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當年軍事評審團記者陳雲團題詞/圖的情況,題詞“石良峰”目前已破損,殘長210cm,高78 cm。上面壹段寫著“李瑛李年,五子科舉主考官,授朝儀科舉博士,任江南省鹽巡道兼糧道,悉江寧府,加十錄”。牌匾上刻有“富貴永不止步”的花紋,書法蒼勁有力,盡顯大家風範。專家點評:此匾屬於功德匾,是清中葉新安文化名人陸為當地老舉人張應年所立,表揚其為人師表,道德高尚。雖然這塊石碑已經損壞,但它仍然是清朝的珍貴文物。近日,記者在新安縣鐵門鎮采訪,當地壹位姓王的老師提供了壹條線索:附近陳村的張秋賢家歷史上是書香門第,目前還保留著壹塊書法精美、官職很高的牌匾,十分珍貴。陳村位於新安縣鐵門鎮南的小山上,鐵磁性公路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距離錢塘知齋和道教聖地東鎮寺僅數公裏。村子雖然叫“陳村”,但90%以上的村民都姓張。張秋賢以前是村裏的老師。退休後,他學習、練習書法,洋洋自得。今年,他71歲。他仍然住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百年老宅裏。房子雖然很破舊,但還是基本保持了原貌,青磚灰瓦,高大寬敞,尤其是屋頂的脊飾和墻上的各種磚雕,五彩繽紛,生動雅致。當老人得知我們的目的後,他立即爬上大廳的棚子,取下壹塊匾。當我們看著這塊“史良峰”牌匾時,我們感到驚訝和惋惜。我們慶幸它的碑文是清中葉著名的新安文化人物陸所寫,可惜已不完整。張秋賢解釋說,他家以前也有“吳逵”等其他牌匾,但因為大家不知道它們的價值,所以沒有好好保存,毀了,丟了。這幅《石良峰》幾年前還是完整的。有壹次,壹個鄰居借過來當蓋房子的踏板用。結果有壹小部分被磚石砸了。後來他去找,也沒找到。說起這塊牌匾的來歷,張秋賢叫來了他的叔叔張建文和張遵路的壹位87歲的老人。他們翻出家譜,仔細回憶,從家族的歷史入手。據老人們說,陳村姓張,祖籍山西省洪洞縣馬沙溝。明初,由於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災害頻發,人口極度匱乏。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朝廷大批從山西移民中原,大部分手續在洪洞辦理。陳村的張姓祖先是大遷徙中的壹個普通農民家庭。爺爺奶奶顧太君和奶奶帶著七個孩子翻山越嶺,徒步行走。過黃河時,全家失散。顧太君帶著小兒子四處漂泊,最後定居在新安縣玉山西邊的壹個茅草庵裏。他們在這裏打拼,子女結婚生子。漸漸地,他們組成了壹個大家庭。尤其是清代前中期,張家在這壹帶非常興盛,田地眾多,富裕小康,同時又堅持種田讀書,註重子女教育,使得人才輩出。張應年(公元1662 ~公元1722)康熙時期,陳村的張氏家族出了壹個最讓他們驕傲的人物。他是第11張社標。此人從小刻苦學習,天賦出眾。參加科舉考試後,他很成功。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春,他參加了當年的陳賡考試。結果他是個才子,217排名第三。在這個科目中,許多也被錄取為進士的人後來成為歷史上的著名學者,最著名的是在戰場上做出貢獻並在其政府中擔任省級官員的年羹堯,以及後來擔任宰輔職務的康、雍、甘三朝元老張。張社標考上進士後,並沒有像年羹堯、張那樣登頂。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調任福建南平知府。張社標的性格是忠厚老實,清正廉潔。在南平,他為民請命,執法如山。雖然政績突出,但也得罪了不少地方豪強和上級官員。後來康熙皇帝有意從全國各地選拔官員赴京任職,張等人推薦張社標為“同年”。不料吏部派人調查他的情況時,誤以為上級要處分他,他害怕了,於是棄官回鄉。後來吏部官員追新安了解,張社標更加驚恐。人走了就吞金自殺。知道了這個消息,朝廷覺得很惋惜,就撥出銀子讓家人陪葬。至今,他下葬的地方仍被鐵門周圍的人們稱為“進士墳”。“史良峰”牌匾的主人張迎年,是陳村第十三張家族中的佼佼者。他父母都是讀書人,讀了很多詩。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學習很好,但長大後參加科舉考試,屢遭失敗。為了獲得名聲,他改變了策略,轉而學習武術。誰也沒想到,苦練之下,他在這方面如魚得水,武功和文章齊頭並進。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張應年參加河南吳克鄉試,成績優異。他考上了武舉人,被賜“武魁”牌匾。在科舉功名之後,張英年並沒有借此機會踏上仕途,而是回到陳村教書育人。同時,他也在當地做好事,扶貧濟困。40多年過去了,在新安壹帶,張英年德高望重。在國外做官多年的呂回老家探親,於是題寫了“史良峰”的匾額,贈送給老先生。魯是清代中葉洛陽地區的壹位著名人物,但鮮有名人論及。他出身於新安盧氏家族,明清時期著名的關河洛。這是壹個文化世家,也是壹個官員世家。在這個家族中,始祖魯孔學是河南的壹位大學者。陸孔學之子呂維祺,自幼學習理學。萬歷四十壹年(公元1613年)考中進士。先後任吏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在洛陽創辦“伊洛社”,招賢納士,著書立說。呂之子,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進士,任禦史監。呂之子呂魯衡,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進士。曾任都察院左副都督,也是康熙年間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地方誌家。呂乾衡的弟弟呂乾衡,在家鄉新安青瑤山苦讀四十年,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他是壹位著名的作家,他的詩歌抒情優美,他的古文與時俱進,他與方苞的關系非常密切。呂呂恒有三個兒子。長子呂仙曾,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舉人。曾任漵浦縣令,著有《亭上詩》。次子陸玄曾,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進士。三子呂壽增,雍正二年(公元1724)進士。曾任山西使節,好詩人,與袁枚交遊。有過兩個兒子,壹個叫陸公謙,壹個叫陸。他們壹生都是詩人,沒有做官。宣璐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陸公路和陸公子,他們都是著名的詩人。其中,陸公子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進士,也從事考證工作。呂守曾之子呂公樸,名田村,主持景山書院多年,著有《詩在田村》,被袁枚稱為“詩中豪傑”。此外,呂乾衡,其子呂耀曾,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進士,也是著名詩人,著有《衡山詩》、《白巖詩》。據有關專家統計,從呂維祺到五代,新安盧氏家族共有8人考中進士,占明清新安所有25位進士的近三分之壹。此外,考中的人也不少,家族也興旺了200多年。為張應年題寫“史良峰”匾額的陸,是字的陸耀曾之孫。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考中博士,歷任通州知府、蘇州知府、鳳陽知府、江寧知府。他機智過人,性格豪爽,曾在許多地方為官,判案如神,興學勸世,成就斐然。他還擅長書法和詩歌,與清代文化名人袁枚、姚鼐有著深厚的友誼。任江寧知府時,還主持編纂了新修訂的《江寧縣誌》。他題寫的匾額能保存至今,極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