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黃月英,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陽)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諸葛瞻之母。
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不詳(壹說名浩),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壹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
皮日休,生於大和八年(834)至開成四年(839)之間,卒於天夏二年(902)以後。晚唐文學家。字襲美,壹字逸少。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襄樊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樊市襄陽以西13公裏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
仲宣樓位於湖北襄樊的襄陽城東南角城墻之上。為紀念東漢末年詩人王粲在襄陽作《登樓賦》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
仲宣樓
宣樓是為紀念“建安七子”之首王粲而修建的。據《襄陽府誌》記載,此樓毀於民 國初年,其模樣無人知曉,更無圖可查。在重建時,只好參考毀於抗日時期的鄰近該 樓的魁星樓建築結構。現在的仲宣樓,就是1993年襄樊市政府依據魁星樓修建的。整個仲宣樓高17米,總面積650平方米,可分為城墻、城臺和主體樓三大部分。 仲宣樓、黃鶴樓、晴川閣和嶽陽樓,是“楚天四大名樓”。 襄陽的仲宣樓在東南角城墻之上。為紀念東漢末年詩人王粲在襄陽作《登樓賦》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
登樓賦
原文登樓賦①
登茲②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③.攬斯宇之所處④兮,實顯敞而寡仇⑤.挾清漳之通浦⑥兮,倚曲沮之長洲⑦.背墳衍之廣陸⑧兮,臨臯隰之沃流⑨.北彌陶牧⑩,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壹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淒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註釋
①選自《文選》卷十壹,作者在荊州依劉表時登麥城(在現在湖北當陽東南)城樓而作。
②茲:此。
③銷憂:解除憂慮。
④斯宇之所處:指這座樓所處的環境。
⑤實顯敞而寡仇:此樓的寬闊敞亮很少能有與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敵。
⑥挾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災這裏會合。挾,帶。清障,指漳水,發源於湖北南漳,流經當陽,與沮水會合,經江陵註入長江。通浦,兩條河流相通之處。
⑦倚曲沮之長洲:彎曲的沮水中間是壹塊長形陸地。倚,靠。曲沮,彎曲的沮水。沮水發源於湖北保康,流經南漳。當陽,與漳水會合。長洲,水中長形陸地。
⑧背墳衍之廣陸:樓北是地勢較高的廣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墳,高.衍,平.廣陸,廣袤的原野.
⑨臨臯(gǎo)隰(xī)之沃流:樓南市地勢低窪的低濕之地.臨,面臨,指南面.臯隰,水邊低窪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
⑩北彌陶牧:北樓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彌,接.陶牧,春秋時越國的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棄官來到陶,自稱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稱陶牧.
(11)昭丘:楚昭王德墳墓,在當陽郊外.
(12)華實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實覆蓋著原野.華,同”花”.
(13)黍(shu)稷(ji)盈疇:農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農作物.
(14)信美:確實美.
(15)吾土:這裏指作者的故鄉。
(16)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暫居壹段.曾,竟.
(17)遭紛濁而遷逝: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紛濁.紛亂混濁,比喻亂世.
(18)漫逾紀以迄今:這種流亡生活已超過了十二年.逾,超過.紀,十二年.迄今,至今.
(19)眷眷(juan):形容念念不忘.
(20)孰憂思之可任:這種憂思誰能經受的住呢?任,承受。
(21)憑,倚,靠。
(22)開襟:敞開胸襟。
(23)蔽荊山之高岑(cen):高聳的荊山擋住了視線。荊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
(24)路逶迤(weiyi)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長。修,長。迥,遠。
(25)川既漾而濟深:河水蕩漾而深,很難渡過。這兩句是說路遠水長歸路艱難。
(26)悲舊鄉之壅(yong)隔兮:想到與故鄉阻塞隔絕就悲傷不已。壅,阻塞。
(27)涕橫墜而弗禁:禁不住淚流滿面。涕,眼淚。弗禁,止不住。
(28)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據《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陳、蔡絕糧時感嘆:“歸歟,歸歟!”尼父,指孔子。
(29)鐘儀幽而楚奏兮:指鐘儀被囚,仍不忘彈奏家鄉的樂曲。《左傳?成公九年》載,楚人鐘儀被鄭國作為俘虜獻給晉國,晉侯讓他彈琴,晉侯稱贊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30)莊舄(x)顯而越吟:指莊舄身居要職,仍說家鄉方言。《史記?張儀列傳》載,莊舄在楚國作官時病了,楚王說,他原來是越國的窮人,現在楚國作了大官,還能思念越國嗎?便派人去看,原來他正在用家鄉話自言自語。
(31)人情同於懷土兮:人都有懷念故鄉的心情。
(32)豈窮達而異心:哪能因為窮困和騰達就不同了呢?
