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智永的書法影響

智永的書法影響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僅以變化多姿的線條形態給人以視覺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現人們精神世界,寄托思想感情,體現審美情趣的功能。

 印度佛教文化的傳人,在形式上給中國繪畫帶來了新意,但不可能給中國書法帶來新的技法。但佛教文化的傳人,卻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因為書法可以抄寫經文,記載佛經,以傳播後世。魏晉南北朝是佛教繁盛時期,大規模的佛經抄寫、造像題記、碑刻銘文,成為佛門僧人的首要工作。在書寫佛法經文的過程中,書法得到了很大發展。佛教傳人初期,書法主要用於抄寫經文,發揮的是其實用功能。到了隋唐時期,書法已成為藝術的壹個門類,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唐代書法出現了重情感、重心性的特征。這壹特征,除了來自藝術自身發展變化的因素外,禪宗的盛行,禪宗心性論、禪境等思想浸染,是推動中國書法藝術步入成熟期的重要動力。

在中國書法史上,佛門書家不在少數。據陶宗儀《書史會要》記載,到元代止,輯人佛門書家的有59人。實際上稱得上書家的僧人,遠不止這些。若把善抄經文、碑石等書僧也計算在內,數量之多令人驚訝不已。還有許多書畫兼能的禪僧,如宋代的法常、清初的石濤和八大山人等,人們習慣上把他們看成畫家,實際上他們的書法藝術很具特色,只因他們在繪畫成就更高,使畫藝淹沒了書藝。北宋以來,社會上的文人士大夫雖未必遁入佛門,但在精神上受禪宗影響極大,宋代的蘇軾、黃山谷,明代的董其昌、徐渭,清代以鄭板橋為首的"揚州八怪"等,他們的書畫意味,與佛學禪宗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聯系。這是中國藝術史上特有的文化現象。

佛門書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智永、懷仁、懷素、亞棲、高閑、貫休、夢龜、文楚、弘壹等佛門書僧,為我國的書法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裏僅介紹智永、懷素、弘壹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佛門書家。

壹、智永與《真草千字文》

 智永,名法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活於南朝梁、陳和隋年問,具體生卒年代不詳。他俗姓王,是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羲之第五子徽之的後代。

 智永少時與其兄惠欣壹起出家。會稽嘉祥寺是他們最初拜師學佛的地方。嘉祥寺是王羲之舊居改成的寺院,當時"舍家為寺"是壹種社會時尚,以表達對佛教的虔誠。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得知智永兄弟崇尚佛教的行為,從他們名字中各取壹字,給寺院取名為"永欣"。

 智永在永欣寺參禪學佛,通《般若》、《法華》諸經,好禪寂,人稱永禪師。除此之外,他刻苦學書,在寺院旁的閣樓裏臨仿名帖,發誓"書藝不成,決不下樓"。據說寫禿的毛筆頭堆積了五大筐。經過數十年的刻苦勤奮,終成書藝名家。

 智永高超的書法藝術,除了自己的刻苦勤奮之外,與他的家學淵源有很大關系。王羲之壹家多擅書法,七子王獻之草、隸皆佳,王羲之為他寫了壹篇《樂毅論》,供他學習。智永曾多次有幸欣賞過《樂毅論》,從中學得精妙筆法。獻之的《洛神賦》、《中秋帖》等。傳世墨跡,也都給智永提供了學習的範本。羊欣(公元307-442年)是王獻之的外甥,受王獻之啟迪,成為著名的書畫家。羊欣將書藝傳授給王僧虔。王僧虔(公元426-485年)是王羲之從兄王洽的四世孫,他是王氏家族中又壹個書法家。《齊書·本傳》上載,南朝宋文帝偶見王僧虔書寫的扇面,十分贊賞,認為書藝超過王獻之。王僧虔的"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的書學思想,對智永有著強烈的觸動和影響。南齊宗室蕭子雲是王僧虔的傳人,為當時書名遠播的著名書法家。蕭子雲<公元486-548年)真、行、草、篆俱佳,曾獨創小篆飛百,意趣盎然。智永便是蕭子雲的傳人。

被稱為"天下第壹行書"的《蘭亭序》,是王羲之與朋友遨遊會稽山後,趁興寫下的序文。這是王羲之的傳家珍藏。正篇序文***二十八行,324個字,相傳書聖王羲之當時縱情揮灑,寫下這似有神助壹般的文字。待酒醒之後,重寫了數十篇,都無法趕上初寫的這篇潤暢俊美。王羲之本人特別珍愛這卷墨跡,因此《蘭亭序》始終由王氏子孫保存,歷經七代,壹直完好無損。《蘭亭序》傳至智永手中之後,智永壹直精心收藏,整日把玩,用心摹寫,收益匪淺。臨終時,將《蘭亭序》交付大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佛寺裏得以保存。但終被酷愛王羲之墨跡的唐太宗得知,設法將《蘭亭序》騙到手,令拓書人摹寫數本。太宗駕崩時,將《蘭亭序》真跡作為隨葬品埋人地下。

