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點評1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的學生根據他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記錄和教學大綱整理出來的,也是他藝術哲學的集中體現。
《美學》第壹卷有兩個重要觀點:“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和“藝術美高於自然美”。我想從這兩個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黑格爾把美定義為“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顯然,這裏的概念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想法並不完全相同。在古希臘哲學中,所謂理念是指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這種認知是建立在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之上的。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有“絕對精神”和“絕對理念”的概念。在他看來,美來自“絕對觀念”,使美成為客觀的。“絕對觀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和發展也是必然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絕對理念”的本質是客觀唯心主義,承認存在壹種與上帝相似、超越人類認知的絕對規律,人類認知感受形成的審美愉悅是“理念的感性表現”,即美。
比較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即生活”、古希臘的“真善美”和中國傳統儒家的“美即仁”的觀點,可以發現黑格爾不再借助倫理學的概念把美提煉為高於生活的生活的產物。
只有把美感的源泉從生活中分離出來,才能無汙染地分析美的真正本質。否則,我們在看待俄羅斯美學時,會不由自主地將美與生活聯系起來,簡單地認為符合生活方式的就是美,反之亦然。如果我們看古希臘哲學和儒家哲學,就會武斷地把“善”和“仁”的倫理道德判斷置於“美本身”之上,把壹種審美判斷異化為壹種道德判斷。
正是當黑格爾意識到這種危險時,他才會把美從客觀可認知的東西中分離出來,從而創造出壹種超越各種倫理和認知局限的美感。這樣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幹擾和汙染,但顯然會使美的研究陷入壹個誤區。
如前所述,黑格爾認為美來自於“絕對理念”,所以美自然存在,永不消亡。由此產生的美學定義實際上涉及到“美本身”這個關鍵話題,即“美是壹種客觀存在還是壹種主觀感受”。黑格爾顯然選擇將美定義為壹種絕對的客觀真理——壹種永恒的法則,它通過人類的感性顯現出來。
不難發現,黑格爾實際上是把美定義為美的規律,而壹旦把美定義為絕對規律,我們就不可能因為認知能力的局限而完整正確地表述美是什麽。
比如柏拉圖在他的《大海馬》中所做的,無論我們如何解讀美,都是有缺陷的討論。所以柏拉圖可以通過大海馬無數的問題壹步步推斷出“美是虛無的”,但是研究柏拉圖的壹生,思考西方幾千年哲學史,卻得不到“美的本質是什麽”的答案。
縱觀黑格爾美學,我們還可以發現,黑格爾對“美本身”這壹概念的論述,與他後來對美的本質的論述,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爾判斷“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的最重要前提是黑格爾認為美是絕對存在的,也就是說黑格爾認為美在本體論上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也是世界美學史上最重要的討論之壹——“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但是,談到這個判斷,我們可以發現黑格爾本身就是矛盾的。他壹方面認為美是壹種脫離人的判斷能力、以“絕對觀念”為主導、超越壹切主觀判斷的絕對規律,但另壹方面又承認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美是人類公認的,壹種是人類創造的藝術美,壹種是自然的美。
因為我們發現,如果按照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來理解,就應該在壹切美好的事物中找到* * *的本質,就像宋明理學中的“物之知”壹樣。只要我們不斷的尋找事物的* * *相,不斷的刪選,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壹個相同的* * *本質,那就是”。
然而,這種思維模式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所謂的“美本身”是淩駕於人類認知能力之上的“絕對精神”和“絕對理念”,這意味著我們無論如何只能更接近對“美本身”的認知,卻永遠達不到真理的彼岸。這是認識論中可怕的不可知論的來源,就像休謨可以否認因果關系的存在壹樣,這樣理解美的方式必然導致“美不能被認識”或“美本質不存在”的虛無主義認知觀念。作為壹本美學的書,壹開始就埋葬這樣壹個美學研究的初衷,顯然是危險的。
