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沛公(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他的)國相,(相所有的)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項羽(聽了)非常生氣地說:"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讓他們)打敗劉邦的軍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紮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紮在霸上。範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受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壹點都不要,婦女壹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誌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裏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啊。(妳)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妳,平時和留候張良友好。張良這時候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詳細把事情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壹起離開(劉邦),說:"不跟(我走)將會壹被殺。"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我)逃跑離開是不講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壹驚,說:"怎樣應付這件事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妳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沈默(壹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麽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妳怎麽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妳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妳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立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壹杯酒為項伯祝福,(並)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麽敢反叛呢!希望妳(對 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妳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裏,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麽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妳)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帶領壹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裏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妳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怎麽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妳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範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範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範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的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妳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妳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裏沒有什麽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並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終於)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於是張良到軍門外去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樣?"張良說:"非常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拼命。"樊噲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入軍門。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壹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揭開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著項羽,頭發直堅起來,眼眶都要裂開了。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幹什麽的?"張良說:"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項羽說:"壯士!──賞他壹杯酒。"(左右的人)就給他壹大杯酒。樊噲拜謝,立起,站著(壹口氣)把酒渴了。項羽說:"賞給他壹只豬腿。"(左右的人)就給了他壹只半生的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切著吃起來。項羽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壹杯酒又哪裏值得推辭!秦王有象虎狼壹樣兇狠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鹹陽,壹絲壹毫都不敢占有動用,封閉了官室,退軍駐紮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 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變。象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滅亡的秦國的後續者啊!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項羽無話可答,說:"坐吧。"樊噲使挨著張良坐下。坐了壹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順便招呼樊噲(壹道)出去。
劉邦已經出去,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召呼劉邦(回來)。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麽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麽(還要)告辭呢?"於是就走了。就叫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些什麽(禮物)?"(劉邦)說:"我拿壹對白玉璧,準備獻給項王,壹對玉酒杯,要送給範增。正趕上他們發怒,不敢獻上去,妳替我獻給吧。"張良說:"遵命。"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駐紮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霸上,相隔四十裏。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輸、人馬,離開這兒,獨自壹人騎馬,同持劍拿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壹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劉邦(行前)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軍營不過二十裏罷了。請妳估計我到了軍營,妳再進去(見項王)。"
劉邦已經走了,(估計)抄小道(已經)回到軍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壹對,敬獻給大王;玉杯壹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說:"沛公在哪裏?"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鴻門),已經回到了軍中。"項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範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壹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荊軻刺秦》 秦國的將領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占領了所有趙國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壹直到燕國南邊的邊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懼,於是就去向荊軻詢問辦法,說:“秦兵早晚要渡過易水,如果這樣那麽我雖然想長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荊軻說:“即使是妳不說,我也要采取行動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沒有什麽信用,那麽秦王也就無法接近了。現在樊將軍,秦王用千斤的黃金外加壹萬戶人口的封邑來懸賞他的頭。如果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壹定會很高興地接見我,那麽我才有辦法來報答太子。”太子說:“樊將軍因為無路可走投奔我,我實在不願意因為我太子的緣故,而傷害了尊長,希望您能夠重新考慮壹下!”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私下裏悄悄地去見樊於期,對他說:“秦對妳樊於期,可以說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殺害。如今聽說用萬戶邑、千斤金來懸賞將軍的頭,妳打算怎麽辦?”樊將軍仰天長嘆,流著淚說:“我常常想起來,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該怎麽辦?”荊軻說:“如今有壹句話,壹可以解除燕國的後患,二可以替妳樊將軍報仇雪恨呀!怎麽樣?”樊於期走上前說:“到底怎麽做?”荊軻說:“希望借妳樊將軍的頭獻給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興,樂意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這樣那麽就可以壹報將軍之仇,二雪燕國被欺侮的恥辱。將軍妳可願意?”樊將軍脫下壹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說:“這是讓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現在才能夠聽說!”於是自殺。
