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狀的普洱熟茶,常采用單級的定級方法,依次為:宮廷、特級、壹級、三級、五級、七級、九級。
壹般而言,優質普洱茶在七個方面都有突出的特征,即:質、形、色、香、味、氣、韻七品俱佳。 質即原料好,這是任何優質茶的第壹基本要素,第壹物質基礎;沒有這壹點,普洱茶的其他美德就無從談起。各產地由於氣候、土壤、植被等不同,又各有特色,例如西雙版納的易武、臨滄雙江猛庫、思茅瀾滄的景邁山等所產的茶,應該都是普洱茶中之極品,但各自的特點卻很鮮明。
“質”的標準包含以下幾個範疇:
1. 產區:優質普洱茶的原料首先必須是雲南大葉種,最主要的傳統普洱茶產區為雲南的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其他如德宏、保山也有壹些可圈可點的好茶。這三個大產區的茶各有特點個性,喜歡哪壹種全憑個人愛好。
2. 時序:以采摘時間為依據。春茶、夏茶、秋茶(茶農們又稱秋茶為谷花茶)。三種茶中,臺地茶以春茶為上,秋茶次之;而老樹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韻勝,秋茶以氣足。不管什麽茶樹,夏茶最次。
另壹對重要的概念就是老茶與新茶的問題;在漫漫歲月的流逝中,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品質、茶品豐富多彩的變化,加之飲茶人面對時間長河的心理感動,使得品飲老茶成為難得的享受。壹般而言,老茶又分古茶、號級茶、印級茶等,時間上比較通行的分法是:古茶100年左右,如當年清宮貢茶遺留;號級茶為50、60年以上(各老茶號生產的時間長短不壹),但都於1949年前後統統煙消雲散;印級茶以1952年佛海茶廠恢復生產以來的各色茶品。這種分法有壹定道理,但由於這些茶除了古茶之外,其他大都在儲藏過程中基本上都有入倉處理的歷史,其地點又基本集中在亞熱帶高溫高濕地區的港臺範圍,所以對以後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內普洱茶存放成老茶的口感風格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所以真正未來的老茶是什麽,存在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風格,但“越陳越香”的基本品質是不會變的。
3、樹品: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之分;又有老樹茶(或古樹茶,茶農壹般叫大樹茶),臺地茶(茶園茶)、丟荒茶(荒山茶、野放茶)之別。另外,還有壹些產生變異的或稀有的樹品,如紫芽茶、藤子茶等。
備註:
①市面上偶爾會出現壹些非茶類、但樣子非常像茶的怪品,以“物以稀為貴”高價而沽。好在這種怪品對健康雖然無益,但也無害。
②喬木茶的問題。很多茶友通常將喬木茶和臺地茶作為相對立的概念,事實上,喬木應該與灌木相對應。並且,雲南大葉種都是喬木茶,即使它的形態是臺地的。臺地是茶園倚山坡而建,為了采摘方便,每年冬季進行修剪,不使茶樹長高;也就是說,如果不修剪,它就會不斷往上長至十幾米甚至幾十米,並且會出現喬木茶的主要特點:有主幹,有側枝;如果是真正的灌木茶,長多少年也是灌木壹叢,例如杭州西湖老龍井寺旁乾隆禦封的十八棵茶樹,幾百年了,還是不到兩米高。另外,還有壹種情況,雖然是臺地茶,但是已經是幾十年的老茶園,加工制成的茶品也頗有老樹茶的風格。
