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蟻是蟲和螞蟻的統稱!
螻蛄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螻蛄科。大型陸地生物。觸角比體長短,前腳在挖,沒有產卵器。本科昆蟲俗稱蟋蟀。俗名拉拉,土狗。全世界已知大約有50種。中國已知有四種:華北,非洲,歐洲和臺灣省。
狹長。頭部小,呈圓錐形。復眼小而突出,單眼2只。前胸背板呈橢圓形,背部凸起如盾,兩側向下延伸,幾乎包裹住前腳掌的基底節。前腳掌的特點是厚而短的結構,基關節極短而寬,腿關節略彎曲呈片狀,脛骨關節很短呈三角形,有很強的尖刺,便於挖掘。聽力設備內側有1條裂紋。前翅短,雄蟲會唱歌,發音鏡不完善,僅由斜脈和斜脈形成長江三角洲狀腔。終網面積小,雌性產卵器退化。
壹般在晚上,但溫度適宜時,白天也可以活動。當土壤相對濕度為22 ~ 27%時,華北螻蛄的危害最嚴重。土壤幹燥,活動少,危害小。成年人有趨光性。夏秋季氣溫在18 ~ 22℃之間,風速小於1.5米/秒時,夜間可用燈光引誘大量蟋蟀。螻蛄可以向後跑,尤其是在洞穴裏。成蟲和若蟲都擅長遊泳,而雌性有保護卵和哺育幼體的習慣。若蟲直到4齡才能獨立活動。蟋蟀的發生與環境密切相關,常棲息於平原、輕鹽堿地、江、海、湖沿岸的低濕地地帶,特別是沙壤土和富含腐殖質的地區。
華北螻蛄生活史悠久,2 ~ 3年1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中越冬,深度達1 ~ 16米。每孔1蟲,低頭。次年,氣溫升高,開始移動,地表長出約10 cm的隧道。非洲蟋蟀只在洞頂養壹堆虛土或短隧道。6月至7月為產卵高峰期,多產於輕鹽堿地區的坎、堰附近向陽、高、幹的地方。在15 ~ 30厘米深度的卵室內,成堆地產下數十枚或更多的卵。每只昆蟲壹生產卵80 ~ 809粒,平均417粒。卵期為10 ~ 26天。10 ~ 11月以8 ~ 9齡若蟲期越冬,第二年以12 ~ 13齡若蟲越冬,第三年以成蟲越冬,第四年6月產卵。非洲螻蛄在黃淮地區2年左右完成1代,在長江以南1年完成1代。產卵習性與華北螻蛄相似,傾向於潮濕地區,集中在河流、池塘、溝渠附近。卵期為15 ~ 28天。在黃淮地區,當年成若蟲,以4-7齡越冬,若蟲* * * 8-9齡,次年夏秋兩季以成蟲越冬,第三年5-6月產卵。
生活在螻蛄營下,吃新播的種子,啃咬作物根部,對作物幼苗危害很大,是重要的地下害蟲。它們通常生活在地下,晚上和清晨在地下活動。在土壤中形成隧道,使作物的幼根脫離土壤,因失水而死亡。螻蛄的食性復雜,對谷物、蔬菜、樹苗都有危害。非洲螻蛄也危害南方的水稻。臺灣省螻蛄破壞臺灣省的甘蔗。據國外記載,有些物種還以其他陸生動物為食。如蠐螬、蚯蚓等。
螞蟻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
目前有21亞科283屬(Bolton 2003以後)(采用16亞科的主要分類系統,與21亞科的系統相比,新系統從蟻科亞科中劃分出幾個亞科)。螞蟻是壹種常見的昆蟲,很容易識別。壹般體小(0.5mm-3cm),有黑、棕、黃、紅四種顏色,體壁有彈性,光滑或有毛。口嚼,上顎發達。天線呈膝狀,有4~13個節點,長柄節點,末端有2~3個節點。腹部1或1和2打結。有翼或無翼。前足間距大,呈梳狀,是角清潔器(用於清潔觸須)。據估計,只有大約壹半的螞蟻——目前大約有11700種——被描述過。還需要開展更廣泛的螞蟻區系研究。常見的有小螞蟻。
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也是數量最多的昆蟲種類。因為各種螞蟻都是社會群體,所以在古代被稱為“螞蟻”。根據現代形態學的分類,螞蟻可分為螞蟻和白蟻兩大類。
螞蟻種類繁多,世界上已知的有9000多種,中國已鑒定的有600多種。螞蟻的壽命很長。工蟻能活幾個星期到3-7年,蟻後能活十幾年或幾十年。壹個蟻巢可以在1個地方生長數年甚至50年以上。
螞蟻的外形分為胸和腹三部分,有六條腿。蟻卵長約0.5毫米,不規則橢圓形,乳白色,工蟻體型較小,長約2.8毫米,全身褐色,仔細觀察很容易發現單只螞蟻。雄性和雌性螞蟻都比較笨重。腹部肥胖,頭和胸部呈褐色,前半部分腹部呈褐色,後半部分呈褐色。雄蟻體長約5.5毫米。雌蟻身長約6.2毫米。
螞蟻是典型的群居昆蟲,它具備群居昆蟲的三個要素,即同壹物種的個體可以相互合作照顧自己的幼蟲;有明確的分工;在蟻群中,至少饑餓的世代是重疊的,後代可以照顧上壹代壹段時間。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白蟻”不是螞蟻,白蟻除了擁有相同的社會之外,在生理結構上也與螞蟻有很大的不同。
