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初,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被漢王劉邦和各路諸侯的聯軍牢牢包圍。夜裏,周圍響起壹片楚歌,讓項羽大吃壹驚:“漢軍占領楚國了嗎?漢軍中怎麽會有這麽多楚人?”得知潮水已退,他再也睡不著,在營地裏喝酒。喝著喝著,項羽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唱起了壹首悲傷的歌:
拔起山來,與世界共憤(我有勇氣撼山),
可惜時機不利,連寶馬都跑不快。
沒辦法(寶馬跑不快,所以沒辦法)。
擔心了怎麽辦(虞姬,虞姬,我怎麽配得上妳)!
在左擁右抱的哭聲中,項羽哭著和她告別,率領800騎兵突圍,在黑暗中向南奔去。天亮了,漢軍發現,立即派出5000騎兵追擊。過了淮河,項羽的隨從已經逃到只剩百余人了。到了鄢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項羽迷了路,向壹個農民問路。把他指給左邊,把項羽壹行人丟在壹片沼澤裏,讓漢軍追上去。項羽邊打邊跑,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只剩下28名騎手。在數千漢騎兵的追擊下,項羽知道老天真的沒有保佑他,對部下說:“我自己八年來已經打了70多場仗了,從來沒有被打敗過,所以我稱霸天下。”但是今天我被困在這裏。打架是我的命,不是我的錯。現在我就拼個妳死我活,快速打贏三場讓妳看看。每次都要把對方的將領殺了,把漢軍的旗幟割了。讓妳知道今天是殺我的日子,不是說我玩的不好。“果然項羽所向披靡,在漢軍中三次奪旗斬將,卻無法擺脫漢軍的追擊。
項羽和項羽壹樣,逃到了烏江(今安徽縣東北)。館主讓他上船過河。他勸道:“江東(江南)有數千裏之地,數十萬人,足以稱王。現在只有我有船,大王快上來渡河,漢軍不能渡河。”項羽笑著說:“天若要殺我,我何必過河?況且我帶著八千江東子弟過河,現在誰也回不去了。是江東父老可憐我,尊我為王。我怎麽敢再見他們?就算他們不罵我,我不覺得丟人嗎?”
項羽把坐騎讓給亭長,用短刀與漢軍交戰,殺死漢軍數百人,自己也受傷數十次。這時,他遇到了他的熟人呂馬童,問道:“這不是老朋友嗎?聽說漢王用1000斤黃金和10000份封地買了我的人頭,會幫妳的!”說著刀子自殺了。王錦抓住他,砍下了他的頭。士兵們爭相搶奪他的屍體,互相殘殺,打死幾十人。最後,呂馬童和其他四個人每人抓了壹塊這樣的,所以他們被命名為五個人。
項羽死後,楚國所有的土地都臣服於韓,只剩下他的封地魯城(今山東曲阜市)。漢軍屠城的威脅並沒有起作用,直到項羽的人頭被拿來,城內百姓確信項羽已死,才開門投降。至此,楚漢之爭以漢王和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自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從鹹陽城投降並交出皇帝璽後,歷經三年零四個月,秦朝失去的“鹿”終於被劉邦奪得。
其實在秦末,劉邦壹開始並不具備“優材”的資格。
劉邦成為漢朝“太祖高皇帝”後,雖然米切爾為他編造了壹系列神話,但這並不能掩蓋他是以壹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出生的事實。劉邦出生在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連名字都沒有。史書上只能稱他為“太公”和“劉偉”(劉大娘)。我只擔任過館長,是最低級的官員。項羽家的楚將軍是項燕的孫子,項梁的侄子。在其他參賽的諸侯中,張寒是秦朝的將軍,曾經指揮過幾十萬軍隊;司馬欣是張寒的長史(相當秘書長兼參謀長);董昆是壹個姓;魏咎和魏寶原是魏的皇族。韓望成是前韓公子;趙王協是趙的原皇族;、石天、田獨、田安、田發科都是齊國的前皇族。張耳和陳郁是前魏國的名人。論出身和家世,兩者都比劉邦有更大的吸引力。