4. 工藝:對工藝範疇的區分第壹步就是生茶或熟茶的區別,這是很簡單就能識別的。第二步是區別是否撒面、做面,撒面就是為了美觀,把條索色澤較好的放在面上,而裏面是壹些較次的茶。以裏外壹致的,不做面的為上。第三步:是否拼配。即用不同產地、同壹品質或同壹產地、不同級別的茶菁進行混合加工。拼配好不好不能壹概而論,例如,有的地方的茶滋味好茶氣不夠足,用臨滄茶進行拼配,就能實現口感淳和有茶氣厚足的效果,這種拼配實際上是壹種很好的創造,壹些在各種展覽會獲獎的茶品,尤其是熟茶,大多是經過高明的拼配而達到卓越的品質。但另壹種是不良商人把質次價低的原料與部分質好價高的進行拼配,最後以好原料生產的市價出售,市面上好多打著某某古茶山的名義大批量生產的茶,以這種拼配較多。
5. 儲存:儲存本不屬於“質”的範疇,但由於普洱茶傳播歷史特殊,便有幹倉、濕倉的區別。而濕倉茶,在品質上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普洱茶的真性,壹言以蔽之,濕倉茶在口感方面見長而缺少精氣神,而且還要是好的濕倉茶,退倉處理還要做得好的。所以綜合考慮,幹倉為上,濕倉可以聊備壹格,不能成為普洱茶的主流走向;從未來看,可以預見,濕倉普洱茶將退出歷史舞臺,幹倉濕倉這壹組名詞將會成為過去——因為,有不自然的“濕倉”,才出現本真自然的、原來本不必強調的“幹倉”。
另外,普洱茶保存在何處最好,這也是壹個不可能有定論的問題。根據筆者的經驗,要追求口感湯色的迅速變化,存在高溫高濕的地方較好;但是相對來說,變化太快的香氣韻味就稍遜壹籌;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變化稍慢,但氣足韻厚;基本的條件,只要無異味,自然濕度不至於使茶黴壞;稍透氣,不要太通風,通風太強有損茶性;滿足這些基本條件則可。但是到底是追求口感湯色的變化快,還是犧牲壹點速度追求氣韻,這是很難完全統壹的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看您自己認為何為熊掌何為魚了。
生普洱與熟普洱也應該分開保存,不然熟普洱會染上生普洱的酸味。在品嘗前1個月應該把茶餅敲碎,讓倉味揮發,敲碎的普洱茶適合放在瓷瓶中保存,瓶口封壹層吸水透氣紙就可以。 形即茶葉的條形,條形是否完整,是否緊結和清晰。葉老或嫩,老葉較大,嫩葉較細;看幹茶色澤和凈度,無異、雜味,色澤棕褐或褐紅(豬肝色),具油潤光澤,褐中泛紅(俗稱紅熟),條索肥壯,斷碎茶少;質次的則稍有陳香或只有陳氣,甚至帶酸餿味或其他雜味,條索細緊不完整,色澤黑褐、枯暗無光澤。生普的外形勻稱、條索緊結、色澤呈青棕或棕褐、油光潤澤,用手輕敲茶餅,聲音清脆利索。熟普的外形勻稱、條索緊結、清晰,色澤褐紅、油光潤澤。
以上只是壹般的情況,但對普洱茶的外形鑒別,長期接觸普洱茶的,另有壹種審美習慣。對於其他茶類,追求越新越嫩越細就越好;譬如龍井、毛峰瓜片等,然而在普洱茶面前,似乎應該“重神輕形”,因為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為原料基礎,葉形新、嫩、細者,茶氣並不很足,尤其是老樹茶,粗老壯碩、黝黑樸素與秀潤可人並不矛盾,也就是駱少君女士說的:普洱茶為扭轉時尚對中國茶葉壹味追求嫩、細的不良傾向是壹個很好的引導,普洱茶大智若愚,氣定如山。事實上,在品飲實踐中,細嫩精致的宮廷級固然不錯,但四五六級、甚至混有茶梗者別有風味;另外,尤其是壹些手工作坊,由於每壹道工序都是人工所為,跟工業化標準化的就不壹樣。這些石磨壓制的茶餅,也許不夠圓整,厚薄不夠均勻,甚至有些歪斜,但別有壹番傳統工藝的人文美感在裏面,很富有收藏價值。 色 主要看湯色的深淺、明亮,優質的普洱熟茶,泡出的茶湯紅濃明亮,具“金圈”,湯上面看起來有油珠形的膜,優質的普洱茶熟普葉底呈現褐紅色。質次的,茶湯紅而不濃,濃而不透,欠明亮,往往還會有塵埃狀物質懸浮其中,有的甚至發黑、發烏,俗稱“醬油湯”。優質的生普,色澤橙黃、清亮透明,仿佛被壹層油膜包裹,久泡其色不變。
普洱茶的迷人之處,很大程度上是湯色上的賞心悅目,思茅朱飛雲先生用“融化的瑪瑙”來形容普洱茶湯,以寶石紅、瑪瑙紅、琥珀色等作為以湯色區分普洱茶品高下的簡單方法,富有詩意而實用。
