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山西巡撫胡承誌繼承了前任張之洞“用晉鐵路”的思想,提出在河北正定和山西太原之間修建壹條鐵路,使晉鐵路可以運往國外。1907,鄭泰鐵路竣工。鐵路的修建搞活了山西的商業,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裏,外國商人的貨物沿著這條鐵路進入,使柳巷成為壹條商業街。
光緒年間,壹場洪水淹沒了當時最熱鬧的傅僉街(現在的府西街)壹帶,商人和居民無奈之下,只好搬到地勢較高的重樓街壹帶。首先不是柳巷,是文明城。華凱曾是開化寺。清末,寺內煙火雕零。為了謀生,僧人不得不離開前院,成為商人的經營場所,開化寺也逐漸成為“文明城市”。辛亥革命後,寺廟作為* * *和市場而建,後來又壹再擴建。1922年,* *市場正式更名為文明市場。當時華凱城總面積1.200平方米,中小商戶200余戶,均涉及三教九流。他們被稱為太原的“大柵欄”。
華凱城市的繁榮所帶來的商圈效應被稱為“人和”。華凱城繁榮之初,柳巷只是壹條小巷,偶爾有攤販在此擺攤,也是生意稀疏。但隨著京、津、豫、冀商人的陸續到來,柳巷迎來了巨變的契機。
繁榮:全國各地商人雲集,店鋪聞名全國。
84歲的馬秀英出生在太原市,從小就生活在大浦府。柳巷和華凱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馬秀英說她祖籍河北保定,父親來太原。“太原有很多礦山和工廠,對活人有好處。”當時很多人從劉向周圍的河南、河北出逃,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河北幫助制造了更多的糧食;河南幫忙做衣服鞋子;北京和天津幫助開設藥店...馬秀英說,也許是社會風氣使然,老太太只做大生意,不做小生意。有壹點家產的,把院子租給陌生人,租金夠住,過著悠閑的生活。沒錢的多是出去打短工,做拉車、挑水、做煤餅之類的生意,但也過得不錯。馬秀英的父親曾在稻香村工作,這是壹家歷史悠久的糕點店。馬秀英回憶說,有錢人買糕點都要來柳巷,因為這裏有兩家最有名的糕點店,稻香村和老巷村,賣正宗的京味和蘇味糕點。
其實這裏不僅僅是壹家糕點店,還有當時最好的緞莊——大龍巷和清集;最好的鞋子——福利生、清華源、新鞋;最好的藥店——樂仁堂和順天利;最好的餐廳——鄭達和金龍——都聚集在這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柳巷這個不超過四五米寬、不超過兩三裏長的巷子裏,有四五十家店鋪,商人雲集。這個秤在全國都很有名。如果說華凱是太原的大柵欄,那麽柳巷就是太原的王府井。
齊少敬先生是“清華園”股東的後代,清華園是柳巷最早開設的鞋屋之壹。齊先生說,文明市場有攤販,柳巷則擠滿了門臉。東西稀罕,稀奇,價格比其他地方高很多。比如服裝,當時太原人大多還穿著土布或緞子的中式服裝,而華泰侯則從上海等地進口布料制作西式服裝;比如幹鮮雜果,本地只賣壹些核桃、花生、瓜子,南方來的堅果、魚幹有近壹億個品種...齊先生說,那時候大部分有錢人家都在店裏記賬,買的東西都記在賬上。年底統壹結算,平民用現金購買。但是,店裏有規定。男生不準訂衣服,人分三等。
低潮:商業居住區。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柳巷已成為太原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直到上世紀60年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柳巷兩邊的店鋪陸續倒閉。房屋出租或收歸國有後,分配給市民,柳巷從壹條商業街變成了居民區,但在柳巷周邊,仍然是商業網點最集中的地方。
張立平是民國的當代人。她說,青兒商場,婦女兒童商場...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些地方,但在百姓生活用品緊缺的六七十年代,這些地方承載了很多老太太溫馨的回憶。那時候太原的商業網點很少,街邊的小店只賣副食和日用品,所以就算買針線我也會來柳巷。