(33)惟日月之逾邁兮:日月如梭,時光飛逝。惟,發語詞,無實義。
(34)俟(s)河清其未極:黃河水還沒有到澄清的那壹天。俟,等待。河,黃河。未極,未至。
(35)冀王道之壹平:希望國家統壹安定。冀,希望。
(36)假高衢(q)而騁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負。假,憑借。高衢:大道。
(37)懼匏(po)瓜之徒懸:擔心自己像匏瓜那樣被白白地掛在那裏。《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38)畏井渫(xi)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卻沒有人來打水吃。渫,淘井。《周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39)步棲(qī)遲以徙倚:在樓上漫步徘徊。棲遲,徙倚都有徘徊、漫步義。
(40)白日忽其將匿(ni):太陽將要沈沒。匿,隱藏。
(41)風蕭瑟而並興:林濤陣陣,八面來風。蕭瑟,樹木被風吹拂的聲音。並興,指風從不同的地方同時吹起。
(42)天慘慘而無色:天空暗淡無光。
(43)獸狂顧以求群:野獸驚恐地張望尋找夥伴。 狂顧:驚恐地回頭望。
(44)鳥相鳴而舉翼:鳥張開翅膀互相地鳴叫。
(45)原野闃(q)其無人:原野靜寂無人。闃 ,靜寂。
(46)征夫行而未息:離家遠行的人還在匆匆趕路。
(47)心淒愴以感發:指自己為周圍景物所感觸,不禁覺得淒涼悲愴。
(48)意忉怛(dāod)而憯(cǎn)惻:指心情悲痛,無限傷感。這兩句為互文。憯,同慘。
(49)循階除而下降:沿著階梯下樓。循,沿著。除,臺階。
(50)氣交憤於胸臆:胸中悶氣郁結,憤懣難平。
(51)夜參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還難以入睡。
(52)悵盤桓以反側:惆悵難耐,輾轉反側。盤桓,這裏指內心的不平靜。
典故
王粲為“建安七子”之壹,在襄陽15年未被重用,郁郁不得誌,壹腔憤懣化為《登樓賦》這壹千古絕唱。 襄陽仲宣樓原建築已毀,1993年於原址上恢復,雙層重檐歇山頂,分城墻、城臺和主體樓幾部分。樓高17米,總面積650平方米。懸掛沈鵬等名家題寫的“仲宣樓”等8幅匾聯。樓內有壁畫石刻建安七子圖。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原名鴻基。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壹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歷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壹起***煮,名為“福祿宴”[1],與將士們***享。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壹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壹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陜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10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陜西巡撫孫傳庭。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張柬之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禦史。後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舉之,武則天將其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傑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過了壹個時期,升位宰相。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範、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國號。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不久,張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隴州,氣憤致死。
