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榮成壽山石

榮成壽山石

壽山石雕是福建福州傳統的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的技巧,制作壹個小型雕塑供人們欣賞。壽山石雕非常重視依石雕刻,故有“壹工九工”之說,其技藝主要流傳於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嶽峰鎮、香園、王莊街道、壽山鄉等地。

壽山石又名紮西石,肥美多彩,玉質如玉,為歷代藏石收藏者所珍愛,是石雕創作的上等原料。壽山石以其獨特的含義,融合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壽山石雕的起源是由考古發現和考證逐步推進的。到目前為止,壽山出土的最古老的石雕文物應該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1954年,福州倉山區桃花商福建師範大學舊址發現壹座南朝墓葬,出土石豬壹只,高1.1厘米,長6.4厘米。它呈橫臥狀,用長方形的福州壽山老嶺石雕刻而成,線條和刀削簡單,造型粗糙。在1956之後的近十年裏,福州十五座六朝墓出土了類似的壽山石豬崽。1965年,在福州北郊五峰山遺址發掘了壹座南朝墓,還出土了壹對類似的石豬,以及壹塊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墓磚。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可以證明壽山的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1500年前。

到了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的建築也得到了發展。據說僧人用壽山石雕刻佛像、香爐、念珠等。作為寺廟和朝聖者的禮物。

宋代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為東南沿海重要城市,促進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出土的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而且人物、動物種類繁多,造型各異,風格生動。刀法簡潔,風格嚴謹。可見壽山石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經開采。從之前的兩次觀石記錄可以看出,壽山石在宋代已經被大量開采,專業和非專業的石雕隊伍也已經形成,壽山石雕刻也被列為貢品。

元代以前,印章多由銅、鐵、玉制成。元明之間,用花胸石刻制印章,壽山石印章因其潔如玉、柔軟易攻而產生,受到畫家和篆刻家的高度贊賞。從此,篆刻家們自己玩刀,模仿漢代,中國特有的篆刻開始流行和發展起來。“萬朵雲幾度登高,美玉無雙,流行於皖浙千刻。”

到了明代,壽山石的紐扣裝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雕塑家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紐扣裝飾的基礎上,有了很高的造詣和獨特的紐扣印刷藝術風格,壽山石印章成為文人墨客喜愛和珍藏的珍品。

由於石鈕的出現,壽山石雕技藝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刀具、握刀、運刀的方法都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石像主要是用肩上扛著木柄的長刀雕刻,刀的方向比較直。對於小型密封按鈕,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刀演變成了手鑿刀和修刀,完全由手掌握,像筆壹樣搬運。刀法剛柔並濟,流暢順滑。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繁榮時期。據史料記載,壽山石雕在雍正年間被納入政府征稅範圍。雕刻藝術以材料為基礎,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和玉石鑲嵌在各種器皿上。印章的紐扣更加精美多樣,在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鏈刻等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壹套“珍貴印章”就是用壹塊田黃雕成的三枚印章,用兩條鏈子連在壹起!技藝高超,堪稱國寶。

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蘇。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方融合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和西方藝術的長處,促進了雕刻技術的迅速發展,產生了薄意、浮雕和高浮雕的結合,以及通雕、鏤空雕、銀嵌等新技術的發展。關於壽山石的形成,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有人說,女媧當年路過壽山,陶醉在美麗的風景和秀美的青山中,輕盈地起舞,將五色石撒在這裏的山坡、溪流、田野上,變成了這顆耀眼的寶石。有人說是壹種古代鳳鳥的卵液滲入壽山附近的地下,成為壽山石。

還有壹種說法是,壽山最初不叫壽山,叫別的。這附近住著壹個年輕的樵夫,名叫陳長壽。陳長壽從小就喜歡下棋,棋藝高超。有壹天他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山頂的壹塊大石頭上下棋。陳長壽接過擔子,來到壹旁觀看。看到年輕人如此專註,似乎很懂象棋,兩位老人邀請他下棋。陳長壽也不推辭,和兩位老人攜手坐下。兩位老人雖然下棋經驗豐富,但也不想被這個年輕人連贏幾局。壹位老人用手撚著長長的胡須,笑著說:“沒想到地球上還有這麽好的選手。我佩服妳,我佩服妳!”“看長壽衣著樸素,又以砍柴為生,兩位老人挺可憐的,很可憐,就把自己用過的棋子給了長壽,叫他不要再上山砍柴了,好過日子。說完,我只覺得壹股微風吹在我的臉上,但沒有兩位老人的跡象。

陳長壽接過兩位老人送的棋子,挑著擔子回家了。走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手裏的碎片撒了壹地。奇怪的是,我看到這些碎片馬上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石頭,大石頭生小石頭,撿不到。陳長壽壹回家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妻子。於是他們夫妻每天上山撿石頭挖石頭。他們把找到的石頭拿到市場上賣,不想壹下子被人買走,所以他們得到了很多錢,於是他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不久,鄰居都知道了。每個人都上山去找石頭。後來人們把這座山叫做壽山,把棋子變成壽山石的寶石。清代詩人朱彜尊曾寫過壹首詩贊美:“天然珍寶生於福建”。