劉邦,在他開始戰鬥之前,沒有能力。他很懶,沒有治好他的家族企業。有壹次,他邀請他的朋友過來吃飯。大嫂恨之入骨,故意把鍋底圍得那麽大,他們以為鍋裏沒湯了。他喜歡喝酒,但是他沒有錢。他經常把功勞歸於王維和五福壹家。據說,王和吳經常把他的帳壹筆勾銷,因為他們看到他醉醺醺地躺在地上,身上還有壹條龍。這是他當皇帝後的記錄。其實可能是他經常違約。他好色,長子劉飛生有“洋婦”(妾)曹氏。劉邦當了亭長後,和同僚關系很好,但押送罪犯到鹹陽時,很多人還沒出縣城就逃跑了。呂公,單身父親(今山東單縣南),是沛縣漢景帝的朋友。來到沛縣,他招呼客人。負責收禮的小何只能規定:“收禮錢不足壹千元者,請坐堂下。”劉邦上門後,自稱“何千萬”。當呂公聽到這個消息時,他起身向他打招呼,並把他叫到座位上。其實劉邦是身無分文的。小何對他了如指掌,怕尷尬。他說:“劉邦總是說大話,做不了正經事。”而劉邦卻是熟識人的頭腦,大模大樣的坐上了位子。這實際上吸引了呂公的青睞,並把他的女兒(呂雉,後來的呂後)許配給他。正因為如此,劉邦的父親稱他為“武(無)賴”,其行為可見壹斑。
相比之下,項羽年輕時雖然不想學劍,但卻希望學習“萬人敵”(對付萬人的能力),熟悉兵法。他身長8尺多,能扛鼎,才華橫溢,武功不強;看到秦始皇閱兵的排場後,說“可以換他”,比劉邦在鹹陽說的“君子當如是”還要氣勢磅礴,誌向不高。從他的作戰戰績來看,尤其是蓋夏最後壹戰,他是當時最勇猛的將軍,當然遠在劉邦之上。自殺時31歲,無後代。他只是和於吉在唱片裏的哭不同,大概也沒有像劉邦那樣做愛。呂澄的長輩,信奉儒家禮儀,願意為他辯護。作為壹個沒有留下個人醜聞的失敗者,項羽的人品似乎比劉邦好太多了。
劉邦起兵的時候,沛縣只收了兩三千人,而項梁和項羽渡河的時候有八千兵。劉邦連攻不下家鄉鳳儀。他是在收到項梁資助的5000名士卒和10名“五將”後才取得勝利的。項梁在的時候,劉邦對他言聽計從。項梁死後,對付秦軍主力張寒的是項羽,劉邦沒有打多少硬仗。入關後劉邦的軍隊只有65438+萬,而項羽有40萬大軍。劉邦去漢中的時候,項羽只給他配了三萬士卒,壹路上很多人逃跑。即使在楚漢之爭中,劉邦也屢戰屢敗,父母妻子被俘,胸口中箭,幾度生還。
但歷史只是讓劉邦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為項羽安排了壹個悲慘的結局。
當然,我們可以說,推翻秦朝的統治,重新建立統壹的政權,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但是推翻秦朝的起義是由陳勝和光武發動的。在劉邦之前就有很多人參與其中,項梁和項羽是和劉邦同時崛起的。事實上,並不是劉邦消滅或牽制了秦軍的主力。沒有劉邦的參與,秦朝不可能繼續下去。劉邦入關後廢除了秦朝的暴政,但似乎並沒有在其他諸侯控制的地區繼續推行秦朝的政策。如果中國是別人統壹的,包括項羽,也不壹定比劉邦建立的漢朝差。所以秦朝的覆滅,新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但並不是註定由劉邦來完成的。
也有人說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分封諸侯,是從秦始皇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倒退而來的。但劉邦在對抗項羽的時候也是諸侯。漢朝建立之初,封了很多同姓諸侯。如果這是權宜之計,項羽為什麽不能也是權宜之計?
