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歷史非常悠久。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春節傳統文化

 壹、貼春聯、門神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誌》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壹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壹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壹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壹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壹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壹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據傳某年春節後乾隆下江南時路過通州小鎮(今江蘇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壹個通州(今北京通州區),於是出壹聯讓隨行大臣們作對:?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們無壹人對得出來,不料壹小侍從平素勤學,眼見滿街當鋪,當即對出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大喜,獎其官升三級。

 民間有些春聯寫得也很有意思。如壹個鞋店的春聯是:前程遠大腳跟須站穩,工作浩繁輕重要分清,橫批?始於足下。壹家理發店的春聯是:提起刀人人落發,拉下水個個低頭,橫批?改頭換面。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壹棵桃樹,樹陰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餵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壹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壟,而是古代的壹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二、貼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裏、臥室中掛貼年畫。壹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隨著木版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於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三、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壹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出現?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等。

 四、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壹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壹是火藥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宋朝重爆竹,明清出煙花。明代的煙花制作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從高度、品種到造型都相當不錯。明人張時轍在《陳都閫宅看煙花》詩中,對煙花燃放空中的景象作了生動描繪:?空中捧出百絲燈,神女新妝五彩明。真有斬蛟動長劍,狂客吹簫過洞庭?。到了清代放煙花的規模更加盛大,工藝和花型變幻精美無比,民間、官府和佛教界逢年過節都要大放煙花,尤以宮廷的煙花最為壯觀和盛大。

 現在我國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汙染等問題而禁放鞭炮,這種風俗只在沒有?禁放?的城市和農村沿襲著。其實,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形式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既然有法必依,對於心中的留戀您就得從方式上想點轍。有的人就比較聰明,弄盤錄音帶放放,聽鞭炮聲,或用踩小氣球聲當鞭炮,有的幹脆買幾串工藝品鞭炮掛在廳裏看,不但安全又壹點兒不影響情緒,還給家裏另添了幾分喜慶!

 五、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六、壓歲錢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鬥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日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壹,春日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於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壹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後,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賜於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這就是將連號錢作為壓歲錢賜於晚輩的緣由。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它預示著鎮歲、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長者對晚輩的美好祝願。

 七、祭竈

 祭竈,是壹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壹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壹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壹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

 八、祭 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們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九、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壹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拼、熱炒、點心,壹般少不了兩樣東西,壹是火鍋,壹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壹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壹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註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壹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壹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壹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十、包餃子

 餃子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後來怎麽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後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壹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陽雜俎》已有?籠上牢丸蒸餃?、?湯中牢丸水餃?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從餡來說,有雞蓉、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從烹法來說,有湯煮、籠蒸、罐煲、鍋貼等各法,速凍餃、即食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也如雨後春筍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樓?之壹的鴻興樓飯莊,壹兩面能捏成25個小餃子,壹個壹種味道。西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名揚海內外,據說壹些老外們吃的時候壹邊老叫肚子脹壹邊還拼命往口裏塞。沈陽的?老邊餃子館?因煽鍋蒸餃和熗雞湯煮餃而聞名遐邇。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認壹力餃子館?也為華廈餃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門庭若市。廣東粵菜中的鮮蝦仁蒸餃有後來居上之勢,北方人南下均趨之若鶩。

 此外,春節還有蒸年糕,倒貼?福?字,守歲,迎春,回娘家等習俗。

春節初壹到初七的習俗

 春節大年初壹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初壹,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炮仗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壹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春節大年初三

 餓鬼日:到了大年初三,舊習稱為?餓鬼日?,這天忌探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聚過年,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老壹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兇煞。

 谷子生日: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這壹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以為如有犯者,會導致谷物減產。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壹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春節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壹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壹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春節大年初五

 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壹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壹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壹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壹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路頭神: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壹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路頭又稱?五路神?。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春節大年初六

 正式開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窮鬼:這壹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挹肥: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壹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壹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壹天做壹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幹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壹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春節大年初七

 吃素面線:在臺灣地區,大年初七稱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這壹天要吃素面線。華人慶生日,多有吃面線的習慣,長長的面線就是代表富貴長壽,所以,初七吃面線,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

 補天穿:說是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壹補,以免大雨成災。於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補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壹段落,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

  • 上一篇:如何編輯收集到的單詞和句子
  • 下一篇:有哪些風水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