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相對容易,適合初學者:松木、銀杏、柳樹、楸樹、楠木、香樟等軟雜木都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壹般的作品,也相對容易雕刻,但由於其木質較軟,顏色較淡,有些需要上色以增強其質感。可以用壹些木紋明顯、變化多樣的材料,如水曲柳、松木、彩木、榆樹、香椿等來設計巧妙的排列。壹般來說,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有趣;造型的形態動態越是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就越是理想,以至於出乎意料的漂亮,極具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該是最簡潔、最全面的,充分利用木紋的因素。太復雜體積太小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反差。雖然木紋美觀,但由於木材中有脂肪和非脂肪成分,且兩者界限分明,雕刻時軟硬不均,有壹定難度,所以需要用較鋒利的刀來平整光滑光線(如上圖:紋身,王小慧的水曲柳)。
北方果園或農村庭院裏經常淘汰的老果樹,如桃木、梨木、棗木、蘋果樹等也不錯,容易獲得雕木。但由於它們樹體短,分枝點低,蟲眼多,所以在選擇時要特別註意。
總之,木材是最容易雕刻的材料,它的表面有各種各樣的線條和各種各樣的自然形狀。從事木雕藝術創作,要懂得根據材料應用藝術,要有“仿木”的能力。很多成功的木雕作品都是以木材的形狀、質量、紋理為基礎,壹點點雕刻的整體美、裝飾美與材料本身的紋理、質感相統壹,既協調了木材的整體性,又保持了其生長的運動性,從而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未經幹燥處理的生濕木材不容易立即用於雕刻,否則木材在完成之前就會彎曲開裂,影響作品的順利進行,甚至破壞整體效果。最好選擇經過幹燥(含水率10%左右)或自然幹燥壹年以上的木材。結疤、蟲蛀、發黴的木材也要盡量避免,或者放在作品的背面和次要部位,以免影響作品的質量或收藏價值。在這方面,中國的傳統工藝木雕是很講究的。比如,壹棵樹可分為陰面、陽面、上風面和下風面,陽面年輪稀疏,陰面年輪密集;逆風糧薄,順風糧厚。雕刻人物面部和鏤空作品要選擇向陽迎風的木材,既美觀又堅韌。
材料的選擇雖然浩如煙海,但選擇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壹部作品的“命運”。木雕初學者可以先四處尋找舊桌椅、洗衣板、木鍋蓋、桌椅、腿等。,先用軟雜木練。首先要掌握材料的性能,要得心應手,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創作。木材是壹種極其簡單且容易征服的材料。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註入感情,發揮才華,創造理想。
壹、木雕材料及其性能介紹
紫檀:珍貴木材,亞洲熱帶的褐色和紫色。堅實細膩,俗稱“紅木”,雕刻後高度拋光打蠟黑玉,極為精美。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珍貴的木材。產於中國海南,質地堅實,黑色有條紋,俗稱烏木。真假是有區別的。水沈是真,水不沈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紅木:珍貴的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紮實,略顯粗糙。剛開始顏色是淺黃紅色,時間久了就變成紫色了。經過高度拋光打蠟後極為美觀,適用於各種精致的小工藝雕刻和紅木家具雕刻。
檀香:壹種名貴的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色澤灰黃色,質地堅韌,紋理細膩,香味極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紫檀木:珍貴的木材。它是中國海南島的特產。其邊材顏色較淺,質地略松,心呈紅棕色,質地堅硬細膩。適用於雕刻各種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家具。