之前有人說過,項羽生於楚國貴族,劉邦生於勞動人民,所以劉邦可以繼承農民起義的事業。那就更可笑了。且不說劉邦的終極目標是當皇帝,漢朝和秦朝沒有本質區別。即便如此,諸侯中的陳勝、光武,以及黥布、韓信、彭越、盧綰,都屬於勞動人民,未必輪到劉邦。
所以,歷史提供了壹個機會,但不是只給劉邦,而是給劉邦。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劉邦初即位時,曾要求諸君說出他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原因,並要求他們坦白說出來。高啟與墓曰:“陛下驕橫無禮於他人。項羽講仁義愛人。但妳派人攻城之後,戰利品和俘虜都給了他們,還有好處讓大家享用。項羽嫉妒他的才能,陷害有功勞的人,懷疑有本事的人。打勝仗的不給功勞,得地的不給好處。這就是他失去世界的原因。”劉邦說:“妳只知道壹個,不知道另壹個。我不如(梁)說戰略決策在幕中,勝利在千裏之外;主持行政機構,管人,保供應,讓糧的運輸線生生不息。我不如小何;我率領百萬大軍,打贏每壹場戰役,戰勝每壹次進攻。我不如韓信。這三個都是傑出的人物,我可以利用他們,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項連壹個範增都不會用,所以他必被我所敗。”
劉邦也和韓信有過兩次對話。曾經,他只是拜韓信為將軍。韓信問他:“陛下怎麽指望比項羽勇猛仁義?”劉邦沈默了很久,不得不承認自己“美如佛”。還有壹次,已經被剝奪了兵權和皇位的劉邦和韓信討論將領的帶兵能力,問道:“像我這樣的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只能帶十萬。”劉邦問:“妳呢?”答:“像部長壹樣,多做(善意的)事,帶的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多做!那怎麽能為我所用?”韓信曰:“陛下不能帶兵,但能引將,故吾將為君所用。況且妳的本事是上天給的,不是人力可比的。”
看來劉邦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技術有限,遠不如項羽。所以他要想打敗項羽,只能重用優秀的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克敵制勝。雖然韓信的評價是諂媚的,但也說明劉邦的將軍技能比自己的部隊強。所以他的武功和指揮能力雖然遠不如項羽,但他可以用韓信等將領打敗項羽。
或許正是因為劉邦知道自己能力不大,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最初的決定經常有問題,但在得到正確的意見後,他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楚漢之爭中的幾個關鍵決策都是他采納別人意見的結果。
當李詩琪去見劉邦時,他讓兩個女仆給他洗腳。李詩琪罵他說:“如果妳真的想消滅無情的秦朝,妳就不應該對長輩如此無禮。”劉邦立即起身,收拾好衣服,道了歉,請他坐下,采納了他的建議,攻打劉晨(今河南開豐縣東南),取得了秦朝的糧食儲備。
旅遊地圖劉邦軍隊攻打南陽縣時,秦都督守宛城(今河南南陽市),他準備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亮勸道:“雖然妳急於入關,但仍有許多秦兵,而且他們已經占領了險境。如果我們現在不進攻宛城,它將在後面進攻,強大的秦軍將在前面,這是非常危險的。”於是劉邦領兵連夜趕回,天亮前完成了宛城之圍。南陽郡守派舍人說明真相,劉邦及時接受投降,贏得了先入關中的寶貴機會。
