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又名馬闕,是東漢時期的壹件青銅器。1969甘肅武威雷臺鎮守張掖的武將張及其夫人墓出土。
奔馬高34.5cm,長45cm,寬13cm。形象蒼勁俊朗,獨具魅力。馬昂首嘶鳴,軀幹強健,四肢細長,腿蹄靈便,三足騰空向前,壹腳飛向地面。
在我們的遊戲中,馬踏閆飛是壹個白發中帶著綠色高光的酷炫少年,皮膚形象極其霸氣。
被命運所束縛
長辛宮燈:有+5%的激活壽命。
哥魯達:可激活攻擊+5%。
吳王伏叉矛:激活速度+5%。
越王勾踐劍:具有+5%的激活防禦。
技能
主動技能消失了:
1級對所有敵人造成120%傷害,有10%幾率打暈每個敵人1回合。
二級對所有敵人造成150%的傷害,並給予每個敵人20%的幾率暈眩1回合。
三級造成所有敵人自身攻擊力200%的傷害,有20%的幾率打暈每個敵人2輪。
被動技能馳騁:
等級1打暈壹個目標,恢復其最大生命值的2%。
二級:每擊暈壹個目標,恢復3%的最大生命值。
3級時,每壹個被擊暈的目標將恢復最大生命值的5%。
被動技能步顏:
1級大招造成眩暈的概率增加10%。
2級大招造成眩暈的幾率增加20%
3級普通攻擊有25%幾率打暈目標。
4級大招造成眩暈的幾率增加30%
5級普通攻擊目標造成眩暈效果後,可以加壹個普通攻擊(可以產生怒氣)。
被動技能疾馳:
1級增加對暈眩敵人造成的傷害5%。
二級對暈眩敵人造成的傷害提升10%。
第三輪結束時,場上的每壹個眩暈單位(包括友軍)都會提升5%的速度。
四級增加暈眩敵人20%的傷害
五級增加暈眩敵人35%的傷害
6級造成眩暈回合+1。
民間故事
1969甘肅省無為縣,在距離縣城2公裏的壹個村子裏,村民們按照上級的安排,準備挖壹條隧道。這條隧道將穿過壹個叫雷臺的土制平臺。這個土臺之所以叫雷臺,是因為上面有壹個道觀,道觀的後殿裏供奉著雷神。這個土臺壹看就知道是人工夯過的。由於無為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壹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古人留下的痕跡隨處可見,像這樣的人工夯土平臺很難引起當地村民的註意。
壹天下午,村民們開始壹步壹步地挖隧道。當隧道挖到大約13米的深度時,他們在隧道的邊墻上發現了壹堵磚墻。當他們用鎬頭砸向墻壁時,發現裏面是空的。隊長用鑿子使勁敲了壹下,開了壹個洞。突然,壹股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當我用手電筒照的時候,發現根本照不到。這些村民很膽小。隊長膽子大,就帶著村民爬進古墓路,打著手電向前探索。在手電筒的照射下,他們看到了壹排排的青銅人物、青銅馬、青銅戰車,這是壹群青銅車馬。但是這些村民沒有受過教育,彼此也不認識。他們手電筒照在這些文物上的光讓他們以為這些文物是金子做的。
他們挖出寶藏的消息很快就讓公社領導知道了,公社領導派民兵封鎖了現場,同時向省裏分管這壹地區的有關領導匯報。不久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到無為縣,對古墓進行進壹步清理。專家進入古墓路,看到到處都是銅錢和破陶罐。棺床上,有被掀翻的棺材板和兩根骨頭。顯然,這是壹座夫妻合葬墓。經過仔細清理,專家發現,這條古墓道上有兩個盜洞,這意味著這座古墓之前已經被盜墓者盜過兩次。估計當時的盜墓賊只偷好賣的金銀首飾,對青銅器不感興趣,就拿這群珍貴的青銅車馬當奴仆。這座古墓是在雷臺下發現的,所以命名為武威雷臺漢墓。
這組武威縣發現的青銅車馬進入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博物館之壹。甘肅文化底蘊豐厚,隴原留下的大量珍貴文物,甘肅省博物館擁有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匯集了甘肅從古代到近代的大量文化瑰寶,包括甘肅彩陶、漢代簡牘、絲綢之路瑰寶、佛教藝術精華,堪稱新石器時代之冠。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車馬隊也被送到這裏研究。但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青銅車馬隊,專家們卻犯了難,因為如此大規模的青銅車馬隊墓葬是極其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那麽這個墓的主人是誰,為什麽能有這麽大壹群青銅車馬隊呢?
