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紅木家具的榫卯組合有近百種,常見的有格榫、托架榫、宗角榫、燕尾榫、夾頭榫、肩榫、龍榫、楔榫、肩榫、柵欄榫、套榫、掛榫、半榫、曲折榫。
肩榫:肩榫是束腰家具的腿腳與束腰、齒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家具水平部分和垂直部分連接的榫卯結構。
肩榫是壹種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與面板、腿與腰、腿與腿的連接。以有腰的方桌為例。在腿和腳的上端做兩個互相垂直但不相連的半榫,與桌面相連。在與環帶連接的部位,應做成45度角的斜肩,並鑿出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斜尖和三角形榫頭連接。斜尖還留有上小下大的“掛針”,截面為半個銀錠形,與齒條背面開的槽口相套接。
明、清早期的束腰家具中,牙與束腰為壹整塊木板,使束腰、牙與腿腳之間用掛釘牢固連接。這是肩榫的標準做法。清中葉以後,抱肩榫的做法開始簡化,省去了掛銷。為了節省材料,牙和腰也是用兩塊木頭分別做的。到了清末,抱肩榫的做法進壹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都沒有了,只用膠粘。桌子的堅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房:霸王房是壹種用於方桌、凳子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不需要橫梃加固的榫卯結構。做桌子的時候,為了增加四條腿的牢固度,壹般需要在桌腿的上端加壹根橫桿。但有時需要做壹張造型精致的桌子,考慮到四個橫梃礙事,但同時又要考慮到桌子的牢固程度,所以可以用“霸王梃”。王霸呈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線相連,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和腳相連(在本該水平放置的地方)。磚下端的榫頭呈半個銀元寶的形狀。腿和腳上的榫眼底部大,頂部小。組裝時,將王霸的榫從腿的榫眼處插入,向上拉,然後鉤住,再用木楔固定。
筒夾榫:是制作箱型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和腳在頂部有榫頭,並與表殼底部的榫眼相結合。腿腳上端開放,牙齒嵌入,所以腿腳外觀高於牙齒和牙齒。在這種結構中,用四條腿夾住齒條,連接成壹個盒子,接收表殼面,使表殼面與腿腳之間的角度不易改變,表殼面的重量能很好地分散傳遞到四條腿腳上。
肩榫:是制作箱型家具的榫卯結構。腿腳頂部設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榫眼連接,腿腳上端的正面也制成有棱角的斜肩;牙板正面還刻有與斜肩深度相同的槽口;組裝時,齒條和腿腳嵌有斜肩,形成平齊面;當面板承受載荷時,齒板也受到壓力,但壓力可以通過腿腳上的斜肩傳遞到四條腿腳上。
宗角榫:宗角榫因外形似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是壹條45度對角線,也叫“三角尖”。多用於框形連接。此外,明式家具還有“四十式”的桌子,腿、腳、齒、板的連接處都應該是榫頭。
榫植:又稱“樁頭”、“走針”,是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間采用的榫卯結構。由於拆卸,榫容易磨損甚至損壞。為了維修方便,也避免了因為榫頭損壞導致家具零件報廢的情況。壹般用另壹種木材做榫,然後把榫種在家具部件上。插榫多采用掛榫結構。羅漢床的圈層與圈層之間、側圈層與床層之間常插有榫釘。
楔形榫:用於連接圓棒形和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兩個圓棍對半切開做成手掌狀搭接,但每個榫的前端都有壹個小的臺階狀直榫,可以插入另壹個上的凹槽。這防止了連接部件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位中間鑿壹個壹端略大的方孔,再做壹個四棱柱大小的長木楔。插入後可以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來回脫出。楔形榫頭應該用來做圓椅子和圓形家具的扶手。
格子肩:傳統家具的橫料和豎料相交,榫頭料的外半皮切割成等腰三角形尖端,另壹種料也在榫眼對應的半皮處切割成等腰三角形缺口,然後拼接,俗稱“格子肩”。
