、補鍋匠、油漆工等。從故宮園林到壹把折扇、壹把木梳,都是百色工匠制作的。這些手工制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匠人有自己的行業標準,也有定期祭拜的祖先。

1431年,明宣德六年。福建小城昌樂縣迎來了不平凡的壹天。這壹天,壹支由200多艘船、2萬多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駐紮在這裏,等待壹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出海遠航。這就是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在當時,鄭和的66艘帆船中有壹艘是世界上最大的。據明史記載,“寶船高如樓,底闊,可容千人”。這艘巨輪來自南京龍江造船廠,這是明代最大的專門建造軍艦的官營造船廠。永樂年間,龍江造船廠承擔了建造大型寶船的任務。

鄭和下西洋不是軍事入侵。在他攜帶的物品中,絲綢和瓷器最受歡迎。當時中國厚重的絲綢和瓷器早已名揚海外。

明代五大手工業是造紙、紡織、制瓷、造船和冶鐵。

瓷器自古就有。到了明代,制瓷技術發展得更加成熟。皇室使用的瓷器是官窯“禦窯廠”生產的,而民間的瓷器產品是民窯生產的。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江西景德鎮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成化皇帝的禦用酒杯,五彩雞缸杯,光潔漂亮,上漆率真可愛,當時很難找。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被藏家以近3億港元的高價拍賣。歐洲最著名的三種瓷器,青花瓷、龍泉青瓷和德化白瓷,都是在明代有了英文名。

當我們看到手工藝品如此被世人珍視的時候,也不能忽視明朝那些名字早已被埋沒的大工匠們,他們付出了多少血淚。景德鎮有“祭窯”習俗,即以活人祭窯。當時確實有壹些工匠因為燒窯不成功而跳窯。

佟彬自幼從師並從事燒瓷工作。萬歷年間,宦官潘向峰到達景德鎮,監督龍缸的建造。因為龍槽巨大,很難燒成功,很久都不成功。在各種壓力下,佟彬跳進了燃燒的窯裏,為自己的屍骨付出了代價。第二天開窯的時候,龍缸出奇的成功。

為了紀念這位正直的人,工匠們尊稱他為“風火仙人師”,在禦窯廠的左側建起了壹座“風火仙人廟”。因為燒制瓷器,火借風,風火最為關鍵,景德鎮民間又稱為“風火神”、“窯神”。這是壹個關於瓷業之父佟彬制作的龍缸的傳說。

雖然無法考證真偽,但單從這個傳說就可以看出窯工的辛苦,而且辛苦的程度比窯工還多。

簡單地把工匠歸類為工人就太籠統了。工匠專註於自己的領域,壹絲不茍地完成每壹個環節並力求完美,在制作過程中傾註自己的審美理解。

以舉世聞名的明代家具為例,其所透露出的古樸、厚重、精致、典雅的藝術風格,無不體現出工匠所崇尚的風格和趣味,而簡約、靈動中透露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明代手工業等級森嚴,工匠強調言傳身教,非常重視傳承。如果有人想學壹門手藝,首先要做的就是向老師學習。所謂“學藝必從師”是壹句老話。他們當學徒的時候大多十二三歲。他們被親戚朋友介紹給師傅,交了“敬神錢”,意味著他們在業內老祖宗的認可下,開始了艱苦的學藝生涯。學美術的過程異常艱辛,不僅循規蹈矩,不怕冷熱,還在生活中瑟瑟發抖,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考驗。徒弟和師傅同桌吃飯。就算師傅沒說什麽,徒弟也知道自己的筷子絕對不允許伸進肉裏。學藝術的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必須是三年。如果壹個人學藝術不到三年,那麽這個人永遠不會進入這個行業。江南有些地方,三年後不能自己創業,還要再給師父打工三年——三年學三年幫。六年後才能算正式老師,才能實習。

