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和成就。同時,作為人類歷史上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是人類社會文化傳承、發展和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壹個民族文化的凝結,是壹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我們在談論文字的時候,只是把它當作壹種輔助的交流工具,而對它的文化屬性並沒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很難對寫作有深刻、全面、正確的認識。彜文作為壹種自源文字體系,千百年來壹脈相承,顯示出其獨特而頑強的生命力。彜族文字的產生是歷史上彜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創造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彜語”,彜語自稱蘇?納(“書眼”),即字。明清以來的漢語史料統稱為“文瑤”、“堯子”、“亦舒”、“羅文”、“羅潭”、“子怡”。由於歷史原因,彜語過去大多為畢摩人所掌握,所以在中國史書中又以貶義或歧視性的名稱稱為“畢摩語”、“錫伯語”。解放後,隨著民族名稱的規範化和我國民族平等、語言平等政策的實施,彜族固有文字被統稱為彜文,簡稱彜文。
?對彜語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壹種說法是彜語起源於宗教;有教彜語的神;有壹種模仿理論起源於自然的啟示;有壹種說法是社會需要創造彜語;有壹種說法是勞動人民創造了彜語;有創造彜語的英雄等等。
關於彜語的年代,據說彜語有壹萬年左右的歷史。據說和仰韶文化大約是同壹時期;據說起源於先秦時期;據說起源於漢代或更早;據說起源於唐朝;據說始建於唐代,集中於明代。對於這些不同的觀點,學術界大多能接受彜語起源於漢代或更早的觀點。
(壹)人創造文字。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人民是壹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理論。說到文字的產生,壹般來說,文字是人民創造的。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字起初都只被少數專業人士掌握,文字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在民間流傳。甚至有些角色從未進入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都說文字是群眾創造的,其實只是創造了文字的物質(各種符號和圖形)。將這些符號和圖形與語言結合起來,成為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只是少數人或個人的發明。各種符號和圖形是壹代又壹代人逐漸認識和積累起來的,當然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但是,當用符號和圖形來表達聲音時,總有少數人或個人先嘗試和倡導,我們不可能都壹起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字和其他事物壹樣,也有壹個發明的問題。第壹個應用註音法的人是漢字的發明者。像倉頡壹樣,每個有文字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創造者。可惜沒有壹個留下真實可靠的名字。例如,漢字的誕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壹件大事。中國古代傳說“古人造字倉頡,夜雨鬼哭”,把漢字的創造視為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大事。東漢學者王充也認為漢字的創造是照亮日月天地的偉大事業:“天地為書,倉頡為文,業與天地同,謂之與鬼神相合。”(1)王充:《論衡與感虛》)可見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文字的歷史文化價值。
(2)畢摩的造詞理論。
?彜語的產生和發展也經歷了從木刻到筆記-圖畫-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的過程。最初把圖形和符號整理到彜文文字系統中,並用來書寫文獻的人,就是彜族畢摩班。因此,我們認為畢摩是彜語的創造者。雖然各地彜族傳說中創造或發現人物的人名各不相同,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畢摩。畢摩不僅是彜族語言的創造者,也是彜族文化的使用者和傳播者。畢摩的職業生涯大多是家族傳下來的。彜族諺語說:“畢摩經代代相傳,父傳子;詩歌是祖輩嚼進子子孫孫嘴裏的,父親嚼進兒子嘴裏的。”“工匠之子有向工匠學習的義務,畢摩之子有向畢摩學習的義務。”所以是畢摩代代傳承的壹種方式。同時也有拜師畢摩的徒弟。但在畢摩父子傳承師徒的過程中,彜語和彜語典籍壹直是代代相傳的。據說畢摩是彜語的創造者,他是把原始的圖形和符號整理成彜文書寫系統,並用它來記錄或書寫文獻的人。
(3)彜語起源於5000年的理論。
持這種觀點的是陳映和丁春壽兩位先生。在這方面,陳穎在他的專欄《彜族的起源與發展》(貴州日報1982 6月14,6月28日,7月12)中,結合彜族的起源對彜語進行了分析。
詳細討論了來源。
(4)古彜語有近九千年的歷史,是西方文字的始祖。
這是近年來提出的最新論點,引起了學術界和有關專家的高度關註。這位評論員是湖南省株洲工學院考古學家劉誌毅教授。
?劉誌毅在《彜語,漢語之源,西文之祖》(貴州民族日報191 12 16)壹文中提出了“古彜語,有近九千年的歷史,是西文表音的始祖”的理論。這壹論點是他對近年來出土和出版的考古材料和古彜文及其時間順序和空間流傳,以及古文字的原始使用、原始民族語言和原始思維特征進行認真考證的結果。文章指出:“眾所周知,自安半坡符號出土出版以來,壹些彜學者和漢彜專家指出,彜語與半坡符號存在同源關系,並將古彜語的誕生時間推至68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的半坡。但沒過多久,7400多年前的甘肅省臺安縣大地灣遺址彩繪符號、約7800年前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龜甲雕刻和手柄石雕符號、8200多年前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石雕符號相繼出土出版。這些古資料可以用古彜語解讀。特別是賈湖遺址柄形石飾上的四個雕刻符號,與雲南石林縣的古彜語完全壹致。蓬頭山遺址石刻符號“尼”與彜族古籍記載的彜族先民“尼”的活動時間基本吻合。這充分說明古彜語及其起源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我認為古彜語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
此外,文章進壹步提出古彜語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彜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彜語與漢語的關系。彜族中也有各種關於彜語創始的傳說。比如四川涼山傳說中的彜語,就是白阿蘇拉吉從洛龍格布曲烏納裏學來的;波波梗根據雲南祿勸、武定、新平等地的傳說,根據鳥獸的足跡和事物的形象,創造了彜語。鹿泉、石林、彌勒等縣的傳說是,阿山牧羊人在石頭上刻了許多符號,用來數牛羊的數量和牧場的塊數,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彜語;據貴州彜族地區的傳說,古時候有三位聰明的陸機老人。他們從刻畫六種家禽、六種野生動物的形象開始,在樹上記錄年份,在巖石上記錄月亮,形成十二種符號,後逐漸發展為彜語。
綜上所述:我認為彜語雖然歷史悠久,但仍然缺乏古代、上古、中古的文字材料和充分的科學依據。不能簡單地或片面地依靠目前的研究成果就斷言彩陶雕刻是古彜語或漢語,或者其他民族語言。當然,在這些色彩斑斕的彩陶符號中,有很多種符號是可以用古彜語識別和解讀的,這是事實。我們說是彜語,這至少需要其他研究成果來補充旁證。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有理由說彩陶雕刻符號是中國古文字的始祖,是古漢字、古彜文或其他民族文字的原始階段。
總之,彜語是廣大彜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最初的創造到完善,逐步建立起來的。它是彜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彜文沿著自己的發展規律,在表意文字體系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字。其獨特的造字方法和結構,不僅表明它是我國較為成熟的古文字,也表明彜族歷史上曾有過壹段文化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