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金屬期貨》之世界貨幣史的主角,貨幣屬性光芒四射

《金屬期貨》之世界貨幣史的主角,貨幣屬性光芒四射

01

第壹個使用金幣的民族

根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呂底亞人是人們所知的第壹個鑄造、使用金幣和銀幣的民族。呂底亞是公元前700年位於小亞細亞西部壹個富庶的古王國,距離希臘愛琴海大約200英裏遠。呂底亞處於各文明地區的東西交通要道上,繁榮的貿易和商業活動對兌換流通的金幣產生了自然要求,而且呂底亞位於盛產沖積砂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黃金的供應基本面良好。

呂底亞的末代皇帝克羅伊斯制定的新幣史塔特對後世影響久遠。史塔特由24K純金構成,還可以細分成1/3、1/6和1/12等更小的單位,因此促成了金衡盎司的發展。而且,克羅伊斯采用了金銀復本位制度,銀幣用於交易數額較小的場合。

黃金作為貨幣的轉變在社會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促成了黃金的大眾化。從此,黃金的使用和擁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權。

到了羅馬帝國,雖然它國力強大、疆土廣袤,每年黃金產量至少5噸以上,但奢侈愛炫耀的羅馬人仍面臨著黃金的嚴重短缺,他們不得不面臨今後許多國家都會遭遇的三種解決方案:第壹,忍受貨幣供應不足,承受蕭條通縮的痛苦;第二,從其他地區輸入黃金,不管是掠奪還是交易;第三,用同量的金屬鑄成更多的錢幣,也就是貨幣貶值。

小貼士

今天我們常說的“試金石”就是呂底亞人發明的。它是種黑色的石頭,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劃出條痕,然後把條痕與壹組24支含有不同金、銀、銅等組合的試金針劃痕加以比較。若是符合第24支試金針所劃出的條痕,就表示這個金器是純金的。

02

黃金和英鎊的媒人——牛頓

貿易離不開貨幣,當金屬貨幣不能滿足現代貿易之後,紙幣便應運而生。英鎊也同樣如此。英鎊作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最早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ofEngland)發行。

1816年,對於整個世界的貨幣史來說是重要而值得紀念的壹年。因為就在這壹年,英國通過了《金本位制度法案》,第壹次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準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0.2583盎司純金。

金本位制讓各國貨幣間的匯率變得簡單、穩定,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全球經濟與貿易因此經歷了壹百年的繁榮。

如果細細研究英國的金本位制的話,可以將歷史再追溯100年。1696年,牛頓(是的,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發明了微積分、解開了光的組成之謎、探索出萬有引力定律,並被認為是現代科學的奠基人的牛頓)出任英國皇家鑄幣局的主管。1717年,時任鑄幣局主管的牛頓作了壹個大膽的決定,按照當時金幣的含金量,將黃金價格定位每盎司為3英鎊17先令10.5便士。從此英鎊與黃金掛鉤,紙幣作為錢的替代品進入流通領域,而黃金則作為價值的衡量標準。這就是此後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的古典金本位制。

由於英鎊有黃金作為其強有力的後盾,因此英鎊迅速成為各國投資者、貿易商及政府競相搶購的貨幣。

金本位制保證了英國國內貨幣與物價的穩定,1750—1914年長達165年的歲月中,英國的物價總體只上漲了48%,這為英國的工業化創造了條件,讓英國平穩地從農業國轉變成為工業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壹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為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但是,世間萬物都逃不過“物極必反”的規律。1914年,世界第壹次大戰爆發,為了籌集更多的軍費,英國政府大量印刷英鎊,使得英鎊兌換黃金的壓力大增。英國政府不得不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停止兌換黃金。

盡管在1925年5月13日,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丘吉爾恢復了金塊本位制,但由於隨後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至此壹蹶不振,其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並逐漸被美元取代。

小貼士

金本位制發展過程見下表。

表金本位制發展大事表

資料來源:金德爾伯格《西歐金融史》

03

劣幣驅逐良幣

生活中經常可見這樣的現象:比如,在壹個公交站內有兩種人,壹種是守規矩排隊的,另壹種是胡亂插隊不守規矩的。公交車來了,胡亂插隊的人沖在前面擠上了公交車,而守規矩的人沒擠上車,只能繼續等待。過了壹會兒,又來壹輛公交車,情況依然如此,還是不守規矩的人擠上了車,守規矩的還在等待。等到第三輛公交車進站時,誰還會去排隊呢?幾乎沒有人!

