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二年(1209),他寫信示好,寫了訃告,找了個中醫,還給他頒發了墨寶館學士。李宗保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詔護國公,改徽為護國公。朱是宋代理學大師。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學識淵博,研究過儒家經典、歷史、文學、音樂甚至自然科學。他的歌詞語言優美,風格俊朗,沒有濃墨重彩或用典之病。可見很多作品的語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比較講究。但其詞的意境多了壹點理性多於感性,這是因為他註重理學的哲學思想。
朱5歲入學,18歲時,向家鄉致敬。次年(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在朱71年的仕途中,為官9年,其余大部分時間是著書立說和講學?道教方面,有70余部,460卷,主要有《四書註》、《詩傳》、《楚辭註》、《太極圖釋》、《舒同釋》、《明希釋》、《通鑒大綱》等。建立了27個書院,學生數千人?人們。
朱是南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理學家。他是繼孔子之後最偉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明?陶書史會:“朱續其道統,入聖所,工於書法。擅長草,尤其擅長漢字,寫字的時候淡定飄逸。雖是壹片空間,但人爭寶爭秘,無異於推桂之墻。
“初學書法提倡晉唐,提倡復古而不是墨守成規,獨樹壹幟?意,小三淳樸深遠,古天下太平,超出了世俗的預期,深受晉人喜愛。朱壹生留下了數量可觀的書法作品,可惜大部分都已失傳。精選武夷山朱紀念館館藏朱書信、摩崖石刻、石刻、楹聯拓本等手稿,福建美術出版社編輯《朱書法選》。本書紀念朱誕辰875周年,並獻給即將在武夷山舉辦的中國文化節。?
壹、學書簡歷朱的父親朱嵩是個好讀書人,拜王(王安石)之風所賜,王安石的字可以混為壹談。朱,閩輝才子,自幼隨父習書,受書法藝術熏陶。
年輕時,朱對書法更感興趣。他在《家碑刻集序》中告訴自己:“要善用古碑,不能有窮家之書。妳可以隨時拿著歐陽自所收集的文字,以閱讀它們的序言和貼上辯證文字為樂。感覺舒服了,就會突然想摸摸他們的碑文,把他們的字給弄丟了。”。朱的讀書是“學法”和“學漢魏之書,趕上鐘繇”(2)鐘繇是歷代公認的大書法家,當時曹操經常和他討論書。
鐘繇也善書,曹操提拔他為太傅。朱曾經研究過曹操書。唐代張懷瓘的《書端》將曹操的書法列為“奇葩”,稱贊為“絕代風雅”,南梁的於建武也有“筆法出眾”的美譽。可惜曹操草書今已失傳。但是,他天馬行空的書風卻對朱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史料中留下了朱變法的壹段軼事。
有壹天,朱看到在寫顏真卿的《鹿胸帖》,他不同意,就把曹操的方法
給他看帖子。不料,反唇相譏道:“我是秀才,是唐的忠臣CCBA書生,漢朝的篡位者!”壹時無言以對。
從那以後,朱就仔細斟酌了的用詞,改用其他風格。劉詢說曹操是“漢室逆賊”,這是值得商榷的。但朱隨後對各種書法的學習,無疑對他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宋代最推崇顏真卿的書法。宋代書法評論家朱所著《續書》,成書於熙寧七年(1074)。入選代表作名單的只有三個人,顏姝排在第壹位。稱贊他是“忠臣”,文筆“剛毅豪放,體嚴有備”。宋代大部分書法家都研究過顏體。陸遊還寫過《學而優則仕》這首詩。
朱學鐘繇楷書,改草書為顏真卿《爭席》。阿明學者廖景峰說:“我看到朱的壹批書法簡牘,蓋法祿爭書,甚至邊走邊加註釋,又沒事了。意為蔥郁、深邃、古雅,有骨、有筋、有韻。”⑤.魯公是世人對顏真卿的尊稱,可見朱對顏體子研究之刻苦。然而,朱壹生的精力主要花在研究理學上,無意成為書法家。他是剛學完就在臨池讀書,是學者型的書法家。
馮班《鈍書》曰:“書為君子之道,成與朱不棄。”朱崇拜二程的理學,也崇拜二程的書法。他曾錄下程顥的《書法題記》,其中他抓管伸紙畫墨,亦樂此不疲。畫壹點是廢意,取顏是惑...“這是學書的戒律。程頤的書法帖也刻在廬山白鹿洞的墻上,我們每天都可以看。隨後,朱在理學上的聲望日隆,他周遊列國講學,“以理服人,以藝行之”,⑥下課醉酒時,朗誦詩歌,即興著書,尤其是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和“以後寫出來送給朋友。”⑦由於朱是當時的知名學者,所以很多弟子邀請朱題寫其家族的秘帖,讓他有更多的機會見到魏晉唐宋很多著名的,向他們取經,向百家英才取經。直到晚年,他的書法才逐漸提高。
第二,朱是的主要傳世著作,他壹生留下了相當數量的書籍。不幸的是,大量信件和手稿現已丟失。據《四通誌·藝編》記載,自宋代以來,朱書法被收入的有館、古寶仙堂、海山仙集、堂、堂、寶仙堂集、壽松堂集、堂、林素園堂、雲珍堂石刻等。清乾隆十五年出版的《三溪堂刻石集》也收錄了朱的作品。
朱還為全國各地的書院、祠堂和名山題寫了許多匾額、對聯和摩崖石刻。據朱子文集不完全統計,有116處。朱現存的書法多為多行竹簡,其中不少已流入日本。現將朱現存的主要著作介紹如下:
