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在藏語中,意思是可以展開觀看的布和絲綢的卷軸畫。
為西藏人民設計和創造了西藏最具特色的文化產品。
唐卡是壹種可移動的神像,便於攜帶,不易損壞,便於懸掛和收藏,可以隨時隨地觀賞和供奉,適應了高原遊牧生活和交通極其不便的特殊生活環境。
唐卡最早出現在7世紀上半葉。在藏族史料中記載,松贊幹布用自己的鼻血畫了壹個“班甸拉姆”神像。班地蘭在漢族也俗稱吉祥女神。後來,這幅唐卡被壹位活佛藏在班迪安拉姆雕像的腹部。
班迪安拉姆是藏傳佛教八大法神中唯壹的女性護法,拉薩、大昭寺護法,婦女兒童保護神。由此可見,唐卡興起於松贊幹布時期,但真正開始並被廣泛采用是在明代。
唐卡內容豐富,有佛像、菩薩像、神靈、會說話的地圖、教學人物、歷史人物、宗教寺廟、教義、風俗、醫藥、民間傳說、佛教故事、神話、寓言、重大事件等。整體上宗教特色濃厚,反映宗教內容的卷軸占80%以上。
唐宋時期的古唐卡很少見。薩迦寺有壹幅名為桑潔東夏的唐卡,上面繪有35尊佛像。古樸典雅的風格與同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十分相似。推測可能是吐蕃時期的唐卡。布達拉宮保存了三幅當代繪畫。
唐卡雖然受宗教題材的限制,內容也差不多,但制作時並不是以壹個模式為基礎。同壹個題材被不同的藝術家創作過,在形式和構圖上是不壹樣的。
唐卡的構圖必須嚴謹、對稱、豐滿、實用、生動多樣、絢麗多彩,反映社會歷史風俗、天文歷法和藏醫。
繪畫唐卡按底色可分為彩色唐卡、金色唐卡、朱紅色唐卡、黑色唐卡。唐卡的繪制,壹般是在畫框和畫布準備好之後,經過素描、上墨、上色、暈染、重墨、暈染、燙金、睜眼等過程。線條和色彩的有機組合和奇妙變化是畫唐卡的主要技法。
金色唐卡和黑色唐卡是獨壹無二的,其特點是善於用線,效果類似於線描。在這兩種形式中,背景色通常是大面積的單色,即金色或黑色,而形狀則全部用白色線條勾勒,在背景色和線條的烘托下格外醒目,具有立體的空間效果。線條流暢,自然流暢,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繪制唐卡是壹個復雜而精致的過程。第壹階段是開始準備材料。第壹步,選擇布料;第二步,裝框;第三步,打基礎;第四步是打磨。壹般唐卡都是以亞麻布或者呢子為主,而絲綢最為珍貴。繪畫前,用麻線將緞基布邊緣穿好,在特制的木架上拉伸。然後用動物腦和高原上的壹種細白泥粉混合成糊狀,均勻地塗在基布上,消除所有的孔洞,再用貽貝片刮糊,打磨。只有在基布完全幹燥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繪畫。先用碳條畫出圖像的輪廓,壹般是從裏到外,中間畫出主體圖像再畫出周圍的附屬部分。
第二階段是畫圖:第壹步,確定圖片的中心點;第二步,畫草稿;第三步,勾黑線;第四步,上色(上色步驟:1,繪制唐卡采用重彩法和淡彩法;2、先暗後亮;3.先給衣服上色,再給臉上色):第五步,上色雙線;第六步,描金;第七步,寫壹段文字描述,並編號。
畫唐卡用的顏料是不透明的礦物質和植物原料,加上壹些動物膠和牛膽汁。由於原料配方科學,加上藏區氣候幹燥,畫出來的唐卡即使經過幾百年也光亮如新。
第三階段是裏料:第壹步是用棉緞包邊;第二步,對唐卡的畫心進行遮塵護心,在唐卡正面加簾;第三步,安裝桅桿;第四步,畫芯。
第四階段是開幕式,唐卡正式開幕。
從質地來說,可以分為布、絲、紙。顏料以金、銀、朱砂、雄黃等礦物顏料為主,植物顏料次之。壹般來說,唐卡是壹個垂直的長方形,中間的圖片被稱為“龍脈”。這幅畫四周用彩色緞子制成,它的紅色和黃色的框架被稱為彩虹,這是精靈精神的象征。兩端加硬木軸,藝術價值高。
