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求《詩經.國風》的任意八首,及每首的翻譯和賞析

求《詩經.國風》的任意八首,及每首的翻譯和賞析

哈哈~妳是8中的哈?!

詩經·國風·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

之子於歸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⑥。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樹含苞滿枝頭,

花開燦爛如紅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壹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

果實累累墜樹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壹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

桃葉茂密色蔥綠。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壹家。

讀解

壹首簡單樸實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歌中沒有濃墨重彩,沒有誇張鋪墊,平平淡淡,就像我們現在熟悉的、誰都能唱的《壹封家書》、《同桌的妳》、《小芳》壹類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這裏。

它符合天地間壹個基本的道理:簡單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妝,粉黛輕施的淡妝總有無窮的神韻,沒有的地方總覺得有,有的地方總覺得沒有。濃妝艷抹,厚粉濃膏,不僅艷俗,而且拒人於千裏之外,讓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實的貨色,或許卸下妝來是半老徐娘壹個或滿臉雀斑。

簡單是質樸,是真實,是實在,是親切,是縈繞心間不能忘卻的情思。刻意修飾是媚俗,是虛偽,是浮泛,是淺薄,是令人生厭,是古人常說的惡俗。

簡單質樸既是人生的壹種境界,也是藝術的壹種境界,並且是至高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詩經·國風·唐風·蟋蟀》

蟋蟀在堂,

歲聿其莫。①

今我不樂,

日月其除。②

無已大康,③

職思其居。④

好樂無荒,⑤

良士瞿瞿。⑥

蟋蟀在堂,

歲聿其逝。⑦

今我不樂,

日月其邁。⑦

無已大康,

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

良士蹶蹶。⑧

蟋蟀在堂,

役車其休。⑨

今我不樂,

日月其慆。⑩

無已大康,

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

良士休休。⑾

譯文

蟋蟀在堂屋,

壹年快要完。

今我不尋樂,

時光去不返。

不可太享福,

本職得承擔。

好樂事不誤,

賢士當防範。

蟋蟀在堂屋,

壹年將到頭。

今我不尋樂,

時光去不留。

不可太享福,

其他得兼求。

好樂事不誤,

賢士該奮鬥。

蟋蟀在堂屋,

役車將收藏。

今我不尋樂,

時光追不上。

不可太享福,

多將憂患想。

好樂事不誤,

賢士應善良。

賞析壹

就詩論詩,本篇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可是《毛詩序》偏說是“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憫)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娛)樂也”。清方玉潤駁得好:“今觀詩意,無所謂‘刺’,亦無所謂‘儉不中禮’,安見其必為僖公發哉?《序》好附會,而又無理,往往如是,斷不可從。”(《詩經原始》)對《詩序》說糾正較早的當是宋王質,其《詩總聞》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內容則是“為樂無害,而不已則過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職所主;勿至於荒,常有良士之態,然後為善也”。釋語達理通情,符合原詩。較他說為勝。拙著《詩經選註》定本篇為“勸人勤勉的詩”,即是受王質說啟發。

本篇三章意思相同,頭兩句感物傷時。詩人從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天氣漸漸寒涼,想到“時節忽復易”,今年已到了歲暮。古人常用候蟲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來表示時序更易,《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戶”與本詩“蟋蟀在堂”說的當是同壹時間。《七月》用夏歷,本詩則是用周歷,夏歷的九月為周歷十壹月。本篇詩人正有感於十壹月蟋蟀入室而嘆惋“歲聿其莫”。首句豐坊《詩說》以為“興”,朱熹《詩集傳》定為“賦”,理解角度不同,實際各有道理。作為“興”看,與《詩經》中壹些含有“比”的“興”不同,它與下文沒有直接的意義聯系,但在深層情感上卻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從“直陳其事”說則是“賦”。從觸發情感說則是“興”。這壹感物惜時引出述懷的寫法,對漢魏六朝詩影響很大,《古詩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亦常見,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註》次第):