正是這樣嚴格的,看似苛刻的行業規則,成就了壹些藝術大師和精美的工藝品。壹些工匠靠自己的雙手成名。

當時被人們稱為“楊沃琪”的北京民間漆匠楊林是壹位著名的漆匠。他繼承父親的足跡,專攻金漆,學習日本的“日漆”技術,結合原有的制作經驗和技藝,做出的漆器堪稱壹絕。他所作的山水人物飛天靈動,漆器的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鮮艷。

永樂年間,“禦監”是專門為皇室制造物品的皇家工廠。皇家漆器作坊叫果園廠,聚集了壹批能工巧匠。據史料記載,當時在北京輪班服務的畫師多達5000人。他們仔細分工,制作出最好的漆器。掌管果園廠的工匠張德綱和元代著名的漆藝家張成是他的父親。

官員家庭和文人也參與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制作,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內涵。

明代嘉靖年間,上海進士顧的後代,擅長刺繡,刺繡精美典雅,工藝獨特,常被用於家居陳設和饋贈親友,故稱“顧繡”,享有“畫繡”之譽。顧繡“裂絲太細,針細如毫”。壹件繡品往往需要數月才能完成,繡出的山水、人物、花鳥都極為精細,栩栩如生。

顧繡是壹種典型的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壹。明代織造局設在蘇州。明代文淵閣大學士王弘稱贊蘇繡“精致典雅”,蘇繡的八字技法完全符合這四個字的精髓。蘇繡的八字技巧是:平(繡面平整)、齊(針法工整)、細(繡線細密)、密(絲排列緊密)、諧(色彩)、順。

隨著明代私人收藏的盛行,富裕的江南地區湧現出壹大批藏家。例如,在沈周、文徵明、王士禎、董其昌等。收藏者為了保存他們的收藏品,對字畫的裝裱非常講究。比如王世貞就經常高價雇傭貼片機。裝裱技術到了明代,由於蘇州經濟和文化藝術活動的繁榮,書畫裝裱技術發展得更加蓬勃,出現了專門的作品,如《周嘉裝裱記》。

書畫裝裱技術在嘉靖至萬歷間達到頂峰。有才華的裝裱師很多,有名氣的人也很多。蘇州裝裱具有選材精良、配色典雅、熨燙裝裱、端正得當、形式多樣、裝裱精美等特點。歷代蘇彪的巧手,在修復古代書畫方面有壹絕。壹幅書畫,哪怕支離破碎,皺巴巴,壹旦裝裱,就會起死回生,完美如初。

此外,還有玉器。玩玉的人,不能不知道明代的“紫崗玉”。陸子岡是明末最著名的玉雕大師,他制作的玉器受到當時達官貴人的追捧,十分難得。當時,蘇州還將“紫港玉”與當代唐伯虎仕女畫相提並論。故宮博物院裏有陸子岡的玉嬰戲壺、玉山水人物箱等玉雕作品。

陸子岡不僅以雕刻玉器聞名,而且擅長書畫,造詣不亞於文人。周珠,因其良好的鑲嵌工藝而被稱為“周嵌”,用金、銀、寶石、象牙等雕刻成山水人物、陽臺樹木乃至花羽,鑲嵌在檀香漆上,極為珍貴;南京蒲仲謙是明末著名的竹刻藝術家。但竹器只要經過他的手,就被稱為精美的藝術品,價值很高。

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手工藝品。漢斯·張在《宋創·虞夢》中寫道,“今隴西有朱砂羽,荊、楊有皮骨人物,江南有梓竹箭,燕齊有魚,梁、燕有漆帛。”

明代工匠的貢獻早已超越了實用價值。他們用心良苦做出來的文物,透露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所以有人說,手工藝品是手工藝術,是無言的詩。

誠然,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材料珍貴、門類豐富、享譽世界的手工藝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角色之壹,工匠們所投入的情感也通過藝術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難怪張岱在《陶安壹夢》中認為,工匠的心血和他制作的工具的藝術價值,只有工匠才能達到。"封面技術也接近道."

  • 上一篇:新概念英語2單詞表
  • 下一篇:暑假讀壹本好書,如何寫讀後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