(1)水墨書法帖:教授學士帖:水墨,黃紙,草書,長55.6厘米,寬53.3厘米。信,17行,216字。帖前舊銜為“朱文公”,並有“振華唐吉”、“張渺”、“安宜周書畫章”等印章。這個帖子的文筆和鐘友的挺像的。這個帖子的文筆,分寸感十足,剛勁有骨,深邃古雅。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刊刻於《宋·淑賢·漢》。書法與漢稿貼:水墨紙,草書,這是朱的《俞雲甫家書》與《手稿》的結合。《賦》又名《七月六日帖》,是朱寫給堂弟(雲浮)的壹封信,長33.5厘米,寬45.3厘米,12行,203字。《手稿》是朱《大學或誠章》的手稿,長28.2厘米,寬113.6厘米,48行,約1200字。
通篇用筆,筆勢流暢,體態優美。鐘上有孫承澤的印章,卞靈之、乾隆、嘉慶、宣彤的鑒定。帖前有朱畫像,帖後有和題字11。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發行。贈書帖:墨跡紙書,行書。縱向29 cm,橫向36.4 cm,10行,73字。
鐘上有“項”、“清白”、“鑒賞儀和周”的印章。原作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屬於右軍。筆平靜而連續,既不激越,也不渾厚。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壹份影印本。註意:墨水紙,行書。長32.6厘米,寬46.8厘米。信,14行,130字。鐘上有“湘鑒賞章”,用筆剛勁,用字典雅。破損的紙張被後人重新裝裱,與朱的原作相去甚遠。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列為宋元墨寶書籍之壹;被編入《故宮全集》影印出版。城南合唱:水墨紙,草書。長31.5厘米,寬275.5厘米。內容是朱為張《拭城南》所作的二十首和合詩。卷首有明代李東陽寫的“惠翁守澤”四個字,後面是吳寬等12人。現藏故宮博物院,收錄於《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為宋、金、元卷。此詩雖是朱中年時所作,但其書法作品卻是晚年所作,歷代書法家對此帖評價最高。其特點是文筆沈穩平和,氣勢磅礴,文風多變和諧,可謂之精,晉人之風。朱草書:水墨紙,草書。長33.5厘米,寬72.7厘米。內容敘述廬陵秋谷,筆法是古拙,別具壹格。不幸的是,許多墨跡是不完整的。卷末有丁羽、胡琰、吉煒等四位明人的題詞。
有“合肥李氏王雲草堂金石學書畫印”、“周嘉胃印”、“賈府堂印”等多個印章。現藏南京博物館。文物出版社的八版書法有影印。秋深帖:墨紙書,草書。分為兩頁,長33.3厘米,寬47.5厘米,***32行。每壹行都有不同的詞,有20個以上的,也有4個以下的。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省出版的《故宮全集》(X)。此帖不同於其他帖,結構扁平,間距緊湊,筆法飽滿,沒有滑溜感,陽剛之氣很強。蔔竹帖:墨色紙書,行書。長33.5 cm,橫向未知(部分)。此帖筆法灑脫,點畫細膩,法度嚴謹,骨骼蒼勁。原帖已流向海外,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刊登在《日本書法與道教全集(十六)》中,《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卷部分影印。除本帖外,朱早年流入日本的手稿還有《論語》和《中外帖》。
(2)篆刻:與嚴秀鐵:石刻書法,楷書,收藏於三希堂石渠寶坻書法(以下簡稱“三希堂書法”)。這是朱寫給的壹封信,20行157字。帖前有“秀才世家”、“克勤”印章,帖末有“Xi”字樣。之後是圓形印章(疑似“Xi”二字),以及“體素”、“背秘”、“祥子精甲集”等收藏印章。石刻存北京北海公園讀古樓,北京日報出版社有拓本。
此帖原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刊於臺灣省《故宮全集》(14)。
而是朱的老師,所以朱的文風更為正式嚴謹,蘊含著許多條條框框,顯示了朱趕超魏晉鐘繇的風格。隨役帖、石刻帖、草書,還收錄在三希堂帖中,其中有17行,占128字,依次為《天籟閣》、《墨林秘玩》、《青森閣書畫印》、《何家》、《南長袁氏家藏及珍玩童護永遠》。這本書的風格類似於《言和修帖》。石刻存北京北海公園讀古樓,北京日報出版社有拓本。
(3)碑文及摩崖石刻:劉子玉墓碑:建於南宋惜春六年(1179)十月,原碑現於福建武夷山市。有拓片流傳,縱向共延伸265,438+00 cm,橫向共延伸65,438+005 cm,共46行,每行86字。用筆比較含蓄,點畫雋永圓潤,結構細長,美觀清新,充滿了六朝碑的神韻。穆刻石:“穆”的字跡是楷書,扁扁的,方方正正的。原石高94cm,長157cm。於子珺刻了它並寫了壹個附言。現藏於Xi安碑林,隱石編號為710。
朱摩崖石刻最大的刻字直徑是福州鼓山飲水洞石壁上的“壽”字,字徑超過3米。孤山峰北坡死水潭左前側,有朱《天風海濤》四個大字,楷書豎排,每個字長48厘米,寬39厘米,總碑文高217厘米,東西寬60厘米。落款是“惠翁魏子之書”。此外,江西廬山、福建武夷山、泉州九日山、清源山等著名景點均有朱題字。從各地現存的摩崖石刻來看,筆法雄偉凝重,古拙蒼勁有力,印證了世人贊美朱錫山寫榜書的說法。朱仍有許多原作或摹本匾額、石刻散落在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燕山鵝湖書院;福建建陽、浦城、南安、尤溪等縣市,限於篇幅,就不舉例了。朱也精通詩詞。他曾寫過壹首膾炙人口的詩:壹開半畝方塘,天高雲淡。問渠何處如此清,因有源頭活水。這顯示了他淵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