開秋肇涼氣,蟋蟀鳴床帷。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準……

開頭與下文若即若離,與《蟋蟀》起句寫法壹脈相承,只是這裏點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則是直接導入述懷:詩人由“歲莫”引起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稱要抓緊時機好好行樂,不然便是浪費了光陰。其實這不過是欲進故退,著壹虛筆罷了,後四句即針對三、四句而發。三章詩五、六句合起來意思是說:不要過分地追求享樂,應當好好想想自己承當的工作,對分外事務也不能漠不關心,尤其是不可只顧眼前,還要想到今後可能出現的憂患。可見“思”字是全詩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長。這反覆的叮囑,包含著詩人寶貴的人生經驗,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後兩句三章聯系起來是說:喜歡玩樂,可不要荒廢事業,要像賢士那樣,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奮向上。後四句雖是說教,卻很有分寸,詩人肯定“好樂”,但要求節制在限度內,即“好樂無荒”。這壹告誡,至今仍有意義。

本詩作者,有人根據“役車其休”壹句遂斷為農民,其實是誤解,詩人並非說自己“役車其休”,只是借所見物起情而已,因“役車休息,是農工畢無事也”(孔穎達《毛詩正義》),故借以表示時序移易,同“歲聿其莫”意思壹樣。本詩作者身份難具體確定,姚際恒說:“觀詩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盡是細民,乃士大夫之詩也。”(《詩經通論》)可備壹說。

全詩是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以重章反覆抒發,語言自然中節,不加修飾。押韻與《詩經》多數篇目不同,采用壹章中兩韻交錯,各章壹、五、七句同韻;二、四、六、八句同韻,後者是規則的間句韻。譯詩保留原押韻格式。 (蔣立甫)

賞析二

人生苦短,轉眼就是百年。“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瓦位如雪。”歲月的無情,人生的短促,早被詩人們領悟透了,寫絕了。怎麽個活法,在古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享樂和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兩端。要麽是及時行樂,荒淫無度,醉生夢死,要麽是立功立名立德。

我們在這裏看到的是另壹種活法:既要及時行樂,又要有所節制;既要充分享受人生,又要保持忠於職守的精神和憂患意識。在荒淫和苦行之間選擇壹條中間道路,似乎是壹種符合現代意識的活法。日本人信奉拼命地工作,拼命地享受(實際上是工作多於享受),如今被我們拿來當作壹種活法的標本。其實,這樣的標本早已有我們自己的祖先作了示範,何須從東洋人那裏去學。

充滿世俗精神和氣息的既享樂又幹活的“中間”活法是非常現實,也非常有吸引力的,大概可以算得上壹種比較理想的活法。它不要求我們像浮士德那麽不斷地去進取、開拓、發現,用不著去冒險尋求刺激。不要求我們像西西弗斯那樣不斷徒勞地推巨石上山,也不要求我們像教徒那樣去修道院禁欲苦修,不食人間煙火。

不過,要真的實行起來,中間活法怕是有相當難度的。人是壹種不大經得起誘惑的軟弱的動物,具有自制力和理性精神的人畢竟很少,不知不覺或有意識放縱自己的人卻很多。我們實行起來多半不會偏於苦行和工作狂的壹面,而會偏向縱情於聲色犬馬鳳花雪月而不能自拔的壹方,時常樂而忘返,樂不思蜀。

尼采曾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來代表人類的狂歡和理性兩種精神。或許這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把這兩個對立面放進我們體內,讓我們自己去作選擇:或者縱情享受,或者拼命幹活,只有不同尋常的人才會把二者結合得很好。選擇就是考驗,答卷要由我們自己來填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葛

詩經·國風·王風

彼采葛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壹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壹日不見,如三歲兮!