其次,黑格爾美學提出的壹個重要觀點是“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在這裏,黑格爾認為藝術美之所以高於自然美,是因為它是由人類創造和認識的,附帶著人類情感和認知活動的價值。黑格爾甚至在卷首提出自然美與“藝術美”不具有同等價值的觀點。
但是,只有從黑格爾自己對“美本身”的論述中才能發現,他對藝術美的過分贊美和對自然美的過分譴責是沒有任何理性價值的。
首先從黑格爾自己的理解出發。如前所述,黑格爾認為美的本質是“觀念的感性顯現”。這句話其實說明,無論研究什麽樣的美現象,無論解釋什麽樣的美感,都是建立在人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因此,從人的認知能力來看,當人們認識藝術作品和自然時,他們實際上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誰能使人獲得“精神愉悅”(康德的判斷
換句話說,從被認識的角度來看,所謂的藝術美和自然美其實是在同壹起跑線上的。不同的藝術作品,不同的自然美,在人們的認知中同樣局限於人們對美的感受,所以藝術作品可以別出心裁,自然可以做到“天地大美”。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黑格爾認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的唯壹站得住腳的論據是,“藝術美”來源於人類的創造和發展,而自然美缺乏人工的力量和色彩。
聽起來是這麽壹回事。仔細推敲可以發現,黑格爾本人認為美的本質是“觀念的顯現”,所謂美的本質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改變的規律。按照黑格爾自己的概念,很明顯自然美會比人類創造的藝術美更接近美的本質規律,從而符合美的判斷。
但黑格爾在判斷“什麽更美”時,偏偏改變了壹個比較標準,不再從美的本質來判斷,而是用了什麽能使人獲得“審美愉悅”的視角,這顯然與前者對“美本身”的先驗判斷相矛盾。
但即使退壹步,從人的認識和審美愉悅來看“美是什麽”這個問題,我們仍然發現黑格爾的判斷是不成立的。因為黑格爾的觀點其實很簡單,認為藝術美是人創造的,所以藝術美更接近人的審美。
首先,藝術的創意之處不壹定是美感。以賈平凹的《醜時》為例,我們會發現藝術家在創作時並不壹定以審美來判斷,以醜來判斷也是藝術判斷的重要表現。
退壹步說,我們理解黑格爾的時代未必有以審醜為主題的藝術創作。讓我們比較壹下自然美和藝術美。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在尋找藝術美的時候,也逃不開自然美的影響。
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所以精彩,是因為他前期對人體解剖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不符合人體自然規律和透視規律的人體繪畫早在啟蒙運動時期就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比如黃金分割的比例本身就是來源於自然界的內在規律,那麽從某種角度來說,所謂的藝術美,它的創作規律本身就是來源於自然界的審美規律。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從某種角度來說,自然美可以說是藝術美之母,是營養之源。黑格爾對自然美的批判和贊美,壹方面與他自己對審美本體論的理解相矛盾,另壹方面也反映了他對自然美的認知局限。
總的來說,黑格爾美學從美學史、美學地理的宏觀視角探索了美學發展的偉大歷史宏圖,也開創了美學系統研究的先河,但對美學本質的分析顯然是不到位和欠缺的。
美學反思2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770—1831)德國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深受柏拉圖、荷馬和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著作的影響,壹生致力於思考和寫作。
黑格爾以進步的歷史觀將人類藝術哲學分為三種類型,從早期的史前藝術到19世紀早期他生活的人類藝術,包括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和建築。象征藝術是沒有明確定義要表達的思想的主體,而古典藝術是從象征藝術發展而來的,象征藝術是主體概念完全清晰的最完美的藝術。浪漫主義藝術更關註古典層面上崇高的靈魂本身。黑格爾自己並沒有寫美學,他只是在大學論壇上講授這門課程。他以前的學生把講義收集起來,編輯成《美學講義》。
第壹,什麽是審美
人的精神包含神性,這是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作品的美是神性的美。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和斯特勞斯說:“藝術家的作品可能是人類唯壹正確的知識。”美學作為壹門學科,原本是哲學的壹個分支。希臘語中“Christotik”的意思是“美麗”。什麽是藝術?藝術想達到什麽目的?藝術和人際關系?如何分析藝術作品?因此,我們也把美學這門學科稱為“藝術哲學”。
藝術作品展示了人的精神價值,它把握了時間的旨趣、個人的性格、行動及其實現這壹目標的轉化。它凸顯了原本真實的世界向更加人性化的世界的轉變。世界在藝術中變得更純粹,更生動,心靈中的壹切高於自然。藝術可以表達神聖的理想,這是自然無法做到的。
