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求探險的利大於弊和弊大於利的辯論詞

求探險的利大於弊和弊大於利的辯論詞

探險利大於弊的辯詞

因為通過探險可以更好地開發地球資源,為社會的文明進步作貢獻!且其是壹項很具挑戰性的活動,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能證明生命的價值!像南極探險就是壹個事例。斯科特率領的南極探險堆,帶著人類對地球的探索精神,背負祖國人民的希望挺身進如南極,且到達了南極點。經歷了壹切最具挑戰性、刺激性的困難之後。他們的精神、品質得到了升華!是的,他們最終沒能戰勝氣候而永埋於那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但他們精神品質卻世世代代鼓舞著壹代代新人。通過他們的日記,人類對南極的氣候有了深刻了解;經過研究巖石樣本,人類了解了南極的地質且認識到那裏存有著大量天然氣、礦物質,。使得人類對地球母親的了解又進了壹大步。

為什麽有的人喜愛探險?

這和人體大腦內壹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有關.多巴胺是壹種可以令人快樂的物質.大腦內分泌此物質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快樂.

危險的狀態會使人處於高度警覺和興奮的狀態,這個時候分泌的多巴胺也較多.探險會讓人感到比平時快樂.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去探險的原因.

探險是壹種征服自然的行為,但需要妳充分了解自然,並有能力征服.探險成功可以樹立強大的自信,因為探險往往是難以做到的事情.探險可以切身體驗到人的渺小,從而珍惜生命.探險也是壹種探索,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如果人沒有這種精神,不可能進化為人.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壹部系列劇(其中的壹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還是在幹旱炎熱的沙漠裏,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壹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妳認為他們沒什麽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麽,如果有膽量的話,妳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裏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壹個傳說,有壹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壹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裏。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壹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壹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裏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壹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沈迷於彈子遊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壹起騎馬從意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裏仿佛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壹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壹切都那麽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壹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壹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遊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壹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裏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壹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壹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饑。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壹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壹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壹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壹,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壹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壹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壹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仿佛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裏戰勝妳!”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誌要做壹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意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壹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壹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壹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幺有壹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麽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壹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遊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淩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壹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壹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壹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壹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探險的意義可以參考野外旅行的意義

1.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使人常青,這是壹個通曉的道理。尤其是久居都市的“工作蟲”(對壹些只會工作不會休閑的人的稱呼)和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階層就更有意義。大家都贊同壹些常規體育活動的保健作用,如打籃球、乒乓球,跑步、遊泳等,而利用假期到山野旅行、遠足,同樣能夠起到健身作用。前者少受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但活動比較單純;而後者對時間、經費均有壹定的要求和條件限制,但其收益又是前者無法相比的。當然,積極地進行多種形式的運動都值得大力提倡。野外旅行是壹種綜合意義上的文化體育活動,體育運動表現在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的去運足、登山、做各種各樣的平常很少做的雜活;而文化活動就更為豐富了,可以說體育活動是載體,而文化活動則是更高意義上的內容。

2.回歸自然

隨著都市生活的高度現代化,人們更遠離了大自然,生活中壹切所接觸到的都是人造物品,人們生活在混凝土叢林中而不是森林之中,到處充斥的是人造電波、電聲、電光及人造物品的氣味等,更為嚴重的是人類文明的副產物――工業及生活汙染的嚴重化。人之軀,乃自然之物,而人卻生活在非自然之物的環境之中,長久脫離與自然的接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早已驗證的事情,因而,回歸自然成為近年來世界上廣為興起的思潮,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磁場、自然的美妙聲音、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溫暖的陽光、輕柔的月色等。我們只有常常到大自然中去,才能活得像壹個自然之子,而不是壹個機器人。

3.增長見識

外出旅行必然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自願不自願的都要接觸新的事物及環境,這就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閱歷、增長了見識。有些見識可能是從書中、電影電視上見過,但不親自行動妳將永遠只是粗淺認識。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有不少知識及經歷是不可能從書本中得到、學到的。我們在旅行之中增長了見識、豐富了人生的經歷不是件極好的事嗎,有豐富的人生才沒有虛度壹生,才有可以向後輩們吹噓的“材料”。不能到了白頭尚不知木耳從腐木上所生。