柚木:珍貴的木材。產於東南亞和中國南方,木材堅硬耐用,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形和直線形兩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對技巧要求很高。因為柚木的直徑比較大,可以做大型木雕。
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膩柔軟,色澤灰褐綠,紋理波狀,有金黃色光澤,俗稱“金絲楠”。適用於雕刻簡單概括的、仿古的作品,有古樸之美。
樟樹:產於中國南方,特別是江蘇、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好吃,黃色到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糙,耐用性強。紋理明顯交錯,光澤美觀。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壹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家具木雕,不易被蟲蛀。
雪松:產於長江流域及江南。顏色由淺黃色轉為深黃色和棕色,時間較長。材質細而實,直而略粗糙的質地,適合雕刻比較大而粗糙的作品。
椴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類似銀杏木,色黃白(又稱白木),質輕軟細,紋理直勻,有絲光澤,易雕刻。具有不變形、不開裂的特點,但不耐磨。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種浮雕墻飾和普通工藝品。
黃楊木:珍貴木材,產於中國南方,是壹種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膩,質地細致均勻。雕刻後高度拋光打蠟,極為精美。最適合小圓雕人物。
樺木:產於中國北方,呈黃色,略呈褐色,紋理細密均勻,斑點美觀。材質堅硬,細膩光亮,稍重易裂,適合雕刻小作品和實用工藝品。
色木:類似樺木,產於東北。木紋有奇特的立體效果,染色後可代替紅木,適用於雕刻小作品和實用工藝品。
楸樹:產於我國東北地區,灰白色、灰綠色、褐色或紅褐色,重量和硬度適中,結構稍粗,結構松散。紋理呈波浪狀,染色後可替代楠木效果,不易變形開裂,特別適合制作大浮雕或簡潔的圓雕作品。
黃伯洛:材質特性略遜於產於我國南方的楸樹。木紋美觀,細膩明亮,顏色壹開始是明黃色。
山楊:產於我國南方,生長量少,質地細膩。木頭是軟的,要壹百年才能長出來。多用於制作屏風懸掛等工藝雕塑。
水曲柳:與水曲柳相似,產於中國東北,材質堅硬,紋理順直,木紋美觀。徑向截面是漂亮的平行條紋圖案,半弦截面是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由於木材容易開裂變形,只適合雕刻簡單抽象的圓雕,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著稱(右圖:水曲柳)。
劉:產於東南亞。分為白柳安和劉宏安。白柳安結構粗糙,質地野雞,易於幹燥加工。劉宏安結構紋理同上,放射狀花紋美觀,但幹燥加工困難。兩者都適合雕刻簡單抽象的作品。
松木:產於中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臺灣省。松樹分為落葉松、紅松和馬尾松。紅松黃棕色,略肉紅色;馬尾松呈深褐色,略帶紅色;落葉松是黃白色,略帶褐色。松木由於年輪劃分明顯,樹脂道多,木紋廣泛美觀,裝飾趣味強,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在著色時,可采用樹脂條紋進行特殊處理,如對比色,以增強其木紋的裝飾效果(左:松木)。
銀杏木:又名銀杏木,也是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中國的南北方。木材呈淡黃色,質輕、柔軟、質地細膩,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隨著時間的推移顏色越深,適合浮雕和壹般的圓雕。但由於其藥用價值,是國家保護植物,目前用於雕刻的材料很少。
二、木材幹燥方法介紹
手工幹燥法:將木材密封在蒸汽幹燥室內,通過蒸汽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幹燥。最高的幹燥程度可以使木材的含水率達到3%。但高溫蒸發後的木材受損,容易變脆,失去韌性,不利於雕刻。壹般來說,原木的幹燥程度應保持在30%左右的含水率。
