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後謚獻,又稱河間獻王,家居鹹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求是。藏書最多。
秦焚書坑儒,典籍湮缺。他凡從民間得壹善書,必好寫以還,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銀玉帛賞賜,以招四方之書。由是有舊書者,多奉奏河間王。故得書之多,可與漢官家藏書相等。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遊。
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時,感到光靠嚴厲的法制,沒有德行的教育,國家難以長治久安。於是,依從大儒董仲舒" 獨尊儒術,罷黝百家" 的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書" 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鳳毛麟角,恢復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余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
足跡踏遍魯燕趙魏,尋尋覓覓為國求書。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壹份留與百姓。對不願出讓者,則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制手段,這在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和百姓,都不遠千裏,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 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 "其量可與漢朝" 等。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漢景帝劉啟
母親:栗姬
兒子河間***王劉不周
茲侯劉明
旁光侯劉殷
距陽憲侯劉
蔞節侯劉退
阿武戴侯劉豫
參戶節侯劉免
州_節侯劉禁
平城侯劉禮
廣侯劉順
蓋胥侯劉讓
沈陽侯劉自為
個人貢獻為整理這些古籍,劉德親自組織參與。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並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頭市閻家鋪村)建造了壹所儒學研究院,名曰 "日華宮",署客所20余間,聚儒學之士上百人,“晝夜不停,校理編輯,寫著從各地搜集來的古書","群儒個個褒衣雍客,彈冠奮袂","日華宮" 每日讀經誦典之聲瑯瑯、數裏可聞。
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 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群儒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成冊。
據傳,《毛詩》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詩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子,孫卿子授魯人毛亨,毛亨授趙國毛萇(號稱小毛公),毛萇被劉德招為博士,《詩》遂為劉德所得。為與當時流傳的《齊詩》、《魯詩》、《韓詩》相區別,毛萇所傳之《詩》冠以 "毛字",謂之《毛詩》。齊、魯、韓三詩早已失傳,唯劉德之功使《毛詩》流傳至今,成為我國註解《詩經》的專著。《左傳》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著,是我國古代壹部史學和文學著作。
漢朝初年,"北平侯張益及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等皆修寫《春秋左氏傳》",賈誼將《左傳》授予趙國人貫長卿,人稱之為貫公,被劉德招為博士,隨將《左傳》系統加工整理、校實解釋,才成為今古名篇。
經過艱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這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麽多書籍獻於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並在 "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壹些雜家所論,沒什麽參考和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儒家經典,多是 "精品" 。因此,漢武帝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並賜金帛獎賞,壹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
河間王劉德所聚集之諸儒士中不乏對儒家經典研究頗深的大學者,毛萇和貫公為其中之佼佼者。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詩經傳》:“蔔商始序《詩》,轅固作傳為《齊詩》,申公作訓詁為《魯詩》,浮丘伯授。毛萇作故訓為《毛詩》,毛亨授。”毛萇先從毛亨學習《詩訓詁傳》,後被立為河間國博士,河間王劉德為之建築君子館。毛亨所論《詩》傳自孔子學生子夏,最合古意。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毛詩》:“荀卿授 *** 魯國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以(毛)亨為大毛公,(毛)萇為小毛公,以二公所傳,故名《毛詩》。”《魯詩》亡於西晉、《齊詩》亡於曹魏,《韓詩》亡於北宋,惟獨《毛詩》,由於獻王劉德建君子館作為毛萇傳經之所,向天下學士廣為傳講,得以流傳下來,滋育了壹代又壹代的文人學士。清端木國瑚有詩:“禮士賢王漢古風,昔人已往今人老。傳《詩》博士毛公裏,築館猶聞說君子。”
