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曬書節曬書的歷史

曬書節曬書的歷史

“歷代書籍在秦比隋唐更為豐富”(《宋史·文藝》,中華書局l977)。雖然隋唐藏書在宋以前已經很豐富,但是官方印刷書籍在史料中卻很少見。掌管國家書籍壹直是秘書省的責任。唐朝至武則天,“廣齋元年九月五日,秘書省改為林泰”(《唐·姚輝秘書省》,文淵閣四庫全書)。從現存史料可以看出,官方重視書籍印刷的時代始於宋代,最引人註目的是“書曝會”。但曝書會是根據林泰的故事(宋辰君《南宋亭記》卷六《文遠亭全集》)召開的,由此來看,唐代應該有曝書。

宋代書曝會的情況,宋人筆記中已有記載。宋材掛毯《鐵尾山叢談》卷1說:“大臣年輕時必有會,號為書曝會。侍從皆聚,職位即爵位。在元豐,是壹位中國書法家,他的叔叔文是壹位教師。清左班在時,文說亭子裏會露出書來,又不是朝廷嚴。他願意把他的兄弟作為第二次,所以他坐了魯公的座位。都是後來的事了,世人驕傲。”(文遠葛斯Ku全書本)據洪邁《南宋容齋四記》、《Kelvin Chen南宋亭記》、《易茗續南宋亭記》記載,在宋高宗紹興、惜春宋孝宗、宋寧宗清遠等地,都有“揭書”等文化活動。總的來說,宋代的圖書曝光會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是由主管圖書的秘書省主持,臨安政府具體承辦。二、圖書曝光會的時間多在73年7月5、6日。但是,真正曬書的時間有時會拖得很久。如紹興十四年五月七日,秘書張炎建議:“本省人夏天曝書,五月壹日起,七月壹日止。”長達兩個月之久。第三,每年都有專項撥款,300到1000不等。第四,參與者有身份限制,但壹般不完全壹樣。如紹興十三年(1143),侍從、諫官、義官、前庫崗、後崗都要去;惜春五年(1178)n,要求48人參加會議,如侍從,賜家,在臺上諫,說是官職之上,前職,後職,後職。惜春十壹年,有侍從、臺諫員、兩省官員、前圖書館官坐在壹起。第五,要把參加人員的名單刻出來留作紀念。由“二步移署,置碑刊於參者職銜”,在刺史省府設“拜亭候移處。”會有金色的椅子、桌子和綠色的布窗簾。後來通路上有通史所,內有16、17、29、30年紹興的曝書會,九年大道以丞相齊國公組玉璽題字為標誌(南宋館記各省宅)。第六,在會議期間,將有壹個葡萄酒和食物的宴會和獎勵。比如全國朝代有四大儒館,唐代還有:趙文館、史館、集賢書院、秘閣。.....看清楚地面,沒有名人能去任何地方...要崇寧,要政,要宣傳,大臣子弟成親,這在錢谷的文俗官員中是過分的,文人已經不值錢了。但除此位外,凡去圖書館拜亭者,必有盛筵,請三亭者必有酒席,秋書宴皆有座次”(宋《容齋四卷·第壹、三亭秘閣》,上海古籍出版社。190,618-619頁)。紹興二十九年,六月書曝會是“上午吃五品,下午吃茶果,晚上吃七品”。發放《太平廣記》1本,《春秋左傳》1本,《秘閣》、《石渠》2塊。第七,需要曝光的東西很多,涉及圖片、古董、秦妍石等。大致情況是這樣的:“這是壹天,妳擺壹個八仙桌,列出禦書和圖。東墻第壹行古董,二三行圖畫,四行名人墨跡,西墻也是如此;東南墻鑲有祖傳禦書,西南墻也是。皇家屏風後面有壹架古色古香的鋼琴和硯臺。路上有圖,山上有圖,大廳有圖,後廊有圖,法庭有圖。打開經史子集,繼續搜庫,分人觀看。“從南宋比北宋有更多的相關史料來看,南宋似乎比北宋更重視印刷書籍。為什麽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是南宋都城杭州地處東南,濕氣很重。印刷書籍壹直是當地的習慣性活動,官方也是如此。

宋朝是這樣,元朝也是這樣。如元代王士典所寫的《秘書記》中就有相關記載:“元十五年(1278),五月十壹日,秘書拍照:監應書畫等。,應由官方適時監控,並對兒子(子)進行仔細檢查和暴露,以免被蟲蛀。根據回信,他將去北臺灣。(文遠葛斯Ku全書版)

明代,官書管理松懈。弘治、鄭德時期,皇家藏書已達到“無人過問,漸失”的狀態。對此,清代學者朱彜尊曾指出:“考唐宋元藏書,及時獻書、藏書、查書、揭書,極為謹慎。明代大臣百萬,壹官守責經。每個人都出生了,而我不知道如何去愛...壹百年過去了,沒有壹本書寫完。到萬歷初三...學校留下了遺產,但只留下了地方誌,典籍失傳了...知道的人只能嘆息嘆息。”其實明代很多有識之士都註意到了這種嚴重的現象,並提出了藏書整理的建議。比如大學生秋蓉為了保存書籍,多次呼籲恢復宋仲夏曝書案。秋蓉的建議無疑是個好建議,明孝宗也同意了,可惜最後沒有付諸實施。這恐怕也是導致明代書籍流失的因素之壹。

清朝的首都盛京(今沈陽)是入關前建的。入關遷都北京後,作為首都的盛京仍保留了大量典籍,烘制也有壹定程度的運用:“盛京內務府尊收教規、文書二百余年,並壹直反復增加。.....精典閣上層供奉九代聖容,有九個盒子;《快樂地圖》壹共有四盒,是每年春秋兩季陪京的大臣掛的。”(清中圻《皇朝瑣議錄》卷四《中國與野史集成續編》卷二十七巴蜀書局2000年版第363頁)文遠館是明清時期政府重要的藏書場所,其中對圖書的管理較為完善。在清朝,任命文遠亭,這大致相當於上壹代的秘書省。其中文遠閣掌管內閣,* * *滿漢共六人,負責具體事務:“掌管典守編,輪流與校直。”春秋書曝光的地方,導演會領導管理。”(《歷代官宦表》卷二十五《文遠葛斯Ku全書全集》)清初政府藏書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為當時圖書編纂的興盛帶來了非常好的前提條件。

清代中期及以後,文遠館的藏書管理大不如前。雖然印書制度依然存在,但印書之日往往也是書籍被盜之時。“清初的五英寺版書籍精美絕倫。印版存放在寺廟旁邊的空房子裏,長年累月不經常印,被偷賣了無數次。.....文遠館壹年中有壹次在太陽下度過十多天。光棍直子不親自監護,也不委托他伺候,所以每次曬的時候,他都會去偷。也有光棍自己偷,但偷的書都是零。如果大部分都是幾十的話,就偷不到了。究其弊,皆以國為私疾。這對人民和私人官員是不公平的。不知道是不是官方流傳不確定,民間都是沒動過的原住民。東西方博物館的藏品都由地方紳士管理,不在官員手裏,所以永久保存”(坐老人《武英堂劫版》,清代野史卷,巴蜀書局,1988,102頁)。原本靠印書維持的善本,被壹些“以國為私利”的官員、光棍盜走,會導致書籍流失。從這個角度來說,印書有利有弊,根源不在於印書的制度,而在於印書的人

  • 上一篇:史大斌的職業是什麽?
  • 下一篇:最有收藏價值的幾種木頭,但是價格不便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