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探析彜族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的之間的關系》

《探析彜族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的之間的關系》

摘? 要:為能找到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彜族文化的親緣關系,本文從另壹個全新的視角、全新的觀點用古彜文對刻劃陶文進行比較,解讀出大地灣彩繪陶文、陶器圖案與彜文化具有同源性,提出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不是符號是文字的結論,並認為這些刻劃陶文或許就是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有力地證實了彜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是壹脈相承,壹母所生的同根同源文化。

關鍵詞:彜族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刻劃陶文;解讀;關系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立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這遭到西方學者和國內壹些學者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是文明社會標準的“文字”條件不足,他們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距今僅有3600多年的歷史,與5000年文明史還相差1400年,這與文明構成要素“文字”的時間長度是不對稱的。由於考古發現大地灣、西安半坡、甘肅馬家窯、陜西臨潼、青海樂都、浙江良諸、江西清江吳城、威寧中水等遺址的刻劃陶文,引起了考古學、文字學、民族學、歷史學及相關學科的關註,眾多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去破譯這些神秘的刻劃陶文,想找到這些刻劃陶文就是文字的答案,但最終也未找到打開這道神秘之門的鑰匙,只是肯定這些刻劃陶文就是初創文字的觀點。本文從大地灣刻劃陶文是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古彜文解讀考古遺址陶文,大地灣遺址刻劃陶文的外延發展和傳承,彜文化解析大地灣刻劃陶文文化內涵等方面入手,提出這些刻劃不是符號而是文字的結論,且認為這些刻劃陶文就是古籍文獻記載中伏羲“造書契”的再現,從而得到彜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是壹脈相承的同源異流文化,這對探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壹、大地灣刻劃陶文或許是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

根據大地灣博物館陳列圖片資料及馬振棟老師的介紹,結合張津梁主編的《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編》,宋進喜著的《大地灣文化概說》,周宜興著的《中華文明8000年》和周子博 周宜興合著的《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字‘二進制計數與六十四卦’》等著作,筆者認為,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空間和時間上是重疊的,這與周宜興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2017年6月,貴州省彜學研究代表團在甘肅天水參加“中華伏羲、女媧龍根文化精英論壇暨新中國第壹部易學教材編撰工作會議”時考察了大地灣遺址,王子國、王繼超兩位彜學泰鬥現場用古彜文解讀了大地灣博物館36個刻劃陶文,直接破解了被學術界稱為天書的刻劃陶文是文字的事實。2019年6月22日,筆者在大地灣博物館看到彩繪陶片實物上的陶文,其結構、形態與古彜文沒有差別,館內陳列的彩陶圖案與考察組隨行人員身著服飾圖案元素基本相同,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大地灣彩陶圖案符號與彜族圖騰、彜族服飾、彜族建築文化元素符號具有相同性、相似性。筆者認為把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彩繪陶器、炭化種子、獸骨骨骼等與彜族文化、伏羲文化結合起來研究,或許能得出這些刻劃陶文是不是最早的文字,彩繪陶器是不是中國最早的彩陶,炭化種子是不是中國農業的起源,獸骨骨骼是不是原始畜牧業興起等問題的答案。

史書記載,伏羲誕生於古成紀,東治陳(春秋、戰國時因秦人在陳地建有糧倉,後世稱陳醋地為陳倉,今陜西寶雞),最後襲“陳”於河南淮陽。[0]《尚書·序》曰:“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這說明了伏羲所“造書契”壹直引領著先民們進入文明時代。根據伏羲文化研究相關文獻表明,壹是伏羲大概生活在7000—8000年左右,這與大地灣考古壹期測定時限7800—7300年基本相符;二是伏羲生活地域與大地灣考古發現地域相同。這說明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地域上位於同壹區域,時間上處於同壹時期,兩者在空間上、時間上具有雙雙的重疊性。據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伏羲“造書契”就在大地灣呢?不然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究竟在什麽地方?所造的“書契”又是什麽樣子?顯然,大地灣遺址發現的彩繪陶文極有可能就是當年伏羲“造書契”的再現,只是研究者們把這些彩繪陶文看作是初始文字,用甲骨文去無法解讀後認定為初始文字,更沒有把這些彩繪陶文與伏羲“造書契”聯系起來思考,也忽略從民族學的視野去尋求答案,導致研究者們尚不知道如何破譯這些有字的“天書”。令人無法想象的是,西南地區彜族壹直使用的古彜文字,不但解讀了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同樣能解讀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地刻劃陶文,這說明彜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三者之間有著密切聯系。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馬名駒認為:“原始語言文字,如出土的陶器圖案符號、巖畫符號等,是先民們最早的原始文字,伏羲造書契,就是指伏羲時代的原始文字;美術圖案及飾品文化,在伏羲時代出土的彩陶器物上發現了大量的美術圖案,魚紋、三角平行紋、半圓紋、魚鳥花紋、蛙紋、連續旋紋等圖案,示意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1]筆者認為,伏羲“造書契”絕不是說伏羲創造了文字,而是伏羲把已經使用了很久的文字進行了壹次收集、整理、提升的過程,他對文字的創新發展作出了貢獻。可以肯定的是,大地灣考古發現刻劃陶文已經是成熟的刻劃文字,在伏羲“造書契”之前,刻劃文字至少歷經了3000—4000年的發展歷程。關於文字產生萬年以上的發展源頭信息,可以從彜族文獻當中找到壹些答案,本文在此不作贅述。如果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空間上、時間上的重疊性成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大地灣就是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的地方,我們所看到的刻劃陶文就是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