角榫:角齒與腿足和齒條嚙合,壹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齒的榫舌嚙合。用腿腳形成齒條或面時,角齒和齒條或面是榫眼插入樁頭的,所以“角榫”是榫眼和榫頭的組合,而不是單壹的結構形式。
長短榫:壹般在腿與面邊接合時,腿料榫成壹長壹短兩個榫,相互垂直,與邊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為抹邊接頭用的是格子榫,從榫眼腿開始抹頭兩邊的榫和大邊的榫碰撞,所以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肩榫:牙條與腿腳結合有幾種形式。肩榫的方法是45度,榫肩開榫鉆孔。嵌入的齒條與腿腳形成同壹層面,是明清家具帶腰常用的榫卯結構。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采用燕尾榫接合,不外露,稱為“暗榫”或“鈍榫”,是制作幾個箱、案、盒的必備榫。
榫釘:明清的椅子不挑剔,有腿的關節不需要卡盤榫。通常腿是用來挖榫頭的,腦部分挖有方形榫眼和插座,故名。
掛榫:掛榫是楔榫的壹種。榫的壹邊是斜的,洞也鑿成壹樣的形狀,但需要長壹倍才能鑿直。榫頭放入直孔後,不能用吊或吊的方法拔出。如果拆開,可以再移入直孔。明清時期,很多立牙都有榫頭。因為榫實際上是壹個受載楔,所以又叫“掛楔”。北方的手藝人叫“騎馬”。
鉤榫:榫眼做成直角梯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與榫眼的底面相等,斜面嵌入後與斜面嚙合,產生反鉤效果。然後用楔形材料填補榫的空隙,這樣就永遠不會輕易出來,所以叫“鉤榫”。
紅木家具與榫卯結構
近幾百年來,中國有兩樣東西被海外華人奉為國粹:壹是京劇藝術,二是紅木家具。中國的傳統家具從明末開始就達到了技藝的巔峰。從此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今天,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壹部分。眾所周知,米卡成名已久。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個房子可以用上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用壹個釘子,這是人類輕工業制造史上的奇跡。這種中國傳統的制作工藝是海內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第壹,榫卯結構歷史悠久。發現早在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榫頭和榫眼。榫卯結構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技術創造,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達到今天的水平,與這壹特點的應用有直接關系。也正是這種巧妙結構的應用,提升了中國家具的藝術價值,尤其受到外國家具和建築藝術家的推崇。榫卯結構是中國家具的核心,也稱為傳統家具。
2.榫卯結構的家具比用釘子連接的家具更耐用。這種組合可以有效地限制木制件之間在所有方向上的扭曲。釘子連接做不了。比如用釘子做兩個木質屋頂的T型組合,垂直屋頂和水平屋頂容易扭曲,改變角度,而用榫頭和榫眼就不會扭曲。其次,金屬容易生銹或氧化,而真正的紅木家具可以使用數百年或數千年。許多明式家具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滄桑,但木頭還是壹如既往的堅硬。如果用釘子組合這樣的家具,很可能木材會完好無損,但家具會因為連接金屬的腐蝕、疲勞、老化而散架。
第三,榫卯結構的家具便於運輸。很多紅木家具都是拆裝運輸,到目的地組裝安裝非常方便。如果家具是用釘子連接的,可以部分拆分,但是對於小木件比較多的家具,比如椅子,就不能這樣做。
第四,榫卯結構的家具容易保養。純紅木家具可以用上百年,總會有問題,比如壹塊破磚需要更換。釘子連接的家具不像榫卯結構的家具那麽容易拆卸更換。
第五,榫卯質量高。紅木木材比較堅硬,通過擠壓和鉆硬楔的方式將釘子推入,很容易導致木材劈裂,這壹點木匠非常清楚。利用榫卯連接紅木家具,可以大大提高紅木家具的內在品質,這也是我國傳統工藝制作的紅木家具具有增值收藏價值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