進入鹹陽後,劉邦原本打算住在皇宮裏。他聽了樊噲和的勸阻,把秦朝所有的財寶都封存起來,回到城裏駐紮在巴。他錯誤地聽取了別人的意見,派兵封鎖武關,以阻止諸侯入關,獨占關中。被激怒的項羽不僅攻打武關,還準備發動進攻消滅劉邦。劉邦聞訊後,完全聽從了張亮的安排,和項羽的叔叔項伯交了朋友,並通過他上了鴻門宴。在張亮和項伯的幫助下,他化解了這場災難,活了下來。
項羽毀約,封劉邦為漢王。劉邦氣得想和項羽硬拼。周波、關迎、樊噲等人也勸劉邦動手,但蕭何勸阻說:“現在的軍隊不如別人。不是白活了嗎?”他勸劉邦接受漢王的封地,以漢中、巴蜀為根據地,定關中,以統壹天下。
蕭何多次推薦韓信,劉邦都沒當回事。蕭何親自收復韓信後,再次向劉邦推薦:“若打算長期統治漢中,韓信無用;如果壹定要爭天下,沒有韓信就沒人商量了。自己出主意!”劉當即同意起用韓信為大將軍。小賀說:“妳壹向傲慢無禮。現在就像找小孩玩壹樣。難怪韓信要走了。若真想拜他為將軍,須擇良辰,齋戒,築祭臺,舉行大典。”劉邦壹壹做到,贏得了韓信這個大將,贏得了決勝三秦的勝利。
後來劉邦有壹次聽從了以諸侯身份創建六國的繼承者的建議,連印章都刻上了。劉邦聽了張亮的八分反對,又氣又急,大罵:“這臭小子差點毀了老子的大事。”立即摧毀封印。滎陽被圍,陳平的越軌,讓項羽失去了範增。當劉邦準備再次東進時,他聽從了盛遠的勸告,改走武關,進軍南陽盆地,並動員向君南進。韓信滅齊後,不聽指揮。劉邦想武力鎮壓。在被張亮勸阻後,他立韓信為齊王,在關鍵時刻贏得了韓信的支持。項羽同意用缺口劃定雙方的界限,並釋放了劉邦的父母和妻子。劉邦甘心退守關中,張亮、陳平占據主動,劉邦轉而追擊項羽。最後壹戰,實力最強的諸侯韓信和彭越按兵不動,漢軍被楚軍打敗,只好堅守深溝高壘。劉邦接受了張亮的建議,調整並擴大了韓鵬的封地,以換取他們的軍隊,並組建了項羽的陣營。如果劉邦也像項羽壹樣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那麽上面的每壹步都可能是錯的,都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失敗。
但是,光靠用人和從善如流是得不到天下的。作為壹個開國皇帝,劉邦還是有他的絕活的。或許是他不想當眾告白,以前的歷史學家對此似乎也不夠重視。即在“爭天下”的堅定目標下,他實施了相當靈活的策略,願意冒險,靈活變通,甚至不擇手段。他從來不講究光明正大,說話算數,無愧於“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劉邦這個背景“微妙”的人唯壹的成功之路,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以他與呂公的會面為例。按照他的家庭背景,他買不起壹千塊錢的禮物。如果他照章辦事,只能坐在堂下看熱鬧。就算妳硬著頭皮收了1000塊錢,也只是在課堂上客串。而壹句“恭喜千千”讓他輕松坐上了首席,成了呂公的座上賓,娶了個有地位的老婆。這個風險是值得冒的,也是無害的。即使真相暴露,問題也不大。畢竟小何的方法不是法律,也不違法。劉邦是個流氓,在同僚面前不怕丟臉。