生物行為是指生物體能夠從外部感知的適應性活動。行為主義是對這些活動的研究。形態學和行為學最早被人們註意到,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獲得了生物行為學研究的理論武器和實驗手段。進化論把動物的行為提高到了適應性的水平。
目前生物行為的分類非常混亂。從遺傳和發展的角度看,壹般分為先天行為和後天行為,即本能行為和學習行為。但是,這種分類方法並不常用。人們壹般根據行為的功能對行為進行分類。遺憾的是,這種分類方法並不嚴格,而且存在大量的重疊區域。
螞蟻的種類和分工
發展成完全的變態。所有的螞蟻都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壹般來說,壹個群體中有四種不同的螞蟻。
l、蟻後:生殖雌蟻,或稱雌蟻,在群體中體型最大,特別是腹部大,生殖器官發達,觸角短,胸足小,有翅,翅脫落或無翅。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管理這個大家庭。
2.公螞蟻:或稱父螞蟻。頭小,上顎不發達,觸須細長。它有發達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功能是與蟻後交配。
3.工蟻:有能力的螞蟻。無翅,壹般是群體中最小的個體,但數量最多。復眼很小,單眼很小或者沒有。上頜骨、觸角和三對胸足發育良好,善於行走。工蟻是不能生育的雌性。工蟻的主要職責是建造和擴大巢穴,收集食物,餵養幼蟻和蟻後等。
4.兵蟻:頭大,上顎發達,能碾碎堅硬的食物,從而成為保衛群體時的戰鬥武器。
螞蟻們成立了壹個群體,也是通過婚姻和飛行認識的。相識後壹見鐘情,飛行中或飛行後交配。“新郎”沒有活多久,交配後不久就死去了,留下“寡婦”蟻後獨自過著孤獨的生活。蟻後脫下翅膀,選擇合適的土壤和地方在地下築巢。她“孤軍奮戰”,實力有限。她只能臨時搭建壹個小房間作為住的地方,讓自己懷孕的身體有壹個產房。體內的卵成熟產生後,幼蟲孵化,蟻後忙碌。每壹只幼蟻都被從她的嘴裏餵以食物,直到這些幼蟻成長為成年蟻並能獨立生活。當第壹批工蟻長大後,它們挖洞通往外界尋找食物,然後擴大巢穴的建築面積,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成員提供住房。從此,吃了很多苦的蟻後坐下來享受生活,成為這個大家庭的統帥。養育幼蟻和餵養蟻後的工作由工蟻承擔。但是蟻後會繼續交配,產生受精卵來繁殖大家庭。她的壽命可以長達15年。蟻巢的形式多種多樣,大多在地下泥土中築巢,挖掘隧道、密室、民居,在入口處附近堆放挖掘物和樹葉,形成小丘進行保護。有些螞蟻利用植物的葉子、莖、葉柄等。築巢並把它們掛在樹上或巖石上。其他的螞蟻生活在森林地區的腐爛的木頭裏。更具體地說,壹些螞蟻在其他種類的蟻巢中或旁邊築巢;兩個“家”沒有糾紛,可以和睦相處。這種蟻巢叫混合蟻巢,其實是異類。無論不同的螞蟻還是同壹物種的螞蟻,壹個巢穴中的螞蟻數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最小的蟻群只有幾十只或近百只螞蟻,有的有上千只,而大的蟻群可以有上萬只甚至更多。
在中國南方的闊葉林裏,還有壹種跳尾蟻。顧名思義,它長著鉗子的尾巴經常翹起來,好像躍躍欲試,準備進攻。它脾氣古怪,經常和樹打交道。它喜歡用從樹上啃下來的腐泥和老樹皮在樹上搭壹個足球大小的窩,然後混合著從它嘴裏吐出來的粘稠汁液。巢穴分很多層,雄蟻、蟻後和工蟻分別居住在裏面,孩子在巢中出生,成為壹個“獨立王國”。起初,有壹棵樹和壹個鳥巢。當蟻群過大,新的蟻後誕生時,新的蟻後帶領壹些工蟻建造新的家園。有時會發生激烈的領土爭奪戰。為了捕捉樹上的其他蟲子為食,它可以用細長有力的腳在樹冠的枝葉上奔跑。如果兩棵樹靠得很近,就能巧妙地咬住對方的後腳,把對方吊下來,隨風飄移,搖到另壹棵樹上,形成“螞蟻索橋”。為了長期連接兩棵樹之間的通途,承擔架橋任務的工蟻可以不斷更換。樹上的食物都被抓到了,它們成群結隊的下樹,長途奔襲抓地上的小動物。壹旦捕捉到獵物,翼尾蟻會用鉗子註射麻醉溶液,使獵物陷入昏迷,然後用力拉拽,即使是壹只體重超過其100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們輕松拖回巢穴。
當人們經過有這種巢穴的樹下時,應該非常小心。如果它們被打擾了,它們會猛撲過來,從樹上或從天而降,發起攻擊,讓妳遭受蟄傷。每個人都應該小心螞蟻!!