為了保護唐卡圖片不致陳舊,通常會覆蓋壹層絲綢窗簾,觀看時揭開。窗簾上有兩條等長的絲帶,藏語叫“隴南”。有些唐卡圖片是在下面中間鑲有叫做“通九”的紅色方緞。長度壹般在壹米左右,寬度有六七十厘米。最小的只有幾十厘米,也沒裝。最大的有五六十米,寬的有三四十米。
唐卡的結構壹般可以分為三部分:中心是本尊,也就是信徒供養的對象,本尊的上半部分是空界,下半部分是地界,也就是俗稱的凡人界。在布局上,有的以單幅畫面表現壹個主題,有的則以具有藏族特色的鋸齒形拼出。大多對稱,接近扁平化展開,布局生動不亂。每張唐卡都有壹定的故事情節,既有單個的,也有幾個或幾十個相連的故事,比如《釋迦牟尼傳》。
唐卡還有壹個現象,就是自然科學的註釋圖,比如布達拉宮收藏的天體運行圖,行星場中象征二十天宮的動物圖形,都是按照各自的軌道有規律地運行。羅布林卡有壹套藏醫唐卡,有60多幅圖,包括醫學原理、人體結構、經絡穴位、醫療器械和各種藥物,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在西藏,人們稱唐卡畫家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像或神的人。
有壹個畫家叫多巴紮西傑布,他的兩個弟子綿拉頓珠在15世紀中葉創立了綿唐畫派。壹個叫秦澤秦漠,他開創了秦澤畫派。除了這兩個學派之外,最著名的是噶瑪嘎子學派,其創始人壹般認為是活躍在16世紀下半葉的南卡紮希。
目前,唐卡畫派主要包括:
尼泊爾學派:流行於11至13世紀。赤尊公主受到松贊幹布的歡迎入藏,並由跟隨公主的尼泊爾藝術家帶入西藏。它具有尼泊爾極其溫暖的色彩的強烈特征,畫面中央的主雕像占據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其他合神和家族菩薩排列在周圍整齊的小方塊中,造型簡單,人物簡單,重飾感強。
祁剛學派:創始人是雅堆秋幹巴活佛,公元13世紀流行於衛藏地區。這個畫派吸收了尼泊爾畫派的繪畫風格,是西藏密宗後期的分治時期的藝術,以憤怒的佛像為特色。身材矮小,頭很大。人物畫風格自然流暢。裝飾細致,筆觸細膩,主雕像占據了畫面的很大壹部分。周圍背景空間比較小。背景以紅綠藍為主。
秦澤派:創始人是貢嘎崗堆。秦澤秦漠流行於15世紀中後期。畫面中出現了花、青石、重彩、工筆的內容,出現了綠色的山水構圖的表現,雲上細膩的線條都吸收了漢明的山水風力。
嘎赤派:噶瑪嘎赤派的創始人是南洛紮西活佛,16世紀生於雅堆。他是吸收了很多漢風的唐卡,也是當時的宮廷畫派。畫中的人物完全沈浸在優雅與浪漫之中,比例完美,意境美妙。
勉堂畫派:創始人是勉拉頓珠,是15世紀後最有影響力的唐卡畫派。由於17世紀瞿英甲措在唐卡繪畫中發明了《度量衡經》,他用計量單位繪制唐卡。按照畫家自己手指長度的比例來調節佛像,以滿足當時對大量佛像唐卡的需求。
唐卡的畫法采用單線平繪,形象莊重,體態勻稱,舞蹈形式活潑,婀娜多姿,形象生動。如果畫歷史故事和風俗畫,則采用鳥瞰透視法,以幾何結構描繪人物和建築物的背景,裝飾性強。色調或濃烈,或淡雅,或濃郁,或清淡,筆觸古樸細膩。
畫金鉤銀是唐卡的壹種特殊手法。除了畫出細如發絲的線條外,它還喜歡運用局部全金畫等各種技法,使畫面顯得瑰麗奪目。
畫唐卡之前,畫家要沐浴更衣,焚香祈禱,靜下心來,把自己調整到最虔誠的心境。
每壹幅唐卡的背後,展現的是畫家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