4.身心放松

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由於生存與發展的驅使,人們總是在為生計而忙碌,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將人的神經及生活*得高度緊張。長期這樣的生活,人們的目光變得淺浮,心理畸形發展,身體則易患各種現代都市綜合癥,健康狀況日下等。人們渴望壹種徹底的身心放松,及保持壹種健康的心理狀況。雖然都市裏有不少類似的行業為此服務,如什麽桑拿浴、各種按摩及壹些康樂運動等,它們多是壹種外表的、暫時的放松,治表而不治裏。真正的身心放松及心理調整最好就是回到大自然中去,站在高山之巔,極目世界,“蕩胸生層雲,壹攬眾山小”,那種油然而生的心情應是廣泛的,人世間的世事紛爭、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等就會變得淡薄,體會到什麽是“淡泊”,什麽是“無為、無不為”,體會到什麽樣的生活及人生觀才能保持壹個真正的自我,當達到這種境界時才是本質意義上的身心放松、達觀處世。再回到都市時,妳會更多壹些微笑,少些煩惱。當然,我們投入自然的懷抱不是逃避都市中的壹切不順,應當是積極的調整自己、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並從自然中汲取新的思想、新的能量,投入到時代和生命更有意義的步伐中去。

5.廣交朋友

外出旅行,壹個人獨思尋古式的旅行有其特有的意義,但和壹些誌同道合的朋友旅行更有意義。多數的合夥外出旅行並非是朝夕相處的同事、同學,而是來自各不同單位的興趣相投者,這不僅提供了壹個廣交朋友的良好機會,擴大了自己的社交面,同時也可通過這種機會交流和研討各種相互感興趣的問題及信息。由於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總是戴著“面具”,壹旦到了壹個沒有利害關系的環境中時,相互都會敞開心扉,毫不拘束的相處,真情真意真面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中結交的朋友總是長久的,真摯的。如果再通過壹段相對艱苦的野外旅行,在相互幫助、***同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友誼的火花,甚至愛情的火花都會迸發出來。就會“上演”出各種“廬山戀”、“黃山戀”。

當然也可能有少數有各種“毛病”的人加入進來,成為旅行中不和諧的“火花”,大家應盡力幫助他改進,當然,如果他“執迷不悟”,只好請他去看心理醫生啦。

6.陶冶情操

當我們帶著回歸自然、探訪自然、親近自然、廣交朋友、鍛煉體質、增長見識等願望外出旅行的,同時也是陶冶情操、修行品位,這是不言而喻的。古人雲:“仁者樂其山,智者樂其水”,借山水陶冶情誌早就是古人的壹種人生追求。古人如此,今人更應發揚。

7.生存的本領

在城市生活的人不能只適應城市裏的生活,壹到野外就不知所措,不識可食植物,不會就地取火、自做飯菜,不會辨別方向等。這些做為壹個自然人應該具備的知識如果都不會,壹旦脫離城市熟悉的生活到了荒郊野外,縱妳有金有銀,都將面臨壹個現實的生存問題,適者生存,不適則亡。在國外,野外生存教育是比較普遍的,有的從小學就有課程。因此,本書介紹壹些野外旅行及生存的知識。在學習的基礎上,常去野外活動就會摸索出野外生存的本領。壹旦發生置身荒郊野嶺的無助環境中就能應付自如了。誰也不敢保證他壹生中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8.體察國情

在我國,將會在相當長的壹段時期裏,城鄉會存在較大的差距。做為在城市裏生活的人不應只看見自己生活的環境,而對鄉村農民同胞的生活沒有感性認識。認識我國的國情不了解農村是不行的,我國是農業大國,90%的人口在農村,並且還有不少農村人口尚未解決溫

飽問題,生活條件仍然很差。做為壹個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國情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在政府部門工作,還是在企業裏工作,沒有壹個正確的國情觀念,就不能正確做好政府決策及企業經營。而要了解國情不去農村、尤其是壹些貧困的鄉村是不行的。因此,我們到野外山鄉旅行,不能只顧自己的旅行生活,臨村而不進,入村而不訪,和農民兄弟咫尺天涯、相對無言是糟糕的事。其實,這僅是隨路而為之事,就多了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及壹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再能讓自己的子女同行,壹同了解、認識我們的國情,尤其是到尚處在貧困線上的鄉村,也許就不用操著大梆教他們如何艱苦奮鬥,勤儉生活了。

第二節 野外旅行的樂趣

1. 山水審美

到野外旅行很大的壹個目的是感受認識自然的美,這不僅是野外旅行的意義,同時也是其最大的樂趣之壹。大自然充滿了各種美的“元素”,我們學習領會自然之美,是野外旅行高層次的收獲。如果加以歸納,自然之美的“元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形態美:大自然萬物有它們各自特有的形態、線條、形狀等,並彼此構成了自然不同分類的總體形態。如山嶽、丘陵、峽谷、河溪、戈壁等。

