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是鴉片戰爭後的65年。
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憑借其強大的船只和槍炮,吹開了中國的大門,曾經創造了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陷入了戰敗、和平、割讓、賠款的循環噩夢。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從1840到1905,中國人民壹直籠罩在外國列強侵華戰爭的硝煙中。中國政府卑躬屈膝,與22個國家簽訂了745個不平等條約,但作為回報,侵略者更加瘋狂地侵略掠奪。僅支付戰爭賠款,就損失了十幾億兩白銀。
1905年3月初,日軍與俄軍在沈陽交戰,俄軍大敗。奉天戰役是現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陸軍戰役。俄軍出動30萬人,日軍出動24萬人。俄軍傷亡6萬人,被俘2萬多人,日軍陣亡7萬人。日軍於3月10占領沈陽。圖為燃燒的沈陽城。5月下旬,東鄉平八郎的日本聯合艦隊在馬海峽遠距離擊敗了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19俄艦被擊沈,日軍僅損失3艘魚雷艇。對馬海峽海戰的結果決定了日俄戰爭的結局,日本從此確立了海軍強國的地位。1905年8月20日,中國第壹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1905 165438+10月26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日本東京創刊。最初是月刊,後來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紀的《支那》,胡、、陶、張、汪精衛等先後擔任主編。陳天華、、宋、等人寫了文章。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與改良派刊物《新民叢報》爭論。孫中山在《序》中首次揭示了“三民主義”。* * * 26期,1908 10被日本政府封殺。
社會
1905年夏天是中國的轉折點。事件變化的壹個主要原因是日本打敗了俄國,這發生在中國政府及其革命對手想要探索他們從未經歷過的道路的時候。
1905年,與日本簽訂《樸茨茅斯條約》,中東鐵路長春至魯大段移交日本,日後稱為南滿。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不承認蘇聯,不接受宣言,所以中東鐵路仍由俄國殘余勢力控制。
1905年8月20日,中國第壹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1905 165438+10月26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日本東京創刊。最初是月刊,後來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紀的《支那》,胡、、陶、張、汪精衛等先後擔任主編。陳天華、、宋、等人寫了文章。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與改良派刊物《新民叢報》爭論。孫中山在《序》中首次揭示了“三民主義”。* * * 26期,1908 10被日本政府封殺。
中國同盟會機關報《人民》在日本東京正式出版。
《中國電影元年:發展史》在插頁上提供了壹張“譚鑫培定軍山劇照(1905由北京豐臺照相館作為戲曲電影片段拍攝)”。這張照片和文字壹樣,被後來有關中國電影史的書籍引用。這部電影被有爭議地定為中國電影元年。在11中國觀察電影節上,主持人說我們將在即將到來的2005年2月28日慶祝中國電影壹百周年。
廢除了科舉制度
100年前,也就是1905年前的中國在幹什麽?清廷宣布廢除科舉制度是最令人震驚的事件,長達1300年。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代化》壹書說:“1905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誌著壹個時代的結束和另壹個時代的開始。”於是,從這開始,壹個貫穿百年的現代教育在中國艱難崛起。但是,100年前的中國不認識世界,不知道該怎麽辦,也沒有100年後如何與世界相處的想法。
1905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轉折,從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到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從新式學校的興起到當今中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中國的教育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勢頭。2005年是科舉制度廢除100周年。
科舉制度的廢除摧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
科舉制度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是歷代統治者為了更好地奴役勞動人民,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形成的。科舉的建立從隋煬帝開始,就是“提倡天下讀聖賢書,考士”的風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讀天下聖賢的書,實際上是讓天下人讀儒家經典,這些經典是歷代詮釋者為了忠於君主而詮釋的,尤其是宋代的理學,提出要維護封建統治的“倫理”和“原則”,讓天下人遵守封建倫理。所以我們說,提倡科舉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世人讀書,而是讓統治者統治世界。所謂“統治世界”,就是“天下英雄皆入我圈套”。也就是說,讓士子學而優則仕,進入仕途,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壹員,幫助皇帝治理天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說科舉有壹定的積極意義。在科舉實行的1000多年間,許多士子以“富國濟貧”為目的參加科舉考試,也確實使壹些有能力的官員管理天下,為人民和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科舉還有另壹面,那就是“以科舉賣天下英氣。”天下英雄,都是科舉得了“英雄”。做官後,幫助統治者奴役百姓,百姓成了“聽話的人”,封建官僚機構才能正常運轉。科舉的廢除,意味著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石被摧毀,封建官僚制度像風雨中的樓房壹樣搖搖欲墜。結果封建制度廢除6年後,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
科舉制度的廢除,極大地沖擊了儒家灌輸給民眾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這是孔子的思想,也是古代文人的唯壹出路。在封建社會,文人走上仕途的目的是“十年艱辛,壹舉成名”。尤其是實行科舉制度後,科舉成為封建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的門票,成為他們獲取高官權位的手段。“當妳在田舍郎的時候,妳會在黃昏時在皇帝的大廳裏”。所以士子“對窗外事充耳不聞,潛心研究聖賢之書”。他們只是關起門來學習,讀死書,不學其他技能,不關心其他行業。大多成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甚至出現了金範、孔乙己這樣的人物。由於缺乏技能,他們甚至在科舉制度後期失業。科舉廢除後,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士無出路。在沮喪、失望、無助之後,他們開始為生計尋找新的出路。“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科舉制度始於隋唐,成熟於宋代,盛行於明清。在1000多年的時間裏,他通過了開考,* * *選了十萬進士。這就為封建官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廢除科舉就等於關上了這些知識分子的仕途大門。為了個人的出路和民族的復興,這些人開始思考個人和民族的未來,尋求新的出路。於是,大批優秀人才紛紛出國,或去日本,或去歐美。他們懷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革命救國”的理想去學習,去奮鬥。同時,這些優秀人才中的許多人加入了1905在日本成立的同盟會,成為主力,從事“反封建,建* * *和”的革命活動。與國內誌同道合的知識分子壹起,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經過六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1推翻了清朝。從這裏可以看出,科舉制度的廢除無疑成為了革命火種的助燃劑和歷史進步的推進器。
科舉制度的廢除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古老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中國壹直是壹個重視教育的國家。
中國的教育起源於三代——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學校,分別是校、令、學。此後歷代都有學校設立。科舉制度實行後,全國各地紛紛設立私塾和學堂,教育進壹步發展。然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腐朽,教育衰落。明代八股文的出現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制約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到了清末,許多有識之士,觀察到西方文化、教育、科學的進步,發出了“科舉制度必須改革”的吶喊,最終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
科舉制度的廢除開啟了現代教育。從1905開始,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新學校,辛亥革命前全國有6萬多所新學校。新學堂引進了新的教育思想,吸收了西方教育的優點,增加了許多富國強民的學科。新派知識分子接受啟蒙,倡導科學民主,學習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從此,中國的教育開始了新的征程,大發展。
科舉制度的廢除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思想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新文化的傳播。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中國的知識分子或出國留學、求學,或著書立說,或翻譯大量西方科學文化著作,大量引進西學,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思想。同時,這些知識分子也對中國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進行了批判。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蔡元培主持北大後,高舉“科學民主”的大旗,以包容的姿態,北大聚集了許多精通中西的大師,這些人後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從1905到新文化運動的發起,大概用了十年的時間。可以說,科舉制度的廢除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思想基礎,促進了新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