總而言之,以色別鑒茶,幹茶須以自然油潤為上,湯色以通透明亮為佳。 氣是品鑒玩味普洱茶的壹個核心概念,也是普洱茶使人流連忘返、讓人有依賴性的基礎。普洱茶之深,很大程度上是深在壹個”氣“字上。
氣原是壹個哲學概念,指構成天地萬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質。氣論貫串著中國傳統藝術和人物品藻的始終。普洱茶品飲的較為抽象的範疇,卻也是普洱茶上品下品之分的壹個重要指標。我們常說,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品飲普洱茶是壹門藝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普洱茶的“氣”而言。天地宇宙之間,凡有生命都必有“氣”;凡中國傳統藝術,舉凡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甚至詩詞歌賦,無不講究個“氣”字。亞聖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說人的修養境界,三國魏文帝曹丕“文與氣為主”是談藝,傅抱石題青城山古松國畫“元氣淋漓,真宰上訴”是說物。又譬如我們生活中,書法作品到處可見,高手所作,筆墨點畫的後面,我們總是感覺到有壹股充沛元氣,使之看上去不死板呆滯。又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雖然貌不驚人,但眉宇之間能感到對方或城府深沈、或正直大度、或修養深厚等,就是內在的生命力通過表面的形式表達出來。只是這種表達不是直接簡單的而已。普洱茶之氣,就是以優質原料的基礎,所謂的“得天地之精、日月之華”、“百草之首、萬木之花”的好茶,再經過人的用心加工,得天、地、人之靈,生普洱茶厚、正、足之氣。
當然,普洱茶神奇但不神秘。所謂茶氣,就是茶之所以為茶的物質基礎在品鑒時候在人的感官和精神上的綜合經驗,我們形容茶氣,往往用“茶氣足不足”、“茶氣正不正”、“茶氣厚不厚”等詞語形容,從物質基礎來看,主要是茶多酚、咖啡因含量足不足;而茶多酚,就是茶之所以為茶的物質基礎,普洱茶的原料必須要用雲南大葉種,就是因為茶多酚含量比國內國外其他任何茶區茶種的含量高,生茶在悠悠歲月的陳化中茶多酚的含量會逐漸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也大幅度的減少,如果作為原料的曬青毛茶茶多酚含量低,就形成了茶品的先天不足,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說某壹款茶“茶味淡薄”,也就是茶氣不足。在普洱茶主產區之壹的臨滄茶,茶多酚含量最高,也就是說,該茶區的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先天條件就很好,這是普洱茶在品飲中氣足韻厚的保證,也是收藏普洱茶在日後越陳越香但決不會湯清水薄的保證。最簡單的例子,剛制成的新茶中,以黃片(又稱黃葉)壓制的青餅,口感就很甜潤,但即便在昆明存上三、四年後,茶氣就淡薄了,所以收藏價值就不高。黃片就是在茶葉發後采摘不及時的那部分,也是阮福在《普洱茶記》裏說的“將揉時預擇其內勁而不卷者,名金玉天”者(壹些版本為“金月天”)。黃片茶多酚含量很低,加工時茶農壹般要剔揀開來,類似於我們洗菜時丟掉的老壞的菜葉部分——也就是石昆牧在《經典普洱》壹書第45頁說的“分明是茶園茶的粗枝老葉,卻被無良廠商冒充大葉喬木以欺騙消費者”的那種茶。只是黃片餅不止是茶園茶有,老樹茶也有;並且,以此欺騙消費者的廠家不多,倒是商家居多。
但是,我們普普通通喝茶,沒必要判別什麽茶多酚、咖啡因等,有壹個簡單的感官評價——八字真言:“苦不叮嘴,澀不掛舌”。剛剛入口時有壹點苦,當馬上回甘;有壹點澀,但馬上化開,生津出韻——口腔裏感覺風生水起但層次分明,變化豐富卻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這也許是為什麽舞蹈家楊麗萍說:普洱茶是味覺的音樂。
