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篇文章,我要感謝給我介紹這本書,藏在魔都“悟空心靈園”的大師兄。
遇見紅寶書
大師兄從書架上抽出書遞給我的時候,手很自然的就沈到了地下。太重了。我怕這本書拿起來會很重,會成為家裏的裝飾品。除了身體上占了書櫃的高度,每天看著我不跟我說話也沒什麽意義。
大師兄似乎看出了我的猶豫。在他深邃的雙眼皮下,壹雙聚光燈掃向我,鄭重而溫柔地說:這本書不需要壹口氣讀完,不需要壹次看懂,甚至不需要按順序讀完。書的內容是獨立的,妳可以隨意翻開壹頁,輕松閱讀。
我半信半疑地把書放在腿上,隨意翻著,就像翻字典壹樣。每壹頁的底部都有許多關於主要詞匯和短語來源的註釋,書中還附有壹幅色彩濃重的曼陀羅畫,這是榮格生前所作,有壹種神秘的氣氛。
榮格是分析心理學之父。紅寶書也是他自稱的新書。是榮格自我分析的私人日記,記錄了他從1914到1930的“自我實驗”。榮格的幻想、夢想、真理、獨白都在書中,他自己畫的曼陀羅都是藝術品,如扉頁所述,紅寶書更像是壹本來自中世紀的“時間之書”繪本,獨壹無二。
書和人壹樣,不管對不對,都有壹個命運。我選擇帶在身邊,想把它當成魔法書來讀。榮格寫的時候是壹點壹點記錄的。看的時候還打算從目錄裏隨機挑選,像抽獎壹樣壹點壹點瀏覽。
紅寶書是什麽樣的書?
很難用恰當的語言來描述這本書。壹般的看法是,它是榮格的壹部分,有榮格與靈魂的對話;它是榮格自我分析的實驗記錄;這是壹個象征性的心理學傑作。看完之後,我保留了第壹印象,把它當成壹本充滿符號和咒語的“魔法書”。希望每次打開都能召喚出榮格這個大魔術師來說話。
在紅皮書的介紹中,榮格朋友圈的好友卡莉·比金斯(Carly Bijns)曾經這樣評價這本書,裏面的比喻非常貼切。
隨著60年“紅皮書”的出版
榮格去世前,有幸讀到這本書的是他的壹些病人和朋友,讀過的人對這本書非常好奇。早期的手稿也是小範圍流傳,榮格生前壹直對是否出版此書猶豫不決。
榮格逝世四十八年後,原書手稿由榮格繼承人協會授權著名學者Sonu Shamdasani教授編撰,編撰手稿耗時近13年。
從1990開始,手稿被編譯成德文。2000年,榮格繼承人協會決定公開出版。2009年初,讀者版的英譯本由美國諾頓出版公司出版。我現在手頭的這本書是翻譯版翻譯過來的中文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印的1版,號稱最全版,壹個字都沒刪。拿在手裏,感覺還冒著熱氣。
因為來之不易,也因為尊重和慎重,該書的譯者和編者的序言、引言和評論加起來有90多頁。對於這壹部分,我是壹頁壹頁地看,以便理解書的大綱。正文部分,* * *三百多頁,由第壹卷十壹章和第二卷二十壹章組成。
第壹卷
前言:新人之路
第壹章重新找到靈魂
第二章靈魂與上帝
第三章靈魂的優雅
第四章沙漠和沙漠體驗
第五章未來的地獄之旅
第六章精神分裂
第七章謀殺英雄
第八章上帝的誕生
第九章神秘與遭遇
第十章指導
第十壹章最終解決方案
第二卷
序言中作惡者的形象
第壹章紅人
第二章森林中的城堡
第三章卑微的人
第四章隱士,死(1)
第五章過世了(第二天)
第六章死亡
第七章早期寺廟的遺跡
第八章第壹天
第九章第二天
第十章咒語
第十壹章雞蛋的打開
第十二章地獄
第十三章獻祭謀殺
第十四章聖人傻瓜
第十五章第二夜
第十六章第三夜
第十七章第四夜
第十八章三個預言
第十九章魔法的禮物
第二十章十字架之路
第二十壹章魔術師
下面這段話是榮格晚年寫的,用作本書的引言。
編者介紹中提到,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是現代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但他的作品壹直引起爭議。榮格在這本書上花了不少於16年的時間。為了表示對作者和譯者的尊重,我也打算花十年時間慢慢讀完。
容奇仁
容格於1875年出生在康斯坦茨湖的凱斯維爾,後來他的家人搬到了萊茵瀑布旁的勞芬。他是長子,有壹個妹妹。他的父親是瑞士的新教牧師。1902年,Jung與Emma Rauschenbach訂婚,婚後育有5個孩子。