二、古彜文解讀考古遺址刻劃陶文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筆者尚未看到有研究者把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地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進行完整地、系統地比較解讀,除彜文化研究者用古彜文解讀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外,也未看到其它現有文字對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進行比較。早在80年代,彜學專家們就用古彜文對這些刻劃陶文進行過解讀,如中國社科院馮時先生用古彜文破譯了山東丁公村出土的陶符,湖南省株洲工學院劉誌壹先生考證了從湖南彭頭山遺址出土的“飾符圖片,認為這個古彜文距今已有九千年以上的歷史,加上其初創時期已有萬年以上的歷史”,於是他大膽立論:“古彜文是世界文字始祖”,這壹結論比大地灣刻劃陶文要早2000年左右。王子堯(已故)在《古夷人史跡遺物與三星堆始源文化理論研究》壹文中說:“在彜族世居的雲南呈貢金寶山彜區距今12000年—10000年前的古人遺址,也出土了三個陶符,用彜文破譯為“麽奪織”,是彜族古代對竹崇拜社會的遺物。”[2]也就是說,金寶山出土的12000年—10000年前的刻劃彜文不但記錄歷法,還服務於宗教祭祀活動。據悉,這三個陶符經考古專家測定有10000—12000年的歷史,比具有9000多年的賈湖遺址還早3000年,比大地灣彩繪陶文早4000年。

我國歷史學家、文字學家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古文字之辯證發展》中說:“這些刻劃符號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如花桿或族徽之類”。在談到西安半坡刻劃符號時說:“彩陶上的這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說就是中國文字(漢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中國秘書史》第壹章說:“最早的文字產生於約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李孝定《從幾種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中提出:“半坡文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國文字,與甲骨文同壹系統。”[3]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在《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幹問題》中提出:“這種陶器上的簡單文字,考古工作者以為是符號,我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壹些簡單的文字。”[4]但是,這些刻劃陶文還是無法用“甲骨文”解讀。

筆者撰寫了幾篇拙文《試析彜文字產生的源頭》《彜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秘面紗》《彜族文化與大地灣刻劃符號的同源關系》,特別是《彜族文化與大地灣刻劃符號的同源關系》壹文,引起各界不同的反響,得到著名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王彬先生的重視,並通過微信將文章轉發給《天水晚報》總編輯王若冰先生,認為此文對中國文字源流進行比較研究,很有新意,對大地灣文化研究也很有價值,推薦該文在《天水晚報》用四個整版進行全文登載。

為能直觀、簡潔地向讀者展示古彜文解讀各地刻劃陶文,筆者將古彜文解讀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符號圖片進行展示,旨在說明古彜文的發展至少與最久遠的刻劃文字是同源文字,進壹步證實了這些刻劃不是符號是文字的結論,也證明了中國古老方塊字即彜漢文字是同宗同源的文化體系,只是這個源頭還在更久遠的年代。