當時柳巷這裏的店鋪規模都很大,顏色也多種多樣。張立平說,在那個什麽都需要許可證的年代,買什麽都要好好想想。比如壹個人壹年只有七尺布票,剛好夠做壹件衣服。壹般來說,商店裏的素色布料只有三種顏色,但在青兒商場裏,這種布料的顏色很多,比如白底小花的的確良、格子布、條紋布和燈芯絨。家庭主婦攢下壹年的布票,年底去柳巷逛半天,選對布料,給孩子做點花裏胡哨的衣服。至於緞被、自行車之類的稀有物品,也只有在柳巷才有。
復蘇:老字號曾經人頭攢動。
1979的冬天過後,走在柳巷的大街上,人們開始覺得有點不壹樣了。時,柳巷街兩旁掛著舊牌子,門前排著長隊。馬先生1982加盟華泰後,是山西唯壹獲得中華老字號的服裝企業。80年代初,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有人在華泰侯門前排隊,因為壹天店裏只放十個號,國慶節後就不接活了。做好衣服,布定好,要三個月才能做好壹件衣服。每個星期天,店裏賣布的櫃臺都擠滿了人。壹塊布壹個多小時就賣光了,簡直跟搶壹樣。
衣服要穿花裏胡哨,餃子要明辨是非,元宵節要鼠洞...那時候是柳巷很多老字號的鼎盛時期,家家都有每天開門營業時的熱鬧和輝煌。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再現輝煌,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的知名品牌也在相互競爭。婦女兒童商業大廈、柳巷鞋店和明凱照相館...馬先生說,當時的太原人,不管買不買,星期天都會去柳巷看看,狹窄的柳巷裏擠滿了人,真的是壹個接著壹個。
80年代的柳巷,老字號挑起大梁,但細心的市民也發現,個體攤販越來越多,他們的商品物美價廉,款式新穎。80年代末,很多個體戶從四面八方的地攤搬到了柳巷的鋪位,柳巷迎來了新的轉型。
借街做生意能發光。
從65438到0984,王華英畢業於天津紡織學院服裝設計系。1986年,王華英結婚的時候,她媽媽和婆婆拿出當時所有的積蓄,湊了3萬塊錢,在麗達商城買了壹個鋪位作為禮物送給她。當時,王華英還不明白花這麽多錢買壹個圖紙上的小方塊是否值得。媽媽說,妳不懂,這份禮物會讓妳受益終身。1991年,麗達被移交,王華英的母親在那裏開了壹家服裝店。從1993開始出租,年租金8000元,後來逐漸漲到4萬元。2002年,王華英下崗了,但她壹點也不沮喪,反而有點輕松。“妳怕什麽?現在我可以安心開自己的店,穿各種好看的衣服,再也不用看別人的眼色了。”
柳巷賣衣服有什麽優勢?王華英說,比如賣庫存服裝的利達,早期就有壹大批搞美術的人在這裏開店。她們的眼光自然與眾不同,在時尚上也能傳達出自己的品味,衣著有氣質,自然吸引了大批顧客。其實柳巷的其他商場也是壹樣,各有各的風格,所以很多愛美的年輕人都會把這條街作為自己購物的必去之地。
去走走,吃吃,玩玩。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品牌服裝店都搬到了柳巷。早期專賣店有新世界、真維斯、歡騰,大型商廈有立達、工貿。後來夢特嬌、金利來等壹線品牌都在柳巷開連鎖店,再後來包括貴都、中昌等大型商廈,名品進駐,讓老百姓體會到品牌的魅力。
新世紀初的柳巷,是太原最繁華的地方。白天可以逛老字號,尋找深厚的歷史;也可以去貴都這樣的大商場做打工妹,或者去麗達享受淘寶。晚上,柳巷又是另壹番景象。攤位壹字排開,可以搭個鐵架子開。東西便宜,銷量好。攤主後面是壹個大排檔,壹大份油炸飯,壹碗糕點涼粉點心。下班後,壹路走壹路吃,是壹個幸福的夜晚。北京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肖建平當時正在太原講學,至今對當時的劉翔仍很感慨。它和柳巷壹樣,集中了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的立體消費結構,各個層次的消費都能在這裏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這樣的商業街在全國也不多見。
1988大型商場如雨後春筍。
1988年間,太原市對柳南、橋東街、原花棉巷周邊的舊城區進行改造開發,開始推進柳巷的現代化建設。