.《三國演義》中發生在襄樊的故事,是指三國時屬襄陽轄區現仍屬襄樊轄區裏所發生的故事。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水 襄陽城內王仲宜雕像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藹拔矢啖睛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三十壹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壹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壹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壹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壹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壹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壹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壹統
夫人城
夫人城位於襄陽城西北角。東晉太元三年(378)二月,前秦苻堅派苻丕攻打東晉要地襄陽。時東晉中郎將、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鎮守,他錯誤地認為前秦無船,難渡沔水(漢水) 夫人城,輕敵疏備。朱序母韓夫人早年隨丈夫朱燾於軍中,頗知軍事。當襄陽被圍攻時,她親自登城觀察地形,巡視城防,認為應重點增強西北角壹帶的防禦能力,並親率家婢和城中婦女增築壹道內城。後苻丕果向城西北角發起進攻,很快突破外城。晉軍堅守新築內城,得以擊退苻丕。為了紀念韓夫人築城抗敵之功,後人稱此段墻為夫人城。明初在此擴建長24.6米、寬23.4米的子城,後世多次維修,上勒石額“夫人城”,並立有“襄郡益民勝跡,夫人城為最”等碑。
傳說中的魚梁洲
襄陽的魚梁洲素有“漢江明珠”之美譽,是漢江中的第壹大島。
魚梁洲是上蒼賜與襄陽人民的壹塊風水寶地,它不僅是漢水中最大的洲島,而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玉娘洲
大凡動人的傳說,都源自秀麗的風光和名人軼事。相傳炎帝神農有壹位妹妹叫玉娘,長年跟隨他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玉娘是個心地善良,美貌如仙的姑娘,壹直藏在深山人未識。長大後,十分想到外面走壹走,開開眼界、見見世面。於是,她依依不舍地告別神農哥哥,獨自走出崇山峻嶺。順著漢水乘舟飄流而下,遊覽著兩岸另壹番景色。後來,行至依山傍水、面臨遼闊平原的襄陽城後,情不自禁地喜歡上這裏,立刻產生留意。於是,就在城外的魚梁洲上住下。她拿出哥哥交給她的紅蘿蔔籽,親手教當地的農民種植。結果,這種蘿蔔在這塊沙土地上長得是格外的好,鮮紅的薄皮兒,白滲滲的心兒,水旺酥脆,拿在掌中壹擊,唰地裂成幾瓣,水淩淩的甜味,比蘋果脆,比梨子酥,如果冬日加點調味佐料,伴二兩酒下肚,那樂趣真是美滋滋的。襄陽人還有壹種煨蘿蔔湯的流行吃法,據說也是玉娘發明的:將蘿蔔切成骨牌片,下佐料炒半熟,用煮飯的米湯煨熟,起鍋時加五香粉、蒜苗、辣椒、葫椒,拌和少許豬油,既是菜又有湯,吃起來開胃又暖和。後來,紅蘿蔔屢種不衰,並且流傳下來壹句俗諺:“魚梁坪的紅蘿蔔——皮薄。”由於玉娘平日裏為襄陽壹帶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老百姓的敬仰和懷念。因此,流傳至今仍有些人俗稱魚梁洲為“玉娘洲”。
月洲
襄陽廣為流傳著這麽壹句話:“襄陽有金,壹天三分”。據史料記載:從前魚梁洲沿河壹帶,有大量淘金者在此淘金。他們采用簡陋的工具,原始的方法,不辭辛苦地把河砂壹鍬壹鍬鏟到各種規格的篩網中,用水慢慢沖洗,從中淘篩出粒粒沙金。為何魚梁洲淘金人多呢?原來,在魚梁洲上遊,漢水河泓(主流)從襄陽與樊城中間,由西向東穿越過後才流到魚梁洲。因為魚梁洲地形恰似彎彎的月亮,所以,漢水流到魚梁洲時就改變了方向,從北向南流去。上遊長年累月沖積下來的各種礦物和有色金屬的微粒,可能在這兒拐彎的地方滯留、存積得多壹些。為此,魚梁洲就有了美麗的“月洲”之名。中唐詩人皇甫冉在《雜言月洲歌、送趙冽還襄陽》詩中就吟到:“漢之廣兮中有洲,洲如月兮水環流……”。
範宗尹