(壹)古彜文釋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上述圖1—1至1—8是古彜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2—1至2—5釋讀西安半坡刻劃陶文,3—1至3—6釋讀馬家窯陶文,4—1至4—5釋讀馬廠刻劃陶文。通過比較解讀,在大地灣、西安半坡刻劃陶文比較中,兩地至少有13個刻劃陶文是相同的,這說明了兩地刻劃陶文之間具有同源性、傳承性,是壹脈相承的文字體系;再往後比較研究中發現,西半坡刻劃陶文中有3個傳承發展到馬家“圖片圖片圖片”刻劃陶文中,在馬家窯與馬廠刻劃陶文中,至少有10個刻劃陶文相同。

特別是刻劃陶文“圖片”,在大地灣、西安半坡遺址、馬家窯、馬廠等四地都出現,這表明這些刻劃陶文之間存在傳承發展的軌跡。為什麽這些刻劃陶文會在不同的地點出現呢?這說明了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的遷移發展而發展,從而使同源文化在不同空間和時間裏出現,進壹步說明了彜族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之間具有同根性、同源性。

為進壹步證實刻劃文字、古彜文之間的關系,筆者從考古遺址、遺址距今年代、遺址刻劃陶文比較等三個方面研究發現,這些刻劃陶文之間如鎖鏈壹樣環環相扣,形成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陶文的文字發展傳承軌跡,從而得出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刻劃陶文是大地灣刻劃陶文的延續發展結論。此外,這些刻劃陶文還與浙江良諸、江西清江吳城、青海樂都、河南偃師二裏頭等遺址刻劃陶文有著緊密的傳承發展痕跡。讓人難於理解的是,壹直在西南彜區使用的古彜文卻破解了被學界稱為難解的“天書”,解答了考古發現的刻劃不是符號,是文字的結論。

圖片

圖5—1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陶文比較

三、大地灣刻劃陶文的外延發展和傳承軌跡

筆者研究發現,大地灣壹期刻劃陶文“圖片”在西安半坡、浙江良諸、河南偃師二裏頭、江西清江吳城出土的刻劃陶文中都出現“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在彜文中“圖片”讀作“S?33 、tɑ21”,有兩個義項,即樹(從偏旁);壹(單)。該符號根據各地考古發現測定時間為,大地灣“7800—7300年”,西安半坡“7000—6000年”,浙江良諸“5800—4400年”,河南偃師二裏頭“4000—3400年”,江西清江吳城“3800年”;五地刻劃陶文時間相差依次為“800年、2000年、3800年、4000年”,這說明刻劃陶文“圖片”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中出現,說明了人類遷移發展把文化基因帶到不同區域傳承,故五地方的刻劃陶文才形成延續發展的軌跡。

圖片

圖6—1刻劃陶文外延發展軌跡

大地灣“圖片”在西安半坡、陜西臨潼姜寨、浙江良諸、青海樂都、河南偃師二裏頭中都出現“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相互之間時間相差“800年、1800年、2000年、3400年、3800年”,且這五個地方出現的刻劃陶文,在彜文裏寫作“圖片”,讀作“S?33”,意為“木、神(五行木)”,圖7—2是大地灣二期彩繪陶文與彜文比較解讀的圖片。

圖片

圖7—1? 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發展軌跡

圖片

圖7—2 大地灣二期彩陶刻劃陶文與彜文比較

圖8—2中“圖片”陶文,是大地灣彩繪陶器、彩陶殘片上不同方向的相同陶文,該陶文在西安半坡、陜西臨潼姜寨、浙江良諸、河南偃師二裏頭中都同時出現“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在古彜文中,這個彜文字圖片讀作“?33 、d?21、 d?21”,其意為“畜,錢財;(產)生、孔、癸(天幹數);翅膀等”。根據考古發現,四地相互間時間跨度為“1000年、1200年、3000年”。

圖片

圖8—1 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外延軌跡

圖片

圖8—2? 大地灣二期刻劃陶文與彜文比較

再如西安半坡考古發現的“圖片”刻劃陶文作字例,該陶文在浙江良諸、馬家窯、馬廠、青海樂都、河南偃師、江西清江吳城都有,其形態為“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同樣,在甲骨文、古彜文中也有這個文字,甲骨文中圖片釋為“又”;在古彜文中與“圖片”相近的有四個,可讀作“zu21、t?o13、 go21、gu21”,其意為“由(來);轉;回、歸;處所等。這說明了“甲骨文”、“古彜文”與上述六地刻劃陶文是同壹文化體系,壹脈相承,他們在文化上具有同源性、同壹性。

