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汕頭開埠陳列館觀後感

汕頭開埠陳列館觀後感

上百年前傳教士編寫的潮汕方言教材、中央酒樓曾使用的清末青花瓷餐具、清朝五品官帽……永平壹號樓——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布展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陳列館***收到180多件文物。從熱心人捐贈這批珍貴文物中,仿佛可以看見百載商埠的繁華記憶。日前,部分捐贈者提前參觀了陳列館,向記者講述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 傳教士編寫文物潮汕方言教材 在熱心人捐贈的文物中,有壹批書籍格外引人註目。那是韓師範學院院長、潮學研究專家林倫倫教授收藏多年的近十本由外國傳教士編寫的潮汕方言工具書、教材和其他著作,包括《潮音聖經》、《汕頭方言字典》、《英漢潮州方言詞匯》等。林倫倫認為,金平區籌建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壹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些見證汕頭開埠的文物,正是汕頭具有海外文化特征的“物證”,也是極具紀念價值的珍貴文獻。 林倫倫所捐贈的這些書籍,搜羅起來並不容易,都是他和朋友們從國內外的著名圖書館得到的。有的是從美國哈佛大學、香港大學的圖書館及北京的國家圖書館復印的,有的是朋友知道他的專業愛好,特意在各地的圖書館復印後贈送給他的。 據林倫倫介紹,十九世紀的中葉至後期,到粵東傳播基督福音的壹批又壹批傳教士們為了掌握與教民直接交流的語言工具,努力學習粵東地區的主要方言,即潮汕方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壹邊學單詞,壹邊做卡片,壹邊編詞典;自己學會以後還編撰口語教材,以供第二代、第三代來潮汕地區的傳教士學習。 這些著作基本上都由西方宗教團體出版發行的,有的經過教會的傳教士們幾十年的積累修訂才編成的。而教材和工具書的編寫者的傳記,都強調到粵東來傳教,首先必須“習悉口音”,即潮汕方言。 這些書的編著者通常都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較高。在英美都接觸過英文詞典。書中用羅馬文拼寫潮汕音,用英語解釋字的含義,以便於當時西方傳教士與潮汕信徒之間的溝通。這些字典,開了英漢對照方言字典的先河。 另外,有壹些關於潮州方言字典的傳統看法,也因為有了這些外國傳教士編寫的字典而需要進壹步討論。據研究,本地人編撰的粵東閩語方言工具書,最早的是張世珍的《字學津梁:潮聲十五音》,1913年由汕頭圖書報石印社印行。而外國的傳教士們編寫的這些工具書,不但出版時間早了30年乃至半個世紀,而且相當地規範,對於研究方言詞典史,是彌足珍貴的材料。 中央酒樓餐具折射潮菜變化 近百年前,汕頭的酒樓使用什麽器皿?汕頭美食學會副主席黃楚華捐贈的這批20世紀20、30年代的酒樓餐具,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個時代的飲食文化。黃楚華出生於廚師世家,熱衷於潮汕文化的挖掘,尤其收藏了許多與潮汕美食歷史、文化有關的藏品。他表示,捐贈的這些酒樓餐具,既精美又滄桑,是潮州菜始於潮州,興旺於汕頭的見證物。 據黃楚華介紹,這批餐具多為清末燒制的青花瓷,其中有中央酒樓、永平酒樓等使用的青花燉盅、喜兒九件碟,高枝蓮碗等。從這些餐具的小巧精致來看,潮汕餐飲是從原來大盤、大魚大肉逐漸向精巧、細致、分餐的方向發展,從中可以看出潮汕美食的時代發展。 黃楚華說,汕頭開埠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商旅往來頻繁,官紳筵席不斷,加速了餐飲業的發展。當時在潮汕流傳著名盛壹時的歌謠:“‘中央’好架勢,‘永平’好布置,‘明芳’好空氣,‘陶芳’好魚翅”,就是當時人們對這四大酒樓的贊譽。在那時候還有壹句話,“天上有雷公,地上有香童。”許香童是潮州人,在汕頭永平酒樓當大廚。這句傳言傳頌潮州菜技藝巧奪天工,聞名於世,是潮州菜在近代史已達到興旺時期真實寫照。潮州菜為什麽出名,就是做工精美,口味非常清淡,容易被大家接受、喜愛,在當時,上四大酒樓吃潮州菜是高貴、身份的象征。 老師傅收藏傳代潮式餅食模印 今年75歲的羅木亮從藝至今已有50多年,從他父輩開始,就壹直從事潮式餅食的工作,也收藏了該行業各種各樣的糕餅模具。從報紙上獲悉金平區政府向社會籌集汕頭開埠後的文物,羅木亮老人坐不住了,他想,以其讓藏品放在家中,不如拿到陳列館,讓更多人知道潮式糕點的多種變化。 羅木亮老人壹口氣捐贈了60多個模具,有制作朥餅的模印、木棍,綠豆糕鋼模印,大月糕模印,婚嫁用的紅糕模印等。有壹個玩具糕模印,包括魚、蝦、蟹等圖案。模印雖是木頭雕的,但圖案惟妙惟俏。還有壹副象棋的糕點模印,當時用這個模印出的糕點,也非常受棋迷歡迎。壹個紅色晉盒用黃金漆渡成,壹般用於春節時放各種糖果招待客人,是羅木亮老人於解放前收藏的。 除了模具,羅木亮老人還拿出壹張當年的工商執照。這也見證了汕頭開埠後,商鋪林立,經濟繁榮的局面。 清朝五品涼帽亮相陳列館 在陳列館壹樓,古色古香的文物中,省收藏家協會會員林先生捐贈的清朝五品涼帽十分搶眼。據林先生介紹,清代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有兩種:壹為冬季所戴,稱“暖帽”;壹為夏季所戴,名“涼帽”。當時清政府在汕頭的最高長官即為五品,這頂涼帽也是從汕頭本土收集到的。 林先生捐贈的“寶貝”還包括他從各地淘來的壹些百余年前的教材。記者看到,這幾本教材已經發黃,但字跡仍清晰可辨。這些教材是當時嶺東同文學堂使用的。大約在1899年,丘逢甲將潮州的東文院移至汕頭“同慶善堂”,並改名為“嶺東同文學堂”,這不僅是廣東首所新式學校,在清末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現為汕頭市外馬路第三小學。1908年,該學堂改為商業學堂,學堂的師生積極參與組建潮州同盟會分會及汕頭市同盟會,與各方誌士為辛亥革命做出歷史貢獻。

  • 上一篇:歌唱大賽海報模板-《好聲音》前五名海報:楚-李俶居中,蔡子怡、梁站在兩邊,誰是黑馬?
  • 下一篇:湖人隊籃球明星拉瑪爾奧多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