題解:情人相思之詞。壹說朋友相念。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

壹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整月長啊。

那個采蒿的姑娘啊。

壹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秋季長啊。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

壹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周年長啊。

賞析

本篇由於只是表現壹種急切的相思情緒而沒有具體內容,所以舊說隨意性很大,如《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壹日不見於君,憂懼於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說“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吳懋清《毛詩復古錄》則以為采葛(蕭、艾)比喻平時蓄養人才,“臨時方獲其用,若求之太急……壹日則如三月之久”;牟庭《詩切》又說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壹日不見,則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際恒、方玉潤、吳闿生卻壹致認為是懷友憶遠之詩,方氏申述雲:“夫良友情親如夫婦,壹朝遠別,不勝相思,此正交情深厚處,故有三月、三秋、三歲之感也!”(《詩經原始》)近人則多主戀歌說。就詩論詩,視為懷念情人之作為妥。聞壹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風詩類鈔》)。譯文取聞說作男詞。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本詩三章正是抓住這壹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仿佛能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那發自心底的呼喚。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壹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撥動千古之下讀者的心弦,並將這壹情感濃縮為“壹日三秋”的成語,審美價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其藝術感染力的奧妙在哪裏?拙作《風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本詩“妙在語言悖理”,意思說:從科學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三個年頭怎能與“壹日”等同呢?當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誇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壹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壹悖理的“心理時間”由於融進了他們無以復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鳴。

———————————————————————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

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

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遊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

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

趕快餵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

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趕快餵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賞析

這是壹首戀情詩。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壹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願。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帳的愁緒。

關於本篇的主旨,《毛詩序》所說贊文王“德廣所及也”,並不足據,《文選》註引《韓詩序》雲: “《漢廣》,說(悅)人也。”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進而發揮曰:“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月慕說益至。”對詩旨的闡釋和詩境的把握,簡明而精當。“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是體現詩旨的中心詩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疊三唱,反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在水壹方的 “遊女”,瞻望勿及,企慕難求的感傷之情。魯齊韓三家詩解“遊女”為漢水女神,後頗有從者,這給本詩抹上了壹層人神戀愛的色彩。不過壹部《詩經》,總體落實在現實人生,“十五國風”,皆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間歌謠,因此似乎沒有必要將此詩與神話傳說聯系起來。

從外部結構看,《漢廣》全篇三章,前壹章獨立,後二章疊詠,同《詩經》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自有其詩意的內在邏輯。可析而為二。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方玉潤曾寫道:“首章先言喬木起興,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為題正面;三兼言刈蔞,乃采薪余事”(《詩經原始》)。方氏由此把《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幹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也是符合勞動經驗的。

其次,從結構形式看,首章似獨立於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看,前後部分緊密相聯,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壹曲折復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於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壹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壹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壹種讀法,把 “漢有遊女,不可求思”置於首位,那麽,“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成壹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得更為強烈。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於是由現實境界轉入幻想境界。三、三兩章壹再地描繪了癡情的幻境:有朝“遊女”來嫁我,先把馬兒餵餵飽;“遊女”有朝來嫁我,餵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壹旦睜開現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他依然癡情而執著,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唱,已是幻境破滅後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總之,詩章前後相對獨立,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 “企慕情境”,即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秦風·蒹葭》也是刻劃 “企慕情境”的佳作,與《漢廣》比較,則顯得壹空靈象征,壹具體寫實。《蒹葭》全篇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著意渲染壹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漢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遊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於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王士禛認為,《漢廣》是中國山水文學的發軔。《詩經》中僅有的幾篇“刻畫山水”的詩章之壹(《帶經堂詩話》),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征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具體寫實卻不易作審美的超越。錢鐘書《管錐編》論“企慕情境”這壹原型意境,在《詩經》中以《秦風·蒹葭》為主,而以《周南·漢廣》為輔,其原因或許就在於此。

——————————————————————————————————

《詩經·國風·豳風·破斧》

題解贊頌周公。或曰東征戰士,經破斧缺斨的苦戰,慶幸自己能得生還。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1。

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2。

哀我人斯3,

亦孔之將4。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5。

周公東征,

四國是吪6。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7。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8。

周公東征,

四國是遒9。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10。

譯文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

又使我斨缺殘。

周公率軍東征,

四國君主無不心驚膽戰。

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

這是多麽的仁賢。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

又使我錡缺殘。

周公率軍東征,

四國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

這是多麽的良善。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

又使我銶缺殘。

周公率軍東征,

四國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

這是莫大的恩典。

抄吧~大家都同道中人!

  • 上一篇:樟樹的優秀作文
  • 下一篇:求經典句子..比如唐僧,大話西遊,周星馳,還有經典段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