簡單的手工烘幹法:首先用火將木材內部的水分烘幹。第二種是將木材中的樹脂用水煮沸,然後風幹,這種方法稱為水浸風幹法。這兩種方法可以縮短幹燥時間,減少樹木的可變性,但只適用於小塊木材(放在瀝青桶裏),木材浸泡後容易變色,損傷木材。
自然幹燥法:通常采用風幹法。將鋸好的木材(木板、方形或圓形)分類並堆放。木樁底部離地500-700 mm,中間留有空隙,讓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會逐漸幹燥。自然幹燥通常需要幾年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使木材達到壹定的幹燥要求(下圖左側:自然幹燥法)。
第三,處理浮雕金屬板變形的方法
幹壓法:將翹起的薄片放在平整的桌子或地面上,用重物(如石頭、鐵塊)壓在翹起的部位,利用物體的壓力將翹起的部位壓平。如果鈑金件的彎弓翹曲,必須將鈑金件的凹面向下放平,將重物壓在鈑金件的凸面上,直到彎弓翹曲部分變平,然後取出雕刻(如下圖:幹壓法)。
水壓法:與幹壓法基本相同,只是在使用上述壓力法的同時,將需壓平的翹曲部分灑水或整片浸泡在水中。展平後要註意平、陡、直垂直,還要通風,否則會恢復原狀(下圖右:水壓法)。
在普通美院雕塑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通常是以西方學院派的造型方法為基礎。前幾年我們教研室在素描和泥塑方面做了很多改進,但作為浮雕學科的基礎課,還需要進壹步探討。
四年制裝飾雕塑專業培養學生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壹是掌握全面紮實的泥塑基本功;二是樹立正確的裝飾雕塑設計理念和掌握設計方法的關鍵,並將所學的基礎知識運用到設計實踐中。近年來,在浮雕基礎教學中,我註重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試圖使學生從單純的西方傳統具象寫實過渡到適應建築裝飾特點的實踐。在項目安排上,花壹半的時間引導學生關註浮雕的材質、結構、加工工藝,將眾多因素統壹到壹個具有抽象功能的形式上。這種形式也必然是人的對象化——即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反映。這種訓練從浮雕設計的本質出發,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即拋開情境框架的約束,訓練學生停留在邏輯推理的理性基礎上。它不僅是正確設計思想的引導過程;也是壹個了解材料和結構的過程。
整個課程強調和培養學生想法的多樣性和系列性,並在過程中不斷綜合、篩選、歸納。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題必須與技術實踐課程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材料、結構、結構形式、節點和技術,使用不同的材料(玻璃鋼、銅皮、木材、大理石和花崗巖)來實現壹個抽象的功能——量感的需要。
“裝飾浮雕”的作品不僅具有壹定的藝術審美屬性,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有直接的實際用途,或專門用於裝飾房屋、建築、廣場、公園等。在裝飾浮雕作品中,功能結構(經濟性、堅固性)和審美屬性(美感、藝術形象等)的特征。)都是集成的。“裝飾性浮雕”是指裝飾性浮雕。裝飾,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形象,改變形狀,體積和空間深度。“變”字和傳統戲曲中的化妝、服飾、舞蹈壹樣,都是為了強調人物性格特征的誇張,也是為了適應工藝制作而簡化的。這種“變”必須服從意境和情調,擺脫自然的束縛。
“裝飾性”要從三個基本方面考慮。壹個是形象的泛化,(不僅僅是壹張臉)美的部分要誇張。二是構圖,強調形式美。三是具體凹凸體積的詳細變化。每壹個簡單的形式都有這個細節的變化,每壹個細節的變化都決定了整個作品的成敗。
“裝飾性”就是強調某樣東西,舍棄某樣東西。任何壹種藝術,要想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總要排除壹些自己無法表達的東西,或者可以表達,但無法超越其他藝術的東西。繪畫沒有音樂,音樂沒有可見的形式,雕塑沒有色彩關系和靈活的舞步,圖案不需要透視和量感。拋棄壹面,專註另壹面,才能凸顯個性和裝飾。