色彩美:自然萬物的色彩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七彩霓虹、綠色原野、色彩各異的花朵、蘭色的小河等。自然萬物的色彩不僅豐富多采,同時還不斷變化。這是我們在都市裏不可能見到的。

聲音美:驚心動魄的雷電聲、牽腸掛肚的雨滴聲、萬馬奔騰的瀑布聲、松濤、水流,鳥鳴猿啼、秋蟲唧唧等聲音,如果沒有這些美妙的自然之音,很難想象人類將生活在壹個什麽樣 世界上。

動態美:風起雲湧、潮漲潮落、日月更替、飛瀑流水等,尤其人們最喜愛的日出、日落,急流飛瀑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動態美。

2. 觀察認識生物

認識和觀賞各種生物不僅是豐富我們的自然知識,同時也是壹種自然審美。這其中有很多的樂趣。從分類上我們應該認識什麽是動物、植物;什麽是哺乳動物、飛禽、昆蟲,什麽是爬行動物、水生動物等。它們有什麽特點、如何分辨等等。我們將從接觸、觀賞中體味到生物的種種美感,並從中感受到無窮樂趣。

3. 收獲自然之饋贈

在大自然中旅行,只要我們留心壹下,我們會發現許多值得我們采集收藏的自然之物:千姿百態的樹根、晶瑩剔透的雨花石、形狀各異的樹葉,乃至名貴中草藥、奇石、古物等。這些自然及其歷史的饋贈,僅僅是我們舉手之勞就可得之,帶回家中,不僅可以品味、回味,還可以向朋友宣揚自己的所得。

4. 民風民情之領略

我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56種民族各有他們自己的獨特的民族風俗、節日及其風情,許多節日及其風情是令我們羨慕的。而要領略各民族的豐富民族文化及其風俗風情,我們也只有走出都市,到山鄉野外及民族村寨才可以真正接觸到。認識我國各種民族不僅是旅行的重要意義,是對國情的了解,也是野外旅行的樂趣之壹。

5. 驚險刺激的感受

久居都市,我們會感到生活的平乏與庸俗,人們的生活如果總是這樣下去壹定是很可怕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電影電視等娛樂活動上感受壹些可憐的刺激,但那是絕不會同到大自然中領略相比的。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各種各樣的驚險與刺激。洞穴探險、徒步峽谷、山峰攀登、叢林探險以及江河漂流、蹦級跳、潛水探奇、攀巖等野外活動,都將體會到各種各樣的驚險刺激。

6. 文藝創作的源泉

傳世的文學藝術作品必然來自生活,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的文藝作品的。文學寫作如此,美術、攝影創作更是如此。到農村及民族地區旅行,留意並了解他們的生活,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學音樂的可以從農村及民族同胞那裏收集到寶貴的音樂素材。愛好美術及攝影的朋友就大有可為了,那些獲獎的美術、攝影作品的多出自大自然及農村山鄉,它們是給深入生活創作者的回報。

旅行中的樂趣和意義應該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帶上愛心、真心、好奇心去面對我們將會遇到的壹切事物,妳會發現生活更深的意義和自然的魅力,行動起來吧!畢竟回歸自然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探險的弊大於利

因為探險是壹把雙刃劍,只要人類的足跡所到之處,哪裏就屬於人嗎?事實上,人類的足跡所至之處,就是那裏的災難發生之時。人類登上珠峰、長江之源已受到汙染,人類出入原始森林,那裏的動物已不得安寧,所以我方認為,人類的足跡所到之處,就會給那裏蒙上了灰塵,帶來了災難。”

各位,難道妳們都忘了這樣壹句話:知識無限,生命有限。那麽,這也正關系到我們今天的話題——探險。到底是探險利大於弊呢?還是弊大於利?如果說探險能給人類帶來極大的進步的話,那麽我們今天的社會將是壹個和平是壹個安靜的世界,然而我們沒有完全做到。如果說探險是壹個妳們認為神聖的事業,那麽今天,妳們的家人,妳們自己,又何不去嘗試壹番這麽偉大這麽神聖這麽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呢?如果對方辯友表示肯定的話,那麽我方今天就要告訴大家,探險存在的各種弊端,探險的性質,是危險的,是極端的,更是存在著各種沒必要的。這,就是我方的觀點,探險——弊大於利。在這裏我進行初步的論證。