螞蟻的食性在不同亞科、不同物種之間差異很大。壹般可分為肉食性、植食性和雜食性。螞蟻壹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工作。那麽它們在寒冷的冬天去哪裏覓食呢?他們如何度過冬天?原來聰明的螞蟻是在冬天到來之前就做好準備的。他們首先攜帶雜草種子,以便來年播種;同時攜帶蚜蟲、介殼蟲、角蟬、灰蝶幼蟲在巢穴中等待過冬,並從這些昆蟲身上吸取排泄物作為食物(乳蜜)。螞蟻為什麽知道冬天要來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螞蟻的這種本能是受其年生物鐘控制的,換句話說,它們是根據年生物鐘的運行規律,在越冬期間做好食物儲備的。
與螞蟻互動形成的生物已經達到了壹個驚人的程度。有超過52科465種植物(Jolivet 1996)和數千種動物(Kistner 1982;h?lldobler & ampWilson 1990),以及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Schultz & amp;麥格林2000;穆勒等人2001).
螞蟻正在使用非凡的生存策略——種植真菌、收獲種子、放牧產蜜昆蟲、築巢、合作捕食、社會寄生和奴役——這極大地刺激了科學家和公眾的好奇心。
螞蟻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生存,秘訣就在於它們生活在壹個非常有組織的群體中。它們壹起築巢,這樣它們的蛋和後代就可以在裏面安全地成長。
螞蟻有不同的種類,每壹種都有自己特殊的職責。當蟻後產卵時,大部分的卵會發育成雌性。他們被稱為工蟻。它們負責建造和保衛巢穴,照顧蟻後、卵和幼蟲,尋找食物。到了壹定的時候,雄性和新的蟻後就會產生。它們有翅膀,成群地飛出巢穴。交配後,雄蟻死亡,新的蟻後開始過另壹個群體的生活。
蟻後是蟻群中最重要的成員。它是唯壹會下蛋的。這意味著它是這個群體中所有螞蟻的母親。工蟻餵養它,清潔它的身體,並把它的卵帶到另壹個地方去照顧它。
壹些澳大利亞螞蟻把它們的工蟻當作壹個活的儲藏箱。當工蟻收集大量花蜜,即壹種來自花朵的甜味液體,將其吞入體內,身體變得腫脹時,它們會將自己懸掛在巢穴的天花板上,直到其他螞蟻需要吃掉儲存在體內的花蜜。
兵蟻正在林地中覓食。為了尋找食物,它們有時會在林地中排隊。它們總是很餓,所以它們會攻擊幾乎任何東西,有時甚至是大型哺乳動物。
不同的螞蟻吃不同的食物。收割蟻吃種子,它們在地窖裏收集種子;切葉蟻吃蘑菇,它們把葉子帶到地下培育蘑菇。壹些螞蟻儲存叫做蚜蟲的昆蟲。他們從蚜蟲身上提取壹種含糖物質作為食物,這與人類擠牛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螞蟻在洞穴中缺乏糖分,這對它們的生長發育非常不利。為了找到足夠的糖,螞蟻壹旦找到甜的東西,觸角就會自主變硬,這是螞蟻的壹種天性。
螞蟻是非常社會性的昆蟲,通過身體發出的信息素相互交流。當螞蟻發現食物時,它們會在食物上傳播信息素,其他螞蟻會本能地將帶有信息素的東西拖回它們的洞裏。
當螞蟻死亡時,它的信息素仍然存在。當其他螞蟻經過時,它會被信息素吸引,但死螞蟻不會像活螞蟻那樣互相交流(觸碰自己的觸角),所以它們帶有信息素的身體會被困惑的同伴運回來當食物。
通常這樣的屍體是不會作為食物食用的,因為除了信息素,每壹窩螞蟻都有自己特定的氣味,氣味相同的東西是不會被攻擊的,這是同窩螞蟻能夠很好合作的基礎。
螞蟻的行為
行為生態學是行為學和生態學的交叉領域,是研究動物行為的起因、發生或發展、適應功能和進化史的科學。行為生態學是生態學中最年輕的分支之壹,它是在20世紀60、7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隨著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生物行為的遺傳研究在遺傳學的指導下蓬勃開展。現代行為生態學已融入遺傳學、生物進化等學科,現代分子生物學也被應用於行為生態學的研究。
螞蟻是現代動物系統中的優勢群體,數量龐大,社會結構非常復雜。螞蟻和其他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統計,生活在蟻巢中的節肢動物多達3000種。螞蟻及相關物種的多樣性,以及螞蟻社會分工的多樣性,造就了螞蟻行為的多樣性。
螞蟻的行為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吸引人,也是壹個大迷宮。正如E.O .威爾遜指出的,它有時會使博物學家誤入歧途。
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 ~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