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merican graffiti(美國風情畫)》(1973年,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主演:哈裏遜.福特等)。《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拍出這 那逍驢扇說男∑罰 釗頌痙 S捌 ?962年夏天美國壹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壹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了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 Bill Haley(比爾.哈利)的 《rock around the 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的最有深度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麽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麽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3.《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導演:不詳;主演:不詳)這部影片講述了巴迪.霍利這位搖滾殉道者的壹生(巴迪.霍利死於1959年壹次搖滾樂演出的失事飛機上,同行的還有另外壹批當時的搖滾紅星,所以後來的美國歌手Don McClean在他的歌曲《American Pie》中唱到:Buddy Holly死亡之日就是搖滾樂死亡之日),70年代末期正是第壹代搖滾歌手和樂迷成為父母輩,而他們的子女又開始叛逆家庭的時候,導演在片中安排了許多老歌,帶出濃濃的懷舊氣息。
4.《The rose(歌聲淚痕)》(1979年,美國,導演:不詳;主演:貝蒂.米德勒)這是壹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 Joplin 的傳記片,制片人找了壹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壹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壹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 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壹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壹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 rose》(玫瑰)。
5.《the wall(迷墻)》(1982年,英/美聯合攝制,導演:阿侖.派克;主演:鮑伯.吉 爾多夫)。——壹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壹——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墻”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 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的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壹句對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壹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壹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妳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妳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壹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壹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龍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壹句對白。
6.《Great ball of fire(悲傷的大火球)》(美國,1984年,導演:不詳;主演:不詳)這又是壹部人物傳記片,記述的是搖滾樂史上音樂成就可與貓王比肩的壹代巨星Jerry Lee Lewis的生活,Jerry是壹位悲劇性的人物,影片主要圍繞著他的愛情生活來描寫,影片中流露出來的悲觀氣氛很能打動人,其中穿插了Jerry的壹系列名曲,當然也少不了那首《Great ball of fire》。
7.《The Doors(火樂焚城)》(美國,1991年。導演:奧列佛.斯通;主演: 方.基默、梅格.瑞恩)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壹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裏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裏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還是吉姆.莫裏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裏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中,采取的不同於壹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壹生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壹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地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倒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鉆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壹舉壹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壹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壹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不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誌淩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8.《Singles(單身壹族)》,(美國,1992年,導演:卡梅侖.克勞;主演:馬特.迪龍,碧姬.方達。)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它在搖滾音樂史上的地位高,因為電影本身講述的關於單身貴族們的有趣生活影片可能並不太吸引人。但是影片中所描寫的舊金山青年生活和引用的大量西雅圖當時還不甚出名的地下樂隊歌曲,影片的原聲碟和Nirvana的專集《Nevermind》壹起開創了20世紀最後壹次的搖滾樂浪潮——Grunge,敘寫了20世紀的最後壹次搖滾神話,同樣也帶動了壹大批地下樂隊的走紅。當然影片本身也比較吸引人,輕喜劇的風格使影片可看性很強。
9.《北京雜種》,(中國,1992年,導演:張元;主演:崔健。)這是唯壹壹部入選的中國片,有些扶持民族產業的意思。張元是大陸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這部很有誠意的作品以記錄片的風格忠實記載了90年代初北京人特別是北京壹些藝術家的生活,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壹種生存狀態,由此獲得當年瑞士洛加諾電影節大獎。影片由中國搖滾第壹人崔健擔任主演(扮演他自己),另外臧天朔、竇唯、何勇在片中也有出演,當然也少不了他們的精彩音樂。本來在崔健專集《紅旗下的蛋》中不甚出彩的歌曲《北京故事》用在片中作為主題歌竟是相當的貼切——當然本片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於搖滾樂的內涵揭示的還不夠,因為張元並不太懂搖滾樂。
10.《不日成名(Almost Famous)》(導演:卡梅侖.克勞;主演:凱特.哈德森,)又是卡梅侖.克勞!他似乎特別善於把握這類搖滾樂題材的作品,因為他在十五歲那年(還是在七十年代)就成為著名的音樂雜誌《滾石》的特約記者,跟隨過LED ZEPPLIN樂隊巡演采訪。後來又成為職業樂評人。在作為壹名導演大獲成功後,他有意把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搬上銀幕,這個願望終於在2000年變成了現實,卡梅侖.克勞在這部影片中虛構了壹個STILL WATER樂隊(靜水),描寫了壹個想成為樂評人的少年跟隨樂隊巡演途中的奇遇。影片拍攝得如詩如畫,為我們再現了70年代那個搖滾樂的黃金時代的面貌,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氣息。也引用了大量七十年代的搖滾金曲,如:LED ZEPPLIN、RODSTEWART等人的歌。喜歡那個時代搖滾樂的人可以大過其癮,影片中還有幾首虛構的STILL WATER樂隊的歌曲——由卡梅侖.克勞的妻子南希.威爾遜擔綱作曲和制作(南希是著名搖滾樂隊HEART的主唱),這些歌和眾多名家的作品放在壹起毫不遜色。這部影片是卡梅侖.克勞從影以來的最佳作品,也是2000年好萊塢的最佳作品(當年的奧斯卡得獎片《角鬥士》的藝術成就明顯不如《不日成名》)。總之,這部片很吸引我——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還有主演凱特.哈德森的迷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