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童軍相關內容

童軍相關內容

(1)縣名——“桐廬縣”。《郁芳勝覽》:“童軍山在桐廬。有些人收集草藥,在桐木下,建造房屋。人家問他姓什麽,他就指慕童,因為慕童叫桐廬。”(據南宋朱穆《郁芳勝覽》卷五《浙西路·建德府·事·四庫全書》)

②縣名——“桐廬縣”。這個名字現在還在用。《太平宇宙》:“(桐廬縣)漢為富春郡。225年武置此地於富春縣。老傳說,桐溪有壹棵大泡桐樹,掛滿下垂的條條,遮蔭好幾畝。遠看似山寨,故稱桐廬縣。”(參見:《音樂通史》《太平宇宙》卷十五《江南東路七周目》和《四庫全書》。)

(3)鄉名——“同溪鄉”。同溪不僅是當地溪流的名稱,早在漢代就是壹個地名。如《讀史劄記》:(桐廬縣)漢為富春縣桐溪鄉,吳四年(公元225年)分封,今屬吳郡,晉宋以後由其所致。”

(4)鎮名——“桐廬鎮”。據劉冰《童軍山書畫》(見:童軍童軍山)壹文記載,有壹幅畫《桐廬小經》,是畫家邵巖畫的童軍山下的“桐廬鎮”。桐廬鎮至今仍沿用此名。

⑤山的名稱——“童軍山”,又名桐廬山。據丹尹《醫書》卷十二《本草四》引僧元之雲曰:“山在瀘州。有人采藥,造屋慕童指樹為姓,故山得名。”

《明夷通誌》:“童軍山,在桐廬縣東二裏,屬桐廬山。據傳說,從前有不同的人在這座山上采集草藥和尋求道教,並在桐樹下建造房屋。當人們問他們的姓時,他們把童作為壹個標誌。因為號是童軍山。”(見:李習安等《明朝統壹實錄》卷四十《兗州太守》、《四庫全書》)

《大清壹統誌》:“在李東力桐廬縣,有壹座桐廬山,縣名由此而來。下面有合江亭,還有呂翔的《西遊記》:在桐木兩江交匯的亭子下面,有壹座山高聳在它的頭頂,像壹頭口渴的鯨魚入水,那就是山。”(見:清乾隆《大壹統誌》卷二三四,兗州府童軍山,四輯補)

(6)山的名字——“銅陵”。嶺名的由來,可考《兗州府誌》:“因名童軍,郡為桐廬,河為通江,溪為桐溪,嶺為銅陵,山以童軍命名。”

(7)崖名——“童軍崖”。清代袁世京寫了壹首七言律詩,名為《童軍崖下唐人題寫的壹首大歷時期的詩》,贊美唐代大歷時期題寫在童軍崖上的詩(見:桐廬縣文史資料第壹輯,桐廬縣政協辦公室編)。

(8)島名——《銅山孤島》(《說文》:“島,島。”)。清代常遠有七言詩《童軍孤島》,其中有句“險峰起割綠,似壹群神仙阻手迎,日出常疑塔照,雲來時載流。”

(9)河流的名稱——“通江”。(見:兗州官方記錄)

(10)流的名字叫“同曦”。(見:兗州官方記錄)

(11)水池的名字——“童軍池”是位於童軍山腳下的壹個水池。據《瀟灑桐廬》:“桐君潭——童軍山腳下的桐君潭,河水清澈,深不可測。據《兗州縣誌》記載,“池中有巨鐘,漁家常事”。(1)寺名——“童軍寺”。

②山寺的名稱——“童軍山寺”。比如北宋蘇轍在《王瞳君山寺》中有壹首七言絕句,詩中有壹句“龔燕不能觀漁,而喜童軍有老山”。這首詩中的“龔燕”指的是後漢的嚴光(子紫菱)。嚴光年輕時和漢武帝劉秀是同學。光武帝即位後,嚴光隱居桐廬,經常釣魚。後人稱其釣地為“炎陵瀨色”(又名嚴子陵釣地),現為桐廬縣旅遊地之壹。(見:兗州官方記錄)

③寺廟的名稱——“童軍寺”。比如惠寫了壹首名為《童軍寺》的詩,詩中有壹句“遠學神農,只欠壹本傳太史公”(見:方回《通江續》卷十八)。

④寺廟的名稱——“童軍寺”。如清代元有詩《童軍寺》(見:《兗州府誌》),其中有句“道觀今化為梵宮,山中有客供養。”

⑤塔的名字——“童軍塔”。位於童軍廟旁邊,其建立日期不詳,但在南宋時期(1260 ~ 1264)曾重建過壹次,此後又多次重建。

(6)橋名——“桐廬橋”。1961年,桐廬縣為了從桐廬縣經桐君潭登上童軍,修建了壹座鋼筋混凝土橋,即桐廬橋。歷代文人墨客為童軍寺山題寫、吟詩、作畫,主要有以下幾種。

(1)南北朝:公元5世紀初(南北朝,劉宋初年),謝靈運在《山居詩》中寫道“本草三枝六根,其中山川不同,桐(君)、雷(公)不同。

(2)宋代:11年底(北宋末年),師洋寫了壹首七言律詩《鄧通君山》。12年底(南宋初),朱寫了壹首七言律詩《桐廬舟見山寺》。13世紀初(宋末元初),方回寫了壹首七言律詩,名為《吉提童軍寺》。

