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8——1614
安徽鳳陽人。明穆宗第四子,第壹代潞王。生母孝定太後李氏,與萬歷帝同母。隆慶四年1570二歲時受封潞王。居京師二十年,朱翊镠受盡恩寵,萬歷帝曾賜其田地萬頃。萬歷十七年1589二十二歲時就藩衛輝府。在藩二十六年,在王位三十五年。萬歷四十二年1614孝定太後崩,訃告到衛輝,朱翊镠悲痛不已,不久即病逝。年四十七歲。謚號簡王。葬於新鄉市境內。
朱翊镠擅長書法,喜好音樂,但玩世不恭,以致早逝。壹生***有子四人,第壹子、第二子俱夭折,第三子常淓,後襲潞王,第四子常氵坒,後封長垣王。女四,二夭,余封郡主。
朱常淓
1607--1646。
安徽鳳陽人。俗稱小潞王,字中和,號敬壹主人、敬壹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孫,潞簡王朱翊镠第三子,萬歷皇帝親侄。萬歷四十六年1618襲父潞王爵位。藩國在河南衛輝。在位二十六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後,流寓杭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弘光政權覆滅後,曾在杭州被明朝大臣推為監國。幾天後清軍至杭州,遂投降。旋被押解至北京。第二年五月,被殺於北京。卒年四十。
朱常淓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卻是明代傑出的音樂家和書法家。他在繪畫、音律、書法等方面都有不錯的造詣。《歷代畫史匯傳》中說他“善竹石”,如今,衛輝市博物館還保存著刻有其所畫“月外蘭”的石碑壹塊。
在音律方面,朱常淓有壹手絕活兒,他會制琴。其親自設計、制作的琴稱為“潞琴”。潞琴制作精良,每壹張都有編號。在明朝後期,潞琴就十分名貴,崇禎皇帝把潞琴視作珍品,作為賞賜給諸王的禮物。
朱常淓還深入研究古代音律,寫出了壹部音律專著《古音正宗》。該書由潞王府於崇禎七年刻印,***七冊,書中收有朱常淓自己創作的琴曲和古琴曲***50首。
朱常淓壹生下工夫最多的是書法。潞王府保存有大量的他的手書石刻。清朝初年,汲縣知縣把壹批朱常淓手書石刻鑲於崇聖祠的墻上,使得這批石刻得以保存下來。
潞王朱常淓,萬歷皇帝之侄,論輩分比崇禎,弘光還高出壹輩。本來按血統親疏論,南明的帝位跟他是扯不上關系的。但在錢謙益等人的包裝策劃之下,潞王壹躍成為朝野歸心的賢王,弘光繼位後,許多人還對潞王落選耿耿於懷。等到弘光敗亡,這位大家心目中的“傑出青年”自然而然的被推上前臺。六月初七,馬士英與群臣奉請鄒太後立逃到杭州的潞王監國,第二天,潞王便正式走馬上任。許多人欣慰不已,認為雖然南都傾覆,但終於能立這位賢王為主,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從此振作朝綱,明王朝中興有望了。那麽,潞王是不是壹個名副其實的賢王呢,未必。曾見過他的奉常張希夏就搖頭說,與福王比起來“中人耳,未見彼善於此。”大家都是壹路貨色。又有曾經得見潞王“天顏”,有幸窺見“龍爪”的人說,潞王指甲六七寸長,用竹管護起來,還叫太監下鄉到處給他收羅古玩。活脫脫壹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公子哥兒形象。
不僅如此,潞王的軟弱無能,膽小怕死也令人吃驚。即位的第二天,朱常淓就急著派人與清軍講和,幻想劃浙江而守,借以維持自己的小朝廷。清軍剛打了勝仗,不費吹灰之力收取了南直隸十四個府,清軍統帥貝勒博洛見了潞王的求和國書,只當是癡人說夢話,也懶得客套,立刻發兵南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不到幾天,滿洲鐵騎就閃電般的出現在杭州城下,本以為破城可不費吹灰之力,卻不料斜刺裏殺出壹支兵馬,原來是明總兵方國安率領壹萬甲士,輾轉兼程,前來擁立潞王保衛杭州,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壹時大亂。沒想到潞王已決意降清,就在明軍奮不顧身與清軍血戰於湧金門下時,他竟從城墻上垂下酒食,送入清軍營中,名曰犒賞。明軍將士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拼死擁護的潞王如此行徑,憤恨不已,當即收兵東渡錢塘,後來投入魯監國旗下。
