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瓷器在永樂年間以生產“甜白釉”而聞名。這種脫胎瓷器胎壁很薄,釉面幹凈。又稱“白填”,是指白瓷上可以畫出彩色的飾品,以胎薄花暗者最為突出。歷朝歷代都有燒制,但是沒有永樂時期的產品好,也是清代仿的,沒有永樂那麽甜。這壹時期的特色造型是“手壓杯”,腰開,底滑。壹般底部標註“明永樂年制”或“永樂年制”字樣,字體為小篆。
到了宣德時,技術已經提高,據說禦窯廠已經擴大到58家。這壹時期生產的青花瓷器以釉色細膩著稱,所用的青花材料主要是從國外進口的。由於這種原料含鐵量較高,青花部分常出現黑點,與濃郁的青色色調融為壹體,使後人極難仿制。此外,宣德的黑釉和紅釉在元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釉中有紅色魚紋的高足杯在當時是聞名天下的。宣德瓷的另壹個特點是鐫刻部位多,不僅出現在底部,而且口、肩、腰、足都有刻字,所以有宣德年式通體之說。
2.對於清代瓷器來說,景德鎮是生產中心。康熙時期,景德鎮禦窯廠逐步恢復和完善,提高了產品質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巔峰。瓷器種類繁多,有古拙的形狀,輕巧美觀,工藝精湛,價格低廉。後來隨著清朝國力的衰落,瓷器制造業開始衰落。道光以來,瓷器胎骨較乾隆時期變化不大,但胎質稍松。胎骨白度稍差,造型線條生硬,經常見棱角,笨拙而無圓潤之美。
2.古陶瓷的鑒定方法
從胎釉方面來說,由於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胎釉的成分和燒制方法都有或多或少的明顯差異,所以在鑒定瓷器時要仔細觀察這壹點。觀察古瓷時,要註意琺瑯的厚度、光澤、氣泡大小、密度等特征。比如老瓷有所謂的“亮光”或“酥光”。這兩種與壹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卻蘊含著壹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來自內部,後者的光來自外部。這種深潤的釉是由於年代久遠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器有壹種耀眼的“火”,叫浮光。但有些仿制品經過茶湯煮、漿化、浸藥、埋土,也能消除這種“火”。相反,壹直保存完好的老瓷器也會失去嶄新的釉面。比如壹些從未啟封、保存至今的康、雍、甘瓷器,壹旦拆封,光澤依然差如新。所以,依靠“失光”作為歷史年代的證據是不可靠的。觀察琺瑯彩時,還要註意釉層的厚度、釉收縮、滴水狀態。比如宋軍窯的釉有很多油脂,定窯的釉有很多淚痕,明清的釉薄如蛋簾或似玉,這些都是有價值的特征。不過後來的模仿也可以大致相似。所以也要參考其他方面的特點,註重內、口、足。比如康熙郎窯的紅釉,就有所謂的“不可說”。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部釉色比較單壹,故稱“脫口”。器物底部釉色豐富多彩,釉有多厚,稱為“掛腳”。釉雖流而不溢底,謂之“郎不流”。這壹技術特征是郎窯紅最難模仿的地方。鑒定胎兒質量主要是觀察足部。壹般來說,元代瓷器底部裸露,胎質粗糙。明清時期帶錢的瓷器底部掛釉,清中葉以後露胎越來越少。但無論是什麽年代的器皿,大多都能在圈足邊緣或口部露出胎兒的地方看到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粗糙,燧石紅,明清瓷器潔白細膩,雜質少,燧石紅看不見。這主要是原材料本身質量變化的結果,以及制造方法和火候的不同。這樣,自然就遲早形成了真假的分水嶺。
總之,辨別胎釉,不僅要用眼睛辨別它的顏色、厚度、薄片、氣泡,還要用手搓來辨別它的厚度,用手指敲擊來觀察聲音。妳必須同時使用妳的耳朵、眼睛和手。
壹般來說,從胎質和釉色可以看出年代和窯口。比如4000年前的商周青瓷,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胎灰白色和灰褐色,胎硬,瓷化程度高。其釉色為藍色,釉層薄而不均勻。這是因為當時用的是上釉法。
五代的釉色是天青。相傳五代後周朝的柴世宗,指雨後天晴,對向他要禦琺瑯顏色的官員說:“雨後青雲破,故此色將未來。”因此,五代瓷器的釉被定為天青。這種釉光亮光滑,釉薄,綠中帶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梅青釉。這是宋代龍泉最好的顏色,是青釉中的精品。其顏色堪比高檔翡翠。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璃化程度高,釉面無條紋,質如玉,其顏色與李樹上生長的“梅”相似。
明代永樂、清代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以白釉最為著名,琺瑯彩厚,潤如脂,純白如玉,釉色清亮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有厚薄不均。比如在強光下,可以看到胎釉呈粉紅色、肉紅色或蝦紅色。這個特點是其他瓷器所沒有的。
雖然明代宣德與明代永樂的時間接近,但瓷胎釉色差異較大。同樣的器皿,永樂時較厚,宣德時較薄。宣德年間,大型刀具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點,俗稱“火石紅斑”和銹斑。清代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就沒有這個特點。
清代康熙時期瓷器的釉色潔白、純凈、細膩、堅硬,胎體較諸各個朝代的同器最重。此外,這壹時期同壹件器物上常施兩種白釉,器內、口邊、外底施白釉,釉層較薄,常有小的釉收縮;在底部,仍然有空白輪胎的旋轉痕跡。坯體施釉以青釉,其釉色鮮艷明亮,胎釉結合極為牢固。壹個器皿施兩種釉,這是清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只要掌握每個朝代瓷器的基本特征,就不難分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