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紅樓夢》裏林黛玉的評價是“復雜”的,有人說她“好命”,從小錦衣玉食;有人說她孤高自傲,經常哭哭啼啼。而在顏小二眼裏,《紅樓夢》裏林黛玉這個女子,不似活在我們充滿煙火的人間。
她的膽怯、嫉妒、鐘情、多疑,甚至是懼怕和糾纏,太像那個被我們深藏心底“不為人知”的自己。
我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為了生計和未來和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做各種各樣的事。久而久之,奔走於生計中的我們,將我們心中純粹的“鐘情”、“嫉妒”、“多疑”、“懼怕”和“糾纏”隱藏在人後。
有人將這種變化歸結為“成長”,而顏小二則將這種變化歸結為“遺憾”。
遺憾什麽呢?遺憾自己明明是為了享受生活而努力,卻在努力中“無法”保有自己的本來樣子。而這種“遺憾”,在顏小二看來,也是林黛玉於生活養尊處優但卻總是哭哭啼啼的原因所在。
有些東西我們藏起來,如果不加克制,或直接袒露,我們將遇到麻煩,甚至是不幸,即便這種“東西”是內心中被我們藏起來的真實自己。林黛玉壹生中的“眼淚”,於顏小二看來,更多就像是林黛玉之“真性情”、“真軟弱”、“真敏感”於復雜世事中“遍體鱗傷”的樣子。
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壹個人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生活的養尊處優,而在於真正的自己被接納。哭哭啼啼的林黛玉像極了被我們許多人藏在心裏的真實與軟弱,對於這種“真實”和“軟弱”,我們正是知道不會被接納,所以才藏起來。
於此,活得真實且被接納,在顏小二眼裏,才是真正的快樂,林黛玉活得真實,但是卻不能被接納,所以她哭哭啼啼。
1、從人生視角分析:林黛玉是理想、是詩關於林黛玉,顏小二看到學者王蒙這樣評價她:
林黛玉是理想、是詩,她本身便是情,是壹切電腦沒有,而人類所渴望所難以獲得,所夢寐以求的情。她的鐘情、嫉妒、多疑、糾纏、懼怕,她的病態,表現了許多弱者的內心,表現了許多強者深藏的、潛意識中的不願人知的那壹面內心。
王蒙先生的評價,壹下就點出了顏小二心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的“多疑”與“多愁”近乎“病態”,但是卻依舊不影響林黛玉的“迷人”,原因是什麽呢?
從人生視角來說,因為林黛玉是理想,是詩,是人類渴望但難以獲得且夢寐以求的情。
這個世界,還有比“情”更真實,但更不講道理的“存在”嗎?
成人世界的常態是“妥協”。
而林黛玉的鐘情、嫉妒、多疑、糾纏、懼怕,皆是與“妥協”背道而馳的情緒,亦是她內心本真的表達。
人和世界存在的矛盾,某些時候就表現在理想和現實。
於此,我們雖憧憬理想,但是我們會向現實妥協,我們心裏的那個“林黛玉”又如何不“哭哭啼啼”呢?
但是顏小二想表明的態度是,當我們的心裏還留有那麽壹兩滴“林黛玉溫熱的眼淚”時,我們才可以說是“活著”,因為理想還在。倘若內心荒蕪壹片,臉上的“笑容”成了“程序化壹般的存在”,這樣的人生,才無意義。
2、從人物經歷看:林黛玉難得親情,亦難守愛情而從林黛玉在《紅樓夢》中的人物經歷來看,我們亦能發現錦衣玉食的林黛玉“不快樂”的原因。
在親情方面,林黛玉母親在她六七歲的時候就病死了。而她曾有個弟弟,卻只活了三歲。她的父親因為做官,和林黛玉也是聚少離多,在林黛玉十多歲的時候也早早去世了。
也就是說,林黛玉在親情方面可以得到的溫暖,相比尋常人家來說還是太少。
至於賈母,當初林黛玉被賈母帶到身邊,主要是可憐林黛玉孤苦無依。但是賈母對林黛玉的感情,於顏小二看來更多是“愛屋及烏”。
為什麽?
因為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是賈母最喜愛的小女兒,也是賈母膝下少有“嫁給愛情”而非為了賈府未來進行“政治聯姻”的兒女。
但是,對於林黛玉,賈母沒有成全她和寶玉,而是為了賈府的未來,讓賈寶玉娶薛寶釵。
賈母對林黛玉的愛,沒有賈母對賈敏那般“珍視”與“小心翼翼”,而被“愛”的林黛玉,在賈母心裏,大抵便是可為“顧全大局”而犧牲掉的存在。
這對向來“真實”、“敏感”、“多疑”的林黛玉來說,無疑是壹件讓人傷心的“事實”。
在愛情方面,賈寶玉雖對她有情,但是賈寶玉似乎親近府邸裏每壹位“漂亮姐姐”,這讓本就聰明且執著敏感的林黛玉,多了不少“愁緒”。
再加上薛寶釵的“介入”,讓本就不擅長做“人前功夫”的林黛玉明裏暗裏吃了不少“憋”,於此,在與賈府中周圍人相處時,也是受了不少“委屈”。
比如《紅樓夢》中有這麽壹個情節:
薛寶釵向林黛玉示好,堅持給林黛玉送了壹個月燕窩,但賈寶玉察覺了薛寶釵此舉中的“用意”,婉拒了薛寶釵送燕窩的好意,同時求賈母悄悄給林黛玉送燕窩,畢竟她身體不好。但是這個事情還是被人聽了去。於是,因為旁人的“嫉恨”,再加上黛玉本人處事不太圓滑,林黛玉在府裏被咒罵不說,還傳起了和寶玉私定偷盟的傳言。
也是叫人身心俱疲。?
於此,林黛玉在金碧輝煌但人情復雜的賈府裏,她的愛情中,充滿旁人的“中傷”、“流言”甚至是“阻撓”,而因為其過於“真實”,無法很好地化解這些“中傷”和“阻撓”,繼而也進壹步將她推到“愁多樂少”的地步。
所以,從《紅樓夢》壹書中人物經歷來看,林黛玉於親情上的缺失和愛情上的坎坷,讓她即便錦衣玉食,也常常是“滿腹愁腸”。
3、書裏書外的“林黛玉們”:真正的可貴不在價值,甚至還伴隨眼淚寫到最後,顏小二就林黛玉這個人物的特色來說說自己於人生層面的思考吧。
就像上文說到的那樣,林黛玉哭哭啼啼背後展現的“鐘情、嫉妒、多疑、糾纏、懼怕”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但是我們往往下意識去壓抑這些“情緒”,將其隱藏於人後。這是我們於陰晴圓缺人生中“成長”的具體表現之壹。
還記得《落葉》壹書中有個經典的句子:
當人成熟了,人就老了。
但是,生命的活力,往往在於我們盡力規避的“不成熟”。我們壹生最精彩的日子,大抵便是那“試錯”的時光。而林黛玉身上的性格特質,與“試錯時光”中年輕人的人們太像。
我們可以發現,試錯中的人,大多是憂愁的,甚至哭哭啼啼,但卻是“最迷人”的,林黛玉也壹樣。
所以,在顏小二心裏,對於書裏書外的“林黛玉們”來說,真正的可貴,不能用金錢衡量,也沒有所謂的“價值”。這些“可貴”甚至會因為與物質且現實的世界“格格不入”,讓我們時不時眼含淚水。
但是,我依然覺得,假笑是“生存手段”,“真哭”才是自我宣泄,比起永遠假笑的人,能夠真正哭的人才可謂真正“活著”,各位覺得呢?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