太子聽說以後,連忙驅車趕到,伏在屍體上大哭,哭得非常傷心。但已經是無可奈何的事了,於是收拾好樊於期的頭,用盒子裝好。
於是太子事先尋求天下最鋒利的匕首,用百兩黃金從趙人徐夫人那兒買到,派人將匕首用毒藥浸泡。於是打點行裝送荊軻出發。
燕國有勇士叫秦武陽的,十二歲的時候就殺人,人們不敢和他正視。於是命令秦武陽作為他的助手和他壹道去。
荊軻在等壹個人,想和他壹道去,可那個人住得很遠沒有來,就壹直在等他。
過了壹些時候,還沒有出發,太子嫌荊軻動身太晚,懷疑他可能反悔,於是又去請他動身,說:“時間跨度不早了,您難道不想去嗎?就讓我先打發秦武陽動身!”荊軻非常生氣,怒斥太子道:“如果現在去了卻不能夠回來向太子復命,那是小人!如今拿著壹把匕首到生死難測的秦國,我之所以留下來,是想等我的朋友壹道。如今太子嫌我動身太晚,那就讓我現在和妳們告別。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賓客,都穿著白衣白帽來給他送別。
到了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音樂發出悲涼的聲音,大家都流著淚哭泣。荊軻又走上前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又發出激憤的聲音,大家都圓睜著眼睛,頭發向上頂起了帽子。於是荊軻就上車而去,始終沒有回頭。
到了秦國之後,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優厚地送了很多的禮物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為他對秦王說:“燕王確實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風,不敢派兵來抵抗大王您,,願意拿全國的百姓來做您的臣子,排在諸侯的行列,像秦國的郡縣那樣向秦國進貢,只求能夠守住祖先的宗廟。他們非常害怕,不敢自己來陳述,現在謹斬殺荊軻的頭並獻上燕國督亢壹帶的地圖,用盒子裝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將它送出,派人來把這些告訴大王。壹切聽大王您吩咐。”
秦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九賓之禮,在鹹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軻捧著裝著樊於期的頭的盒子,秦武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進來。到了臺階下,秦武陽害怕得變了臉色,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頭對他笑了笑,走上前對秦王致歉說:“北方邊遠地區的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夠稍稍原諒他,讓他能夠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吧,把秦武陽的地圖給我拿來。”
荊軻拿來地圖之後捧著,打開地圖,地圖全部展開後露出了匕首。荊軻乘機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著匕首去刺秦王。沒有刺到,秦王非常吃驚,聳身站了起來,掙斷衣袖。拔劍,但劍太長,於是拿起劍鞘。當時非常危急,劍插得太緊,沒辦法抽出來。
荊軻在後面緊追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群臣非常吃驚,事情突然發生,根本沒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態。而按照秦國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帶壹點點兵器;那些帶了兵器的侍衛,都在殿下侍候,沒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急召來侍衛,因此荊軻不斷地追逐著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沒有什麽東西來對付荊軻,僅僅只是用手來和荊軻搏鬥。
這時,秦王的禦醫夏無且用他手裏的藥袋扔向荊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驚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說:“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於是秦王拔劍刺向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傷殘倒地了,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沒投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殺荊軻,荊軻身中八處劍傷。
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兩腿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痛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捉妳呀,然後要妳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斬了荊軻。秦王嚇得很長時間頭暈目眩
《勸學》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麽)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麽(他)就會智慧明達
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麽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麽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壹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妳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妳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壹切,就會賜給妳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裏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遊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壹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壹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壹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幹”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裏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裏,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裏,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壹但浸入臭水裏,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幹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 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誌,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谷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壹不偏邪。行為專壹不偏邪,意誌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誌堅定專壹。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幹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裏,記在心裏,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壹舉壹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麽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妳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壹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壹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壹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麽盡其壹生也不過是壹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壹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裏取東西吃壹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妳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妳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壹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壹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裏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範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壹,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壹陣又停壹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裏貪圖擁有天下壹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麽,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師說》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壹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壹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壹方面)不通曉句讀,(另壹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壹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麽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壹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壹起走,(其中)壹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不壹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