(1100-1136) 南宋初宰相。字覺民,襄陽鄧城(今湖北襄樊)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禦史、右諫議大夫。靖康初,以論棄太原三鎮為言者所劾,罷歸。張邦昌立為楚帝,遣其詣康王勸進。建炎元年,出知舒州,又以受偽命責置鄂州。召為中書舍人,遷禦史中丞。三年,拜參知政事。四年,授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禦營使(《宋宰輔編年錄》卷壹四)。紹興初,為秦檜所擠落職(同上書卷壹五),出知溫州。六年,退居天臺,卒年三十七。宗尹有才智,篤學工文辭。其《遊龍華寺二首》雲:“宿雲開嶺岫,晚稻沒川原。村暗桑枝合,林紅柿子繁。”描繪山中晚景如畫。《全宋詩》卷壹八七○錄其詩六首。《全宋文》卷四二五壹收其文壹卷。事跡見《嘉定赤城誌》卷三四、《宋史》卷三六二本傳。 範宗尹,字覺民,湖北襄陽鄧城人。少篤學,工文辭。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禦史、右諫議大夫。呂頤浩罷相後,宗尹攝其位。授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禦營使,時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紹興元年,因與秦檜交惡,旋落職知溫州。及退居臨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歲。
歷史上的襄陽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視襄陽為“恢復中原之基本”。後代史學家對襄樊的軍事戰略地位有這樣的總結 :“襄陽為楚北大郡……代為重鎮,故典午之東遷,趙宋之南渡,忠義之士,力爭上遊,必以襄陽為扼要;晉之平吳,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陽,為建瓴之勢。”(清·王萬芳《襄陽府誌》) 歷史上,襄樊發生的有史料記載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有200多次。從每次的戰局來看,襄樊的得失,直接關系到中原戰爭的全局。尤其是當中國歷史上出現南北政權對峙時,襄樊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襄樊歷史上歷時最長、戰鬥最殘酷的壹次戰役是南宋末年的襄陽大戰。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1267年至公元至1273年,持續了6年之久。最後,樊城失守,襄陽失去依附,加之長期遭受圍困,城內物質匱乏,等待救援無望,守將呂文煥率部投降。 襄陽城失守後,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公元1274年,元軍壹路南下,勢如破竹,於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臨安,並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壹。其中,襄陽城高池深,是造成襄陽大戰之所以經歷這麽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柳渾
(公元714—789年),字夷曠,壹字惟深,本名載。柳悛六世孫。襄陽人。唐代名相。生於唐玄宗開元三年,卒於德宗貞元五年,年七十五歲。少孤,誌學棲貧。舉進士,為監察禦史。魏少遊鎮江西,奏署判官。後為袁州刺史,遷左散騎常侍。拜宜城縣伯,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渾著有文集十卷,《新唐書藝文誌》傳於世。
宋朝著名詩人張嵲
(壹○九六--壹壹四八),字巨山,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壹壹二壹)上舍中第,調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參軍,辟利州路安撫司幹辦公事。
單懋謙
(1802~1879)清朝官員。字仲亨,號地山。襄陽人。清代同治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正壹品,即宰相)。祖父秉鑒,因行孝,有美名。 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歷任編修、贊善、洗馬、工部侍郎、左都禦史、工部尚書等。後因請籌軍餉會剿奉天"盜患"、創辦團練有功,深得朝廷賞識,先後管理戶部、吏部、國子監事務。後拜文淵閣大學士,兼管兵部。督廣東、江西學政時,革除陳規陋習,主考三次,識拔英才,尚書鄭敦謹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均為他所發現。在襄陽時,曾在鹿門書院講課,收入資助貧苦高才生。其舊居在襄陽古城北街,保存完好。