年輕的榮格,在選擇職業時,與我們發生了沖突。他應該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最後,為了謀生,他決定學醫。即使進入大學後,榮格頭腦中關於文理研究方向的矛盾依然困擾著他,他稱之為第壹人格與第二人格的矛盾。於是他壹邊忙著學醫,壹邊精讀哲學書籍。我想到我自己,當我做決定的時候,兩種不同的聲音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稱他們為小鬼和精靈。這些都不是巧合。他們讓我單方面感覺到和榮格的親近。
榮格的重要理論
榮格在1911寫了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征。在書的序言中,他說:中年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年齡,它標誌著人生後半輩子的開始。這期間人會有心理變化。其實在這個年紀,我也恰好開始了壹個思想上的轉折。
榮格在自我分析的過程中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在1913年慕尼黑的精神分析會議上,他提出了新的心理類型理論,認為力比多有兩個基本運動:內向,這類主體的興趣主要指向內心世界;外向性,這類學科的興趣主要指向外部世界。這兩類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來發揮自己的價值。
看到這裏,我不禁感嘆榮格真是太神奇了。目前普遍認為,學心理學要麽是因為自己有壹些心理問題,要麽是想當心理咨詢師。在我看來,這種理解有點局限。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壹些心理學,或者說應該多了解自己,通過壹些路徑探索自己的價值。
1918榮格寫過壹篇論文《論無意識》。他指出,我們所有人都站在兩個世界之間:外部感知的世界和無意識感知的世界。1919年發表了《精神信仰的心理學基礎》,他在書中提出了集體無意識會被激活的兩種情況。看到下面這篇論文的內容差點驚掉下巴。
1922年,榮格在這本日記中與自己的靈魂展開了對話,這本日記在當時被稱為“新書”。其中有壹個關於宗教的回復,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解釋。感覺好像壹個謎終於被解開了。
榮格在1922年發表的論文中把文藝作品分為兩類:第壹類作品完全源於作者的目的;第二種作品支配著作者。榮格認為,所有能支配作者的作品都來自於集體無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創作過程就是被無意識激活的原型形象。
坦白說,看到這個我有點起雞皮疙瘩。目前和朋友壹起創業的公司叫暗光文化。具體在做的事情包括自媒體,社區和壹些體驗課。我們的口號是“做黑暗中的光,理解這短暫的人生”。我不能說和榮格交朋友。如果說我受到了什麽啟發,可能是受到了他所謂的集體無意識的啟發,也可能是解釋為市場產生了需求。
1926年,榮格在《無意識過程心理學》壹書中強調了中年轉變的重要性。這個討論,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很靠譜,很接地氣。
紅寶書的正文
感覺正文除了原文節選,都是多余的。正文有300多頁,我只拿偶爾翻出來震撼心靈的文字,就像電閃雷鳴。
比起那個時代孤獨的靈魂,我覺得榮格是幸福的。雖然他生前並沒有被完全理解,但也得到了相當的認可,身邊都是家人和朋友。在紅寶書裏,他堅持著對靈魂的拷問,仿佛被某種力量所驅使,卻又似乎在遵循著快樂選擇的道路。
我直接從目錄上找到了第二卷的最後壹章,因為“魔術師”兩個字寫得赫然在目,就像隧道盡頭微弱的光。我毫不猶豫地壹路沖到終點,打開寶箱,然後笑了。
之所以對巫師這麽著迷,和我前段時間抽筋,突然想寫小說有關。小說的名字叫《拉娜的魔法修煉之旅》。其實我之前沒寫過什麽小說,也沒做過什麽魔法方面的研究。我只是覺得這個話題很酷。
看到榮格與腓利門的對話時,我此時的心情難以言表,臉上有“大海笑了”的表情。
總之,這是壹本我認為可以召喚榮格的魔法書。和榮格說話的魔術師叫腓利門,對我來說,和我說話的魔術師叫榮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