品鑒茶氣主要從三個方面:足、厚、正。原料好如臨滄茶,自然氣足;加工工藝精當,使茶多酚的好處與氨基酸等其他元素和諧發揮,則如各種不同的樂器以茶多酚、咖啡因為領唱者的合唱,自然茶氣顯厚;茶葉采摘得時,不亂加拼配,有品飲經驗的人壹杯入口,則臨滄茶是臨滄茶、思茅茶是思茅茶、版納茶是版納茶,風格明顯,個性突出,這就是所謂的茶氣正。
以上所言,只是茶氣的”外氣“,更為迷人之處在於”內氣“,內氣者,不是以口鼻欣賞,而是以身體感知。這壹點,練氣功者、中醫、出家人和不嗜葷腥的最容易感受,普洱茶氣歸肺經脾經,品飲時,丹田手足微微生熱發汗,甚至有如練氣功時得氣的感覺;某種程度上,普洱茶真正迷人之處,在於內氣;而內氣,由於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盡壹樣,但對內氣的深入探討,似乎從中醫理論更能解釋清楚。
同時,茶若無氣,韻就成了空中樓閣。
知茶氣者,可謂對普洱茶已經登堂入室了。 韻 是普洱茶品鑒中較“氣”更難加以形象地說明的主觀感受,可以先打個比方,唱歌時雖然旋律、音高、節奏準確,但無動聽感,就稱為“有聲無韻”;在評價人物時,壹個美女即便是身高、三圍、五官都很好,但死板呆滯無靈氣無教養,就缺少“韻”,也難給人美感。這壹點甚至讓李笠翁為難,在《笠翁秘書?聲容部?選姿第壹?態度篇》裏,他說美女要讓人迷戀,重要的不是身材皮膚五官,而是“媚態”,媚態又是無形之物,非有形之物,能“使美者愈美,艷者愈艷”。
按照他的選美標準就是姿態第壹,“選貌選姿,總不如選態第壹重要”。但是說了半天,“媚態”到底是什麽,他也只能打個比方說:“媚態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普洱茶的韻很難界定,但在品飲實踐中的最直觀體驗就是“生津”,各種不同的上品之茶,有的生津在舌尖,有的在舌面,最佳者連喉部都生津,所謂的喉韻就是指這壹點。飲茶生津,有如聽音樂的“余音繞梁”,看好風景的“山色有無”,與德高學深的長者相處的“如沐春風”之感。當然,生津不能完全概括普洱茶“韻”的感覺。老茶之韻與新茶之韻不同,新茶之韻較直接,老茶則顯含蓄——當然,有些品飲者把“濕倉味”當成普洱茶的韻,其實是把缺點當成了特點甚至優點了。
古人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毛主席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自嘗壹嘗”,品飲普洱茶並不神秘,並不需要先天有什麽神授鬼教,只要不斷的實踐、比較,尤其是跟茶友多交流,慢慢就自然而然領略普洱茶的好處。重要的是,剛開始的時候,不要選擇錯了茶,把質次品低的茶品先入為主,作為以後品鑒的標準,好比戴了有色眼鏡,要體會普洱茶的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就繞彎路了。這也是壹些茶友,把濕倉老茶作為存儲良好的將來老茶的標準,是自折好茶身價的。
品鑒普洱:要讓普洱茶能喝了健康,以慢喝最為適宜。如太急促或匆匆忙忙的喝,緊張的心緒,無法使茶氣安然的在體內發揮功效。正如氣功功法中最講究的是“以意行氣”匆忙之行為,必然心神不穩定,思想不能集中,無法以意行氣。即使茶氣在經絡中起作用,但意識渙散,也無法將茶氣納入經絡之中而運行。
如要品出普洱茶氣,以陳化的好普洱茶最為適宜。普洱茶所以能將茶氣沖泡出來,其茶品必須經過長期陳化及發酵,壹般以三四十年以上的陳老普洱茶品,才能沖泡出較強烈茶氣來。同時,茶品的質地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是來自雲南省內高海拔大茶山中的大葉種老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