上述現象就是經濟學中壹個非常著名的定律:劣幣驅逐良幣定律。

劣幣驅逐良幣定律也被稱為格雷欣法則,是4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格雷欣發現的壹個有趣現象: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即良幣,必然退出流通——它們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即劣幣,則充斥市場。

在16世紀的英國,貴金屬的開采量逐漸不足以滿足造幣使用,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故當時市場上就有兩種貨幣:壹種是原先不含雜質的貨幣,另壹種是被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這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願意儲存不含雜質的貨幣,將含雜質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幣(不含雜質的那些貨幣)就漸漸被儲存而減少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

另外壹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發生在金銀復本位制下。金銀復本位曾經被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美國、法國長期采用。由於金幣和銀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是政府經由法律定下的,所以會長期穩定不變,但市場上金銀之間的相對價格卻會因為供需法則而波動。若當黃金的實際價值超過法定兌換率時,人們就會將手中價值較大的金幣(良幣)熔成金塊,再將這些黃金賣掉換成銀幣(劣幣)使用。經過這種程序之後,就可以比直接用金幣換銀幣取得更多的銀幣。有時人們甚至會重復這樣的過程許多次,這就導致市面上的良幣被熔化而減少,劣幣則會充斥市場並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此處的“良幣”並非指單價高的貨幣,而是指相對於兌換率而言較有優勢的貨幣。假設金幣兌銀幣的法定兌換率是1∶10,若1個金幣熔化之後能換取超過10個銀幣,則金幣為良幣;若10個銀幣熔化之後能換取超過1個金幣,則銀幣為良幣。)

小貼士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的賈誼就曾指出“奸錢日繁,正錢日亡”的事實,這句話的含義和“劣幣驅逐良幣”是壹樣的。這裏的“奸錢”指的就是劣幣,“正錢”指的就是良幣。

04

清朝的銀本位制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壹樣作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法定貨幣或貨幣原料,具有金融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支付的重要手段。

中國古人對白銀的認識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白銀很早就被制作成工藝品和貨幣。中國古代把白銀用作貨幣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後的事情。到了元代,銀本位制得到進壹步強化,政府把白銀作為壹種主要貨幣,銀錠“元寶”出現。到明清,銀本位制不斷鞏固加強。明代實行的是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制度。

清代貨幣制度基本沿襲明代,使用銅錢和銀兩,短時期局部使用過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壹般大額交易使用銀,小額及零星交易使用銅錢。因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用白銀更為普遍,白銀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直到清朝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清廷還是決定“暫就銀為本位”,頒行《幣制條例》,正式采用銀本位制,以“元”為貨幣單位,發行重七錢二分的壹元銀質硬幣為國家主幣,名為大清銀幣。

清末討論了近10年的幣制問題,以朝廷確定銀本位制而告終,但清朝也就差不多同時倒臺了。從清末到民初,國內外金融家提出無數方案,最後還是繼續采納銀本位制,和之前不同的是,開始鑄造“國幣”——也就是後世所稱的“袁大頭”銀圓,以彰顯主權信用。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同年4月,實行“廢兩改圓”,發行全國統壹的銀幣——“孫中山頭像”銀圓。1935年國民政府又實行幣制改革,宣布廢止銀本位制。至此,中國的銀本位制畫上了句號。

05

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WoodsSystem)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壹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它確立了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到世界貨幣的作用。該體系壹直維持到1971年,最後由總統尼克松宣告廢除。布雷頓森林會議也促成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立。

想壹想

布雷頓森林體系最後走向崩潰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 上一篇:求唯美古色古香的句子,多多益善!
  • 下一篇:1994農歷二月初五6: 45算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