楚懷王出兵伐秦的時候,秦軍還很強大,所有的將領都不敢爭這個第壹。但劉邦敢於接受“西略入關”的命令,說明他有勇氣,不怕死。然而,項羽想和劉邦壹起入關,卻因為王懷周圍“長輩”的反對,壹直不被允許。朱老認為項羽是“狡猾的賊”,經過的地方都被他焚毀,而劉邦壹直是“寬厚的長者”。其實朱老對劉邦的了解並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劉邦表面文章比較好,重視公關。
老人們對項羽的壹個不好的印象是,他殺光了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的百姓,但劉邦初起兵時卻威脅沛縣百姓。如果不回應他,他就“殺父子兩個”;西進運動中攻占了楊穎(今河南許昌市西南),也是“屠殺”,而且是全殲,也很殘酷。
是劉邦入關後最為人稱道的表現,更多的也是壹種宣傳手段。不是他不想住在豪華的宮殿裏,而是張亮和其他人勸阻了他。他封了秦的府庫,但初入鹹陽,“諸將必奪金帛財物之財”,蕭何已將秦丞相、禦史收藏的“法令書”接過來(見《漢書·蕭何傳》)。鴻門宴上,劉邦送給項羽的玉桶和範增的玉桶,當然也是秦公中的珍品,但劉邦並沒有像項羽那樣,用明火執仗的方式搶劫和破壞朝廷。“約法三章”的主要意義是廢除秦朝的苛法,但這是任何人入關後都會實施的,“殺人者死,傷人者傷,賊賠罪”三大法則實際上是不可能實施的。因為壹方面,殺人、傷人、盜竊不容易認定,傷人和盜竊的程度差別很大。怎麽賠罪?不同罪名的刑罰是什麽?另壹方面,社會上的犯罪很多,遠不止以上三種。人如果犯了其他罪該怎麽辦?現在能看到的秦律還有很多。當時都廢了嗎?而且從劉邦入關到項羽入關也就不到兩個月,“約法三章”也就沒什麽實際作用了。至於劉邦拒絕百姓的牛羊酒食,正如他自己所說:“倉谷很多,我不想浪費人。”倉庫裏有足夠的食物,我不想麻煩別人。)不是良策,卻深得民心之樂,唯恐他當不了關中之王。
劉邦采取措施的真正目的,當然是為了做關中之王,於是派兵把守關隘,試圖阻止項羽和諸侯入關。然而,他的部隊不夠好,當項羽沖的時候,他崩潰了。在項羽兵臨城下的時候,劉邦把鎮守關隘的責任推給了出主意的“坤生”,並向項羽坦白,鎮守關隘只是為了防賊和治安需要。“我日夜盼望將軍來關中,怎敢背叛他?”後來忍受了很多委屈,允許項羽毀約,接受偏遠地區的封地。
劉邦回師攻關中,怕項羽趁自己立足未穩,發動反攻。他特意讓張亮捎個口信:“漢王就是想以關中為封地。只要恢復原協議,他就停止軍事行動,不敢東擴。”他還給項羽壹封來自齊國和韓國的“反信”,上面寫著“齊國準備與趙共滅楚”。項羽真的上當了。他沒有入關對付劉邦,而是集中兵力攻打齊國,使劉邦占領了整個關中,鞏固了後方。
劉邦無法再打關中牌,就用項羽殺義弟的借口打出“無路可伐”的旗號。劉邦為義帝默哀,連續三天到義帝陵痛哭,並派使者通知各路諸侯:“義帝由天下創立,大家壹致投降。現在被項羽流放到江南,殺了。真的是大逆不道!我個人為義帝默哀,全軍在,古瓷人動了全部力量,我願和妳們壹起,在楚打擊殺害義帝的兇手。”這樣,為自己爭天下,就成了正義皇帝的正義。
滎陽被圍,逃不掉,就讓紀信上了漢王的車,假扮漢王在東門投降,趁機從西門逃走。如果項羽遇到這樣的情況,他肯定是寧死不去的。項羽用兵不利。他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木墩上,警告劉邦:“不撤,就把妳父親放進油鍋裏。”劉邦回答說:“我曾經在楚懷王面前和妳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妳的父親。妳壹定要煮妳爸爸,希望能分壹碗肉湯。”這種情況下,自然只有劉邦才說得出來。項羽最終沒有殺劉太公,雖然是被項伯勸阻,但正如項伯所說的“他為天下而拼命”,劉邦做到了這壹點。殺了他父親會有什麽影響?