於是專家帶著好奇心開始仔細清理,尋找線索,確認墓主人的身份。在夫妻倆合葬的棺床附近發現四枚銀質將軍印,表明墓主人生前四次被追封為將軍,地位顯赫,戰功輝煌。12棺床附近發現青銅侍女,有男有女。丫鬟後面的字是“張的奴才”,丫鬟後面的字是“張的丫鬟”,所以可以確認墓主人可能姓張。在壹匹青銅馬的胸前發現了壹個銘文,說明這個姓張的人曾經擔任過武威的郡守,但是按照漢朝的規定,郡守的壹等官為他鋪墳。但是從這些墓葬中清理出來的銅錢大概有28000枚,而且是兩次被盜後留下的,所以這個人的地位肯定是高於酋長的。後來在壹些青銅器上發現了“張浚前妻”和“張浚皇後”的銘文,說“夫人”是封臣的妻子,於是人們推斷郡守同時有侯爵的爵位,於是有關學者就關註起來了。涼州擁有侯爵稱號的人只有壹個,他就是張江。因為涼州地處軍事戰略要地,當時的羌人進攻涼州必須經過張掖峽谷,這個張江將軍就留在了這個峽谷。因防禦有功,封為“強將軍”,與出土的銀質將軍印完全壹致。可是他怎麽會有這麽漂亮的車馬隊伍呢?當時張掖產銅很多,涼州的青銅冶煉工藝也高超。張為武威都督,封他為侯。為了感謝漢明帝接見他的好意,他為皇帝鑄造了這組青銅車馬。這批銅車馬被送往洛陽後,漢明帝非常喜歡,將其置於平涼,並命名為“涼州馬工”。可惜這批青銅車馬在東漢末年的董卓叛亂中被毀。好在張江做了兩套供挑選,壹套送到北京,壹套留給自己。他死後,他的後代將青銅車馬埋葬在他的墳墓裏。
青銅車馬仆從隊在當時的甘肅省博物館裏並沒有受到那麽多的關註,直到壹位賞識它的伯樂出現,那就是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郭燦·莫若如何關註青銅車馬?出土兩年後,老郭隨政府代表團訪問西北,來到蘭州。雖然參觀日程排得滿滿的,時間也很緊,但喜歡文物的老郭還是在外賓休息的時候,來到甘肅省博物館,看看這裏收藏的文物。當他看到這群車馬時,他被其中的壹輛吸引住了,他大聲贊嘆:太棒了,太漂亮了,太棒了,我們!他欣賞完之後,看著這匹“銅跑馬”腳下有壹只飛燕,就給它取名為“飛燕上馬”。從此,這匹馬以“馬踏燕子”而得名,名揚天下。
老郭回京後,還是放不下這件“馬背上的飛燕”,於是和當時的文物局負責人商量,是否可以將這件“馬背上的飛燕”和青銅車馬轉移到北京,於是來到北京故宮參加展覽。然而,這座“馬背上的飛燕”雕像在當時被肢解了,它的鬃毛和馬尾辮都不見了。它的脖子上有幾個洞,三個馬蹄鐵都是空的。幸運的是,故宮博物院有壹位青銅器修復專家。經過專家的修復,鬃毛和馬尾辮都得到了恢復,再現了這匹飛奔的馬的精神。修復後按照傳統方法做得和以前壹樣舊,沒有修復的痕跡。因此,這匹奔騰的馬傳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