圖片

圖9—1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發展軌跡

圖10—2是大地灣考古出土彩繪陶器上的刻劃陶文,特別是大地灣刻劃陶文“圖片”,在西安半坡、陜西臨潼姜寨、浙江良諸、馬家窯、馬廠、青海樂都、河南偃師等地方都出現“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從未間斷,該字符在考古遺址刻劃陶文中的發現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當然,這個刻劃陶文“圖片”在甲骨文和古彜文中同樣存在,在甲骨文中“圖片”釋為“甲、十”,在彜文中“圖片”可讀作“sэ21、k?55 、kЩ21 ”,其意為“魚鱗殼;貴;交配、生育魂等。”

圖片

圖10—1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發展軌跡

圖片

圖10—2? 大地灣二期刻劃陶文與彜文比較

四、彜文化解析大地灣刻劃陶文文化內涵

為更多地挖掘大地灣遺址考古發現彩繪陶文信息,筆者從36個大地灣刻劃陶文列表中,選取部分字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彜族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之間的更多文化信息。曾有人問我,能否解讀出壹句完整的句子或是詞語之意,其產生的意義重大深遠,但因獲得的刻劃陶文樣本都是單個的彩陶殘片和壹些不算完善的考古信息,很難從單個的刻劃陶文中解答出完整的句義,更何況尚未找到完整的彩陶上刻有連貫的刻劃陶文,這肯定是難上加難。就從解讀甲骨文來看,自1899年發現甲骨文以來,從發現的15萬片甲骨上整理出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經過100多年的解讀,到目前為止,甲骨文也只解讀出1500個左右單字,所以才有了“認出壹個字,獎勵10萬元?”的破解文明密碼的“攻堅戰”,試想難度之大,不言而喻。下面是筆者根據彜文古籍文獻中常出現的句例,結合考古資料,嘗試從刻劃陶文中解讀出更多的文化內涵。

(壹)對大地灣彩繪陶文“圖片”的分析推測

壹是從彜文古籍文獻中常出現的句例分析“圖片”的文化內涵。上圖1-1是大地灣彩繪陶文總表,表中第31個陶文來源於下圖6—1陶片樣本F709:p15,這個彩繪陶文圖片,在彜文中有三個字形與之相近,即圖片、圖片、圖片,彜語依次讀作m?21、bⅰ13 、bu33,其義分別為“母、陰、大,(偶蹄動物的)蹄子,始”。根據伏羲文化研究表明,伏羲氏是壹位遠古時代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由漁獵畜牧向農耕文明進化,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階段的創世英雄。伏羲時代雖然是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但人們還普遍存在對母性的崇拜。根據彜文獻記載,彜族同樣也從漫長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在彜族傳統文化中,父為陽,母為陰,故彩陶殘片上的陶文“圖片”與古彜文“圖片”對應,其義可選擇“母、陰、大”之義。

圖片

圖11—1? 大地灣出土彩陶刻劃陶文

如果將“圖片”與圖1—1中第12個符號“圖片”結合起來,就能得到壹個完成的意思。古彜文中與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圖片”相近的有三個字符。壹是“圖片”與大地灣“圖片”相近,在古彜文中“圖片”讀作za13 ,意為“下、降 ”;二是“圖片”在古彜文中讀作ndo13,意為“居住”;三是“圖片”在古彜文中讀作 ?55,義為解,放。筆者認為,大地灣遺址中的“圖片”選取“下、降”之意最為恰當。因為在彜文古籍《西南彜誌》《彜族源流》等文獻中,常常出現“圖片”與“圖片”在壹起結合出現“圖片圖片”,在彜語翻譯中直譯為“母降”,意譯為“陰降”。另在古籍文獻中也常看到“圖片圖片圖片圖片”,意為“陰陽升降”或“陽升陰降”。

二是從大地灣考古發現動物骨骼分析彩繪陶文“圖片”的文化內涵。正如所述“圖片”在彜文中有相近字三個“圖片”“圖片”“圖片”,分別讀作m?21 、bⅰ13 、pi33,釋義分別為“母、陰、大,(偶蹄動物的)蹄子,始。”之義。再結合大地灣壹期發掘出土的灰坑、房址、墓葬中發現的豬、狗、鹿、羊和其他動物骨骼分析,三個形近的古彜文中“圖片”讀作bⅰ13 ,意為(偶蹄動物的)蹄子,這與大地灣考古發現的豬、狗、鹿、羊的骨骼來分析是吻合的。