從經濟方面來說。各位可以統計壹下,每次進行探險,我們就把給每位探險者的酬勞排除在外,譬如說登山。壹次下來,食物費用,醫藥費用,登山的各種器具,如氧氣,登山鞋,登山用的定位系統等,這些都需要壹筆不朽的開資。與其說把這些資金放到其他比探險更有力東西上,比如說教育,建設,經商,外交,科技,這些對人類的利益遠遠超過探險的方面,豈不是更快地更好地促進人類的發展?為什麽偏偏就把這些資金放在這項風險極大,物質方面收獲極少的項目呢?難道,就像斯科特說的那樣,我們就是為了爭壹個第壹到達者,或者說是為了滿足這種精神的痛快和滿足嗎?前面,我僅僅是相對於探險成功的人士來說,若是失敗了呢?那豈不是更是失望到狼藉壹片,作為探險者自身,豈不是要罵上自己幾百句說自己無能的話語,既為國家的損失愧疚,也為自己前功盡棄的結果悔恨。這或許還不夠,若是探險者在探險中不幸死去了呢?在這種危險探險中,死人的事是常常發生的,如果用金錢來衡量的話,那麽,我們損失的,那就是壹個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壹個數字了。因為生命是無價。

從精神方面來說。雖然這些探險的人是出於自己的自願與自身的愛好與對探險的執著。他們能從事這方面,或是說他們能獻身於探險,可能他們少許會覺得滿足。但是,我們也因該明白,我們活著不光是為了自己。的確,世界上有很多關心我們的人,我們的父母,朋友,愛人,對手……要是壹個光為了自己的愛好和向往,而忽略他人感受的人,這樣的人便往往去從事瘋狂的探險;要是壹個有高度責任感的人,為他人著想的人,這樣的人便會對這個無稽的項目三思再三思了。譬如說斯科特是在極地探險,他最後殉職了,此刻,我們可否想象壹下,如果妳就是斯科特的家裏任何壹個親人,妳又是何般悲哀呢,甚至,這場悲劇會讓妳悲哀壹輩子的。這麽壹來,這個探險者,不僅給自己帶來了不幸,也同樣大大地給所有關心他的人帶來多少得不幸中的不幸啊?如果我是他的父親,首先我的確會以客觀的腳角度去為我有這樣壹個孩子感到自豪,但我希望畢竟的不是這個,我寧願他做壹個農父為人名播種糧食,也不要他死去啊,相信妳們也壹樣吧。所以說探險是壹個傷人既傷感的極端危險項目。

或許大家會說:“我們如今的全球化社會,難道不正是過去的探險者促進發展而成的?而我們如今的先進科技,如航天技術,登山技術等,難道不正是無數的探險者用生命的價值換來的?這些小問題算不了什麽。

但是,深想壹下,除了教科書所提示的“消耗了許多時間”“浪費了許多錢財”與前面提到的壹點“對親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之外,是否還可作更深遠的思考呢?從壹定程度上說,探險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所支配下的產物。這種觀念認為,面對自然世界及其生物世界,人類無處不可以涉足,只要人類力所能及,便可以“占山為王”“插旗為疆”,據為己有。但是,如果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框架,我們可以質疑:人類的步履就沒有限度或限界嗎?只要人類足跡所至,那裏就必然屬於人類的嗎?就理應由人類來主宰嗎?事實上,人類探險的足跡所到之時,也就是那裏的災難發生之日。不是嗎?人類飛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環繞地球;人類登上“地球之巔”喜馬拉雅山,今天的長江之源已受到汙染;人類出入原始森林,那裏的“土著”動物、生靈即受到驚擾和侵害,甚至逃難滅絕……如同哥倫布探出“新大陸”帶來了殖民主義的擴張,當今人類無所自律無所限制的“探險”,也反映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擴張。科學是壹把雙刃劍,探險也是如此。人類探險在哪裏留下腳印,也就在哪裏留下了灰塵。難道妳們能說,這些,也是所謂的偉大探險精神所換來的奇跡嗎?難道,站在珠穆朗瑪峰上無數廢氣的氧氣瓶面前,妳們能委婉地說,這叫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嗎?難道,站在南極的雪白壹片地面上的那些廢氣的人類用品面前,妳們能委婉的告訴大家:這是偉大的悲劇麽?

照這麽說來,如果世界每壹個人都去探險的話,我們可以設想,我們很有可能跟如今壹個著名的影片《黑客帝國》裏的“人類戰爭”那個設想互相吻合了。

因此,我們覺得探險——弊遠遠大於利。

  • 上一篇:每日短信問候
  • 下一篇:壹廂情願,單戀,為失去的句子後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