說到1988柳巷柳南的開發重建,就不得不提山西三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晉發展公司)。三金發展公司作為第壹家大規模開發柳巷並推動其成為繁華商圈的開發商,在省城打造了麗達百貨、工貿大廈、貴都百貨、楊煉百貨等眾多著名的大型商場。
三晉發展公司現任總經理王義桅回憶,1985年,太原市政府決定開發柳巷柳南。三金開發公司具體負責拆遷開發重建。1988,柳南開始大規模拆遷;1990之後,柳南地區除了安置居民回遷房,還增加了很多臨街門店,配套大型商場。“當時,總部設在天津的太原利達商場是華北最大的國營百貨商店。很多外省人都知道,來太原買東西要逛利達商場。”王義桅說。
隨後幾年,三金發展公司相繼開發了貴都、花都(現彬彬服裝廣場)等商場,帶動了周邊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大規模開發,經濟價值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商機在柳巷被發現,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
夜市誕生於1996,繁榮了幾年。
1996年,柳巷夜市誕生,短短三四年就成為華北最大的夜市。2002年,政府決定取締夜市,因為它又臟又亂又差。時任柳巷夜市辦主任、現任迎澤區建設管理局局長的馮大成說:“夜市作為老百姓最喜愛的消遣方式,在今天仍有壹定的需求,但它再也不會出現在柳巷,柳巷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以前很多太原人的夜生活只有壹種方式——去柳巷逛夜市。1996建成的柳巷夜市,曾經有過太多的輝煌:曾經是太原著名的夜景之壹;這裏曾經是中國著名的夜市之壹;它曾經是許多外國投資者的首選...用馮大成的話說,柳巷夜市真的讓柳巷成為了太原乃至山西的地標。
在1996之前,太原的壹些人口密集區,如大營盤、夏媛等地雖然也有壹些小規模的夜市,但對於經濟相對落後的山西很多人來說,“夜市”還是比較陌生的。為了更好地促進柳巷商圈的發展,太原市政府決定在流動人口最密集的柳巷建立夜市。
起初,太原市政府計劃投資50萬元,加上民營企業的投資,推動夜市穩定啟動。現任陜西楊明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陳明華敏銳地嗅到了夜市的巨大商機。他提出用自己所有的資金來建夜市,沒有政府投資,但是有壹半收益。
經政府批準,柳巷夜市於1996正式開業。為了保證柳巷夜市的順利發展,政府成立了柳巷夜市辦公室,負責協調公安、工商等職能部門。
夜市剛開始的時候,只有200多個攤位。“根據位置,壹般攤位每個月租金500元,位置好、人流量大的攤位在600元以上。”壹位當年的攤主回憶道。
隨著夜市人氣急劇飆升,柳巷夜市的攤位越來越短缺。從1999到2000年,夜市的攤位數量猛增至800多個,巨大的經濟效益讓投資者著迷。柳巷夜市不僅成為華北最大的夜市,也成為太原的壹張新名片。“當時夜市壹個普通攤主壹年也就十幾二十萬。”馮大成說。當時有很多南方投資者來太原投資柳巷。
2002年,在柳巷夜市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問題開始出現。壹些市民很難接受又臟又亂又差的柳巷夜市。每天20多萬人流量的柳巷,有很多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在同壹時期,中國其他城市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
考慮到安全、環境衛生等問題,政府決心叫停夜市。“消息發布時,很多商販甚至普通市民都無法接受。柳巷夜市已經成為太原人生活的壹部分。”馮大成說。為此,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大規模的宣傳動員工作。2003年,柳巷夜市徹底從太原市民的視野中消失。
2003年,大面積的棚戶區消失了,留下了舊名的余香。