但民間傳說畢竟是傳說,壽山石的真正成因是遠古時期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壽山石形成於1-2億年前,當時壽山地區地殼發生劇烈變動,導致火山爆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活動的結果,但它是壹種特殊的火山巖,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巖漿活動,與地下水和地下礦物混合形成壹種物質,叫做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滲出,後來凝固形成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生長在巖層的縫隙中,不可能開采壹座山或者壹整塊地,只能從縫隙中慢慢找。

因為壽山石難采且稀有,所以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壹般人很難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就有“黃金易得田黃,田黃難得”“壹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壽山石品種繁多,按產地分為天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天坑石產於溪流附近的水田,產量最少,石質最好。水坑石產於溪流、水洞,山坑石散見於山川溪流。天坑,也被稱為石天,溫暖而可愛,它的顏色從外到內逐漸變淡。天坑石按顏色不同分為田黃、田弘、田白、天輝四種,其中田黃石黃如枇杷,堅韌結實,被譽為“石中之王”。清代皇帝在天壇祭祀福建壽山的田黃石,是因為田黃石所含的“福(劍)、壽(山)、田(黃)”四個字極為吉祥。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朝石泉老人乾隆皇帝的玉璽都是用壽山田黃石雕刻的。由於田黃石稀有珍貴,福州民間諺語說“黃金易得田黃,難得田黃”,“壹兩田黃為三兩黃金”,“田黃貴於黃金”等等。

壽山石還有水坑石和坑石。水坑石大多晶瑩剔透。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質地極佳,難采,非常有價值。坑石的名稱很多,有80多種。壽山石雕是自然創造和藝術家智慧的結晶。經過歷代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藝。壽山石雕刻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鉗雕、浮雕、通雕、微調、線雕、細雕等。薄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手法,集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於壹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寥寥幾筆,而不是在石頭上雕刻、繪畫。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取石之長”,即根據石頭的形狀、顏色、質地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而形,因材施藝,取色之長,使自然色相與玄妙融為壹體。壽山石雕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巧妙的色彩。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顏色非常漂亮。藝術家在雕刻之前必須經過壹個石頭制作的過程。這種制石工藝是靠其表面的形狀和顏色來做壹個初步的構思,其他的顏色會在雕刻後進壹步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構思邊創作、非常好地運用巧色的特點,而且強調沒有拼接。壹般好的作品都是沒有拼接的,整塊石頭基本都是它雕刻出來的樣子,全是天然的。

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為東門和西門兩個流派。東門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侯鈺地區,西門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地區。據史料記載,清同治年間,潘和裴繼承了和的雕刻技藝,發展成為東門和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後人裴、林、林文寶、鄭、林、黃恒松、林友清等都繼承和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紐扣種類繁多,各具風格。鄭吸收了其他雕刻的優點,使圓形雕刻人物和動物獨樹壹幟。林獨特的溪澗,將國畫與細雕融為壹體,精美絕倫。總的來說,東派藝術家註重造型的偉岸、色彩的純熟、刀工的渾厚、作品的精美、精致與華麗、雅俗共賞;西方藝術家善於根據材料運用藝術,巧妙掩蓋瑕疵,用圓滑的刀法,追求表現的神韻。他們的作品充滿了質樸,給人壹個品味交流的空間。欣賞壽山石雕,講究三觀;

看“因材施教”是否合適。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頭的天然顏色,雕刻出適合形色的作品。我們在欣賞和購買壽山石雕時,要看雕塑家在“以料施藝”方面的獨特技巧。看看能不能充分利用石頭、石頭形狀、石頭顏色、石頭花紋來確定相應的主題和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第二,看手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從古墓出土文化中見到的極為簡潔的技法發展到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雕、圓雕。壹件精美的壽山石雕往往綜合運用了各種傳統工藝。

第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體現在運刀的刀法上。壽山石雕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包括簡潔的刀法、樸素的刀法、渾厚的刀法和精致的刀法。比如細雕、花鳥雕,多使用靈修的刀;比如人物的雕刻,古代動物印的紐扣等。,多以樸茂刀法為藍本,適合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而不刺手,別有壹番情趣。目前,壽山石雕的主要傳承人有林文舉、劉愛珠、蔣伊琳、王延華等。東門學派包括郭公森、林元康、郭、林炳生、林發樹。

壽山石是壹種稀有的石頭,近幾十年來其資源管理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過度開發,對石雕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現在很多老藝術家年紀越來越大,無法繼續雕刻,傳統的師生關系被破壞了。壽山石雕技藝瀕臨失傳,急需搶救。

  • 上一篇:《清明上河圖》資料
  • 下一篇:毛絨玩具的宣傳語有哪些句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