通過分析推測,大地灣彩繪陶文“圖片”得到兩個結論,壹個是根據彜文古籍文獻中常出現的句例,義為“母、陰、大”之義,另壹個根據大地灣考古動物骨骼考古分析推測為(偶蹄動物的)蹄子,至於選擇那個結果更為恰當,這需要更多學者結合大地灣8000年前的地理環境及生活軌跡進行判斷探索,選擇出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文字內涵。

圖片

圖11—2 大地灣博物館家畜訓養圖片

(二)大地灣第壹期彩繪陶文“圖片”的文化內涵

圖1—1中第4個陶文,是第壹期A類彩繪符號H3114“圖片”,如下圖12—1為大地灣第壹期彩繪陶片圖片,根據大地灣遺址中植物木炭的出土分析,表明當時大地灣以針葉和闊葉混交林為主,其植物樹種以冷杉、榆樹、榛木、白蠟樹、鐵木、槲櫟(青岡)、花楸、槭木(楓)等,分別屬於落葉喬木和常綠灌木,其中亞熱帶樹種有槲櫟和鐵木兩種。結合這些遺址中的植物木炭分析,“圖片”所表達的是壹種人們常用的植物樹種,而在古彜文中,“圖片”、“圖片”“圖片”與“圖片”在結構上相似或相近,在古彜文中“圖片”,讀作Po33 ,緯(線)之意;圖片讀作Po33,義為鉆、捅;“圖片”讀作“so13 ”,義為“松、杉或小麥”。結合大地灣遺址植物木炭考古分析,“圖片”彩繪陶文所表達的意思應是下圖12-2植物樹種中的第壹種冷杉,筆者認為他就是古彜文中“圖片”讀作“so13 ”,義為“松、杉或小麥”。

圖片

圖12—1 大地灣第壹期彩繪陶文圖片

圖片

圖12—2大地灣考古植物木炭圖片

當然,以大地灣為代表的仰韶文化刻劃陶文能用古彜文釋讀外,大地灣、馬家窯等地發現的彩陶圖案在彜族圖騰、彜族服飾、彜族建築、雕刻、繪畫中常常出現,如火鐮紋、如意紋、圖騰紋、螺旋紋、幾何紋、動物紋、八卦紋、植物紋、犬齒紋等,這種高密度的文化信息重合,說明古彜文解讀大地灣等地刻劃陶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也更加有力的證明了古彜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的同源性、同根性關系。

結? 語:通過多角度分析探索,驚人地發現越古老的文化越往上追溯,其文化的同源性、同根性、同壹性特征更為明顯,在核心價值觀上更是壹脈相承。從古彜文解讀大地灣等地彩繪陶文,明確得出大地灣彩繪刻劃不是符號而是文字,進壹步闡釋了彜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是壹脈相承,壹母所生的同根同源文化,用彜文化解讀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無疑是壹把打開文明源頭的金鑰匙,是破解文明要素“文字”難關的突破口,這對探尋中華文明源頭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宋進喜著《大地灣文化概說》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第1版。

②張津梁主編《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編》2019年6月印。

③王子國編著《彜文字釋》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次印刷。

④畢節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編《藏羌彜走廊·彜族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⑤丁詩建 王繼超 李玉平編《明清彜文書法匯輯》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

⑥貴州省彜學研究會 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語文辦公室 貴州民族學院彜文文獻研究所 貴州省畢節地區彜文翻譯組編《簡明彜漢字典》貴州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

⑦滇川黔桂彜文協作組編《彜文字集》貴州民族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⑧周宜興著《中華文明8000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1版。

⑨周子博 周宜興著《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字‘二進制計數與六十四卦’》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第1版。

附:

1、榮氏《開山圖註》曰:“伏羲生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徙治陳倉(今陜西寶雞,與天水為鄰”。鄭椎《通誌》也有:“伏羲,生於成紀,作都於陳”的記載。《繹史》卷三亦雲:“伏犧生成紀,徙治陳倉”。《帝王世紀》雲:“庖犧氏(伏羲)稱太昊,都陳”。

[1] .張津梁編《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編》第60頁《關於伏羲文化內涵和外延的思考》。

[2] .畢節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編《藏羌彜走廊·彜族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第95頁。

[3] .李孝定《從幾種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

[4] .《文物》1973年02期。

  • 上一篇:有什麽不錯的言情小說可以推薦
  • 下一篇:《春坊正字劍子歌》原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