2003年,柳巷橋頭街舊城改造工程啟動。改造後的柳巷、開化寺商圈已經成為壹個整體,現代城市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但與此同時,很多在柳巷發展起步的老字號也告別了前壹個階段。
2003年,隨著寶坻地產集團進入山西,柳巷的第二次大規模重建開始加速。同年3月,柳巷橋頭街舊城改造工程開工,目標是“建設太原王府井,塑造中國西部第壹街”。是改革開放以來太原規模最大的危舊房改造工程,占地面積654.38+038萬平方米,拆遷戶654.38+0900戶,單位654.38+040戶。
同年,開化寺街壹帶被改造成“亮化工程”。原本昏暗的路燈和壹些沒有路燈的背街小巷都亮了起來。家住開化寺後街的老居民王春林說,當路燈亮起時,開化寺街壹帶居民的心裏也是壹片光明,附近商戶的生意也更加紅火。
隨著改造進程的逐步深入,迎澤區老城區最大的棚戶區已經完全消失。2005年,銅鑼灣國際購物中心落成,成為柳巷附近的又壹地標。過去的棚戶區,變成了集購物、餐飲、娛樂為壹體的現代服務業和商業群體。
但隨之而來的是很多“老字號”的突然離去。在柳巷生活多年的社區幹部牛光勤說,以前去柳巷,能把好吃好玩的東西都拎回家。現在老人們愛吃的腦漿找不到了,孩子們愛吃的蛋糕也難找了。當時的柳巷劉備地區聚集了老太原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六味齋、清和園、易家樓、華泰後、老巷村、雙河等。2005年柳巷改造後,很多老字號都搬出了柳巷,包括天津包子鋪、順天裏、樂仁堂、清和園,其中最後壹家更是有著170多年的歷史。曾經輝煌的老字號退出了劉翔的大舞臺。
好大的柳巷啊
在很多太原人的心目中,柳巷不僅僅是指迎澤街和府東街之間那條狹窄的街道,而是指整個柳巷商圈。之所以以劉翔為代表,源於人們多年的習慣。
張莉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對於小時候的張莉和其他住在老太原巷的孩子來說,開化寺街和重樓街是他們的天堂。孩子們喜歡漂亮的發夾,喜歡印有鐵臂阿童木圖案的衣服,喜歡街道兩旁好吃又滿足的餃子和熱氣騰騰的羊肉串。“那時候不管是針線還是布被子,大人都會去鐘樓街買。在那裏,人們渴望與小販討價還價。”
專賣店都進了。
時間的腳步從1996開始明顯加快。那壹年,真維斯在重樓街開設了第壹家連鎖店。此後,歡騰、蘋果、寶石龍相繼開店,星巴克咖啡於2013年2月正式搬入柳巷商圈。後來開化寺街崛起,貴都、華宇購物中心、禦花園緊隨其後,將寶姿、ONLY、ESPRIT、紀梵希等在北京市場表現不錯的品牌連同最新流行趨勢引入太原。
高端時尚堪比西單
事實證明,重樓街——柳巷街——開化寺街幾乎是當時所有時尚少女購物場所的變化路線。二十年前,人們在重樓街買衣服。商場裏燈光昏暗,但人們情緒高漲。以前,大家都被柳巷崛起的明凈專賣店所吸引,紛紛湧入;後來最熱鬧的地區搬到了開化寺街,那裏集中了幾棟大型商業建築,人們頻頻光顧,大飽眼福,等著打折。“和西單比起來,我們的柳巷壹點也不差。”參加工作後,張莉經常往返於京臺之間。在她心目中,柳巷商圈是太原最高檔、最時尚的購物場所。
張莉認為,柳巷之所以引人註目,是因為它的繁榮不僅僅是壹條街的繁榮,而是包括重樓街、柳巷街、開化寺街在內的壹個商圈的繁榮。這個圈子的延伸甚至覆蓋了海子邊、解放路、新建路等大量街道。
星巴克入駐柳巷。
2013年2月7日,北京星巴克咖啡店有限公司正式入駐迎澤區。這是優衣庫山西總部落戶後,為發展總部經濟,提升商業街區綜合服務功能而引進的又壹家世界500強企業。
星巴克咖啡店開在迎澤區,主要是因為柳巷地理位置好,商業氛圍濃,人流量大。同時,去年以來,迎澤區大力引導柳巷大型商業體增加休閑娛樂項目,擴大餐飲服務和休閑娛樂經營比重,提升柳巷傳統商業區綜合服務功能,增加對商戶的吸引力。雙方協商達成合作意向,星巴克入駐柳巷茅野店。
迎澤區相關部門積極協助辦理工商、稅務等相關手續,也多次解決了施工中與周邊環境相關的問題。據悉,星巴克接下來將在巴黎春天百貨和銅鑼灣開設直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