貫公先從賈誼學《左傳》,後被立為河間國博士。其所傳《左傳》遞相傳續,直至西漢末年學者劉歆。清張穆《漢河間獻王君子館專歌為仙露同年賦》詩有句:“漢興蕩除挾書律,如日杲杲生於東。三輔邸舍廓有容,IQ金玉錯其中。坦坦大河跡神禹廝二渠。獻王築館河之瀕,實說神樂孰《詩》《書》。蒲輪A來嘔咦水,河北諸儒為王起。蘭陵客死緒示棼,毛貫諸公盡君子。君子幾雕零,王功在六經。”毛指毛萇,貫指貫公。“蕩除挾書律”,指漢惠帝劉盈廢黜秦代禁止民家私家藏書之嚴苛法律。《漢書·惠帝紀》:“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唐顏師古註引張晏曰:“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漢武帝劉徹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設《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博士。京師設立太學,由五經博士任教師。博士教授弟子的經書,均用漢朝通行之隸書書寫,故稱“今文經”。董仲舒是今文經學的創始人,把《易經》陰陽五行學說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儒學“天人感應”理論和“三綱五常”道德規範。這些理論在當時有利於維護國家大壹統的局面和社會的穩定,部分學說受到漢武帝的支持,朝廷於是確立尊儒重書之國策,這對於壹心想要振復儒學的河間王劉德來說鼓舞極大。
劉德滿懷信心地帶上河間國內的儒學研究成果,奔赴長安,進獻朝廷。據《史記》記載,劉德來朝時間在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6)冬十月,武帝在三雍宮召見劉德,向他問策。《史記·五宗世家》裴S集解引《漢名臣奏》:“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孝武帝時,獻王朝,被服造次必於仁義。(漢武帝)問以五策,獻王輒對無窮。”河間獻王劉德在京師長安期間,還和壹些儒臣進行過儒學討論。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即記載有與劉德的對話,並涉及《孝經》,而《孝經》也是劉德所收集上來的佚書之壹。宋末元初著名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誌》轉引宋代陳振孫曰:“世傳秦火之後,河間人顏芝得《孝經》藏之,以獻河間王。”
《隋書·經籍誌》記載:漢初,河間獻王劉德好古愛學、收集余燼,得而獻之《士禮經》,合五十六篇,並記威儀之事。又得《司馬穰苴兵法》壹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陰陽之記》,並無敢於傳論之學者。《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李氏得《周官》進獻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壹篇。河間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周官》六篇奏之。漢初,河間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壹百三十壹篇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而又得《明堂陰陽之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壹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漢代禮學家,字延君,世稱大戴)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字次君,世稱小戴)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樂記》:“漢文帝始得竇公所獻周公《大司樂》章,河間獻王與毛生采作《樂記》。”
學術研究從學術上講,漢朝廷所立之五經博士均講授“今文經學”。而今文經學按照當時實用政治的需要,穿鑿附會地解說儒家經典,屬於典型的實用主義政治哲學,學術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與今文經學相對的是古文經學,古文經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而成的典籍。古文經典書籍的來源主要有二:壹是漢景十三王之壹的魯國恭(***)王劉餘“孔壁藏書”,另壹便是河間獻王劉德所收集之書。漢代學者訓詁解釋這些古文經籍,從而形成“古文經學”,此即《隋書·經籍誌》所載:“漢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學者)參而考之,以成其學,謂之‘古學’”。魯恭(***)王劉餘好治宮室苑囿,為擴建宮苑而拆毀曲阜孔子舊宅,從墻壁中發現很多古文書籍。有些孔壁藏書竟輾轉流傳到河間王劉德手中,據宋元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書。”宋陳普《河間獻王》詩雲:“禮樂將興漢德涼,活麟天把付鋤商。《周官》千載埋黃壤,兩漢如今幾獻王。”《周官》壹書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後,由於河間獻王的緣故而重見天日,其功績可謂惠及千秋萬代。但兩漢四百余年的時光,有幾位劉氏諸侯王能夠修學好古如河間獻王劉德那樣呢?