智永在書學上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壹、發明"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個筆劃作為典範,歸納書法點畫用筆的壹種方法。關於"八法"的起源,有人認為是蔡邕、王羲之首創。但即使是王羲之首創,它的廣泛傳播也是與智永的努力分不開的。沒有智永,"永"字八法很可能失傳。智永為"永"字八法的流傳和發揚,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其二、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寫《千字文》之風氣。《真草千字文》(圖十六),是由壹千余字編集成四言文章,便於初學者誦讀、識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但智永所寫的千字文影響最大。從傳為智永親筆的日本墨跡本真、草《千字文》看,草書與真書分列兩行,草書在右,楷書在左。楷書用以釋讀草書。這種以楷書對釋草書的方式,是智永首創。既便利釋讀草書,又能使人同時欣賞·到他的兩種字體。後來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頰,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六體《千字文》。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師承了王羲之的草字法規。王羲之的方折之筆,以及王獻之的長形字態和點捺俊美的逸筆,都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特別是他的楷法,是以草字的筆調來寫楷書,和寫草書壹樣,喜歡在每壹個字內,加上壹二重筆,使字態更為生動活潑,略似"行楷"。唐宋以來的書法大家,十分喜愛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尤其是書僧懷素、高閑、貫休、夢龜、文楚等人,都以智永的筆法為楷模。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稱贊智永《真草千字文》日:"秀潤園勁,八面具備。"所謂"八面具備",是說智永運筆相當靈活,八面有勢,寫出的字能體現出八面力到的態勢。蘇軾認為,"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也說智永"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四向,沈著收束。"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雲:"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

智永的書藝得到世人普遍好評,在於他繼承二王筆法,又有所發展。拿王羲之《蘭亭序》與他的《真草千字文》相比較,可以看出,智永楷書筆法具有《蘭亭序》的意趣和動勢,特別是用鋒的變化。但仔細欣賞可以發現,他的楷書與二王父子的書法還是有區別的。如清代何紹基所說:"二王楷書,具帶八分體勢",而智永楷書則"此視之覺漸遠於古"。這"遠於古"的意思,其實是智永把當時楷書中遺留的古拙之意,即隸意,已全部掃除了。尤其結體的處理,別具匠心,因勢利導地使上下結構偏長,讓左右結構偏寬,並有壹定的穿插錯落,打破了平緩的格局,從而取得了生動的藝術效果,加上他的用筆呼應緊密,筆勢相連,牽絲脈絡,清晰可見,頗具天真爛漫之趣,形成了"帖學"流美的風格。

 智永在永欣寺閣樓學書三十年,曾寫《真草千字文》八百余 本,向浙東各寺各贈送壹本。智永認為,學書之人只要有這樣壹千個字刻骨銘心,就可心手相應,臻於妙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當時已廣為流傳,對後世書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三,智永的書法理論著作《心成頌》,是對書學的又壹貢獻。這部著作沒能保存下來,而智永的弟子智果的同名著作流傳至今。智果也是當時有名的書家。有人認為,傳為智果所作的《心成頌》,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作品。《心成頌》篇幅不大,但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書寫的姿勢、字體結構和布局等,是從原則上微觀地為學書者指明途徑。

 智永的書法傳人眾多,除佛門弟子外,唐初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也曾從他學書,得其真傳。虞世南後來成為唐太宗的書法老師。盛唐書名赫赫的張旭,也是智永的後學,可見智永書法藝術影響之大。

智永書藝的精熟,與他天資高且勤奮,又有家學淵源有直接關系。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他書藝上的成就,也是由時代造成的。隋唐之際,整個社會對書法都十分重視。帝王、文人雅士、僧人道士都熱衷書法。唐代開設各類學校學書法,並把書法作為取士的標準之壹。這種種舉措,必然促使書法在藝術上的不斷提高。禪門書家層出不窮,正是當時時代的產物。僧人壹方面為弘揚佛法,抄寫經書而學習書法;另壹方面,有壹手絕妙的王體書藝的僧人,可獲得王公貴族和士大夫的重視,能夠輕易地在士大夫中找到知音和追隨者。

佛教禪宗的盛行,也為隋唐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色調。禪宗精神對於人稱"永禪師"的智永,自不必說,深得智永禪書精髓的虞世南,對禪宗的"性白天然",對書道的"源於心悟"深有體會。他認為書道玄妙,必須依賴於自然的神遇,而不能憑借外在的追求。若想獲得書法的奧秘,只能是自性壹悟的結果,而非憑借摹仿獲得。"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筆髓論·契妙》)這是壹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受。

 《宣和書譜》上記載,唐代書僧文楚,學智永《真草千字文》,在觀者看來,落筆輕清,無壹點俗氣,飄飄然猶如飛雲輝映素月,壹見就令人有超凡脫俗般的遐想,具有洗凈人心的巨大功效。由此可見,真於性情而又脫俗超逸的禪宗意境,為書法走向具有獨立審美意義的表情藝術,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智永禪師及其傳人的書法藝術,其超人的魅力和神采,也正在於此。

  • 上一篇:為什麽我們認為茅臺和格力電器都是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 下一篇:關於陶濤回合的名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