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明清工藝美術有哪些重要的發展和創造?其藝術傾向如何?

明清工藝美術有哪些重要的發展和創造?其藝術傾向如何?

明清工藝美術

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壹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壹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裏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誌。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誌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歷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新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瑯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瑯彩是將琺瑯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瑯作彩繪燒成。此即禦窯琺瑯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壹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制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樸可愛的制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致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繡等,直接關系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繡遍地開花,在這壹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繡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采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叠、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采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余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繡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京繡。顧繡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繡以繡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壹的文人繡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繡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采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繡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壹系列針法,所繡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繡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繡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繡以皇室繡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繡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繡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繡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繡、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壹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繡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湧現出壹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制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壹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余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壹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余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壹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采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臥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制,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制作精巧,而揚州則以制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家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誌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壹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壹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壹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制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制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制,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壹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制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鐘壹套16件,***重460余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余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余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制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鐘寺的金剛華嚴鐘,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鐘。鐘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制。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制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制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壹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禦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幹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余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瑯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瑯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鹹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瑯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瑯)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禦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禦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歷掐絲琺瑯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瑯器的壹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瑯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瑯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瑯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瑯廠也做鏨胎琺瑯,然數量甚微。畫琺瑯壹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瑯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瑯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瑯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瑯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瑯匠是晚於廣州琺瑯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瑯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瑯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瑯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瑯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瑯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瑯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瑯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家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繡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壹,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遊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瑯、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臺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壹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臺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裏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壹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壹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家具工藝 明代家具基本上沿宋式家具而作損益。壹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家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家具和楠木家具或髹漆家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家具,亦稱蘇式家具,全國各地多有仿制。北京家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家具。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家具,以髹漆或螺鈿家具為主。清代家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家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家具裝飾繁復,硬木家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制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家具,與明代家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家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家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家具壹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家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家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壹。北京家具在明式家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家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家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制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家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家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同構成了此時家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家具雖在戰亂中復蘇,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家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家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家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家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註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禦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歷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制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壹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禦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壹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制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致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鐘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制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壹定的歷史地位。

  • 上一篇:日本動漫音樂排行榜
  • 下一篇:普濟坊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