韓信征服齊國後,聲稱局勢復雜,沒有“假王”(代王)就難以統治,要求立他為“假王”。當時劉邦在滎陽被楚軍包圍。他看到信使送來的信後,氣得破口大罵:“我被圍在這裏,日夜等著妳來幫我,妳卻要自己稱王!”張亮和陳平急忙在背後暗示他,在他耳邊說:“現在我們處於劣勢,我們如何阻止韓信成為國王?還不如主動確立他,跟他搞好關系。不然會出事的。”劉邦也醒悟過來,幹脆罵了壹句:“君子若平定了諸侯國,就應該是真王而不是假王!”張亮被任命為齊王,他的部隊被稱為攻擊楚軍。如果劉邦不玩點花樣,斷然拒絕韓信的非分之想,韓信是不會出兵相助的,最多也就是自立門戶,隔岸觀火,讓項羽滅了劉邦,甚至投項羽壹方。
如果劉邦遵守儒家的道德、禮法、誠信,他永遠不會是這些較量的贏家,也不會是漢朝的皇帝。有人說,開國皇帝十有八九是流氓,只有流氓才能成功。也不是沒有道理。劉邦如此,其他出身卑微的開國皇帝也是如此。
原因很簡單。在任何壹個威權社會,壹個出身卑微的人是絕對不可能通過正常途徑進入權力中心的。而在國內外的世襲制度下,更不可能合法地當皇帝。不正常的方式只有兩種:壹種是武力,壹種是陰謀。武力不可或缺,但光有武力是不夠的。需要結合陰謀。問題是出身卑微的人,壹開始不可能有很大的力量。比如劉邦開戰的時候只有兩三千人,這也得益於他做策展人,在草叢中聚集了幾百人,還有蕭何、曹參等現任縣官的幫助。就這兩三千人,他們幾乎無法與其他任何壹支反秦武裝抗衡,更別說最終將他們壹壹收編或者消滅。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仁義”的方法,至少贏得民心。但是講仁義是有條件的,就是人人講仁義,單方面講仁義的只能是東郭先生,結局往往比東郭先生還慘。秦始皇的長子傅肅更仁慈,但他的對手胡亥(秦二世)和趙高卻不仁慈。面對偽造的秦始皇聖旨,傅肅不得不自殺。在與劉邦的鬥爭中,項羽不止壹次有機會消滅劉邦。項羽入關之初,就已經部署了對劉邦的進攻。與當時的實力相比,劉邦已經沒有退路了。而且劉邦壽對諸侯的封殺,給了項羽壹個非常合適的借口,可以贏得其他諸侯的支持。但項羽聽了劉邦的辯解後放棄了進攻。鴻門宴上,他延遲了與範增約定的行動,待劉邦偷偷回營後,此事不了了之。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但主要是範增批評的“不堪”,即沒有完全無視“仁義”,劉邦在對付他的時候也沒有那麽多的“仁義”。何況就算是“仁義”實行了也是為了贏得民心。實施也要有條件,實施者要有壹定的權力和地位。比如劉邦宣布約法三章,前提是進入鹹陽,成為關中的實際統治者,否則就被當成空頭支票或者白癡。相比較而言,“仁義”只對那些已經有了權力,正在掌權的人有利。出身卑微的人,絕對不可能靠做正義的事贏得天下。
唯壹能找到的理論依據就是“天命”。有了天命,妳就不怕出身卑微,也不怕被指責不公,因為有天命的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天主持公道,代表天意。然而,命運不是具體的東西,不是真正的鹿。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自稱有定數,但最終被認可的成功人士卻寥寥無幾。所以那些人的命運其實不是預言,而是對壹個既成事實的承認,是建立在事後追認和偽造的基礎上的。相反,即使失敗者有壹些宿命的跡象,也會隨著失敗的到來而消失,因為失敗本身被證明是“上天的厭惡”,是宿命的喪失。
以劉邦為例。漢代史家記載了他命運的許多征兆和事跡,實際上經不起進壹步研究。據漢高祖史書記載,他的母親劉維睡在湖邊,夢中與仙女發生關系。當時壹片漆黑,電閃雷鳴。劉太公去找她的時候,看到壹條龍在上面盤旋,劉維就懷孕了,生下了劉邦。這樣的故事原本是母系社會“知母不認父”的殘余,後來成為真命天子誕生的公式。但捏造這樣的事很簡單,因為除了劉太公夫婦,沒人能證明。據說劉邦的長相是“長得帥,長得漂亮,留著大胡子,左邊72個斑點”,也就是高鼻梁,高骨頭,長脖子,大胡子,長相可能有點變態,但沒有攝影技術,真正見過劉邦的人畢竟有限,他死後也就由歷史學家隨意描述了。至於他左大腿上的72顆痣,就更神秘了,因為當時還不流行穿三角褲或者在公共場所裸體。除了他的父母妻妾,誰能看到這些痣,數壹數有多少?