劉德收集整理儒學典籍的功績和他本人在漢武帝京師問策中表現出來的儒學造詣,按理說壹定會受到朝臣們的尊敬,也理應得到號稱獨尊儒術之漢武帝的贊賞。然而,令劉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對德行與學問兼盛且聲著朝野的河間獻王劉德卻產生了猜忌,並向他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南朝宋裴S《史記集解·五宗世家》記載:“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裏、文王百裏,王其勉之。’(獻)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漢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湯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圓七十裏與百裏的小國之王而奪取天下的古代賢王。漢武帝劉徹這樣告誡劉德,其用意當然十分明顯:妳劉德要謹守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覬覦漢朝神器!這對衷心獻書、渴望漢朝儒學昌盛的河間獻王劉德來說,漢武帝之言無疑是當頭棒喝,精神上受到致命打擊。且劉德所獻書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處倉庫而未有發揮作用;所獻雅樂雖然也讓樂官演習,但並不常為朝廷所引用。心灰意冷的河間獻王劉德回到河間封國後,只好縱酒聽樂,作秀於朝廷的同時,也麻痹了自己的精神、損害了自身的健康。醇酒美婦,乃伐性之巨斧、刺身之利劍,四個月後,河間獻王劉德命歸黃泉,享年不足五十!可憐壹代賢王抑郁而逝,藩王之楷模從此絕跡。宋王安石《北行過河間》詩雲:“北行出河間,千歲想賢王。胡麻生蓬中,詰曲終自傷。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見戕。乃知陰自修,彼不為傾商。區區三世家,廟冊富文章。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從政治學得角度來看,河間獻王劉德進京進獻典籍與雅樂反遭遇漢武帝冷落,可謂事出有因。從政治哲學上講,漢武帝好儒也只是用儒學教民,治國之術則三代王道與春秋霸道並用、儒家與法家兼施。漢景帝劉啟(漢武帝父皇)“吳楚七國之亂”以後,朝廷加強了中央集權,規定諸侯國只收租稅、不管政事,即分土而不治民。漢武帝劉徹有十三個兄弟分封為王(世稱漢景十三王),漢武帝都須提防。相比之下,對皇位最具有威脅力的就是劉德。劉德的親生母親栗姬家族遭厄運(劉德哥哥、太子劉榮被廢後自殺身死、母親栗姬被打入冷宮)後,劉徹及母系王夫人家族乃既得利益者,劉徹得立太子、母親王美人被立為皇後。前後境遇差如天地般的變化,使武帝劉徹對河間獻王劉德不能不有所戒備。至於其他各位諸侯王,則大多“以宮室相高,狗馬相尚”,耽於享樂而不足為患。東漢班固《漢書·敘傳》中講:“(漢)景十三王,承文之慶。魯恭館室、江都輕、趙敬險、中山淫、長沙寂寞、廣川無聲、膠東不亮、常山驕盈。四國絕祀,河間賢明,禮樂是修,為漢宗英。”漢景帝劉啟所分封的十三位諸侯王中,魯恭(***)王劉餘(余)好修建宮室樓臺、江都王劉非輕浮傲慢、趙王劉彭祖陰險狡詐、中山王劉勝淫穢好樂、長沙王劉發寂寞無才、廣川王劉越無聲無息、膠東王劉寄隱晦愚暗、常山王劉舜驕傲自大,有四國國王因為行為不法而遭誅絕祀。可見漢景帝劉啟所封的十三位諸侯王之中,唯獨這個河間獻王劉德,“夫惟大雅,卓爾不群”,為漢朝宗室之英傑、諸侯藩王之楷模。壹千多年以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王公貴人不好侈靡而喜書者,固鮮矣。不喜浮辯而好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篤,守之純而行之勤者無壹二焉。”因此,當漢武帝發現自己的同父異母兄弟劉德有德有才、不同流俗、誌向高遠時,就有意疏落、壓抑河間王,意在敬告劉德,切莫為非作歹。清端木國瑚《獻王祠》詩雲:“孝景分封尚儼然,漢家難得此親賢。名王造次稱儒者,天子荒唐事列仙。傳我遺經劉子政,壞人雅樂李延年。後來壹聽斑車入,空記河間姹女錢。”詩中提到的劉子政,即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乃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李延年,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通俗音樂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伎之家,父母兄弟姊妹通音樂,是以奏樂歌舞為職業的藝人,代表作《佳人曲》。其妹即受寵於漢武帝的李夫人。
史籍記載《史記·五宗世家》
《漢書·景十三王傳》
《資治通鑒·漢紀十》
後世紀念2015年4月18日,中國首屆獻王漢文化節暨乙未年獻王劉德春祭大典,在獻縣獻王紀念園啟幕,吸引了全國數十家媒體關註,數千名群眾現場觀看。
據悉,本屆漢文化節是由獻縣獻王文化研究會、河北獻王集團主辦。活動以漢文化典學傳播為核心,紀念獻王劉德的豐功偉績,呈現華夏古禮面貌,解讀漢文化的精髓底蘊。隨著編鐘和磬聲揚起,8名漢服女子衣袂冽冽,壹曲漢代獻舞翩翩而起,笙樂鼓點聲回響半空,念祝官宣布春祭大典儀式正式開始。12位執事持儀仗、宮燈、孔雀扇等禮器緩緩入場,獻王集團董事長王占芳,劉德七十六代玄孫劉仲信,著名詞作家方文山等作為主祭官、陪祭官及監禮官依次入場,將漢文化節活動在莊重、嚴肅、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推向 *** 。此外,獻王集團還邀請方文山為本屆漢文化節創作頗具民族風的歌詞《獻王謠》,並在現場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