“裝飾”,在藝術處理上,傾向於采用圓角方形,根據曲線剛性,平而不縱的學習,取形去肌理,變自然形態為工藝形態,突出裝飾效果。這是加強和削弱裝飾,誇大和簡化的重要方法。
“裝飾浮雕”除了意境,還要考慮功能性和制作施工的問題。尤其是放置在建築物上的作品,更要註意放大處理的準確性,以免在施工中產生誤差,既保證了藝術質量,又影響了作品最終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如何塑造壹個形體,挖壹個坑,取壹個情境,表達壹種感覺,壹種理解,壹種因客觀變化而變化的觀念,總有思維和心境的交流;伴隨著直覺和理性;想象和任何壹個互動,直到妳覺得成分足夠美味,也許這個時候就是合理不合理了。
我經常啟發學生,在某種形態下,哪怕是壹塊石頭、木頭、鋼筋,壹旦出自妳手,它的氣血、靈魂都屬於妳,必須承載妳的氣質。妳的作品是妳的孩子。
裝飾浮雕和其他雕塑壹樣,很有個性,很有個性;心血來潮,因人而異即使是同樣的技能也壹定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候甚至就像壹只羊吃草和鍋裏煮草的區別,壹個變成牛奶,壹個是草。既然作品因人而異,也就是說:作品就是妳。妳的清與濁,厚與薄,天真與成熟,壹定是作品的氣勢與風格。難怪有人說,會看雕塑的人,能通過妳的作品看出妳的氣質和修養。
聽大型交響樂的過程和創作壹個雕塑驚人的相似!不同的音樂聲音就像變幻莫測的形狀,指揮就像技藝高超的雕塑家,調控著“形狀”的微妙變化。在壹個雕塑中,形象中的客觀成分是什麽?主觀成分是什麽?只是風格和觀念的問題,但壹個生動的人像和壹個抽象的“身體”在造型價值上似乎是對等的。選擇具象的人物還是抽象的“身體”來構成作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表達的內涵是否清晰,處理形象的形式和手段是否選擇和處理。
課堂上,面對設定好的模特,讓學生充分觀察和分析每個模特的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這首有壹點苦澀和悲傷;壹個人有純潔和高貴的感覺。這首豐滿順滑,旋律飽滿;另壹種是細而僵硬,產生節奏感。但無論多麽深刻,只有用裝飾浮雕特有的語言來表達妳所看到的,妳內心感受到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裝飾浮雕作品。
石膏雕像是雕塑作品的“半成品”,雕塑作品必須由實際堅硬的材料加工制作而成。即使石膏作品在展覽中展出,也大多是模仿銅和石頭制作的。因為,它也有“材料美”,尤其是裝飾浮雕作品。設計時要考慮用什麽材料進行加工,想象某種材料完成後的效果,預見加工制作過程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材料變化和困難。我系成立的教學實踐研究所正是為了改進教學方法並應用於教學實踐而成立的。為了讓學生能夠參與和嘗試硬質材料和石膏手稿在質感上的區別以及在學校產生的視覺沖擊。實習課前,系裏準備了玻璃鋼材料,銅皮,漢白玉。文人鍛造銅皮的學生,在設計構圖時考慮尺寸和用料的多少;學貼玻璃鋼的同學可以把尺寸做的稍微大壹點,因為玻璃鋼材料相對來說更便宜,更容易操作。
面對現有的幾種硬質材料,哪位同學能充分發揮自己夢幻般的理念和多樣化的處理方式,明確這件作品的擺放位置:室內的書桌上還是室內的墻上;是公園的影壁還是建築的外墻?誰能註意並利用這些材料的美,再加上簡單的造型、合理的結構和精致的制作,他的作品壹定會取得出色的效果。
壹般情況下,玻璃鋼材質的作品,外層可以刷銅粉和“真石漆”,也可以刷各種顏色的進口“自繪”。這種材料適合表達輕松愉快的主題。鍛造銅材的作品是將銅皮鍛造拋光,再噴上壹層硝基漆,最後鑲嵌在意大利進口的“大白”石板上(適合室內裝飾)而成。在題材上,壹般用來塑造人體美的構圖。在大理石作品中,人和冷酷的動物壹般是通過“劈斧”塑痕和打磨過的臉的對比來表現的。其他材料,如“不銹鋼、鑄銅、鑄鐵、鋼焊”等,在此不壹壹列舉。
壹般來說,各種材料的加工制作都有自己的特殊技巧和秘訣。作為壹個雕塑家,自己和工匠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雕塑家既是榮譽工匠,又是技藝高超的石匠。我們在學校培養學生,就是培養他們將來進入社會後,能夠獨立設計制作色彩豐富的裝飾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