單懋謙精詩詞,善書法。光緒元年書題的“米公祠”三字,渾厚莊重,豐潤有力,壹百多年來為人們所贊賞。 單氏故居、單家祠堂仍較完整地坐落在襄陽城北街。
襄陽十大歷史文化名人
春秋時期玉石鑒賞家卞和,戰國時期辭賦家宋玉,東漢時期政治家劉秀,東漢建安時期文學家王粲,三國時期政治軍事家諸葛亮,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東晉佛學家釋道安,南朝編纂家蕭統,唐代詩人孟浩然,北宋書畫家米芾。
諸葛亮
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15歲時隨叔夫依附劉表,開始了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市)“躬耕隴畝”的生活,歷時12年。所以我們常說的諸葛亮的故居,壹般指的是湖北襄陽。
龍鳳城的傳說
盤古開天辟地,洪荒結業,人神相安。
後,有***工與祝融氏戰,敗而怒觸不周之山。於是,天南傾,地東陷,荊山潰崩,襄水倒流,驟雨如註,洪水泛濫。
襄人飽受其害,結筏而棲;望天漏以補,盼水退還田。
時有女媧氏覓五圭煉石補天;伏羲氏系息壤平水布土。襄人得息壤置於筏,筏化綠洲。誠可謂:占天時植五谷於襄水之陽,得地利建家園居峴山之陰。然,北津水怪為害,侵吞沃土;南山飛蝗成災,強食農禾,兄妹神不忍之。女媧氏以發釵化鳳,翔於南山;伏羲氏以腰帶化龍,守於北津。至此,水患平息,蟲害絕滅,襄人安居樂業,數千年久矣。
龍鳳之於襄陽不可無之,筏洲之於襄人不可忘之。襄人以南山名鳳凰山,以北堤謂老龍堤,後有“龍鳳城”或“筏城”之說,系指襄京、即今之襄陽也。
司園工原有兩條附記照錄: ①. 關於襄陽鳳凰山與老龍堤、和“襄陽是吊(木)排,只等篙(高)槳(蔣)來”的傳說,可謂 家 喻戶曉、婦孺皆知。近(註:1984年)聞,樊城瓷器街有劉老學究先生(人送綽號“劉迂腐子”的)頗悉此傳,遂尊其意草記上文,以饗趣同。 ②.“襄京”二字,之於襄陽亦不可“抹去”;“襄京”二字,承載了襄陽古城(並宋代以來“襄陽”稱謂的)厚重歷史!想當年,襄、樊二城乃“千帆所聚、萬商雲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舉足輕重的華夏戰略要地。皆因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早年發出“天之要領,襄陽實握之”的話來,所以,唐?開元二十壹年(公元733年)於襄陽古城設“山南東道”治所,轄16州、領今之鄂、豫、川(渝)、陜84個縣(市),成為了襄陽地域歷史輝煌中的“永遠驕傲”!( 新註:國務院〔1986〕104號文件把襄陽市列為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史學家認為:明?崇禎十五年臘月(1643年1月),闖王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起了明末農民軍自己的政權,得到廣泛的支持和擁戴。李自成雖然在襄陽活動時間只有兩年,但是,他首先於此肅整軍隊、嚴明軍紀,明確了“保護人民大眾利益”的大政方針和起義宗旨使命,“得民心,得天下”;其二,李自成在襄陽建立起農民革命政權,壹改過去流寇主義傾向,為其“西安建制、北京定制”開創了局面。第三,李自成在襄陽務虛務實、為其“得隴望蜀”地進軍北京、“趁熱打鐵”地推翻朱明王朝腐朽統治,奠定了成功基礎。……是故,天之要領“襄京”歷史之於襄人“不可遺忘”。振興新襄陽,為“中部崛起”大展宏圖!
鄭繼之
鄭繼之,字伯孝,襄陽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除余幹知縣。遷戶部主事,歷郎中。遷寧國知府,進四川副使,以養親歸。服除,久之不出。萬歷十九年,用給事中陳尚象薦,起官江西,進右參政。召為太仆少卿,累遷大理卿。東征師罷,吏部尚書李戴議留戍兵萬五千,令朝鮮供億。
席夔
唐朝書法家,詩人。襄州襄陽人,存詩二首。貞元十年進士及第,十二年博學宏詞及第。《全唐詩》卷478有陸暢《成都贈別席夔》。貞元二十年官渭南縣尉,曾與柳宗元壹道致祭於顧少連靈前,見呂溫《祭座主故兵部尚書顧公文》。
話說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