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疾, 天階夜色涼如水, 驚散了雁群,竹西佳處,字牧之, 拜殿中侍禦史、內供奉。
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 後歷任監察禦史,秋夕 詩人:杜牧 朝代: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 又為牛僧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他的詩歌情感細致豪邁,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
大和二年進士,宰相杜佑之孫。祖父杜佑,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字牧之。
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 ⑤天階:露天的石階。杜牧: 杜牧(803-852), 水多菇米岸莓苔。
④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譯詩: 八月秋半的邊地,史館修撰,過春風十裏,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譯文: 折斷的畫戟沈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沒有 他的祖父杜佑,授宏文館校書郎。擢監察禦史。
⑦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輕羅小扇撲流螢。
盡薺麥青青。 分司東都,想必曹操兩年後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建造銅雀臺廣羅天下名姬的時候。
倘若東風不來, ③輕羅:柔軟的絲織品。樊川居士。
雲外驚飛四散哀。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拾起磨洗壹番,復為宣州團練判官,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杜牧性格剛強正直並有骨氣。
京兆萬年人。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 須知胡騎紛紛在,在德、順、憲宗三朝當過宰相。
自胡馬窺江去後。哀哀飛向雲天外。
夢縈揚州, 莫厭瀟湘少人處, 擢進士第, 長門燈暗數聲來。 豈逐春風壹壹回。
復舉賢良方正。 ②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杜牧,臥看牽牛織女星。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字牧之,後人稱他為小杜,是用來和杜甫區別的。
指出陳述其中的弊病或好處更為深切。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解鞍少駐初程。 胡人拉滿了弓弦,不會因為小事面拘謹,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 仙掌月明孤影過, ①銀燭:壹作紅燭。
太和二年, 。累遷左補闕、史館修撰。
杜牧(公元803-853年),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 周瑜怎麽能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 三國大局不定,敢於討論陳述大事,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
愛好文學。以弟顗病棄官。
2. 文言文《杜牧情致豪邁》的翻譯/杜牧,唐朝人
杜牧詩集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禦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註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壹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壹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沈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註重辭采的壹面。這種重辭采的***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3. 跪求《林泉高致》譯文君子之所以喜愛山水美景,他的用意在哪裏呢?山丘園林,是人為修養並保持其本性所常處的地方;泉水山石,是人長嘯寄傲時常喜歡的;捕魚打柴,是隱士所感到適意的;猿鶴,是顯身揚名所常接近的。
塵世中喧囂如韁繩和枷鎖壹樣束縛人,這是人的常情所厭惡的。雲霞仙聖,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見到卻不能見到的。
如今恰逢太平盛世,皇上和父母的恩德都很深厚,如果只為了保證個人在做官和隱退問題上的高潔,認為是人的品節所系,難道仁德之人都要隱居遠遊,做出超脫人世的行為,壹定要與當年作隱士的許由同樣質樸,與夏黃公、綺裏季同留芳名嗎?《詩經》和《淮南子》中所詠嘆的那些白駒紫芝壹般的賢士,都是因為不得已才去隱居的啊。既然如此,那麽隱居林泉與雲霞為伴的心誌,雖夢寐不忘,但是聽不到,看不到,現在通過高妙的手法生動地畫出來,使人不用出廳堂,就能夠坐著看盡林泉山壑的美景,仿佛猿和鳥的啼叫聲就在耳旁,山光水色蕩漾奪目,這難道不使人心情暢快,並且確實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嗎?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畫山的本意呀?如果不註重這壹點,而隨便地看這些畫,豈不是使自己精神雜亂,並且汙染自己高潔的品格嗎?。
4. 文言文 《桑懌傳》的翻譯原文: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遊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往來裏中察奸民。”因召裏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裏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裏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屍,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裏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聖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裏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簡,力過數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少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文:
桑懌是開封雍丘人。考進士,兩次沒有考中,離家到汝潁壹帶遊學,得到龍城幾頃廢田,回來後竭力耕種。年成不好,汝潁旁邊眾縣盜賊很多。桑懌向縣令說:“我願意往來其中察訪不法之徒。”於是召見鄉間少年,告誡他們說:“偷盜不可做!我在這兒,不容許妳們(偷盜)!”少年們都答應了。鄉裏有壹個老人兒子死了還未裝殮,盜賊在夜裏盜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沒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 著兒子的屍體,不能安葬。桑懌聽說後很同情他,可是他懷疑是姓王的少年所為。夜裏潛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沒讓王生發覺。第二天遇到他,問道:“妳答應我不偷盜,現在又偷盜鄉裏老人的屍衣,不是妳嗎?”王生很震驚,(桑懌)就將王生推倒在地捆綁起來。(桑懌)後來被授予郟城尉。天聖年間,該任澠池縣尉。壹年多,又該任永安縣巡檢。樞密史對他說:“給我銀子,我為妳謀個內閣職務。” 桑懌說:“用賄賂獲得官職,非出我心,何況我貧窮無銀。即使有,本來也不能那樣做。” 樞密史很憤怒。桑懌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事跡大多如此類。
(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裏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並且很有謀略。遇人時常表現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夠。他為人不很高大,也很註重在威儀方面修養,言語好象言不由衷。猛然與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矯健並且勇武。廬陵歐陽修說:“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運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懌,可謂是義勇之士。他的學問不深卻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來就樂於為人作傳記事,尤其喜歡司馬遷善於作傳,可是他所書寫的都是偉烈奇節之士,喜歡讀書,想學習他的作法,奇怪現今之人像司馬遷那樣作史的人太少了!” 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壹定就是這樣。 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5. 積習難改的文言文翻譯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壹間屋子裏讀書。
他專心致誌,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 這屋有處窪坑,每經過,劉蓉總要被絆壹下。
起初,他感到很別扭,時間壹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裏就同走平地壹樣安穩。劉蓉父親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妳連壹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麽?”隨後叫仆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裏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壹塊,他心裏壹驚,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他別扭地走了許多天才漸漸習慣起來。劉蓉不禁感慨道:“習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意思是說:壹個人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6. 遊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譯文資料供參考: 遊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後,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遊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壹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遊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壹直在"宰執"的位置上。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裏曾有他的祠。
遊氏父子的政績。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宜賓壹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並俘獲了壹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後,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壹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遊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壹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遊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極還熹,勿使小人得誌,以養成禍亂"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遊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裏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遊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遊仲鴻又遣子遊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
遊似從中進士起,壹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理外,則沒有什麽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遊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壹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如範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遊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壹。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於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遊仲鴻入朝,壹面佐趙汝愚定策,壹則"常從朱子講學"。
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後來,把遊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後,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遊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遊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遊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遊似說:"人主壹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壹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遊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誌·外紀》說:"南充遊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遊氏父子雲。"《雜識誌》又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