另外三個故事,壹個是老人算命。劉邦當亭長的時候,請假回家種田。壹天,他的妻子呂雉帶著兩個孩子在地裏幹農活。壹位老人路過,向她要了壹些食物。呂雉給了他。他看著呂雉的照片說:“夫人是世界上的貴人。”呂雉請他看著兩個孩子。他見到兒子後說:“我妻子之所以能成為貴人,就在於這個孩子。”她見到女兒後,也說她是個貴人。老人走後,劉邦正好從鄰居家過來。呂雉詳細地告訴了他。劉邦聽說老頭沒走遠,趕緊追上去,讓老頭現身。老人說:“剛才我老婆孩子跟妳差不多,妳們關系貴得不得了。”劉邦連連道謝:“如果真的像妳說的那樣,我是不會忘記妳的恩情的。”劉邦發了財,卻再也沒有找到老人。
二是斬白蛇。劉邦釋放了拷問者後,喝足了酒,走在荒僻的小道上,讓壹個隨從在前面探路。那人來報:“前面有條大蛇,快回去!”喝醉了的劉邦說:“壯士走路怕什麽?”於是他走上前去,拔出劍向那條蛇砍去。這條蛇被壹分為二,道路暢通無阻。又走了幾裏路,劉邦醉得當場睡著了。有人走過,看見壹個老太太在黑暗中哭泣。她問她為什麽。老太太說:“有人殺了我兒子,所以她哭了。”問她:“妳兒子為什麽被殺?”老太太說:“我兒子是白帝。他變成了壹條蛇,穿過了馬路。現在他被赤帝斬首,所以他哭了。”那人以為老太太在胡說八道,想給她看樣東西,但老太太突然不見了。那人見了劉邦,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劉邦暗自高興,假扮成赤帝的兒子,他的追隨者越來越害怕服從他。
另壹個故事是,秦始皇曾說:“東南有天子。”所以我親自前往東方,想用自己的身份來壓制這個皇帝的怒火。劉邦聽說後,懷疑“天子氣”指的就是自己,於是躲在莽、黨兩縣交界的山野。但是他的妻子呂雉經常找到他。劉邦非常驚訝,問呂雉這是怎麽回事。魯說:“妳所在的地方上空總有壹朵雲,所以只要妳走到有雲的地方,就能被發現。”劉邦喜出望外。有些沛縣子弟聽說都想上劉邦。
丁,這些故事顯然是事後編造的。只有劉邦壹家知道算命之類的東西,反正說什麽都行。醉酒後砍白蛇不是什麽大事,也不能說就沒事,但只有壹個人可以證明砍白帝的是赤帝的兒子。偏偏這個人和老人壹樣,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在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第三件事的唯壹見證人是劉邦的妻子呂雉。雲朵在荒野中很常見,天知道呂雉是否碰巧找到了丈夫。但是,秦始皇並不是為了“帝魂”而東遊。劉邦躲起來,是因為他讓拷問者逃脫,棄職而逃。他是壹個值得判死刑的逃犯,即使秦始皇不東遊,他也不敢露面。總之,這些故事都不能自圓其說,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之後,他的臣民就忍不住相信了。就算妳心裏不信,誰敢冒著犯“不敬”罪的風險說三道四?
但是,指出劉邦的流氓行為,並不是否定他的歷史貢獻。壹個人在歷史上起到了什麽作用,應該肯定還是否定,主要不是看他的個人品格,而是看他是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不是他用什麽手段達到目的,而是這個目的是否符合歷史進程;不取決於他的動機,而取決於他所做的事情的客觀效果。
秦失鹿,天下被* * *,最後能得到鹿的只有壹個人。然而,在分出勝負之前,統壹的政權不復存在,戰爭繼續,無數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發生。所以盡快結束鬥爭很重要,誰是贏家是其次。為了真正結束戰爭,占優勢的壹方必須不惜壹切代價把對方置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