如果從頭腦中創造的事物和從自然中產生和形成的事物都包含上帝的榮耀,那麽上帝的榮耀在前者中高於後者。上帝是靈魂,只有在人身上,神聖的自由才能是靈活的。人類的藝術是人模仿上帝創造的自然。
第二,藝術的目的
人在創作藝術時有什麽目的?壹般的意見有三種:師法自然論、喚起情感論、理想萬能論。
模仿就是完全按照原來的自然形狀進行臨摹,是壹種復制。藝術總是受限於材料的運用,只能提供某種意義上的現實形態。純粹靠模仿,藝術永遠無法與自然抗衡。模仿的樂趣總是有限的。對於人來說,從自己創造的東西中獲得的快感更適合自己的身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壹個微小的技術產品的發明價值都高於模仿。“激情”說強調藝術的作用在於喚醒。任何能讓人內心產生感受或震撼的東西,任何能滿足人的情感需求的思想和觀念,總能喚起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潛在力量,這就是藝術喚起功能的目標。壹切情緒的刺激,心靈對每壹個生活內容的覺察,壹個只是幻象的外物所引起的內在興奮,都是藝術特有的巨大力量,在“理想的、普遍的力量”理論中,常常有這樣壹種情況:當藝術家內心感到痛苦時,他就開始藝術行為,用形象或意象表達出來,把痛苦變成藝術形象。這是淚中的安慰。藝術也可以給人們上道德課。賀拉斯說:“詩人給人以指導和娛樂。”藝術要求越高,就越需要采納道德內容。道德也是壹種藝術標準。藝術是各民族最早的老師。
第三,內容決定形式
沒有內容就沒有藝術,形式是內容的容器。藝術作品的缺陷並不總是技巧不成熟,形式的缺陷總是源於內容的缺陷。藝術作品越美麗,它的內容和思想就越深刻和真實。在藝術作品中,自然的改造不是藝術家技術上的陌生和經驗不足,而是藝術家的意圖,是由藝術家意識中的內容和要求決定的。
藝術的真正職責是幫助人們實現心靈的最高旨趣。美麗的藝術不能在想象的無拘無束的領域中動搖,因為心靈的旨趣決定了藝術內容的基礎,盡管形式和形狀可以千變萬化。
壹件藝術作品在技術上是完美的,但不能說是完美的藝術,完美的藝術是思想和表現的結合。不僅有想法,而且表達想法的形象也是真實和完美的,最高的藝術作品包括這兩者。作為壹個想法,藝術家必須找到壹個具體的形象,而形象是展示想法的橋梁。具體的觀念本身就是使自己作為自由的形象出現的過程。只有真正具體的想法才能產生真實的形象,這兩個方面的重合才是理想的藝術。
第四,藝術的類型
藝術表達思想。為了實現各種思想,人類發展了各種藝術類型,分為象征藝術、古典藝術和浪漫藝術。
理念是具體的統壹體。只有通過觀念的各種特殊方面的延伸和調和,我們才能進入藝術意識。由於這種發展,藝術美有了特殊的階段和類型。在藝術的原始階段,象征藝術主要以東方藝術為代表;古典藝術代表了藝術發展的成熟階段,主要是希臘藝術。
這三種藝術類型是內容與形象的不同關系,是思想的不同實現方式。在初始階段,觀念本身仍然是不確定的、不明確的,抽象觀念所采取的形象是位於觀念本身自然形式之外的感性材料,也就是說,感性材料占了絕對的上風。天然材料依然保留了原有的特征,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種類型被稱為象征藝術類型。古典藝術在思想和材料上達到了高度的統壹。想法找到了最適合它的材料,它自由而恰當地融入了材料,這是壹種自由而完美的協調。浪漫主義藝術再次打破了觀念與現實的完美,取消了古典藝術中觀念與物質密不可分的統壹,為了更自由地表達心靈,觀念退出了其外部因素的協調統壹。
動詞 (verb的縮寫)象征藝術
想法從壹開始就不明確,反而相反。由於理念本身沒有理想所要求的個性,其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形象在外觀上顯得離奇和不完美。只是壹種還在很遙遠的嘗試,壹種形式上的奮鬥和希望。這個想法還沒有找到真正適合他的形式。這種藝術被稱為象征藝術。
想法和感性材料不太匹配。自然物體更像它原來的樣子,沒有改變。似乎對象不願意承擔表達想法的責任,履行壹種義務。在這種情況下,觀念和物體形成壹種抽象的屬性關系,比如用獅子象征力量。
思想發現它們並不合適,於是把自然的形狀和真實的現象誇大成不確定的、不對稱的東西,企圖用邋遢、龐大、宏偉的形象來提高思想的地位。東方原始藝術中上述情況的泛神論就是壹個明顯的證明。象征藝術以不完美告終。
六、古典藝術
古典藝術,處理思想是恰當的,它找到了思想應該發送的家。古典藝術是人類第壹個完美的藝術,理想找到了現實的表達渠道。古典藝術是具象的,富於概念的。只有頭腦中的東西清晰了,才能達到這個階段。想法是在自然界中找到最適合妳的東西,把精神上的東西展示出來,認為只有經過頭腦的東西才能在感官中成功展示出來。
在古典藝術中,人體形狀的出現不僅可以看作是物質,也可以看作是心靈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時具有自然形態的存在。
七、浪漫藝術。
浪漫主義藝術再次打破了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統壹。在更高的階段,又回到理念與現實的差異和對立。古典藝術達到美的最高境界,盡最大努力表現藝術的感性。古典藝術的局限性在於把壹個無限的主體交給壹個有限的世界。
浪漫主義藝術取消了古典藝術不可分割的統壹性,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超越了古典藝術。浪漫藝術保留了藝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