(3)元朝:公元14世紀初,回鶻學者薩都次(字天璽)寫下《過童軍寺》壹詩,詩中有“通山巍峨,水清”壹句。此外,李鐘祥和宣同時期還在山寫了壹首五言絕句。

(4)明朝:14年底(明初),桐廬詩人徐放為童軍寺寫了許多詩,包括:童軍(五言詩)、張小山捐資重修童軍寺、迎童軍末祀寺、童軍寺(均為七言詩)、童軍寺(。其中,在《童軍》壹詩中,他動情地寫道:“古時候,有壹個童軍,在桐木上蓋房子。問姓即通,采藥為秘仙錄...欲訪童話,雲不可觸。”詩中提到的“張小山”是元代張可久(13末人)重修童軍寺時所作。鞏俐寫了兩首詩,“九節登童軍”和“合江亭上詩”,在後壹首詩中,他記錄了“燕子臺在綠樹,童軍丹竈白雲邊”的句子。

15 ~ 16世紀前後,明代張合寫了壹首五言律詩《童軍山》,夏衍寫了壹首七言律詩《蒲同江與沈明甫的元蔡遊童軍山》,呂翔寫了壹首七言律詩《七月十二日二韻與沈明甫的童軍山之夜》,孫綱寫了壹首七言律詩《童軍》,姚龍寫的。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在《孫祺若秋》壹書中提到:“前渡富春(江),誤山川,故誤人。童軍是成功的鼻祖。.....銅山有九松,狀似蛟龍。”

(5)清代: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許多清代文人為童軍和童軍的寺廟和山寫詩。桐廬文史資料中收錄的詩作有:查的《題亭寺》、王樹基的《童軍》、王若伊的《童軍》。

在繪畫方面,清初畫家蕭雲在《論畫在通音》壹文中提到他去過通江。1727年(雍正五年),清代另壹位畫家華嚴畫了壹幅《東殷聞圖》。圖中人物雖不記得“童軍”二字,但不難看出正坐在桐蔭下,身前壹老壹少兩人,遞藥給(桐圖原圖藏於廣州美術館,提示應)

(6)近代:1961年,郭沫若到桐廬,寫了壹首詩《登桐君山》:“殿望空,俯瞰兩江。童軍山上無君,愚者不解劈山之象,似菩薩也。”現代畫家黃曾畫過《童軍山》和《童軍望海門》。除了上述文人所寫的詩、畫和書法外,還有壹些古老的書法和石刻刻在童軍南部河流附近的懸崖上。其中,除了壹些年代久遠,但年代尚可辨認的,還有以下。

(1)後魏石刻:這是已知最早的壹件。它是南北朝時期後魏時期(386 ~ 534)的壹塊題名為崔(楊頁)的石刻。參見余少松的《童軍山崖跋》(童軍童軍)。

(2)大理石雕:這是唐代大歷八年,崔振桐廬縣令杜谷棉等人所寫的篆書。題目是“懸崖”,但只能分辨出35個字。

(3)黃遊石刻:為北宋黃遊二年(1050)蘇彩翁楷書所刻,現僅存10字。大理和的碑刻為清末陳伯衡所記,發表於在《金石書畫》雜誌1936上撰寫的《桐君山崖碑刻》壹文,拓本現陳列於本縣陳列室。

(4)治平石刻:治平為北宋年號,範圍為1064至1067。

(5)元代石刻:此時據考證是元元年(1329)於在山崖上所作的詩。詩中寫道:“瀟灑桐廬縣,山清水秀,問君君不言,指木之年”。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四川制藥專業人士在四川重慶成立了第壹家以童軍命名的桐君閣制藥廠,從事中藥的生產和銷售。藥廠經營近百年,名聲遠揚,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1959 10桐廬縣政府在桐廬山舉辦了“桐廬縣十年成就展”,並擴建為展廳。

1984期間,浙江省和桐廬縣旅遊局對桐廬山區的人文景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豐富,並對童軍廟進行了再次修復。同時,由重慶桐君閣藥廠發起,聯合杭州胡慶余堂等四家藥廠,在桐君山旅遊區建立了名為“四方大藥房”的商場,主要銷售各公司生產的中成藥。此外,桐廬縣旅遊局在童軍寺的四面墻上繪制了壹幅長25米、寬3.5米的大型壁畫,即中醫溯源圖。這幅畫分為兩部分。前部主要描寫老人在桐樹下的茅屋旁,百姓前來求醫,稱童為其名。背面為歷代名醫畫像9幅,其中年齡最大的為塑像,其次為戰國、漢代張仲景、三國華佗、晉代葛洪、唐代孫思邈、宋代王、明代李時珍、清代。人物背面配有山川河流等彩色浮雕。(1984重建寺主要指包的造園片段,見:童軍山)。

5月65438日至5月0985日,旅遊局等單位在桐廬縣舉辦“首屆中醫節”,5月5日在桐廬寺舉行中醫節開幕式暨“歷代名醫塑像落成儀式”。筆者有幸受邀,與中國藥學會名譽會長樓誌岑教授壹同出席了本次盛會。

  • 上一篇:《海底兩萬裏》中的尼摩船長是壹個怎樣的人(提綱600字)
  • 下一篇:歇後語和諺語的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