六月十四日,杭州城破,潞王出降,隨即被送至北京,清廷下令歲給養贍銀兩。天真的潞王感激不已,上書謝恩,甚至表示要“結草銜環”,“舉家焚頂”來報答清廷的大恩大德。然而,就是如此卑躬屈膝,也保全不了自己的性命。次年五月,就與福王壹起,被加以“陰謀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在北京處斬。
潞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壹輩子的最大理想,也許只不過是在藩王府中優遊歲月,安然的度其壹生。沒想到天地翻覆,從此流離失所。又被壹群醉心於個人私利的官僚政客包裝炒作,成為傀儡粉墨登場,卷入權力鬥爭的不息漩渦。人稱潞王為賢王,也不是全然不合當時的邏輯,他壹生膽小怕事,處處委曲退讓,只求息事寧人,說起業余愛好來,也只不過是醉心於古玩,說來還頗有壹點小資情調。比起他賢侄福王的狂嫖濫飲來,卻也差勝壹籌。若是在太平盛世有幸作了皇帝,也許終其壹生可以得過且過,死後還能得到大臣們奉送的“仁”,“平”壹類的謚號。在官修史書上,也會留下“溫仁寬厚”的千古令名。可惜命運給他開了壹個大的玩笑。最後銜壁出降,甚至就連學做劉禪也不可得,潞王的悲劇,終於以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datalib/2002/ChinaCultural/DL/DL-167389/
名稱: 朱常淓 潞王制中和琴
制造年代: 明
材料: 木 漆
規格: 長120厘米
收藏地: 私家
介紹
此琴遍體銘文,是壹件文化研究價值頗高的樂器。在古書中此琴也被數次提及,並有賦詩等,是不可多得的珍
藏。
潞王朱常淓,神宗朱翊鈞侄,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年襲潞王,封國衛輝(今河南汲縣)。崇禎中,農民軍攻
略中原,聲勢浩大,潞王精選護衛守護,捐歲入萬金資餉。當時諸藩中肯輸捐助餉者,僅潞王和周王兩人。後因農民軍攻河南,轉徙至杭州。順治二年(1645年)年降清,次年被處死。潞王善書工畫,尤嗜古琴,編撰有琴譜《古音正宗》和《古今宗藩懿行考》等書。
此琴見於夏蓮居《弦外音·渠園外篇·題潞琴》,著錄並賦詩三首:
其壹:劣制庸材濫宋唐,琴林亦自有滄桑。潞藩三百今余幾,飛鳥群中孤鳳凰。
其二:良驥幾曾逢伯樂,爨桐何意遇中郎。賞音若是尋常事,今古無人詠董房。
其三:名斫艷稱雷與張,幾人拄指驗宮商。奇音自足超凡響,不必清皇字數行。
此琴完好,髹黑漆,底漆朱紅色,部分已從被磨損去的黑漆下露出來,漆面呈“蛇腹斷”間“小流水斷”。琴背有圓形龍池,琴內有潞王自署楷書款:“大明崇禎甲戌(1634年)歲潞國制壹佰九拾陸號”。琴額處和琴背處有乾隆皇帝的禦題“第十二號”和“中和”為琴名,另有七言和五言各壹。
琴背有乾隆禦體題詩句,
其壹: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余壹寫山水心。
落“見天心”篆書朱文款。
其二: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
敬壹主人(潞王字)落“潞國世傳”篆書白文款。
其三: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右貫休句落“天府
(乾隆帝室名)珍藏”篆書朱文款。
這是古琴藏品中的珍品,如果在拍賣會上得有機會見到,是值得壹搏去爭壹爭的東西。市場估價:人民幣300,000元。收藏數年後定會升值。古琴這類器物,制作復雜,未見有仿制品,最晚見到民國制品。琴體的黑漆已被磨損數處,露出朱紅色底漆。這是古琴的自然豐韻,不要刻意去彌補,否則有畫蛇添足之嫌;但也要註意減少磨損,以免漆面斷紋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